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討論與建議

二、 研究建議

(一)分配適當的業務量

安寧社工需要深入了解案主的故事,才能真正同理案主,並且 與團隊共同商討符合案主需求的服務。而另一部分的心力,則需要 覺察自己的情緒、整理助人經驗、尋求督導建議等等,才能自我照 顧、調整工作狀態。若再加上一般科別病房的業務還有安寧志工管 理,安寧社工所負擔的工作量遠遠超過實際分配到的病床數。

研究參與者表達當工作過於忙碌時,他們會沒有足夠時間整理 自身經驗,或是只能運用策略縮短理解案主的時間。沒有時間整理 經驗不只是影響服務品質,更會讓工作者承受身心負擔。而縮短與 案主相處的時間,雖然能夠完成工作,但卻會因為無法掌握案主全 面的狀況,而難以提供貼切的服務還有獲得工作上的成就感。

因此,本研究建議分配安寧社工的工作量時應跳脫病床比的限

制,而從實際工作量重新思考合理的工作負荷。分配方式或許可以 是更改成專任制度,或是負責安寧業務的社工仍須負責一般科別病 房,但配置規模較小的科別。

(二)安寧主管應受相關安寧訓練

研究參與者提出各醫院不同的職場文化,對於社工角色的期待 也有差異,事實上很難針對諸如工作分配、團隊合作模式等制訂一 致的規範。但如果主管對於安寧服務有所理解,或是主管也必須接 受安寧相關課程,或許會對安寧服務實際運作的方式更加理解,也 能對於安寧社工的狀態更有敏感度,而可以在適當時機以主管權責 提供協助。

(三)建立院內安寧社工經驗傳承的機制

透過本次研究發現,不論是先前經驗多麽豐富的社工,對於應 該如何陪伴進入安寧服務的案主,都是不斷學習的歷程;安寧社工 需要更長的培訓時間還有經驗,才能比較熟練跟自在地達到自己心 中理想的安寧服務。部分醫院現在實行定期輪調的制度,本意是希 望院內的社會工作者熟悉不同科別的業務,但是太過頻繁的輪調頻 率或許阻礙安寧社工累積經驗,也在每次輪調都需要經歷安寧團隊 的磨合,又讓社工在醫療團隊中更加邊緣化。

降低安寧社工輪調的頻率或許是一個解決方式,又或是參考 Zaleski 等人(2016)針對社工系學生的研究結果,許多學生在學習 如何同理時,會將社會工作系所的教授、實務領域中的督導當作學 習對象。在輪調前若能有較長的交接期,在此期間不只是將行政業 務還有案主資訊傳達給下一位接任的社工,還讓接任者能夠實際觀 摩安寧社工如何提供服務,也許在觀摩過程中,接任者能夠更清楚

該如何同理末期病人的處境以及可以如何將自己的情緒與案主作適 當區隔,透過院內制度建立常態的同儕支持網絡。另外,也透過同 儕經驗傳承,讓接任者能夠更熟悉安寧團隊的風格與病房文化。

(四)增設安寧的督導管道

從研究參與者的分享得知,督導制度可以解決他們在臨床 安寧工作遇到的許多困難,但是他們也發現安寧服務的情境難 以於一般社工科室的督導時引起大家共鳴。而若院內僅提供內 部督導時,又比較著重行政督導,較少提供新的服務觀點。

我建議增設針對安寧的外部督導管道,以回應安寧社工實 務指引的需求。透過由醫院聘請外部督導讓醫務工作者諮詢,

既協助工作者,也呈現自我調適、整理內在本來就是工作的一 部分(part of the job)(Back, Steinhauser, Kamal, & Jackson, 2016)。Back 等人(2016)從復元力(resilience)觀點提出保 持健康的專業界線、情緒管理、找到工作的意義,這些均呼應 研究參與者的經驗;而在工作要求的向度,給予工作者一定的 決定權、給予好的工作表現合理回饋(rewards)、調整合理的 工作量也是本研究的參與者提及的正向機制。

透過設計適當的督導內容,除了能具體增進社工的同理能 力或悲憫之後區隔他人經驗的能力外,也能改善新進社工與團 隊磨合的困難:

1. 訓練同理能力

透過與受督社工討論他們想要進行的主題,像是:如何 應對困難的倫理難題,並且邀請他們談論參與團體的新發 現,包括對於自己的觀點、對同事的觀察,還有分享他們最

喜愛的團體活動,社工除了學習實務技巧,也自然練習了同 理的概念(Gotea & Bódi, 2017)。

2. 訓練團隊合作

提供系列課程給較不熟悉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的社工,或 是剛納入社工服務的單位,例如:講授跨專業團隊照顧計畫 範本、標準化病人服務規劃、書寫反思筆記(reflective writing)等等,根據 Jones 等人(2014)課後調查 165 位社 工的意見,他們在這個課程後能夠促進同事提供更融入文化 觀點的服務、發展更易於合作的服務模式還有規劃有助於理 解社工角色的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