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建議與限制

在文檔中 臺灣聾人就業歷程之研究 (頁 131-157)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限制

壹、研究建議 一、對聾人的建議

(一)精進筆談能力

根據研究結果,曉芳、信宏與志明都遇到了一群願意與他們耐心筆談溝通,

以及教導他們工作事務的主管和同事,對聾人來說,整個互動過程可以掌握的關 鍵,便在於筆談能力的程度,由於雇主、同事與聾人的溝通相當依賴筆談能力,

建議聾人可多從文字的閱讀與書寫下手,並且能在日常生活中與他人溝通時運用,

以增進筆談的溝通能力。

(二)維持自我的信心

從研究結果中,家豪能從職場中找尋自己之所以能夠勝任該工作的優勢,以 及信宏即使面對找不到工作的窘境,仍能在心中對自我喊話:「此處不留爺,必 有留爺處」,他們皆能隨時保持自信,在聾人艱困的求職經歷中屢挫屢戰,所以 建議聾人朋友去收集他人對自我評價的反饋,或者觀察自己,以利找尋自身的長 處,維持對自我的信心。

(三)勇敢嘗試

從家豪給予聾人找工作的建議中,他鼓勵聾人不要害怕與聽人接觸,除此之 外,宜靜在面臨失業時,也能勇敢的向服飾店老闆推銷自己的縫紉專長,所以建 議聾人能夠跨出勇敢的第一步,無論是與聽人交流、推銷自我,甚至是主動說出 自我的需求,都將為自己帶來職場的新可能。

125

二、對聾人家屬與師長的建議

(一)以鼓勵代替拒絕

雅玲曾在詢問有關便利商店從業問題時,被家人及師長無情拒絕,對許多身 障者來說,重要他人的意見可謂他們行動的方針,而拒絕等同於抹滅了他們的熱 忱,這不僅打擊他們的信心,也低估他們的潛能,建議以鼓勵代替拒絕,協助他 們都能有機會探索每個就業議題。

(二)尊重聾人的意見自主

從家豪在進行生涯抉擇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家豪擁有自己的想法,他能夠判 斷自身對於繼續升學的喜好,也能顧慮到現實生活的處境,最重要的是,家豪能 夠同理父母養育他的辛苦,我們看到了家豪的自覺,如同其他的聾人,他們必定 擁有自覺與想望,建議聾人家屬與師長尊重聾人的意見,讓他們為自己作主。

三、對雇主的建議

(一)打破對聾人的刻板印象

在本研究中,許多受訪者都提及雇主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其中,詩涵的雇主 甚至認為聾人唯有加強自己的筆談溝通能力,方能維續該份就業機會,建議雇主 勿以溝通能力概括所有的工作能力,試著開闊心胸,珍視眼前的聾人員工,聆聽 他們過去的成長故事,進而對他們有更全面的了解。

(二)多提供聾人工作機會

根據研究結果,特別是雅玲的雇主願意積極教導她工作事務,還給予升職加 薪的機會,讓雅玲懷抱著比一般員工更多的感激,期待以自己的工作表現回饋給 雇主,故建議雇主看見聾人獲得就業機會的珍惜,不吝給予聾人員工激勵,保障 他們就業的基本權利。

126

四、對就業服務員的建議

(一)自我反思

根據受訪者的經驗,大多未能從就業服務員獲得滿意的服務,除了大環境不 佳,故就業服務員難以保障就業機會的品質外,就業服務員應致力於對聾人求職 者更有效率的媒合服務,不僅是協助聾人電話聯繫雇主,也應同理聾人的求職挫 折,時時反省自我的專業能力能否回應聾人求職者的需求。

(二)以反歧視實務作為就業服務提供基礎

在本研究中,受訪者曾遭遇雇主或同事不友善的對待,而反歧視實務或能協 助聾人改變現況,因其嘗試改變刻板印象所給予聾人的社會壓迫,故建議就業服 務員將反歧視實務的理念架構帶入就業服務中,並且促進聾人在職場的自我倡議 能力。

