•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建議

在研究過程中,除了原先設定的研究問題,也從學生的經驗裡看見一些現象,

雖然研究的最後並沒有一個具體的解答,但也讓我從更多元的面向去思考教育的 可能,當障礙的定義受到科技、醫療、文化、社會等因素交織影響時,改變其中 的變因,障礙在一個人生命中的角色與位置,能否有所改變?從學校教育著手,

不可否認每個學生都有其優弱勢能力,如何在提供協助的同時,不會去放大或者 標籤了他的特殊性?僅將資料與反思整理如下,作為未來在教育上思考此議題之 建議與研究方向:

一、提供增權賦能的學習機會並等待學生做決定

在面對障礙這件事,教師傾向以「專業」的視角去對待學生,在學校生活中,

學生是不斷受到檢查、被修正的一群人,即使老師已經有一定的教學知識與經驗,

他們願意傾聽,卻常缺乏等待,直接為學生做決定、給予學生意見,久而久之,

學生習慣把控制權交給別人,也害怕為自己的決定負責。

或許教師也害怕犯錯,等待學生形成自己的策略,讓學生有試誤的機會,

這是多麼不容易的事?綜合職能科的學生,很容易被視為是沒有能力、沒有主見 的群體,但事實或許是,他們形成決定的時間會比一般人來得久,而且結果可能 是天馬行空的,而作為教師,能否等待學生發出自己的聲音?有教育的責任但卻 不是讓每個學生都「聽話」為目標,這其中的分寸很難拿捏。

社會化的過程中難免有懵懂、會受挫,甚至障礙的角色身分會是一生中必須 不斷調適轉化的難題,可是在學校足夠的支持下,學生是有機會往一個正向的生 命經驗不斷發展,而不會只停滯在某個階段,如同小優在一次次試誤中,發展出 今日的韌性。

學校教育的功能不該是為學生做最好的決定,而是教育學生去做出自己的選 擇,並且為此負責,對於較為弱勢的學生,更是要多充實他們在下判斷以前的基 礎知識,讓他們的人生與自己產生關連。

123

二、多方了解學生畢業後各管道的發展機會

當被問到是否會建議綜職科學生繼續升學時?我想到了自己訪談兩個學生 的過程,當初設定這個題目甚至訪談問題時,我是以自己大學的經驗進行設計,

但我發現他們的大學生活與我的經驗落差甚大。這讓我開始想,過去對綜職科學 生抱持反對升大學的建議中,有多少人真正看過這一群學生在大學的適應情況?

他們可能念的是夜間部、是進修部,同樣稱為大學,選課方式、上課模式與老師 們有過的大學經驗可能是相當不同的,而且不同科系,高中老師可能也是很陌生 的。

學生入學後能夠理解多少或者對未來的幫助有多少?有非常多的變因。私立 的、後段的大學,只能是學店而已嗎?阿綸用自己的例子說明,在足夠的支持下,

他可以從中獲益;小優靠網路與出席率就可以取得大學學分。阿綸與小優的故事 無法類推,也有許多需要反思的地方,像是如果沒有家人又該如何?學生是否有 在課堂中成長?但阿綸與小優的例子種下一個可能,也許,大學的升學可以成為 綜職科學生在畢業後的其中一個選項,而老師在這方面亦不能完全的漠視,應多 去了解學生在畢業後各個管道的樣態,根據學生的特質給予建議。

三、深入討論智能障礙生在學校的學習經驗

小優與阿綸少時的求學經驗多是不愉快的、充滿挫折的,不管課業或者人際 方面,國小三年級後都不能適應,甚至被霸凌成為常態,資源班對他們的幫助是 讓他們逃離,而非融入原來的班級。他們的遭遇在其他智能障礙類的學生身上,

是否也可見到蹤跡?智能障礙類的學生在普通班中必然是如此無助嗎?一定要 依靠家人的支持與保護才能度過難關嗎?並不是每個家庭都能提供支持,若缺乏 家庭的力量,學校教育能否提供他們一個良好的求學環境?

可惜有關於智能障礙類學生在國小、國中在普通班與資源班適應情形方面的 研究,仍屬少數,即使有也多聚焦在高中以後工作轉銜的部分。一方面學生不易 受訪,若要獲得足夠的資料,需花費相當的心力與長時間觀察;一方面學生個別

124

差異性大,他們的經驗不見得能類推在其他學生身上。但在成為成人逐漸定型以 前,學校生活佔了大部分的時間,如果未來的研究可朝學生在國小、國中的適應 情形做更深刻的刻畫,若有正向積極的案例,可作為學習的楷模,若反之也可從 中分析學生的困境,據此作出改變。

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