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者省思

研究的動機,起始於我在工作時看到的現象,想念大學、去念大學的畢業生 愈來愈多,綜合職能科也沒有限制學生繼續升大學,但綜職科學生升大學這個環 節,卻成為曖昧的問題,支持嗎?反對嗎?理由是甚麼?我在教師與研究者的身 分中,不斷擺盪著。為了能做更廣泛的思考,除了原先設定好的訪談,我私下也 問了許多人對於智障者念大學的看法。

有人說要視學生障礙程度而定,如果生活自理都有問題,念大學會造成別人 的困擾;有人說如果他能考上就沒問題,他跟其他學生一樣有權力念大學。從他 們的意見中,我發現一個現象,即便人們都能從自身經驗說出一番道理,他們卻 也都帶著某種程度的不確定,受訪者往往會問,自己這樣說「對」還是「不對」?

雖然我們都參與了體制,甚至一同建構了體制,但身處其中的人們,其實是非常 迷惘的。

我們試圖找尋一種普同的原則,去解釋眼前發生的現象,但卻發現,事情比 想像中的複雜,個別的情境脈絡,讓我們無法對眼前的狀況一言以蔽之,即使是 學生本身,也很難一窺自己念大學的全貌,即便人人都有權力去念大學,但形式 上的自由不等同於實質的正義,今天對象換作是有認知功能缺損的族群時,他們 念大學的資格往往備受質疑,甚至他們能接受到的資源也不比其他人,綜合職能 科學生是一個特殊的族群,雖然被定義為障礙者,但障礙者的身份有多少是先天 功能的限制,有多少是後天環境的設限?其中存在許多討論的空間。

障礙研究若從社會模型的角度出發,會將障礙的出現視為外在環境的設限,

障礙並非天生的狀態而是人為的定義,但實際與綜職科學生相處,也能感受到認 知功能的落差,的確有其先天的特徵與難以突破的瓶頸,但功能上的損傷對他們 生活造成的影響,中間有許多可議的空間,升學與否只是一個過程,而我更想知 道的是,他們有沒有機會在高中畢業後,有權力去實現自己的人生?

融合的制度設計,不見得就是最少限制的環境,看似自由選擇的市場,其中

126

卻有許多的差別待遇,綜合職能科學生念大學,也許是對自己生命的啟發,有沒 有可能,也是不得不的選擇?就像「透明天花板」,表面上學生有了更多的機會,

但始終有一道隱形的牆阻礙他的接近,所謂的互惠性,對象並不包括他們,從過 去到現在亦然。

受限於認知功能的差距,大部分我遇過的綜職科學生,很難像一般人那樣,

成年後就能完全的獨立或者自主自己的人生,很多時候,家人已經為他們作好決 定了,學生也只要跟著既定的方向走就可以了,但學生本身還是有自己的聲音。

回想起整個研究,我想到「莊周夢蝶」的比喻,這個比喻有兩層意思,第一 個,在這個社會中我是誰?在任何的階段,在家人、老師或者醫生的眼中,我有 著不同的身分角色,甚至連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是誰呢?

第二個意思,在受訪者的心理,他們認為自己是美麗的蝴蝶,但在別人的眼 中,他們只是毛毛蟲,毛蟲結繭作蛹渴望褪殼化蝶的那天,就像他們選擇念大學,

在他們心中,也隱約知道有了畢業證書也不一定能改變甚麼,但那就是蝴蝶的外 衣,他們認為,至少要先有了這個外衣,別人才會看見他們,而不是從開始就被 框架在身心障礙者的形象之中。

對於綜合職能科學生升大學的經驗,國外的作法可以提供參考,美國發展 PSE,讓智能障礙者可在大專校院或成人教育機構執行教育或職業的訓練;法國 在身心障礙學生高中職畢業前,主動推動高中與大學端的生涯輔導,使學生對各 學系課程與畢業方向有所認知;而瑞典則以彈性的課程與學份設計,鼓勵學生在 行有餘力之時,回流學校終身教育。

前方到底有沒有更好的路途?念大學充滿隱形的限制,也不見得能改善就業 環境,但若不升學,高職畢業在現代社會能從事怎樣的工作?除了繼續升學或者 直接就業,綜合職能科學生有沒有其他的選擇,不只是在社會中安身立命,還能 實現自己的權利與夢想?希望藉著小優與阿綸的經歷,提醒我們對看似開放的各 種現象做更深刻的反省,並作為未來研究可繼續探究的方向。

127

參考文獻 壹、中文部分

大學法(2015)

王文科(2006)。緒論:特殊教育的定義、發展與趨勢。載於許天威、徐享良、

張勝成(主編),新特殊教育通論(1-38)。臺北市:五南。

王文科、王智弘(2008)。教育研究法。臺北:五南。

王政茹(2009)。亞斯伯格青少年自我概念之生命故事敘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王國羽(2013)。障礙概念模式與理論發展。載於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主 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43-70)。臺北市:巨流。

王麗雲(2005)。學校教育的社會功能。載於臺灣教育社會學學會(主編),教育 社會學(27-56)。臺北市:巨流。

朱道凱(譯)(2006)。Bauman, Z.著。社會學動動腦。臺北:群學。

羊憶蓉(1994)。教育與國家發展-台灣經驗。臺北:桂冠。

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辦法(2013)

身心障礙學生升學輔導辦法(2014)

