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6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研究設計

本研究主要想探討高中女生與app 的符擔性互動與翻轉,以了解高中女生 如何後製相片及使用手機拍照,並進一步了解高中女生使用Instagram 發佈相片 的行為實踐。而質性研究的主要目的,即是強調盡可能在自然情境下,蒐集資 料並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生命經驗與意義作全面性的「解釋性理解」,從被研究者 角度瞭解他們的想法、情感、價值觀,理解他們怎麼建構他們的世界、如何詮 釋自身的經驗等(Merriam, 2009/顏寧,2011;陳向明,2002)。

因此,本研究將採取質性研究中的深度訪談法與實物蒐集法兩種研究方 法,透過選擇合適個案,深入了解高中女生的心理想法及展現出來的後製成 品,更完整地理解高中女生後製相片此一文化行為。

以下將就兩種研究方式更進一步做詳細說明。

第一節 研究方法

一、 深度訪談法

深度訪談為研究者藉由「口頭訪問」,從受訪者那裏獲得第一手資料的研究 方法。當我們無法觀察已發生的行為、感覺亦或人們如何詮釋他們周遭世界 時,深度訪談即為必要(Merriam, 2009/顏寧,2011;陳向明,2002)。高中女 生有其拍照與後製相片的實踐方式,要了解其使用經驗,由她們親口闡述自己 的使用情境,對本身做深度的自我探索,能引發他們對事物的思考與看法。深 度訪談是「有目的的談話」,透過語言交流,人能夠表述自我想法,因此深度訪 談是讓研究者能了解使用者內在思想、價值觀念、情感與行為規範的最佳渠 道,同時也能知曉使用者如何看待自己的使用經驗與對這些事情的意義解釋,

進而讓研究者得以分析她們的實踐行為與意義(陳向明,2002)。因此,訪問過 程中,深度訪談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訪談者向受訪者「搜集」資料的過程,

更重要的是發揮雙方共同「建構」和共同「翻譯」社會現實的作用(陳向明,

2002)。高中女生具有創意的拍照構圖,以及各式相片的後製與設計,種種皆反 映了某種她們世代對相片、對真實性自有的理解;而他們之間相互模仿卻又欲 塑造個人特色的美感意識,也因而誕生各種相似也相異的個人使用模式。以上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7

這些皆為我經驗範圍之外的使用情境,須藉由訪談這些使用者高中女生,方能 得知、理解其心理感受與行為脈絡。

二、 實物分析法

質性研究中,實物分析也是主要蒐集資料的方法之一。與研究問題有關的 文字、圖像、音樂等,不論是否為人工或加工過的物品,皆可做為實物分析的 資料來源,因為任何一樣實物都是特定情境下某些人對一些事物抱有的看法的 體現,換言之,實物是一定文化下的產物,可以「作為特定文化中特定人群鎖 匙觀念的物化形式進行分析」(陳向明,2002)。物品分析與語言分析不同,語 言主要依賴以規則為基礎的認知方式,但物品分析卻是透過聯想,通過自身被 使用,不僅具有意義解釋的作用,也具有讓特定社會規範改變的能力。舉例來 說,駕駛看到設立於路上的路障,會自動減緩汽機車的速度,以免翻車;這樣 的路障設置比起政府部門在路邊豎立警告牌子更來的有效,因為牌子上的文字 喚起的是人們的語言知識,並沒有顯著的嚇阻效果,而路障付諸的卻是人們的 實踐知識,如果不採取相對應的行動,極有可能導致自身的危險,也因此使得 路障產生的警告效果更有效(陳向明,2002)。

實物的誕生與其被產生的脈絡、真實世界、社會文化環境密切相關

(Merriam, 2009/顏寧,2011;陳向明,2002),也因此,當研究者想要分析實 物時,需辨別這些蒐集而來的實物產生的時代背景、製作的方式、被使用的方 式、製作者的目的、各類實物間的異同點等,即是說,判明製作者的目的和動 機尤其重要(陳向明,2002)。

從前章的文獻中,我們得知照片在發展早期被視為展示真實世界的方式,

到後來更被認為不僅能反映社會現象,亦能展現攝影者如何觀看世界的方式;

而影像的構圖到呈現,都受到特定社會型態與技術的影響(陳向明,2002)。

實物的資料來源不限定具有實體的物品,網路發達的當代,從線上文字、

圖片、到影像等也都可做為資料來源;Instagram 上的後製照片自然也屬於實物 資料的一種。

第二節 研究設計

本研究欲探討使用者如何感知科技物的符擔性與後續的互動發展,研究要 從其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拍照、用Instagram 或後製 app 修圖、最後上傳等一連 串行為脈絡中了解。因此,本研究的訪談設計將採取深度訪談中的「半結構訪

談法(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事前擬好開放性的訪問大綱,依據訪談當 下的具體情況與受訪者答案,適時調整問題內容、提問順序與追問題目,讓受 訪者能充分抒發己見(王為國、張奕華、許正妹、黃世奇、劉世閔、羅國俊,

2006;陳向明,2002)。

不過,受訪者在回憶後製過程中,難免可能有記不清楚、忽略或美化等狀 況發生,而這些情況很難透過訪談得到解答。也因此,在訪談之前,我即徵得 受訪者同意,追蹤她們的Instagram 帳號,一來是為了確保研究對象符合研究所 需的徵募條件,二來亦是在訪談過程中,她們於Instagram 上發佈的相片,能作 為「控制性投射」的工具,讓受訪者對照片做出自己的介紹和解釋(陳向明, 5 日);而 Instagram 委託尼爾森調查的結果也顯示,Instagram 的臺灣用戶以青 少年與年輕人最多,當中青少年又比年輕人更喜歡拍照、上傳及後製照片

(Dhir, Pallesen, Torsheim & Andreassen, 2016; Lisa, 2015 年 10 月 27 日)。

佐以先前的初訪經驗與文獻,可發現當今高中生幾乎將Instagram 作為他們 主要的社群平台,並透過後製相片展現他們個人特色,或與同儕建立連結。

Instagram 並非第一款後製 app,但卻可以說是第一款成功結合後製功能與社群 平台的社交媒體,並成功吸引國內外高中生相繼使用它為主要社交媒體平台;

即便高中生為追求美感而放棄使用Instagram 的濾鏡,它仍是高中生發佈後製相 片的主要場所。是以,本研究的研究場域設定為Instagram。

而在這些年輕使用者當中,又以女性為主。比起男性,女性較願意在社群

2009; Dhir, Pallesen, Torsheim & Andreassen, 2016; Lisa, 2015 年 10 月 27 日)。

在初訪時,會後製也願意受訪的男性高中生,相比下較為難尋。是以,本 研究對象將限定於使用一年以上Instagram、並有固定拍照及後製行為的高中女 生。

除了早前初訪過的五位高中女生外,研究原先預計再訪八人。由於研究方 式除訪談受訪者外,亦會追蹤受訪者的Instagram 帳號,用以蒐集受訪者照片;

而在追蹤初訪者帳號期間,我發現其中兩位初訪者因為升上大學,照片後製方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