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節 研究方法

本論文擬就文本內的勸懲書寫為研究對象,通過文本的個別觀察和文本與 文本間的變化,了解「二拍」的書寫如何受到作者編創心態、擬話本小說的藝術 形式與對前行文本的模仿影響。以期能進一步勾勒「二拍」游離於教化和娛樂間 的位置,並追溯影響其編創書寫之源由。

明代人口大量增加,科舉名額卻未相應調整,考上科舉的機率愈來愈低,

許多文人因為科舉蹭蹬,為了餬口多另有職業,才能在準備考試之餘,維持經 濟來源。他們或為幕僚、或教授童蒙、從事書籍編撰工作等。其中,一群人因 為小說市場的勃興,在出版商的邀請下,進入小說創作者的行列。這些文人通 常因為無法在功名上無法有所成就,社會地位不高,故被稱為中下層文人。他 們處於社會邊緣,但又有著身為文人的自覺,因此積極為自己進行「去邊緣化」

的工作。「去邊緣化」的行動,也就等於積極向中心靠攏。以小說創作者來說,

他們所創作的作品為過去被視為不入流的產品,同樣屬於文學創作的邊緣位 置,相對的中心產品即為經史等典籍。此時支持者採取的作法主要有兩個:

一、將之「比附經史」;二、強調其「勸懲功能」。這兩個作法正意味著這些站 在支持立場的人如何看待小說:小說是一種文類,可以補經史之缺;它有勸懲 的功能,具備教化作用,因此推廣小說能夠移風化俗、有益於世道人心。以功 能論來認定小說的價值,從社會作用的角度提出褒揚,看重小說對群眾的影響 力,達到為小說去邊緣化,向中心靠攏的目的,既是文人對小說的貢獻,也是 文人找尋自身價值、改變社會位置的努力。

敘事研究重視文本的細讀分析,講求於字裡行間剖析文本的脈絡,讀出其 中暗藏的意味,因此並不重視作者對文本的影響。不過,作者編創心態多少會 受到他如何認識、理解其所創作的文體,上述關於文人去邊緣化的說法,未必 盡扣於凌濛初的編創心理,但可提供一個思考的角度。〈別駕初成公墓誌銘〉載 凌濛初臨終前有:「我自全我節耳,豈以爵之崇卑計耶!」、「我力已竭,明日 死矣,萬物傷我百姓。」44等語,表現了對民眾的關懷之情,亦是儒家文人意識 的彰顯。也即是說,凌濛初確實認知到自己的文人身份。

另一方面,凌濛初同時也有商人精於計算、謀劃的性格。這可能是受到家 學的影響,凌濛初的父親和兄長都擅長於刻書,而他本人所刊刻的作品也不 少,並參與編選、校注的工作。其作品有《陶靖節集》、《唐詩廣選》、《孟浩

44 鄭龍采:〈別駕初成公墓志銘〉,收錄於魏同賢、安平秋編:《凌濛初全集》附錄之〈凌氏 宗譜選錄〉(南京:鳳凰出版社,2010),頁 1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然集》、《王摩詰詩集》、《世說新語鼓吹》等。其對編輯工作之熟稔必然也將 增加他對市場、讀者喜好之敏感度,這也可能影響到其編創心態。

此外,凌濛初的編纂的戲曲也不少,如現存於《二刻拍案驚奇》之〈宋公明 鬧元宵雜劇〉,其編選的《南音三籟》也精選元、明兩代南曲作品收錄於其中。

這是凌濛初身為編撰者的成果。

凌濛初對佛學的興趣也表現在創作裡。「二拍」固然有許多對尼姑、和尚的 嘲諷和不屑,但也有許多不具有負面形象的佛教人物,如《初刻》卷 32〈喬兌 換胡子宣淫 顯報施臥師入定〉中的禪師。書中也有一些帶有禪意的故事,如

《初刻》卷 28〈金光洞主談舊變 玉虛尊者悟前身〉。此外,凌氏在序言有「梵 僧」、「維摩」等用語,都與佛家有關。另外,他也刻有《東坡禪喜集》,可以 看見凌濛初與佛家的緊密關係。

由上述內容,可見凌濛初身份之多樣,既是文人、刻書家、作家。多元的 身份必然影響到他的思維模式。他生活於民間,因此熟悉民間思想觀念,本身 卻又對佛教思想懷抱興趣,同時受到文人教育啟發,又具有文人式的眼光和思 維模式。這樣多樣態的身份與思維邏輯,可能都會影響到他的編創。

本論文的章節將分為六章,每章所述內容如下:

第一章是緒論,首先闡述研究動機、交代問題意識之呈顯。其次進行文獻 回顧,討論前行研究者對「二拍」勸懲之研究。第三將說明研究對象和使用文獻 之版本,最後說明研究方法。

