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資料分析與研究信效度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第二節 資料分析與研究信效度

壹、 資料儲存與處理

研究者以謹慎的態度於每次訪談結束之後立即將錄音檔存儲,並清楚紀錄訪 談時間、訪談對象的代號、訪談地點等資料,同時寫下研究者在訪談過程中之非 語言觀察及訪談感想。在逐字稿之謄寫部分,盡可能不改研究對象口語呈現的方 式,轉謄寫成文字。

一、 資料分析

簡春安與鄒平儀(1998)強調質性研究的終極目標不是資料蒐集,而是後續的分 析、解釋並呈現研究的發現等成果,可見後續分析的重要性。而資料分析主要乃 由資料化約、展現及結論等三個要素所組成,運用對照、歸納、比較方式,將這 些概念逐步發展成主軸概念等概念化的過程(潘淑滿,2003)。研究者在進行概念化 過程時參考「編碼登錄」的技巧:

(一)開放譯碼(open coding)

開放性譯碼強調資料本身的分析,研究者透過閱讀所蒐集到之逐字稿資料 文本中,找出關鍵字、關鍵事件或主題,在旁邊加以註記。

研究者透過本研究欲探討之研究問題,將文本資料中受訪者之罹病經驗、

身體意象、人際互動、參與相關組織/團體經驗及建議等不同面向之重要內容,

分門歸類並進行摘要。

(二)主軸譯碼(axial coding)

主軸譯碼著重在綜合歸納或比較不同之資料的關係,找出概念間的相同或 相異處,企圖在資料中的更深層次檢試概念間的關聯性。

42

研究者針對同一份資料中,將相同概念之主題進行整合;再將文本中摘述 之內容及逐字稿部分騰出,並依主題進行分類排序,以利不同受訪對象在相似 主題內容探討之文本彙整。如在外在身體變化、面對疾病之內在感受等資料歸 納於身體譯向之主軸下;另在與家人、職場、社區及宗教互動等資料,分類於 社會支持項下。

(三)選擇性譯碼(selective coding)

當研究者完成所有資料之分析後,研究者開始選擇可以彰顯研究主題的主 軸概念,據以進行研究問題之詮釋。透過相關性、同質性及一致性的資料選擇,

反覆的進行分析,直到資料飽和為主。

針對不同研究問題,分別在相關主題內容中,找出相似性回應及相異性回 應,並針對不同受訪者之個別條件及經驗等進行交叉分析及比對;最後,不同 主題間的資料進行對應及理解。

二、 研究信效度

質性研究的「信度」即「可靠度」,在本研究中,受訪者皆透過是相關組 織工作人員的介紹,找到合適的受訪者後,先行提供訪談大綱及本次研究主題 予有意願之受訪者;另研究者在進行訪談前清楚表達研究立場、資料保密及受 訪者相關權益,並在同意下開始進行訪談,透過雙重確認,來確保受訪者是在 一個較為信任及願投入的狀態下接受訪談。在會談過程中在研究對象的同意下 錄音結束後儘速將錄音打成逐字稿,並將逐字稿寄予訪談者,多數受訪者皆能 快速及友善的回應,研究者因此得以修正轉騰過程語意之誤會,不會因擷取片 段而扭曲了受訪對象的經驗。

在質性研究中「效度」重視的是「真實」和「正確」。亦即研究者在訪談 過程中,蒐集到資訊的真實程度及是否真正觀察/蒐集到其所欲觀察的資訊。

43

受訪者在接受訪談時,其距離手術治療期間約 2 至 12 年,時間有長有短,但 對於受訪者而言,因訪談議題涉及個人生命中創傷事件因此多記憶猶新。但研 究者考量蒐集面向多元,涵蓋事件過程中的行為、認知、觀察、情緒等多元面 向等因素。在考量受訪者對於相同事件的感受及認知可能因應不同的時間而有 變化的前提下,若遇到受訪者無法具體清楚的表述其認知及情緒面向的議題,

研究者便試圖用另一個方式去詢問相同概念、先詢問其他概念,讓受訪對象有 時間消化或整理。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