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6

第五章 結論

本研究根據 Norman(1988;卓耀宗譯/2000)與 Hutchby(2001)的符擔 性理論,探討高中女生在拍照與後製照片過程中,感知與翻轉的符擔性。並採 用藝術世界的觀點,切入了解高中女生在後製照片時所產生的協定。本章第一 節將試圖融合第二章文獻理論和研究分析,更完整地勾勒高中女生與科技互動 的關係,以及攝影對她們的意義。第二節則為本研究之研究貢獻,最後則將提 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提供後續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果討論

Gibson 提出的符擔性理論,認為使用者能夠直覺性地知覺物體所具備的功 能,但當套入較為複雜的人造物時,傳統的符擔性理論所強調的反射、直覺性 認知,無法解釋人與物較為細緻的互動行為。因此,Norman(1988;卓耀宗譯

/2000)認為符擔性還需考量使用者的經驗與知識,使用者感知到物品提供的 符擔性是由於文化上的共同認知,即是從社會過程中學習而來,而這也會影響 使用者如何感知符擔性,並決定物體能夠被如何使用的可能。這也顯示了,物 品的符擔性會限制使用者的行為可能,但 Hutchby(2001)認為使用者卻能透 過自身各式的詮釋,從限制中找到新的互動可能;換言之,使用者會依據自身 需求與詮釋感知符擔性。

在智慧型手機普及之前,人們用數位相機或平板自拍或拍照,但直到智慧 型手機普及,人們才開始會想要隨時隨地拍攝生活的事物。而高中女生擁有自 己的智慧型手機後,有些人基於過去使用平板經驗,有些人根據從朋友那聽到 的心得,下載了各式相機或後製 app 來美化自己拍攝的樸素照片。而生長於 Facebook 興盛一代的高中女生,「分享」自己的日常生活與心情對她們來說是 常態,因此也很自然而然地在拍照後,套用濾鏡並分享相片至 Facebook。這樣 的行為模式,即使之後她們的社群平台移轉為 Instagram,也保留了下來。而過 去使用社群平台的經驗以及 Instagram 本身的媒體特性,使她們更加注重照片的 呈現。

一開始,Instagram 被視為不過是另一個 Facebook,但 Instagram 簡單的設 計介面,能夠乾淨、明瞭地呈現圖像,也能夠輕易搜尋、欣賞世界各地感興趣

私性強, Instagram 不久遂成為高中女生的主要使用社群軟體,Facebook 則成 為一個看新聞資訊或淪為被放棄使用的平台。

對大部分的高中女生來說,Instagram 是藉由圖片觀看他人生活,以及分享 自己生活的重要平台,因此討厭會擠壓到其他文章的洗版圖文。此外,以圖為 導向的特性,讓不少高中女生也討厭圖文不符,尤其是照片情緒開朗,但文字 卻是相對負面的動態;再者,對她們來說,圖的重要性大於文,當她們觀看 Instagram 時,是希望從圖得到資訊,或者引發回憶,而非藉由文字,因此過長 的文字內容也容易使她們失去閱讀的耐心。這也顯示了新一代年輕人視覺性導 Instagram 所提供的濾鏡與編輯功能,主要是因為在轉移到 Instagram 之前,她 們就已經有常用且習慣的後製 app,不僅功能比 Instagram 更多,也更方便。換 言之,高中女生後製照片並非受 Instagram 照片發佈的步驟影響,而是源於過去 的使用經驗,Instagram 則是強化了她們對於照片呈現的要求。不過,Instagram 本身不斷更新功能,對於升上大學以後生活變得更加忙碌的受訪者 3 與 4 來 說,Instagram 更新後的功能足夠她們使用,使她們從過去唾棄 Instagram 編輯

而分享頁面的文字、標註(tag)與打卡,多數人也承襲在 Facebook 時的 使用方式,但因為認為圖比較重要,因此非必要時都偏向只打簡短幾句話;此 外,觀察受訪者的照片也發現,很多人也會利用標籤(hashtag),補充心情、

朋友圈以及地點;有些人也會依據照片裡人數多寡,視情況同步發該動態到 Facebook。但也有像受訪者 7,則是因為喜歡 Facebook「歷史上的今天」此提 醒功能,而會將文章轉過去。另外,雖說分享頁面有類似「私訊」功能的選 項,但幾乎所有的高中女生沒有用過,甚至不知道有此功能,對她們來說,如 果要說悄悄話,則使用即時通訊軟體(如:Line)不僅更加方便也更為好用。

前面提到,高中女生偏向使用慣用的 app 後製照片,不僅僅是因為習慣與 功能,也是因為 Instagram 過去對照片型態有限制,在限制與想要的形式之間碰 撞後,高中女生發展出了不一樣的照片呈現,即是 Hutchby(2001)提到人翻 轉了符擔性的限制,發展出新的行為可能。高中女生與 Instagram 交會並翻轉其 限制與可能性後,創造了許多不一樣的照片形式:留白、組圖、在照片上加圖 文、套設計模板等。藉由其他各式後製 app,使用者得以衝破許多 Instagram 的 發佈限制,找到新的互動可能,彰顯了使用者的能動性。

Instagram 雖有拍照與後製符擔性,但不被高中女生覺察,或即使感知到也 忽略不用;這與文化脈絡有關,Instagram 拍照符擔性不符合長期以來的拍照習 慣,而其後製符擔性也並未超越使用者早已用慣的其他 app。也因此,

Instagram 成為高中女生瀏覽各國及友人照片,以及展示透過其它 app 發揮自我 創意照片的平台;換言之,高中女生體認到 Instagram 主要為資訊及分享創意照 片此兩項感知符擔性。

高中女生普遍運用不只一款的 app,盡情設計自己的相片,不過後製時仍 跟基在不超脫真實與自身形象太多為原則。多數人在剛開始使用 Instagram 時,

都會先觀察已使用者如何 po 圖文及其內容,並在觀察的過程中,慢慢演化出符

另外,雖說對高中女生來說,Instagram 上的圖比文更為重要,但拍完照的 當下她們大多不會立刻後製,而是在一天將要結束之後,於通勤或睡前再挑選 照片並進行各種,後製,且必須將照片後製到滿意的程度,才願意上傳照片。

不僅是對一天的回顧,同時也是在對自己回憶美化的過程。Instagram 對她們來 說,就像是一個隨身攜帶的小日記,但日記內容並未完全反映她們的真實生 活,大部分高中女生都有意識到觀眾的存在,並會注意照片內容以及後製手法 是否有符合她們自我認知到的予人形象,顯見她們在美化與真實兩端之間的自 我掙扎。這顯示了日記於高中女生的意義已然轉變,過去被視為記錄自我生活 事情的書寫,如今則是披露給親友看的挑選後自我近況記錄。

即使 Instagram 的社交功能(愛心數、留言、粉絲人數等)不影響多數高中 女生發佈與後製,但她們卻相當在意現實生活中獲得的評論或批評,並會因此

Instagram 對高中女生來說,是記錄生活的地方,但記錄的對象必須是她們 認定的具有紀念意義的事情,這之中尤其以與朋友的照片為重。這顯示了,高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00

感,重新招換了新的靈光。換言之,對高中女生來說,唯有後製過的照片才能 讓她們感受到其獨一無二性,才能因此顯現新的靈光,相片的靈光誕生於後製 之後,而非拍完照的當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