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為求了解知識創造活動的過程,期望能從實際的活動內容中獲取某些 有價值的看法,並從中了解文獻上所提到創新過程中的影響因素在實際作用中的 樣貌及彼此的關聯性,因此我們採用質性研究法。質性研究法是一種詮釋、說法,

一種表達主觀感受的科學,讓研究者可以透過描述、分析社會現象來翻譯其中所 呈現的意涵,以進一步了解其中所隱含的意義,質性研究有很多不同的研究方 法,例如訪談法、觀察法、焦點團點討論、民族誌、紮根理論、批判理論、現象 學的社會學、詮釋學等等,本研究所採用的是詮釋學的觀點。詮釋學不僅強調觀 察的重要性,也強調詮釋在理解社會上具有重要性,詮釋主義認為世上沒有絕對 的客觀與理性,人的行動會受到很多主觀觀念的影響,研究者必須理解並把握此 主觀意義,重視事物的獨特性,並以此為基礎建構知識。

對於田野資料的搜集方式,我們採用焦點團體法及深度訪談法。

焦點團體法:焦點團體法是一種團體的訪問方式,訪問過程多了團體成員間的互 動及討論,此方法能在短時間針對研究議題,觀察到大量的語言互動和對話,研 究者可以從此對話和互動取得資料與洞識。在此即興式的互動過程中,議題有可 能出現嶄新的變化與發展,特別是針對「態度」與「認知」的議題時。但因為即 興式的互動特性,使得議題無法完全由研究者主導,因此資料可能雜亂無章,而 團體的方式也可能使得某些真正的聲音無從浮現。Merton(1987)認為一個成功的 焦點團體訪談標準,至少應具備四點:範圍,反應具體性,具有深度,反應個人 的脈絡情境。主持討論時,應保持自然順暢,非強制性為原則。為達到具體化的 效果,討論的內容應儘量朝向實際生活的情境,及對特有情境的特有反應來探 索。為了達到廣度,切忌訪談時僅圈限在原有的範圍中,或太早轉移一些被認為 無關的話題,而失去了意外發現的機會,儘量由受訪者來轉移或採用線索轉移。

對於品管圈活動而言,因為組成份子均在同一單位且為集體創作,為求效率 採用焦點訪談法,與活動過程中的創作小組直接會談,透由會談過程中各成員直

接的互動對話,並順應會談內容適時在旁加入一些話題,引伸出他們在該活動主 題之外的其他活動內容及看法,藉此對他們平常團體間的運作做更深入的了解,

並觀察他們之間的互動情況,以期能挖掘出一些共同化的內隱知識。

深度訪談法:深度訪談是一種會話及社會互動,目的在於取得正確的資訊或 瞭解訪談對象對其真實世界的看法、態度與感受。在深度訪談時,真正感興趣的 是人對他們生活事實的解釋,因此在深度訪談中,受訪被視為是研究主題的資訊 提供者,而不是被研究者。Johnson(2002)詮釋深度訪談意謂著尋求「深度」的 訊息與理解,深度理解指的是真實生活的成員或參與者在每日的活動、事、地等 所持有的理解與看法,深度理解讓我們可以捕捉及表達對某些活動、事件、文化 物件的多元觀點,探索潛藏在表層觀點下所蘊含的意義,以理解該經驗的本質。

因此要有清楚的訪談目標,首先研究者必須清楚自已的研究問題。

訪談時該提些什麼樣的問題,才能得到更多的資料? Patton(1995)提出六類 問題,經驗/行為問題;意見/價值問題;感受問題;知識問題;感官問題;背景 /人口統計。要得到受訪者的豐富回應,應問一些含 how, when , what 等開放式 的問題,而不要問一些 why 的問題,why 的問題有時受訪者較不願回答。另外不 要問指導性的問題,因為這會讓受訪者猜想研究者認為重要的面向而談論。發問 時的技巧可用旁敲側擊的方式,透過不斷的推進,例如你如何反應? 當時的感覺 如何? 現在感覺如何? 是不是…的樣子? 的方式不斷的逼近所要的資訊。或是提 出假設的問題讓受訪者自行說出看法,也能得知受訪者的詮釋角度。

製程改善案因任務小組成員分散在不同單位,要集合他們訪談有實際上的困 難,且小組成員負責不同的任務,因此採用深度採訪法與主要 key-man 會談,針 對各人所負責的項目做深度的訪談。因為活動主要角色是計劃主持人,因此我們 將重點擺在計劃主持人身上,並且由計劃主持人先開始訪問,先了解整個活動過 程的脈絡及進行過程,再針對過程內容,挑出議題去訪問其他的 key-man,以探 求同一件事各種不同角度的看法,並做交叉比對以探求事情可能的真正樣貌。

我們以敘說分析的方式來陳述個案,Polkinghorne (1995)認為敘事研究是

應用故事以描述人類經驗和行動的探究方式。人們在敘說故事時,即在重新理 解、重新建構、重新詮釋以往經驗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即展開不斷的自我對話 歷程,並為此生活經驗賦予意義。而此理解是人們藉由他們在特殊的物理、心理、

社會和文化脈絡中所建立的獨特概念或建構,來主動理解他們所經驗的情境。

Riessman(1993)認為人們是具有主動性的敘事者,決定那些經驗要放入或排除於 敘事歷程之中,以及事件如何組織以產生有意義的情節等,因此敘事分析的目的 即是要「瞭解訪談之中的受訪者如何將秩序加諸於經驗之流中,以理解其生活中 的事件和行動」。故敘事分析方法乃在於檢驗受訪者的故事,並分析其如何將故 事加以組織、故事所涉及的語言學和文化資源,及其如何說服聆聽者該故事具備 了真確性。在訪談過程中,敘事者與聆聽者透過彼此的對話,共同建構出新的敘 事,而新的敘事可能擴充敘事者的文化內涵。

有關於敘事研究的程序,Riessman(1993)將經驗世界的再呈現分為五種層 次,分別是專注於經驗,述說此經驗,謄寫此經驗,分析此經驗,閱讀此經驗。

在”專注經驗”層次,受訪者需有意識地反思、記憶、重組,找出經驗的特殊意 象或片段。在”述說經驗”層次,受訪者描述事件發生的場域,有關的人物,開 展的情節,並以聆聽者可以理解的方式來組織事件。在”謄寫經驗”層次,當訪 談的內容被者轉錄成文字,如何選擇及表達,就成為研究者的詮釋過程。在”分 析經驗”層次,研究者面對大量的文本資料,必須決定究竟要將分析焦點放在敘 事的形式,組織情節,表徵風格,生活片段等,此時研究者的價值觀、理論視角 也都再度進入。在”閱讀經驗”層次,當經驗被寫成報告,並被其他人閱讀,讀 者可能解讀出不同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