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質性研究為主,進行「企業志工參與志願服務動機因素之研 究」。採用立意抽樣和半結構式深度訪談的方式進行。以下就相關的議題分別 說明:

壹、質性研究取向 一、質性研究的意涵

質性研究強調任何事件不能脫離其所在環境而處之,要理解事實必須了解 個體發展脈絡、重大事件及整體社會之間的互動關係,而對整體的掌握亦需基 於對個體部份的了解。換言之,質性研究採用歸納方法,從個案的訪問內容及 參與觀察中累積一個整體的圖像以及一個整體的詮釋觀點,其資料呈現的方式 以深度描繪方式(thick description)表現研究對象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行為 規範等(洪櫻純,2009)。

Strauss 與 Corbin(1990)認為,質性研究是指任何非經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 過程而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研究者可以透過觀察、訪問等,來蒐集資料,並 可利用文件、書籍、錄音帶、甚或量化資料來加以分析的程序。它可以是人的 生活、故事、行為、組織運作、社會運動或人際關係的研究。只要是利用質化 程序進行分析,不論內容是否用到量性資料,都算是質性研究。從以上的說明 中可知,在質性研究的意涵界定上,研究資料及元素特性歸屬於文本的質或數 字的量並非重點,而是在於研究者是否運用質性研究的程序來進行研究 (張天 雄,2014) 。

二、質性研究的本質

關於質性研究的本質,共計有下列六點(胡幼慧,2008;張天雄,2014)

(一)透過被研究者眼睛看世界

對社會真實(social reality)的瞭解,必須將生活置於真實社會中以及個體個別

36

經驗與感受之上。因為社會真實經過當事人的詮釋,所以,研究者必須要能夠 掌握被研究者的詮釋,才能確實了解其行事動機;反之,研究者所描繪的將只 是一個與社會真實或當事人表述無關,被強行穿鑿附會的虛構真實。

(二)重視情境脈絡

質性研究者在企圖了解一個事件或行為時,多半傾向將事件放置在其發生 的情境或脈絡(context)中加以探討,採用整體主義(Holism)或脈絡主義

(Contextualism)觀點來看待世界,以期對事件始末做出通盤了解。目的是從事件 背景及事件對行動者的意義上來理解事件的全貌,以提供一個較為完整的詮釋 及分析文本。質性研究者相信,只有放置在社會與歷史脈絡中探索的資料,才 能展現出完整的意義。所以質性研究中,特別對於使用傳紀或民族誌研究法的 研究者,往往會非常仔細描繪他們所研究的場域,主要理由在於詳實描述事件 發生的背景及場域,可幫助研究者更加理解當時的感受及詮釋內容,同時也能 讓觀者有更清楚的概念,感受當時的氛圍。

(三)強調互動歷程:質性研究者特別主張,社會真實是透過個體間彼此互動歷 程而創造出來的,而非原本就已存在。

(四)重視事件轉變過程:質性研究者認為社會生活是動態與不穩定的,隨時隨 地都在運作。他們視社會生活為連串且交互關連的活動,非常重視事件轉變過 程與存在於其背後的影響力量。

(五)研究過程具有彈性:由於質性研究採用被研究者觀點詮釋世界,研究者必 需避免有先入為主與過度主觀的詮釋,故多採用開放或半結構性手法進行研 究。雖然研究較結構性問答來得較為無法掌控,不過也經常會因此帶來意外驚 喜。質性研究不像量化研究的循序漸進、反而是不斷地反覆於理論與探索資料 間的對話及應證;在研究結果的表現上,量化研究經常僅表述方法與結果;但 質性研究會將研究者特質、資料蒐集方法以及整個研究過程,都視為對研究結 果都會有影響及意義,所以也都會成為研究的元素之一。

37

(六)不在理論與概念形成前預設立場:質性研究對資料處理方式主要是靠分析 式的「歸納法」(analytical induction),研究問題不管是結構與否,多具有探索概 念在其中,通常在理論與概念形成以前,研究者不會預設任何立場,以避免將 既定價值強加於研究對象身上,變成過度主觀的詮釋。

因此,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之深度訪問的方式了解企業志工參與志願服務 的經驗,以符合質性研究的特質,故本研究以訪談的方式蒐集受訪者志願服務 的經驗與觀點,作為本研究取向。

貳、 深度訪談法

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法(in-depth interview),是質化研究中經常採行的資 料蒐集方法之一,主要是利用訪談者與受訪者之間的口語交談,達到意見交換 與建構,是一種單獨的與個人的互動方式,受訪者藉由訪談的過程與內容,進 而發覺與分析受訪者的動機、信念、態度、作法與看法等。此研究方法是一種 訪談者與受訪者雙方面對面的社會互動過程,訪問資料正是社會互動的產物

(畢恆達,1996;李美華、孔祥明、林嘉娟、王婷玉譯,1998;袁方編,

2002;洪櫻純,2009)。

其訪談的重點在於跟研究對象建立互信關係,透過面對面交談對話的過 程,以開放性的訪談來瞭解與蒐集研究對象的看法及觀點。Kaufman(1994)認 為在深度訪談的過程中,採取半結構式和開放性的問題較為合適。深度訪談採 半結構式問題設計,可隨著受訪者的當下的回答情況,加以調整。半結構的問 題設計其結構性較低,訪談者是否能從受訪者的回答中再進一步深入探詢,並 且發掘受訪者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等,則有待訪問者的敏感度和訪問技巧 (洪櫻 純,2009) 。

因為本研究採用深度訪談的半結構式問題設計,可隨著不同研究對象對於 問題的回答來加以調整,讓訪談具有彈性。所以,本研究操作方式是以事先擬

38

定訪談邀請函及訪談大綱,在正式進行訪談前,先告知預受訪者本研究的目的 及訪談方式,並將訪談邀請函及訪談問題大綱給研究對象。

叁、文獻分析法(Literature Review)

文獻分析法也稱「文件分析法」或「次級資料分析法」,是指「蒐集與某 項問題有關的期刊、文章、書籍、論文、專書、研究報告、政府出版品及報章 雜誌的相關報導等資料,進行靜態性與比較性的分析研究,以瞭解問題發生的 可能原因、解決過程及可能產生的結果」(吳定,2003),希望能在充份蒐集相 關資料後再將資料經過分析與歸納整理,進而分析事件原因、背景、影響及意 義等,發揮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提供了解相關理念與概念。

文獻資料來源相當廣泛,可以是政府部門報告、工商業界研究、文件記錄 資料庫、企業組織資料、書籍、論文與期刊、新聞資訊等。分析步驟有四個,

分別是閱覽與整理(Reading and Organizing)、描述(Description)、分類(Classfying)以 及詮釋(Interpretation)(朱柔若譯,1996;葉立誠,1999)。

本論文除對於研究對象進行深度訪談外,也輔以文獻分析法,強化論述的 深度。志願服務為社會工作的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源,也是國家文明進步發展的 表徵之一,國內外對志工參與志願服務經驗的探討,截至目前已累積豐富的研 究報告。為了使本文的論述能藉由相關研究與理論進行深入探討,並與既有研 究成果相互驗證,研究者也蒐集相關研究,將有助於本研究對企業志工的參與 志願服務經驗的核對。此外,也將這些文獻分析與志工深入訪談之結果兩相比 對,探討兩者間的落差,分析此落差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影響以及解決差異的 方法。藉此檢視企業志工制度是否合乎實際的需求,以及現行志工招募及運用 的策略是否能發揮最大的效益。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