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設計與實施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分析此研究在選取研究方法的邏輯、採用之研究方法,以及研 究之信效度。

一、 研究方法選取邏輯

本研究為探討實務之研究,採取質化的研究方法,原因為其定義是 對社會現象進行整體性之探究,並且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進而形成理論,

透過與研究對象之間的互動,對於其行為與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 一種活動(陳向明,2002)。Marshell 和 Rossman(2006)認為質性方法 是:(1)特別重視脈絡、自然情境的價值;(2)最適合用來做為探索或描述 性的研究;(3)最能深入探索參與者生活經驗中豐富的意義。本研究為探 討標竿企業實施企業社會責任的「質」,而非台灣企業建立企業社會責 任的「量」,且為分析企業實務之作為,較適合於質化的研究方式。

個案研究(case study)的意義是對一個有界限的系統,如一個個體、

一個方案、一個團體、一個地區等,運用多樣的研究方法,如觀察、訪 談、調查、實驗等,協助蒐集完整的資料,以做深入詳實的描述、詮釋 與分析(葉重新,2001)。Yin(1994 / 2001)也認為個案研究倚賴多種 證據的來源。多重個案之設計為選取多個個案公司做深入的了解、蒐集 資訊並分析資料。Yin(1994 / 2001)認為個案研究較適用之問題類型是 如何(how)與為何(why),分為單一與多重個案,而多重個案是較穩 健的方式。對於標竿企業如何(how)建立企業社會責任是本研究的問 題,因此本研究採用多重個案研究法。

個案研究法最常採用文件分析與訪談的方式,本研究之研究目的有 三;目的一為現況之分析,可從現有資料中搜尋、歸納,並獲得結果。

因此針對目的一:分析台灣企業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之現況,採用文件分

41

析法。而目的二:探討影響標竿企業在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之因素;及目 的三:分析標竿企業如何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皆為探索標竿企業之狀況,

除了文件蒐集外,也適用於訪談法。

表 3-1 研究目的與研究方法對應表

研究目的 研究方法

文件 訪談 一、分析台灣企業實施企業社會責任之現況。 ˇ

二、探討驅動標竿企業在建立企業社會責任之因素。 ˇ ˇ 三、分析標竿企業實踐企業社會責任的實務作為。 ˇ ˇ

二、 文件分析法

文件分析法(documentary analysis/document analysis)又稱為內容分 析法(content analysis)或資訊分析法(informational analysis),可分為 (1)概念分析(conceptual analysis):為釐清某一主題,而描述概念的精義 或一般的意義、確認概念的不同意義,或在各種例子中描述概念的適當 用法,能具體指出某一概念的意義與涵義;(2)編撰(edition or

compilation):將文獻的編撰與出版,按年代順序保留下來,為未來的研 究保存了不可或缺的文獻;(3)描述性敘述(descriptive narration):針對 某事件做描述性敘述,依年代告知始末;(4)詮釋性分析(interpretative analysis):將事件與其發生期間內其它事件的關聯性互相結合,如同一 時期發生的經濟與政治事件;(5)比較分析(comparation analysis):將與 某一事件與其他時間的相關事件,比較其相似性與差異性,作質的比較 分析,可以標示一致的趨勢、一系列獨特的情境,或展開新的方向;(6) 普遍化的分析(universal analysis):透過學理的、哲學的分析、歷史的 例證、過去趨勢的原則,以及事件的順序所提議的命題,皆可用來解釋 某事件的進程與其發展(陳志偉,2007;楊深耕,1998)。

42

本研究為達到研究目的,採用文件分析法,蒐集過往文獻資料,加 以分類、彙整、統計、歸納與分析,藉以了解標竿企業實施企業社會責 任之現況。另外,在個案研究中,資料蒐集的方式亦採用文件分析法。

透過一些歷史文件、圖片、報紙、雜誌等方式蒐集研究所需資訊。就本 研究而言,企業出版之公司年報、永續企業或企業社會責任報告書、以 及標竿企業之獲獎報導,如雜誌專訪,這些都可以做為個案研究中文件 分析的來源。本研究所蒐集分析之文件,詳見附錄四-參考文件一覽表。

