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一節 研究方法

Patto(1995)提出質性研究的適用情況涵蓋以下幾個狀態,包括當我們進入一個 很不熟悉的社會系統(罕為人知的主題)、在一個不具控制和正式權威的情境中(探 討當事人的心理世界)、當低度的觀念概化和學說建構的背景下(一個研究的主題變 項與定義均在模糊不清或仍具神秘系的階段時)、描述複雜的社會現象,需要案主 的主觀理念、定義一個新概念和新的假設時(引自簡春安、鄒平儀,1998)。過去的 研究鮮少聚焦於本研究所欲深入了解這些年輕族群的罹病經驗,研究者之前的接 觸經驗也有限,加上正逢青壯年期年輕女性病友,具備多元的角色任務及工作壓 力,導致較少參與公開之活動,因此無法以充足之知識設計問卷,並以量化方式

38

進行研究。又 Rubin & Babbie (趙碧華、朱美珍編譯,2000)提出質性研究法強調瞭 解的深度,與個別描述的考量有關聯,其致力於探求特殊人生經驗的深層意義,

並企圖使多元的觀察能理論化。符合本研究強調透過個人內在運作及外在經歷的 深入敘說,來進行後續的分析與解釋之精神,因此選擇以質性研究作為主要研究 方法並透過深度訪談的方式來蒐集資料。

壹、研究工具

本研究採半結構式訪談。而訪談所使用的研究工具為研究者本身及訪談大綱

(參酌附件一)。其內容如下:

一、 研究者本身

簡春安、鄒平儀(1998)提出質性研究的品質取決於研究者的訪談技巧與能 力,以及其工作嚴謹度,本研究者已接受之訓練及知識如下:

(一)曾修習會談技巧、個案工作、醫務社會工作等課程;

(二)曾接受台北張老師三階段之義張培訓;

(三)有多年醫務工作經驗,具備基本會談技巧及簡單醫療運作知識。

(四)有過組織乳癌病友志工及帶領病友志工提供服務之經驗。

除了在研究者已具備之知識及技能下進行訪談外,每完成一個受訪者的訪談,

並立即進行逐字稿撰寫,並在逐字稿整理中,發現有哪些資料蒐集不足或較缺乏,

以及訪談方式的再修正,讓自己可以在資料蒐集過程中,發現問題,並在下亦受 訪過程中加以修正。

二、 訪談大綱

會談過程中依據文獻及研究問題與目的,所擬定之訪談大綱進行本次研究內 含之蒐集,內容除了基本資料以外,分成三大主題進行訪談:在罹病經驗部分,

了解受訪者治療經驗、對預後及副作用的了解情況及治療終結後主觀之身心影響;

39

在身體意象部分,了解受訪者身體意象之改變情況;最後在社會支持部分,分別 針對在人際互動關係部份,了解罹病後之人際關係差異情況、主觀認知產生差異 之因及因應模式與期待,以及在社會參與部分,針對罹病前後社會參與之差異及 對個人生涯規畫之影響等面向進行資料蒐集。

透過訪談蒐集受訪者之基本資料、經驗行為、感受性資料、知識性問題 及感觀性問題等。在訪談過程中,研究者依照當時的情境彈性的調整問題順 序及字句,以順著受訪者的談話,試圖的溝通與說明來獲取所需的資料。

貳、 研究對象的選取與來源

因應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及能進行深入之訪談,本研究對象之選取乃以立意抽 樣之方式進行,選取符合條件且能提供豐富資訊之受訪者進行訪談。本研究邀請 接受訪談對象之條件如下:

一、

罹患乳房惡性腫瘤之女性:

曾有罹患乳癌病史並領有癌症重大傷病卡之女性病友。

二、 罹癌年齡在 20 歲至 40 歲:

醫師告知確診罹患乳房惡性腫瘤之年齡在 20 足歲以上及 40 足歲以下者。

來源管道部分乃透過全國性乳癌病友團體-「社團法人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

作為資料蒐集之媒介。透過協會進行相關篩選並在徵詢同意後轉介。研究者於 2012 年 7 月至 2012 年 12 月與「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聯繫,並提供研究訪談大綱,

讓病友組織在徵詢病友意見時,可先行提供予病友,使其思考是否有意願參加。

研究者於 2013 年 1 月獲得「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提供有意願參與本次研究之 受訪者名單,共 6 名。研究者隨之於 2013 年 1 月至 2013 年 4 月期間,陸續與名冊 中之病友姐妹進行相關聯繫、訪談工作。首先透過以 e-mail 的方式接洽,並輔以電 話進行聯繫,了解受訪者方便的時間及訪談地點。時間部份多配合受訪者方便之 時間,以假日居多;訪談地點則視受訪者活動之縣市中,選定交通便利、安全、

40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