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目的

年透過智慧型手機上網,而在使用的社群平台中,Instagram 僅次於人氣最高的 Facebook,換句話說,已有半數的青少年轉向使用 Instagram(Lenhart, 2015 年 4 月 9 日)。這代表,除了 Facebook 及 Line 外,青少年的視覺享受正流行 Instagram,同時這款 app 也是青少年認為「好用及設計漂亮的 app 軟體」第一 名推薦(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2014 年 11 月 27 日)。

Instagram 的介面設計不僅讓人簡單上手,同時能將動態分享到其他社交平 台(如:Facebook、Twitter、Flicker、Foursquare 等),美化過的照片能將其他 社交平台的使用者吸引過來使用Instagram。任何擁有一支智慧型手機的人,不 僅能拍下日常生活中的大小事,亦能瀏覽他人的生活照片,不再只有文字上的 交流。這種新型態的溝通方式,皆是造就Instagram 如此受歡迎的原因

(Wortham, 2011)。

Duggan(2013)指出,照片與影像正逐漸成為社交平台上的文章要素之 一,亦即當使用者在網路上發佈動態時,會傾向附上相片或影像;皮尤研究的 調查也發現,超過一半的網路使用者偏好在網路上分享圖片或影像。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現代人以數位裝置拍攝並分享到網路平台並非新奇之事,過去幾年以來,

「自拍照(Selfie)」已成為全球現象(Katz & Crocker, 2015),自拍照可以說是 成長於智慧型手機時代者生命的一部分(Kiprin, 2013),過去也有不少針對青 少年「自拍」的研究。在網路與數位影像器材發達的當下,青少年追求流行的 心理,以及受模仿婚紗攝影等社會攝影文化的影響,進一步將這些藝術照、大 頭照演化成當今網路自拍文化,擁有數位相機或手機後,加上網路相簿及部落 格等平台興起,青少年得以無所不拍(廖玟瑜,2007)。青少年喜歡在空暇時間 自拍並分享在網路上,藉此展現自我、建立自我身分與認同、發展或維持網路 上與同儕的人際關係(Peek, 2014; Kiprin, 2013; Rerrerg, 2014; Soerjoatmodjo, 2016;王雲鵬,2010;陳偉鳳,2005;黃婉婷,2012;葉倩如,2007)。

Van House(2007)也指出,照相手機讓人人得以留住日常生活中的平凡影 像,建構回憶與身分,可以說是個人的編年史;而這些個人日常相片也時常作 為溝通的形式,用以與親朋好友分享;照相手機允許使用者創造藝術、新奇、

搞怪的相片,這些相片能增進自我表達與自我再現。

在相片上套用濾鏡,更是智慧型手機與後製app 興起後帶來的產物。

智慧型手機的照相功能與後製app 之發達。Instagram 本身圖像導向的媒體特 性,讓使用者必須有圖片才能發文,而Instagram 以及其他各式後製 app 提供的 濾鏡或各種後製功能,更讓使用者能夠在轉眼間,就將原先平凡無奇的相片,

變成富有質感,甚至是如圖1 般的設計作品(Wortham, 2011)。而青少年透過 各式app 後製相片,並發佈在 Instagram 上與較親密友人分享生活與想法,對他 們來說,Instagram 更成為是他們分享日常與情緒的隱私地方。

青少年能輕易在手機上操作與使用app,並在照片上「作畫」,不再若過去 得先具備專業技術,可說是歸功於Instagram 與後製 app 提供了方便好用的後製 功能(前者更提供了社交功能),換言之,Instagram 與後製 app 的介面設計簡 單易懂,讓使用者能夠輕鬆上手。Norman(1988;卓耀宗譯/2000)曾提出,

好的設計要讓使用者一眼就能明白如何使用,不須閱讀說明書,很顯然 Instagram 與後製 app 做到了這點。再者,青少年雖視 Instagram 為主要社群平 台,但並不單單僅使用Instagram 的後製功能,而是同時使用多款 app,來「完 成」僅靠Instagram 功能無法做到的、兼具設計感與美感的相片,再發佈到 Instagram 上與好友共享。Hutchby(2001)認為,科技本身特質雖會限制人的 互動方式,但使用者卻能夠經由不同的詮釋,翻轉科技的「限制」為「新互動 可能」。從青少年在Instagram 上發佈的相片來看,他們便是突破了 Instagram 後 製功能的限制,實驗、延伸出屬於他們自己的後製。

青少年已然發展出更多不一樣的影像呈現方式,從他們的後製手法,可以 看出他們如何善用科技提供的功能,以及如何翻轉科技的限制,來發展屬於他 們自己的影像設計。從科技設計的簡單性,到科技限制的被翻轉,反映出青少 年與科技互動後產生的關係與使用行為。同一款科技產品,卻有不一樣的使用 方式,符擔性理論(Affordance Theory)2正是強調不同人會有不同的感知,不 同的感知亦會產生不同的互動結果(Norman,1988/卓耀宗譯,2000)。本研究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7

了解高中女生與新科技之間互動火花。而高中女生藉由科技賦予的功能,轉化 了相片真實,建立出他們的相片設計與真實,也在在顯現出他們對相片真實有 自身的理解。因此,本研究亦希望透過探討高中女生如何認知、翻轉科技符擔 性為基礎,來理解女高中在後製影像行為上的實踐情形,並進一步了解高中女 生如何看待相片與真實的關係,及她們對待相片的態度。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