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章主要目的在描述研究對象、研究場域與研究設計、融合情境下幼兒數概念教 學的調整、研究流程與研究步驟、回饋資料蒐集與分析等。全章共分為五節,其說明 如下:

第一節 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是屬於立意取樣。研究者班上有四位弱勢家庭幼兒,其中二位幼兒在 學習方面落後於班上其他同年齡的幼兒。經研究者觀察後發現二位幼兒共通特性是每 日的親師聯絡單欄,家長常未簽名或簽名了但內文完全沒看,導致教師需再致電聯絡 家長;另一是幼兒回家的學習單常空白交回或亂塗一片交回,導致教師需額外找時間 再個別指導學習單一次。在上課方面,二位幼兒常有注意力不集中、發呆、干擾上課、

甚至自行離開教室等無法融入課程活動的行為出現。研究者也常因這些行為必需處理 而中斷教學。為了讓教學順利進行,這些行為引起研究者的注意。研究者欲改善二位 幼兒的學習狀況,讓他們皆可融入課程活動中,進而解決教學上的問題。故徵得二位 幼兒的家長同意後,二位幼兒成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基於研究倫理,二位幼兒姓名 皆以大 A、中 B 取代真實姓名。

壹、家庭背景

研究者探究二位幼兒的家庭背景是屬於弱勢家庭。二位幼兒中大 A 是大班幼兒來 自鄉公所立案在冊的中低收入戶家庭,屬於經濟弱勢的家庭;中 B 則是中班幼兒來自 新移民家庭,母親是來自越南,屬於文化弱勢的家庭。二位幼兒的家庭背景資料分析 如表 3-1:

表 3-1 幼兒家庭背景相關資料 A 曾擅自跑至操場(觀平教 20091006)和戶外遊樂場玩(觀平教 20091030),其他干 擾行為如頻喝水、上廁所與干擾左右幼兒上課等。如中 B 亦曾擅自跑至操場(觀平教 20091014)(觀平教 2009115),其他則以上課發呆居多。二位幼兒的學習情況分析,

如表 3-2:

表 3-2 幼兒學習狀況相關資料

研究者再針對二位研究對象進行有關幼兒數概念學習方面做起始評量,其結果如 下表 3-3:

表 3-3 二位研究對象幼兒數概念起始評量程度

數概念項目 大 A 中 B

數字相對大小 尚未出現 已出現,但不穩定

數算(唱數、數字接龍、

倒數、基數)

唱數會 1-10;數字接龍、倒數尚未 出現;基數 1、2 出現,3-10 則呈 現跳數

唱數會 1-10;數字接龍 1-10 出現,

但不穩定;倒數尚未出現;基數 1-5 出現,但不穩定,6-10 則呈現跳數

簡易加減法 二者尚未出現 加法 5 以內,但不穩定,減法尚未

出現

讀寫數字 讀寫數字 1-10,但不穩定 穩定讀數字 1-10,寫數字則不穩定

心算數字運算 尚未出現 尚未出現

資料來源:研究者與園長評量和觀察結果,研究者整理。(20091220)

由表 3-2、表 3-3 得知二位幼兒在幼兒數概念方面無法跟上一般幼兒,導致他們常 出現發呆、游移、不專心等干擾教學的行為出現。故研究者欲在課程目標中採多層次 課程的教學策略,以期改善二位幼兒數概念之學習情況。

參、幼兒篩檢結果

照顧。家中長輩對幼兒僅能照顧其生理、安全需求,無法代為教育幼兒,導致此二位 幼兒初來幼稚園時會擅自離開教室、嚴重干擾上課、發呆等情形出現。來園經由教師 約束後,幼兒已不再擅自離開教室或嚴重干擾上課,但由於二位幼兒與班上其他幼兒 學習狀況相差懸殊,導致大 A 易出現教室游移、頻上廁所、頻喝水;中 B 發呆、玩自 身物品等無法融入班上課程的現象。基於此,研究者為二位幼兒施測「嬰幼兒綜合發 展測驗」測驗版,發現二位幼兒符合王天苗、廖鳳瑞、蔡春美(1999)「疑似發展遲緩 兒」定義,是指幼兒未領有殘障手冊亦未經正式鑑定確認為發展遲緩,但經由專業人 員判斷其發展情形較同齡者有顯著遲緩者。

第二節 研究場域與研究設計

壹、研究場域

一、研究班級

本研究場域是在台中縣某一國小的附設幼稚園。幼稚園只有一個班級,大班幼兒 19 名、中班幼兒 9 名,是一間混齡的幼稚園班級。帶班老師有二位,一位是擔任教師 兼園長、另一位是擔任導師工作即本研究者。幼兒的家庭經濟地位大多屬於中等家庭 且家庭功能健全。在 98 學年度開學時幼稚園的幼兒中有四位家庭背景屬於弱勢的幼兒

(一位原住民家庭;二位外籍配偶家庭;一位中低收入戶家庭)。四位中有二位幼兒有 通過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PCDC),另二位未通過學前兒發展檢核表(PCDC)。研究者 觀察未通過的二位幼兒學習狀況,發現二位幼兒的學習均較落後班上幼兒,這引起研 究者的注意。這二位其中一位是大班幼兒來自中低收入戶家庭、另一位新移民之子,

