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驗設計

第三節 研究方法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4

蓮縣基本能力測驗國語科的成績,參與的兩位學童得分均落在富里鄉全鄉平均的 上下5%。

第三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準實驗研究法進行線上讀書會活動,活動期間全程錄音,並將活 動內容整理成逐字稿進行內容分析;另外,於讀書會前後針對閱讀文章實施閱讀 理解測驗,並進行前後測驗成績的比較分析;最後再進行半結構式訪談,蒐集質 性資料。以下針對本研究採用的研究方法進行說明:

壹、準實驗研究法:

本研究針對三組來自不同區域(都會或偏鄉)的學童,分別進行線上讀書會活 動,觀察偏鄉研究對象在活動期間的互動情形與表現。實驗自變項為三組依據城 鄉考量之不同讀書會成員組成方式;依變項為成員在線上讀書會活動前後,閱讀 理解成效,以及活動期間成員的互動討論情形與表現;控制變項為相同之讀書會 帶領人、相同之線上讀書會運作時間與方式,以及採用相同之閱讀文本。

貳、測驗法:

本研究在線上讀書會活動的前後針對研究對象施以閱讀理解測驗,以蒐集 研究對象在實驗前後期閱讀理解成效之量化資料。

叁、內容分析法:

本研究針對各組線上讀書會的討論對話進行內容分析,藉此了解各組的討 論是否能提升學童對於閱讀文本的理解,以及幫助學童進行高層次的思考。本研 究共有兩位編碼者,針對線上讀書會成員的發言,以每則為單位進行分析,並以 兩位編碼員的相互同意度作為信度指標。有關於內容分析所使用的類目及標準,

分述如下:

一、討論對話分類

本研究針對各組線上讀書會討論對話先進行初步的分類,並將其分為三類,

本研究根據Soter(2008)等人所整理出有助於提升學童閱讀理解的討論對話 所應具備的指標,將歸為第一類「與文本有關的討論」的討論依據其形式、內容

( Open Questions and Answers )

( Intertextual Reference ) 連結文本型

在 文 本 和 其 他 文

( Elaborated Explanations )

說明型解釋

Barnes 等人(1995)提出在討論過程中,探究型對話的出現顯示該討論能夠促 進知識的分享,也顯示該討論社群能夠共同建構知識。本研究據此檢視各組討論 對話出現探究型對話之比例,以了解各組線上讀書會是否能激發學生進行深度討 論,其定義與舉例如表3-5-2 所示。

Wegerif 與 Mercer(1997)認為出現在討論對話的推理用語,如「因為」、「我認 為」、「有可能」等字眼,可視為學生運用推理能力的指標。本研究據此檢視各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9

1 提取訊息 特定人、事、時、

地、物重要知識

 農夫出去找什麼?

 他要找的是甚麼動 物?

1

2 推論訊息 句段、上下段的意 義理解

 為什麼阿莫差一點就 不想去尋寶?

 為什麼老鷹會跟雞做 一樣的動作?

2

3 詮釋整合 主題

跨段比較氣氛

 你們覺得作者很貪心

嗎?為什麼? 3

4 比較評估

主旨

評述文章優缺 作者立場推估

無此類提問 4

本研究針對各組討論對話所使用之編碼工具整理如圖3-2 所示。

圖3-2 各組討論對話所使用之編碼工具階層圖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

肆、訪談法

本研究在實驗最後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探究研究對象在線上讀書會活動期 間參與活動的感受,據此蒐集相關質性資料,進行多方驗證,使研究結果更為完 整。半結構式訪談大綱如附錄一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