五、對政府的建議

(一)檢討勞動部門提供給聾人的就業服務

根據研究結果,受訪者們多對於政府勞動部門所提供給聾人的就業服務感到 不滿,建議政府應全盤檢討就業服務的內容,包含服務輸送與手語翻譯專業人力 的配置問題,以回應聾人殷盼的就業需要。

(二)落實勞動檢查

在本研究中,受訪者分享了遭遇雇主或同事非友善的態度,更有甚者,像是 欣怡便被以工作年資已到,無法繼續就業為由,而被公司解雇,建議政府應定期 針對僱用身心障礙者的企業進行勞動檢查,強力稽查不合格企業,以確保聾人員 工的勞動條件充足以及避免聾人工作的剝削。

127

六、對後續研究的建議

(一)持續探究不同職業類別之聾人就業歷程

由於職業的選擇非常多,本研究宥於時間與人力限制,僅能就八位受訪者的 職業類別加以探究,建議未來研究可針對更多不同的職業,如:聾人教師、聾人 演藝人員、聾人藝術家等,深入進行就業歷程探討。

(二)針對聾人的「被動維續」情形進行更多資料蒐集

本研究結果發現,聾人在就業維續期出現「被動維續」的狀況,建議後續研 究針對此議題,進行更多的資料蒐集與探究。

貳、研究限制

一、訪談內容的翻譯限制

本研究由研究者自行訪談,並且自行轉謄成逐字稿,後經手語翻譯員協助校 對,以及將逐字稿再次送交受訪對象進行檢核,惟用字遣詞部分,仍依照研究者 之語意,無法完全等同受訪對象之語意。

二、經歷回想的遺漏

由於每個受訪對象所經歷的就業歷程時間不一,針對已步入職場許久的受訪 對象,其經驗的回朔可能模糊、片斷,甚至有不願回憶的傷痛經驗,皆會影響資 料的完整性。

三、訪談內容侷限於受訪對象的單一性限制

本研究主要訪談八位聾人其本身對整個就業歷程的主體經驗,無法得知受訪 對象身邊的社會連結資源之使用情形,例如受訪對象的家人曾提供的協助與支持、

受訪對象的雇主與受訪對象的相處情形等。

128

129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依筆畫順序)

王珍珍(2015)。基于就业困境的聋人高职教学改革初探。中州大學學報,32(4),

125-128。

王敏行、賴淑華、戴富嬌(譯)(2009)。身心障礙者生涯諮商―給實務工作者的 教戰手冊(原作者:Wolffe E. K.)。台北市:心理。

世界衛生組織(2015)。〈Deafness and hearing loss〉。資料檢索日期:2016.04.08。

網址: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300/en/。

世界聾人聯盟(2016)。〈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資料檢索日期:2016.04.08。

網址:https://wfdeaf.org/faq。

全國法規資料庫(2014)。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資料檢索日期:2016.04.11。

網址:

http://law.moj.gov.tw/Law/LawSearchResult.aspx?p=A&t=A1A2E1F1&k1=%E 8%BA%AB%E5%BF%83%E9%9A%9C%E7%A4%99%E8%80%85%E9%91

%91%E5%AE%9A%E4%BD%9C%E6%A5%AD%E8%BE%A6%E6%B3%95

江亮演(2007)。身心障礙者福利。臺北市:松慧出版社。

江儀安(2012)。從特質、環境及態度探討聽覺障礙者就業之困境。桃竹區特殊 教育,(19),17-23。

余珮瑩、馬財專(2013)。台中市聽覺機能障礙者就業困境之研究。社會分析,

(7),73-120。

吳佳臻(2014)。聽覺障礙青少年文化認同與社會適應之研究。障礙者理解半年 刊,13(1),33-51。引自 doi:10.6513/TJUID.2014.13(1).3