三、 訪談法

潘淑滿(2003)提到,為什麼質性研究者大多會運用訪談法來進行 資料蒐集呢?因為基於訪談之定義與特色:

(一) 訪談的定義

1. 能夠得到語言與非語言訊息的交流。

2. 有目的的談話過程。

3. 瞭解受訪者的感受、看法、意見與認知。

4. 訪問者與受訪者共同建構的社會事實。

(二) 訪談的特色 1. 有目的的談話。

2. 雙向交流的過程。

3. 平等的互動關係。

4. 彈性原則。

5. 積極的傾聽。

本研究採取半結構性深度訪談,訪談有如一種口頭問卷,研究者以 面對面的方式、開放式的問題向受訪者提問。受訪者的答案沒有預先設 定的形式,其答覆以逐字稿的方式紀錄下來。

43

而所謂半結構式訪談是介於結構式與非結構式訪談之間的一種資料 蒐集方式,又稱為半標準化訪談或引導式訪談。研究者在訪談前,必須 根據研究的問題與目的,預先設計訪談大綱,作為訪談的指引方針(王 雲東,2007)。在訪談前就單一主題定下訪談大綱,訪談時以綱要為本,

就訪談的狀況不同做開放性問題的引導,使受訪者針對該主題進行深入 陳述。

四、 質性研究信效度

本研究採取質化研究的個案研究法,為確保本研究的信效度,採取 之維護措施如下。

(一) 信度(reliability)

信度說明資料蒐集過程等研究的操作因子,可以重複實施 並得到相同結果(尚榮安譯,2002;Yin, 2001)。

1. 內在信度(internal reliability)

內在信度指以相同條件、蒐集與分析的資料一致性程度,

若一致則可稱此研究有較高內在信度(王文科,1994)。本研 究為確保內在信度,在訪談前先徵詢受訪者的同意,以錄音的 方式做完整的記錄,轉為逐字稿後回傳予受訪者,以確認內容 無誤解並能表達受訪者旨意。

2. 外在信度(external reliability)

意旨確定研究者完全遵循與先前研究者所描述相同之程 序,重新進行相同的個案研究,且後來的研究者應會得到相同 的研究發現與結論(尚榮安譯,2002;Yin, 2001)。本研究為 確保外在信度,在第三章第五節中詳細記錄研究步驟、在第四 章中分析過程與內容,提供後續研究者參考與檢核。

44

(二) 效度(validity)

社會科學家在對社會現象進行研究時,一般要用效度這一 概念來衡量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及研究結果是否反映了研究對 象的真實情況,也就是確定研究過程與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可 靠性與確切性(陳向明,2002)。為達本研究目的,採取之效 度分為:(1)內容效度(content validity)、(2)研究者效度

(researcher validity)。採取作為分別如下。

1. 內容效度

意即採取最少量的控制、測量、分析,以及必要的程序,

而使研究的結果能被準確解釋的程度(王文科、王智弘,2007)。

由於本研究採用之研究工具為訪談大綱,因此本研究為確保效 度,在實際訪談前請專家檢核,專家包含預訪對象、指導教授 及審查委員,檢核大綱內容是否切合主題與目的。修改前後的 對照表,詳見表 3-8。

2. 研究者效度

在質性研究中,研究者扮演資料蒐集與資料分析的重要角 色。為確保其效度,研究者應具備下列特質:(1)包含不確定性;

(2)敏感性;(3)能問好的問題並對答案做出適當解釋;(4)好的 聆聽者;(5)具備適應性與變通性;(6)不先入為主(潘慧玲,

2003)。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法,研究者於中華民國 101 年 3 月 8 日以「2010 台灣企業永續報告獎」之負責人員為預先試訪對象,

訪談時間約一個半小時,過程中研究者練習訪談之技巧,以確 保正式訪談時能蒐集正確的資料。預訪後調整訪談大綱,並進 行編碼的練習,以確保本研究之效度。

45

資料來源: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