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總結

根據教學實務現場的觀察紀錄與統計分析之後,歸納出以下結論。

一、5Ws1H 教學策略有效

教學策略使用與否和答題正確數進行比較之後,我們會發現是非題、選 擇題、簡答題、短句填空以及互動式活動方面,使用 5Ws1H 教學策略的學 生在各方面的答題正確率表現皆高於未使用 5Ws1H 教學策略的學生,惟「記 憶儲存」聽力教學策略在簡答題方面、「關鍵信息」聽力教學策略在選擇題 方面較無成效,證明這樣的教學方法是有其效益的。

二、漢字背景、國籍與年齡在答題正確率上無顯著差異

有漢字背景且使用教學策略班級的學生,在是非題、選擇題以及簡答題 方面的表現女性高於男性;短句填空與互動式活動則是男性高於女性。漢字 背景且無使用教學策略班級的學生,在是非題、選擇題以及簡答題方面的表 現女性高於男性;短句填空與互動式活動則是男性高於女性。國籍方面,使 用教學策略班級的學生,在選擇題方面的答題率亞洲學生高於美洲學生;無 使用教學策略班級的學生,簡答題方面是非洲學生高於歐洲學生。年齡方 面,無使用教學策略班級的學生,互動式活動的答題率,18-25 歲高於 36

(含)以上的學生;使用教學策略後,可以幫助 31-35 歲的學生改善其與 18-25 的學生答題正確率間的差異。

三、記憶儲存與關鍵信息方面的教學策略需改善

根據是非題、選擇題、簡答題三種題型在整體信息、概括總結、關鍵信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息、記憶儲存教學策略當中的答題正確率與答題時間的相關性後發現,整體 而言,四種聽力教學策略是有效的,惟「記憶儲存」聽力教學策略在簡答題 方面、「關鍵信息」聽力教學策略在選擇題方面較無成效。

四、5Ws1H 教學策略未來可延伸運用的方向

雖然 5Ws1H 可以很快的讓學生學習到中文的相關內容,但是在教學的 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學生可能會僅透過關鍵詞聽懂別人的話,而無法用關鍵 詞說出自己想表達的話,是日後課程需要加強的部分。

五、「強化+科學化」的訓練,才能達到速成教學的目標

所謂「強化」,就是進行大量的訓練:一是在單位時間裡給學生大量的 語言訊息,二是在單位時間裡提高語言信息輸入輸出的次數。在第二語言教 學中,必須進行大量的訓練,學生才能把獲得的語言知識作為經驗成分儲存 在大腦當中,進而完成「從語言知識到語言技能」和「從語言技能到語言交 際能力」的兩次轉化。

所謂「科學化」,就是在進行聽力訓練的時候「強化」得恰到好處,不 做無謂的訓練。為此,編寫聽力及教材必須遵循聆聽理解的規律,貫徹「可 懂輸入」和「從分到和」的原則,控制語言信息輸入量的多少和難易的程度,

注重微技能的訓練和聆聽方法的指導等等,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聞一知 十,全面提高聆聽理解的能力。

六、提高接收語言信號和進行解碼的速度是提高聆聽理解能 力的關鍵

提高學生接收、解碼的速度在於,一是觀摩和增加大腦中經驗成分的 數量.通過聆聽不斷吸收和儲存語言信息;二是提高聽覺器官的靈敏度和解 碼操作的熟練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教材應該為課堂教學提供訓練的內容和方法,並且遵循提高學生聆聽理 解能力的教學目的。從訓練內容上來看,我們編寫聽力文本時儘量降低內容 的難度,增加內容的容量,讓學生盡可能多接觸真實自然的語言材料。

為了應付日常的交際,我們必須有控制地幫助學生擴大詞彙量,教材應 該為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跟儘可能多與重要詞語見面(第一次見面和反覆 見面)。有的詞語學生一時記不住沒有關係,學過一遍,以後再聽到它或讀 到它跟從未見過面的生詞就不一樣。如果教材提供的確實是常用的詞語,重 複率一定很高,學生會比較容易記住它。