母親是來自越南。此二名幼兒即為本研究的研究對象。

二、研究者的定位

本研究是以帶班教師的身份來進行研究,因為研究者本身即是教學者,不需要特 別因應研究而與研究班級和研究對象連結情誼,一切都在原本自然的教學環境中進 行,是以一個完全參與的觀察者身份涉入本研究。也因此研究者無法在教學現場立即 做觀察紀錄或針對教學過程馬上反省回饋,故會利用攝影機、錄音筆、數位相機等視 聽工具待教學過後做教學觀察紀錄,並和協同教師即園長進行教學上的討論,以期獲 得教學上真實的觀察資料。

貳、研究設計

一、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係指「行動」與「研究」合而為一的一種研究法。實務工作者為了解決

實務上的困難,秉持協同合作的精神與專家、學者或組織中的成員共同合作,並基於 實際問題解決之需要,把問題發展為研究主題,進行有系統之研究,以達解決實際問 題目的之研究方法(夏林清,1997)。學者普遍對行動研究歸納出三項特性:「為行動 而研究」、「在行動中研究」、「由行動者研究」。蔡清田(2000)指出教育行動研究可以 增進教育工作者因應教育工作情境問題的能力、增進教育工作者的專業理解,並獲得

「教育工作者即研究者」的專業地位,教育行動研究可以解決教育現場問題並且促成 教師的專業成長,結合理論和實務累積智慧並促進教育改革。

研究者基於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因其家庭因素致使幼兒數概念未達一般學前 幼兒,以致於無法融入主題式教學中相關幼兒數概念活動。研究者期望藉由主題式教 學中有關幼兒數概念課程介入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並協助其融入幼兒數概念活動 中,遂採用行動研究作為本研究之研究方法。研究者期望透過行動研究的方法,蒐集 整理資料,再不斷的反省、修正中改進教學策略,進而解決問題。讓弱勢家庭疑似發 展遲緩兒可以有機會與一般學前幼兒一樣參與幼兒數概念活動或減輕弱勢家庭疑似發 展遲緩兒的幼兒數概念遲緩問題,或減緩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日後進入小學所可 能產生的數學學習適應困難。研究者亦期望研究的結果能改善教學困境,同時促進研 究者自身幼兒數概念教學與課程調整的專業成長。

二、研究時程

本研究是以台中縣某一國小附設幼稚園班級中的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為對 象。試圖解決二位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因其家庭背景的不利條件,導致他們面臨

可預期發展遲緩的認知問題,期望藉由帶班教師即研究者以主題式教學中有關幼兒數 概念課程介入並給予融合教育上的協助來解決二位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有關幼兒 數概念遲緩問題。由於本研究是行動研究,故教學現場即為研究領域,研究範圍以班 級上二位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參與幼兒數概念之相關課程與幼兒數概念相關學習 狀況。

本研究的介入教學時程為民國 2010 年 3 月至 2010 年 5 月底止。故研究規劃在 98 學年度下學期扣除學期初準備工作與期末畢業整理工作外,共進行三個主題式教學。

每個主題式教學預計各進行一個月,在教學的進行中對於幼兒數概念的課程不斷進行 反省、修正、再執行的步驟。

在每個主題式教學進行中,觀察二位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是否有融入(參與)

幼兒數概念課程中。另外在2010年3 月至2010年5 月底止之每週二、五,研究者用小 團體輔導的方式為二位弱勢家庭疑似發展遲緩兒進行幼兒數概念教學,一次30分鐘,

並觀察評量其能力是否提升。

三、研究限制

(一)研究方法上:本研究限於研究者即是教學者的雙重身份,因而在研究過程 中可能產生資料蒐集方面的偏誤。

(二)研究推論上:本研究是針對研究者的工作場域所作的研究,因此在研究結 果的推論上,並無法推論到不同班級和教師,而僅能提供有類似問題之教 師解決問題時之參考。

四、篩檢工具

本研究之學前發展遲緩篩檢工具,包含「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PCDC)、「嬰 幼兒綜合發展測驗」(CDIIT),分述如下:

(一)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Preschool Child Developmental Checklist;PCDC)

台北市政府於1998年委託心理師鄭玲宜及其專業團隊所編製而成,是屬於效標參 照之發展篩檢工具。檢核表從4 個月以上到6 歲之間,共分為12個年齡層的檢核表,

內容包含了動作、視覺、聽覺、語言、認知、社會等領域的發展,施測者用勾選的方 式表示施測對象通過或不通過。目前有許多縣市都採用此工具來進行初次篩檢(孫世 恆,2006)。

「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之判讀規則:1、有任何二題答案在網底欄內。2、在題 號前有*之任何一題答案在網底欄內。3、填寫人認為幼兒有其他不尋常的功能或行為

「學前兒童發展檢核表」之判讀規則:1、有任何二題答案在網底欄內。2、在題 號前有*之任何一題答案在網底欄內。3、填寫人認為幼兒有其他不尋常的功能或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