吳芝儀(2000)。生涯輔導與諮商:理論與實務。台灣:濤石出版社。

130

吳哲民、林寶貴(2011)。人工電子耳植入後聽語復健中期成效追蹤報告。台北:

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載於:雅文基金會 80 期電子報。

林宜玲(2011)。申請臺北市職務再設計經驗分享-聽覺障礙者篇。聽障教育期 刊,(10),29-30。

林幸台(2007)。身心障礙者生涯輔導與轉銜服務。台北:心理。

林幸台總校閱,王華沛等人(譯)(2013)。工作與身心障礙:促進身心障礙者就 業成效的背景因素、議題與策略(原作者:Edna M. S., & Randall M. P.)。臺 北市:心理。

林昭文、朱貽莊(2002)。身心障礙者生涯轉銜服務整合之芻議。社區發展季刊,

97,49-59。

林寶貴(1994)。聽覺障礙教育與復健。臺北市:五南。 教育研究學刊,35(3),1-25。引自 doi:10.6172/BSE201011.3503001

侯松延(2011)。隔離或融合:聽障者職訓與就業歷程的社會學分析。國立臺北 大學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31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統計處(2014)。〈第 62 號專題報告書―殘疾人士及長期病 患者〉。資料檢索日期:2016.04.07。網址: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301622014XXXXB0100.pdf。

張千惠、吳佩霖、梁忠詔(2013)。脊髓損傷者之就業歷程探討。中華輔導與諮 商學報,(35),39-64。

張淑品(2011)。就讀普通學校聽障學生的自我認同。特殊教育季刊,(118),62-69。

張榮興(2014)。聾情覓意:我所看見的聾人教育。台北市:文鶴。

張蓓莉(1985)。聽覺障礙學生的情緒問題,特殊教育,15,頁 6-9。

張勵德、蔡智銘、石秀華(2012)。弱勢尾牙-聽障者哭求工作。蘋果日報。取自: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20112/33954697/a pplesearch/弱勢尾牙聽障者哭求工作。

許天威、徐亨良、張勝成(2007)。新特殊教育通論(第二版)。台北市,五南。

陳小娟、邢敏華(譯)(2007)。失聰者心理、教育及社會轉變中的觀點(原作者:

Jean, F. A., Irene W. L., & Mary, T.W.)。臺北市:心理。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陳玩臻(2013)。聾人的溝通民族誌:視覺對話的特性(碩士論文)。取自華藝線 上圖書館系統。(系統編號 U0016-2511201311304278)

游政諺、陳孝平(2015)。就醫路關卡多:成年聽覺障礙者就醫經驗之研究。臺 灣社會福利學刊,12(2),145-184。引自 doi:10.6265/TJSW.2015.6(2)5 游峻彰(2015)。聽障的社會經濟發展:聽障者/聾人的社會企業分析。輔仁大學

社會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黃士珊、陳怡慧(2012)。具有口語能力之聽覺障礙者工作適應初探。特殊教育 與復健學報,(27),31-54。

黃婷婷(2005)。永不止息的自我征戰:聽障者/聾人求學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

132 第 1010244063 號)。瀏覽網址:

http://mohwlaw.mohw.gov.tw/Chi/FINT/FINTQRY04.asp?keyword=icf&datatyp e=etype&typeid=%2A&recordNo=2。

衛生福利部(2015)。身心障礙者鑑定作業辦法。瀏覽網址:

http://www.mohw.gov.tw/CHT/DONAHC/DM1_P.aspx?f_list_no=588&fod_list _no=1412&doc_no=3434。

衛生福利部(2016)。〈全國身心障礙人口統計〉。資料檢索日期:2016.04.07。網 址:

133

顏寧(譯)(2011)。質性研究:設計與施作指南(原作者:Merriam, S. B.)。台 北:五南。

蘇玉娟(2004)。聽覺障礙者的職業適應歷程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 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

(二)英文部分(依字母順序)

在文檔中 臺灣聾人就業歷程之研究 (頁 13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