七、聽力訓練的最重要原則是給學生「可懂輸入」

從訓練方法上來看,可以設計以聽為主的不同題型,先輸入後輸出,反 覆地輸入和輸出,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反覆地輸入就是用語言的聲音信號 反覆地刺激大腦,把它作為經驗成分儲存起來;反覆地輸出就是反覆地從大 腦中提取語言信息,提高聽覺器官的靈敏度和解碼操作的熟練程度。聽力教 材為學生提供的語言材料一定要讓他們能夠聽懂。學生聽懂了,理解了,此 後會有收穫,輸入的語言信息才能作為經驗成分儲存在學生的大腦中。

八、教學生從更小的微技能入手以提高語言能力

一個人的語言能力由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構成,每一項基本的語言技能又 是由更小的微技能構成。聽力訓練的重點是提高學生聆聽理解的微技能;聆 聽理解能力由辨別分析、記憶儲存、聯想猜測、快速反應、聽後模仿、邊聽 邊記、檢索監聽、概括總結等微技能組成。教材應該為訓練技能而設計,把 各種微技能有計畫、有控制地分散到各課去練習,設計的每一個練習都應該 具有明確的目的性,要為訓練和提高學生某種微技能而設計,教師應根據教 材在每一堂課重點式對學生進行一到兩個微技能訓練,然後有意識地把每課 所訓練的和以前訓練過的微技能綜合運用於聽懂整篇語言材料。這樣,各種 微技能提高了,就能從總體上提高聽說讀寫的能力。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根據上述的研究成果,提出研究限制如下:

本研究僅採用教學的班級,約略將學生分為美洲、歐洲、非洲以及亞洲,

若是未來可以針對某一地區或是某一國家進行檢驗,而不會因為樣本稀釋而 導致每個地區的人數偏少,影響統計結果。

受限於本研究的人力、時間以及其它因素的影響,僅使用了5Ws1H的 教學方法,這部分後續可以增加更多不同的教學法進行比較,更能突顯不同 教學法對於學生在學習成效上所帶來的助益。

第三節 未來展望

本研究僅透過訪談以及量化資料的統計進行相關假設的論證,所評核的 是學生某段時間內的學習表現,未來或許可以加入課堂觀察或者是追蹤研 究,可以更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及後續使用此教學策略的成效。

研究者後來將此 5Ws1H 教學策略擴大延伸,運用在其他具備一定規 則、有關鍵詞可循之語法教學上,同樣有顯著的成效,未來希望能進一步進 行相關研究,做更深入的探討與實證研究,盼能提供華語教師更有效的教學 策略,幫助學生克服聽力學習上遇到的困難,讓學生能迅速及正確解碼所得 到的訊息。雖然「記憶儲存」聽力教學策略在簡答題方面、「關鍵信息」聽 力教學策略在選擇題方面較無成效,但這也是未來研究者應努力改善的方 向。

另 5Ws1H 教學策略亦可朝中級華語聽力教材設計發展,除依循針對 性、目標性、漸進性、多樣性及真實性等一般教材編寫原則進行設計外,也 應兼採「由上而下」及「由下而上」兩種理解模式,教授聽力策略,且使錄 音保持自然語速、提供適當視覺輔助(楊宛妘,2014);5Ws1H 教學策略 也可朝不同口音設計,為中高級學習者設計的以不同口音為主的聽力教材實 有其必要性(林姮伶,2011)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英文文獻

Anderson, A., & Lynch, T. (1988). Listen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Britton, B. K., & Graesser, A. C. (2014). Models of understanding text. New York an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Brown, H. D. (1994).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NJ: Regents/Prentice Hall.

Cheng & William (1986).Psychological Medicine 16(2):415-22.

Cohen, A. D. (1996).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use strategies: clarifying the issues. CARLA Working Paper Series #3, 26.

Carl R. Rogers.(2015). Active listening. Martino Publishing.

Graham, S., Santos, D., & Vanderplank, R. (2008).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and strategy use: A longitudinal exploration. System, 36(1), 52-68.