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法(2015)

李玉錦(2010)臺北市高職綜職科身心障礙學生就業轉銜現況探討。特殊教育季 刊,117,33-40。

李宛怡(2012)。不設限,凡事試看看-唐氏症大學生的母親之教養經驗(未出 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李素卿(譯)(2000)。學習心理學教師指南(原作者:Michael J. A Howe)。台 北:五南。(原著出版年:1999)

林文瑛、王震武(1996)。分流教育的社會效果分析。臺北:行政院教育改革審 議委員會。

128

林坤燦(2001)。智能障礙者職業教育與訓練。臺北:五南。

林幸台(2002)。高職特教班智能障礙學生轉銜模式之研究-組織與運作模式之探 討。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2,189-215。

林怡華(2009)。身心障礙者的“鑑定/安置":一個身體政治的觀點。政策研究 學報,(9),147-170。

林素貞、丘愛鈴、莊勝義(2010)。教育人員對我國身心障礙學生就讀大專校院 教育議題之調查研究。高雄師大學報,28,61-83。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臺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惠芬(2006)。智能障礙者教育。載於許天威、徐享良、張勝成(主編),新特 殊教育通論(137-162)。臺北市:五南。

林堤塘、張嘉文(2008)。國際功能、障礙與健康分類系統(ICF)的發展、應用 及其對特殊教育的影響。特殊教育季刊,106,1-8。

林寶貴(2012)。特殊教育的發展與趨勢。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 實務(3-36)。臺北市:心理。

周玫君(2010)一位輕度智障大專畢業生就業歷程之個案研究。「第十五屆特殊 教育課程教學研討會」成果報告,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中心。

吳惠慈(2003)。身心障礙者之身心障礙認同歷程-以肢體障礙者為例(未出版碩士 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臺北市。

周平(2006)。肯認、分配與權力:社會正義三個向度之理論分析。載於周平(主 編),台灣教育問題的批判與反省(39-58 頁)。嘉義縣:南華大學教育社會 學研究所。

邱惠姿、李建承(2009)。身心障礙者自我決策與轉銜實務之探究。特教論壇,(7),

34-41.

邱滿豔(2012)。生涯與轉銜。載於林寶貴(主編),特殊教育理論與實務(615-650 頁)。臺北市:心理。

129

施建彬(2006)。夢想起飛:全方位大學生活規劃手冊。臺北市:心理。

胡幼慧(2009)。質性研究的分析與寫成。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

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133-144)。臺北市:巨流。

胡曼莉(2013)。智能障礙學生大學升學之路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 師範大學,臺北市。

特殊教育法(2014)

許天威、蕭金土、吳訓生、林和姻、陳亭予(2002)。大專校院身障礙學生學校

適應狀況之研究。特殊教育學報,(16),159-198。

教育部(2008)。高職教育階段特殊教育課程大綱。臺北:教育部。

教育部(2017)。105 學年度大專院校身心障礙學生特教類別統計。2017 年 4 月 23 日取自特殊教育通報網 https://www.set.edu.tw/Stastic_WEB/

sta2/default.asp

教育部(2017)。大專校院新生註冊率查詢系統。2017 年 4 月 23 日取自教育部 統計處 https://stats.moe.gov.tw/enrollweb/

教育基本法(2013)

教育部補助大專校院招收及輔導身心障礙學生實施要點(2015)

專科學校法(2014)

陳志軒(2005)。智能障礙者的社會形貌:「孩子」、「病人」、「小兄弟」。台東特 教,42,9-17。

陳秋燕(2014)。中部地區高職綜合職能科學生升學意願和動機調查之研究(未 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麗如(2008)。大專校院身心障礙學生生活困擾與資源運用之研究。特殊教育 研究學刊,33(3),25-54。

陳麗如(2009)。特殊學生鑑定與評量。臺北:心理。

鈕文英(2011)。啟智教育課程與教學設計。臺北:心理。

130

曾格妮(2006)。當個一人和障礙相遇~兩名國三學生的障礙經驗敘說。 (未出 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君玫(譯)(1997)。Jonathan H. Turner 著。社會學概念與應用。臺北:巨流。

張建成(2002)。批判的教育社會學研究。臺北市:學富。

張苙雲(2002)。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臺北市:巨流。

張恆豪(2007)。特殊教育與障礙社會學:一個理論的反省。教育與社會研究,13,

71-94。

黃淑婷(2010)。身心障礙學生參與個別化教育計畫在增進自我決策能力的應用。

國小特殊教育,52,96-103。

黃照耘(2013)。法國高中階段身心障礙學生轉銜升學輔導之初探與省思。中華 民國特殊教育學會,201312,223-235。

黃瑞琴(2008)。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臺北:心理。

黃鈴雅(2007)析論高職特教班轉銜教育之實踐。雲嘉特教。6,50-55。

黃毅志(2011)。台灣的教育分流、勞力市場階層結構與地位取得。臺北:心理。

黃瀅潔(2010)。台灣身心障礙者人權運動議程建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 淡江大學,新北市。

黃鴻文(2000)。中學生次文化-反智主義乎?。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學刊。

29,171-195。

楊梅芝(2015)成年.生涯.夢:談智能障礙學生的生涯發展。學生事務與輔導。

楊梅芝(2015)成年.生涯.夢:談智能障礙學生的生涯發展。學生事務與輔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