第二章將以中國古代小說觀念的形成與轉變為內容。明人的小說觀並非無 中生有,而是承襲前代的說法再轉出新意。從先秦小說觀的萌芽到唐人的勸誡 說,小說首次與教化產生連結,但論述簡略,尚未開出具備理論體系的說法。

小說的教化功能是經由明人刻意發展才得到茁壯。其中,馮夢龍的說法尤其關 鍵,他承襲前代的說法並開出自己的見解,又透過實踐加以發揚,使得小說教 化之說深深影響擬話本小說創作,建立起兩者密不可分的關係。欲瞭解馮夢龍 的說法,必須先追溯中國小說觀念發展,才能瞭解明人小說觀之變,以及馮夢 龍的貢獻,又如何進一步影響到凌濛初的主張,乃至創作實踐。

第三章到第五章是文本內部文學現象之考察。第三章先將「二拍」以前的話 本小說作為觀察對象。取《六十家小說》和「三言」為材料,並依據寫作時代劃 分研究範圍,討論小說的勸懲書寫在早期話本小說之面貌及其存在意義,並研 究其由宋元到明人寫本之變化情形。

第四章關注於「二拍」的銷售、命名以及編輯情形、勸懲書寫之繁衍情況。

意在釐清「說話-話本小說-文人擬話本」之間的演進過程。通過編創情形理解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凌濛初編創心態,以及他如何模擬小說的體制寫作,利用這樣的藝術形式發揚 敘事者的存在感,據以發表勸懲話語。

通過對「二拍」以前「說書人」在文本中之功能及變化的分析,將能了解「二 拍」如何透過強化「說書人」的功能,表現其教化思想。與西方小說發展不同,

在故事中擔綱敘事者的說書人,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一大特色。明代小說的作者 群未必有意識創造這位角色,卻不約而同地延續這個敘事方式,在擬說書場的 語境中講述故事。韓南認為凌濛初以超脫態度寫作小說、強化並重新活用說書 人,使小說中兼具敘述和獨白,是其天才所在45。從說書人的評論偶爾溢出原 本的內容,以激昂的語氣發表對時政的看法來看,凌濛初不見得與他的文本完 全保持適當的距離,反而在模擬說書人的口吻時,置入了個人的想法。「二拍」

的敘事者話語同時包含對道德勸誡以及作者個人意識的抒發。由此處切入,能 夠對「二拍」的道德勸誡內容有所了解。也可通過作者個人式意見的提出,了解 他如何理解並回應傳統倫理。

敘事者話語就功能而言,可簡單分為敘事話語、非敘事話語兩類。其中,

敘事話語是講述故事的話語,凡是與故事進展、人物活動有關係的話語,都屬 此類。非敘事話語則包含作者的議論、批評等無關故事發展之話語。「二拍」不 僅在敘事話語的表現上與早期小說有別,在非敘事性話語方面的表現又更為明 顯。敘事話語和非敘事性話語的敘述情感截然不同,說書人總是用心於敘事,

情感表現並不強烈,多半以嘲諷、譏弄的態度看待故事中的角色,與故事層保 持疏離的態度。流露出對故事人物、行動並不在意的態度,然而非敘事話語往 往以激動、諷刺的態度表現,突破了作者原本保持的疏離態度。筆者對於這兩 種話語態度之不同感到好奇,並且困惑說書人的主體何在?就故事內容來看,

敘事者表面上僅說書人一人,但探詢說故事的主體存在,則似乎可以看到隱藏 於說書人背後的凌濛初身影。

第五章進一步討論「二拍」勸懲話語呈顯之思想觀念和其中所論及之倫理價 值。從「二拍」的內容,可以看到明代中下層階級的生活景況,但這些景況又不 完全是明代真實生活之呈顯。因為,在凌氏決定了故事主題、人物時,並非漫 無目的的呈現出這些人物、事件,而是經過了選擇而來,也就是說,凌氏所寫 的內容,可能是他所熟悉的場景、他想描寫的事件或是讀者想看的內容。作者 未必自覺到這一點,但實際上創作所呈現的,無論再怎麼逼近真實世界,都已 經是作者個人眼中的世界而非真實了。因此通過凌濛初對故事主題的把握,可 以了解凌氏的創作旨趣。包含對「忠孝節義」等傳統倫理的書寫、人物話語所呈

45 〔美〕韓南(Patrick D. Hanan)、姜台芬譯:〈凌濛初的初、二刻拍案驚奇〉(The Nature of Ling Meng-Ch’us Fiction),頁 174-17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現的倫理意識,以及因果報應邏輯的建置等。了解作者如何透過說書人話語、

因果報應敘事邏輯的建置,宣揚倫理道德、勸善懲惡。從這些敘述中,能夠進 一步探討其中倫理道德之內涵為何?藉以了解作者對傳統倫理思想之理解。

第六章為結論,將總結本論文討論之內容、提出研究局限與未來展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