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壹、與障礙共處的社會化歷程 一、想作為一般人的身分

在被察覺並認定落差後,學生便開始在個人認同與社會價值中反覆地拉扯,

資本社會隱隱傳達著一種思維,只要肯努力就能克服限制,成為有功能的人力資 本,但功能論的思維放在人與脈絡的互動中,卻存在著盲點,即使循著社會的安 排,他們也很難爭取到同等的機會,先天的差異讓他們承受了更多的壓力與困難,

即使他們有權力參與系統,但往往被當作局外人,社會用著雙重標準在看待「他 們」與「一般人」,無形中將他們區隔開來,就像小優跟阿綸在普通班都只是教 室裡的客人,而不是班級的一份子。

訪談的過程中,小優跟阿綸都說,不希望自己是「這個樣子」,因為當他們 被定義是「這個樣子」時,他們面對的會是甚麼呢?標籤帶給當事人的經驗是汙 名與社會的隔離,更甚者,若畢業後只被設定從事特定的職業,那麼障礙標籤是 否還意味著貧窮?當這些負面經驗加壓在當事者的身上時,那是旁人無法體會的 沉重。在現有的社會結構下,小優跟阿綸都渴望擁有一般人的身分,逃脫被投以 異樣眼光的對待。

119

二、不太能期待的未來

綜合職能科的學生常是不被信任的,外界往往以懷疑的態度在對待他們,像 是小優的媽媽覺得小優不適合念商科,她覺得小優數學「不行」,阿綸的媽媽也 反對阿綸當全職學生,因為她怕阿綸在家沒有足夠的自制力。

小優跟阿綸一直在嘗試擺脫不被信任的刻板形象,他們或者抗拒或者配合,

但過程並不容易,他們必須在興趣、能力與現實間找到平衡點,也因為如此,他 們表現出矛盾的性格。小優說念大學很重要,別人會肯定自己的能力,但她面對 功課卻是虛應了事。阿綸說自己喜歡念書,想多學一點東西,但當課業受挫時,

他卻改口說其實自己不喜歡外文,

參與其中的人們同樣有所掙扎,家人一方面鼓勵孩子升學,一方面也不知道 這麼做「對還是錯」?老師們擔心學生在大學的人際、課業上受挫,但畢業生回 來的分享卻充滿了喜悅,他們也不知道念大學對學生到底「好還是不好」?

對於未來,家人,老師也只是憑藉著過去的經驗給予建議,不見得遵循他們 的方式就能獲得預期的結果,其中牽扯到許多複雜的脈絡,也許剛開始覺得是好 的、正確的,但後來有所轉變,未來不會被全有或者全無的劃分,而是不斷在變 動的歷程。

三、制度底下的權力刻痕

在學校制度中,權力的鑿痕無所不在,以綜合職能科舉例,國中升高中職的 分流,目的應該是要依據個體的性向能力,給予不同的教育資源,而我們卻用教 育制度,去區隔學生,合理化對學生的分類,並依此結果去輔導學生的生涯發展,

參與其中的人們,讓教育去對應了社會的階層化。當綜職科學生升往大學時,他 們卻有許多人就讀註冊率不到三成的學校,被學校當作解決招生不足的手段,他 們的教育成就會歸因在自身的能力、努力或家庭,而非檢視結構或資源的分配,

教育的責任在不知不覺中轉嫁到學生與家長身上。

另外,在鑑定制度中,他們的自我認同也是錯亂的,他們必須先揭示、證明

120

自己的不足,被界定障礙後,隨之而來的福利可以是種協助,讓有需要的人們能 使用到資源,但另一方面卻伴隨著標記,在某些人眼中,甚至是種貶抑與區隔,

包裝著客觀、科學的外衣,實行著歧視的作為。

貳、綜職科學生社會化的動因

一、家庭是避風港,亦須其他支援系統亦提供正向學習經驗

小優跟阿綸都有過因為障礙而遭遇不友善對待的經驗,他們一度是支離破碎 的,而家庭在此時都發揮了關鍵的作用,提供他們喘息的空間,緩衝外界帶來的 衝擊與壓力。

家人也成為他們重要的學習楷模,他們模仿、學習家人的一言一行,將家人 的價值觀內化成自己的信念,當與家人的想法不一致時,小優會順延她原來的念 頭,阿綸則會在溝通後認同家人的想法,但加上些許自己的詮釋。整體來說,家 人的感受在他們心中依然擺在優先順位。

夾在社會與孩子中間,家庭有時也再製了主流文化的論述,小優跟阿綸都接 收到了家人的期待,如果能跟其他人「一樣」該有多好?念大學才會跟其他人「一 樣」。家庭雖為孩子的避風港,但如果家人的角色無所不在,學生無法真正融入 社會,去面對自己人生的風雨。可以看見,當小優走出家庭在教會認識新朋友時,

阿綸主動加入桌球社後,他們的自信心都有明顯的提升,重要他人不見得一定要 是父母,可以是親人、老師,在他們的年紀,同儕的角色也很重要。即使孩子的 發展不若同儕,但適時地給予彼此空間,將有助於其探索更多的可能,穩定其社 會化的發展。

二、在不同環境蓄積能量

不管在學校、職場或者家庭,每個環境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其中的規準影響 人們對綜職生的態度,從研究中發現,學生角色形象的轉變往往不是因為個人的 改變,而是在共享的價值系統中對學生有了不同的詮釋,學生對此感受很深,因 為在他們的成長歷程中,常是處在常人與障礙者的尷尬位置中,同一個人,可以

121

有著極端的形象,如同小優從國中的吊車尾成為高中的領頭羊,阿綸從普通班的 弱勢者變成特教班的小天使。

但不見得包容的環境就是好的,相較起友善空間,學生也很在意標籤帶來的 效果,過多的保護反而放大他們的差異,將他們隔離在群體以外,這是在體系中 容易被忽略的人性。從圖 4-2 與圖 4-3 的演變中,可以看出讓學生最自在的環境,

是能夠正視他的差異、提供協助但不會放大他的障礙的所在,我們的無障礙環境,

能否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受限於生理特質,學生需要許多外在的肯定來建立自我概念,他們與環境互 動後的經驗,推動他們走向不同的社會化歷程,是好學生還是搗蛋鬼?是有能者 還是障礙者?不論正向或者負面的經驗,都形成他們社會化歷程中重要的能量。

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