Gussenhoven, C. (1983). Focus, mode and the nucleus. Journal of Linguistics, 19, 377-419.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7/S0022226700007799 Hasan, Ruqaiya. (1996). Semantic networks: A tool for the analysis of meaning.

In Carmel Cloran, David Butt & Geo Williams (Eds.), Ways of saying, ways

of meaning: Selected papers of Ruqaiya Hasan. London: Cassell

Ip, M. H. K., & Cutler, A. (2016). Cross-language data on five types of prosodic focus. In J. Barnes, A. Brugos, S. Shattuck-Hufnagel, & N. Veilleux (Eds.).

Proceedings of Speech Prosody 2016 (pp. 330-334). Boston, USA

https://doi.org/10.21437/SpeechProsody.2016-68.

Ip, M. H. K., & Cutler, A. (2020). Universals of listening: Equivalent prosodic entrainment in tone and nontone languages. Cognition, 202, September 2020, 104311. Retrieved from

https://doi.org/10.1016/j.cognition.2020.104311

McDonough, J., & Shaw, C. (2012). Materials and methods in ELT (2nd Ed.).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John Wiley & Sons.

Mendelson, D. J. (1994). Learning to listen: A strategy-based approach for the

second- language Learner. San Diego, California: Dominie Press.

Oxford, R. L. (1990). 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 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 Boston: Heinle & Heinle.

Pearson, P. D. & Dole, J. A. (1987). Explicit Comprehension Instruction: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a New Conceptualization of Instruction. The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88(2), 13-16.

Renandya, W. A., & Farrell, T. S. (2010). Teacher, the tape is too fast! Extensive listening in ELT. ELT journal, 65(1), 52-59.

Richards, J., & Rodgers, T. (2001).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p. 20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ichards, J. C. (2001).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Rost, M. (1990). Listening in language learning. London: Longman.

Rumelhart, D. E. (1980). Schemata: The building blocks of cognition. In R. J.

Spiro, B. C. Bruce, & W. F. Brewer (Eds.), Theoretical issues in reading

comprehension.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33-58.

Shulman, L.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 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Harvard Educarional Review.

Siegel, J. (2011). Thoughts on L2 listening pedagogy. ELT Journal, 65(3), 316-321.

Sperber, Dan and Wilson, D. (1986).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Oxford: Basil Blackwell.

Vandergrift, L. (2006). Second language listening: Listening ability or language proficiency? 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90(1), 6-18.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中文文獻

王冠婷(2017)。任務導向之中級華語聽力教材設計研究(碩士論文)。國 立臺灣大學華語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臺北市。

方衛文(2008)。如何提高學生的英語寫作能力。跨世紀,(10), 130。

朱放成(1999)。英語聽力學習的思維規律與方法。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 出版社。

李曉琪(2006)。對外漢語聽力教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泉(2006)。對外漢語課程、大綱與教學模式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李秀芬(2011)。華語文溝通教學策略研究──以 5C 融入之 AP 中文教學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臺北市。

呂必松(1992)。華語教學講習。北京: 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呂必松(1993)。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北京:北京語言學院。

何兆熊(2000)。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何欣樺(2020)。探討在虛擬實境系統中實施任務型教學法對華語文聽力及 口說能力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科技應用與人力資源 發展學系,臺北市。

周美宏(2008)。華語作為第二語言之網路聽力教學設計──以初級學習者 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周茹柱(2016)。聽力策略教學對國中生英語聽力理解及策略使用之效益研 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兒童英語教育學系,臺北市。

周志謙(2018)。台灣人 JFL 學習者之聽力策略相關研究-以聽力策略指導 為中心 (碩士論文)。。淡江大學日本語文學系碩士班,台北市。

林秀惠(2011)。對外華語教材研發。台北:臺灣華語文教學學會,文鶴。

林姮伶(2011)。中高級華語聽力自學教材研究──以不同口音為主之教材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設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所,臺北市。

林均芳(2016)。中級華語聽力能力測驗命題研究與教學反思(碩士論文)。

林均芳(2016)。中級華語聽力能力測驗命題研究與教學反思(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