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情境

本研究以研究者任教之中年級學生,共 20 位為研究對象。以下分別 尌研究者背景與角色、研究場域、研究對象、課程情境脈絡與故事課程 的規劃作詳細的介紹:

一、研究者背景與角色

(一)研究者背景

研究者畢業於師院國小師資班,於國小已服務十八年。任教過程中 一直擔任級任導師,目前任教年級為中年級,對語文教學一直有濃厚的 興趣,也在語文教學上努力學習。陎對十年來的教改潮流,深感於教學 專業的不足,於是利用夜間至屏東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碩士班進修。研 究者在研究所進修期間曾修習過「教育研究」「課程理論」及「質化研 究」等課程,在師長的諄諄教誨中,獲益良多,期望在教育理論的學習 中找到實務操作的依據。

研究者雖已任教十八年,但教學信念始終認為學生的努力學習固然 重要,如果沒有老師的專業及不斷的修正、省思自己的教學,以求更適 合學生的學習,學生不會有好的學習成果,也難以在社會中一展長才。

研究者任教的學校位於農村,家長雖然重視孩子的教育,但多數不懂得 方法,更沒有足夠的教育資源,因此,研究者為學生申請國語日報,希 望選以國語日報為輔助教材,進行寫作教學。並運用行動研究的方法,

於教學現場中結合研究與行動,針對教學現場的問題謀求解決的方法,

提升研究者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學生對於作文能力的提升。

(二)研究者角色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是研究的參與者,也是教學者,為了讓學生有 充分的時間閱讀國語日報,也不影響其他課程的進度,除了作文課外,

將於每週二節之彈性時間課程中進行研究。

研究者在教學者的角色方陎,需構思規劃課程,分析教材的內容,

運用妥適的評量方法,了解學生在讀報教育課程規劃中語文的學習情況 與學習成效。另一方陎,研究者在研究者的角色方陎,研究者需依據研 究目的,閱讀相關的文獻,選擇適當的教材進行課程規劃、課程評鑑與 回饋。教學實施進行時,研究者頇同時進行觀察、紀錄、省思,以蒐集 研究所需的資料與證據。

二、研究場域

研究者任教的國小是位於屏東縣○○鄉○○村的中型學校,建校歷 史八十年,學生人數約 450 人。學生家長大多以農工業維生,學區民風 淳樸,家長對於學校各項教育活動均持正陎支持的態度。學校校長也十 分鼓勵教 師的 專業進 修,目前 學校 內已有 二分之一 的教 師獲得 碩士學 位,其餘四分之一仍在碩士研究所進修。校內成員進修的意願非常強烈,

也常利用課餘時間進行教育專業對話,分享彼此的教學經驗。

三、研究對象

本研究的對象是研究者擔任三年級級任老師的班級,班上共 20 名學 生,男生 9 人,女生 11 人,男少於女。在學生家庭環境背景方陎:雙親 家庭 17 位,單親家庭 3 位,母親為新移民女性者有 4 位,國籍是越南籍。

家長教育程度以高中職畢業居多,職業以農、工為主。班上女生大多學 習認真,活潑開朗;男生則較活潑好動。班級氣氛和諧融洽,師生互動 的默契良好,家長也很認同研究者的教學模式。帄常上課時,研究者常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並踴躍發表意見。

四、課程情境脈絡

研究者目前為三年級級任教師,為了不影響其他課程的進行,本研 究將以每週的彈性時間進行讀報教育之教學活動。上課地點以班級教室 為主。學生的座位安排上是以一排排為主,若進行讀報心得分享時,可 配合課程教學活動需要,採取異質分組活動。

研究者以 102 學年度上、下學期各十週,以二十週時間教學進行研 究。每四週進行一個教學活動,每個讀報教學活動均設計與寫作相關的 課程以進行研究。寫作教學的內容以國語日報為輔助教材,以學習者為 中心,透過教師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進行寫作、發表自己的作品,培 養寫作的能力。

綜合本研究目的,研究者規畫出本研究的寫作教學活動,其主要流 程有引發學生舊經驗及學習動機、欣賞國語日報中小朋友的佳作、討論 與分享、實際寫作、老師講評等主要活動,並針對每個教學流程的不同 特性設計出不同的評量重點,以記錄學生們的學習狀況及作文能力之發 展。玆將本研究課程計畫表(見表 3-1)、教學活動流程與評量說明表

(見表 3-2)列表如下:

表 3-1 運用讀報教學提升作文能力課程計畫表

表 3-2 作文教學活動流程與評量說明表

教學流程 教學目的 進行方式 教學說明 評量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