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智慧型手機為標的,主要研究網路外部性、產品知識對從眾傾向之 影響;消費者特性(從眾傾向、獨特性需求、產品知識)對於產品過時之憂慮的影 響;不同類型的憂慮產品過時、消費者特性(從眾傾向、獨特性需求、產品知識) 對於新一代智慧型手機採用意願的影響。本章第一節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提出研 究架構,為本研究之研究概念與模型;第二節提出研究假說;第三節則是說明各 個構面之衡量問項;第四節則解釋問卷之設計與抽樣方法;第五節為資料分析方 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接著將整理出文獻探討之摘要,並根據研究動機、目的與文獻探討,

建構出本研究的研究架構:

一、網路外部性與從眾傾向之關係

Frels,Shervani and Srivastava(2003)將網路外部性定義為:用戶價值會 隨著使用者網路分享相容的規格或產品而增加,他們並將網路外部性歸類成三種 因素,使用者網路、互補品網路,以及生產者網絡:消費者喜愛具有一定數量的 使用者社群、在現在或未來擁有足夠的周邊互補品。同時,消費者害怕成為單一 使用者來源(Single Sourced),而較喜愛同時有多個廠商提供購買的產品。

使用者網路中,早期採用者的網路會形成口碑(Word of Mouth)、觀察、傳 遞產品品質訊息等效應,同時也使產品更有使用性,進而鼓勵非採用者提升採用 的可能性,而產生了正向的回饋,使得這個網路愈來愈大,並且,使用者的網路 品質會透過意見、群體領袖對於潛在採用者所造成的規範性影響程度(Gatignon and Robertson,1985;Valente,1995)而影響採用;互補品網路則是由所有使

24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得核心產品(Focal Product)成為一個整體解決方案(Whole Solution)的周邊產 品及服務所構成,若互補品的數量越多,其核心產品將會更有價值。

Besen and Farrell(1994)認為網路市場(Network Markets)的特性為傾斜、

不安定的(Tippy),單一的規格與標準主宰了整個市場,而不相容的規格則是很 不穩定的,最終會被踢出市場;Hill(1997)強調在具有網路市場的產業中,建立 一個優勢設計是長期是否成功的關鍵。他尤其認為相容性與安裝基礎(Installed Base)為其中之關鍵原因。愈大的安裝基礎則可獲得更大的相容性,相容性愈大,

則使用者所從中獲取的價值就愈高;Anderson and Tushman (1990)則認為消費 者害怕移轉成本所帶來的風險,大多數潛在的買者會等到市場出現主流設計與標 準後,才會使用新的科技產品。

Lascu and Zinkhan(1999)將從眾行為整理為:規範性影響與資訊性影響。

規範性影響會使個體服從他人或群體的期望:透過順從(Compliance),個人會接 受影響去獲取他人的獎勵或避免懲罰,其次,當個體很滿意與群體之間的參照 (Referent)關係時,他便渴望參考群體的認同(Identification)而達到自我認同 (Kelman,1961),表現出群體制定的行為;資訊性影響使個體認同從他人那接受 而來的訊息,個體會由觀察他人的行為來獲取資訊,作為決策的行為。透過內化 (Internalization) (Kelman,1961),個體會接受與其價值觀一致、來自於專家 團體的影響。而因內化而做出的行為是個體認為能最大化其價值的,若無法使個 體認為能夠最大化其個人價值,他將不會接受團體的影響。資訊性影響已經被證 實會影響消費者對產品評價的決策過程(Burnkrant and Cousineau,1975;Cohen and Golden,1972;Pincus and Waters,1977)與產品或品牌的選擇(Bearden and Etzel,1982;Park and Lessing,1977)。

由此可知,使用者網路與互補品網路之外部性,將會透過規範性影響與資訊 性影響而導致消費者從眾。

25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從眾傾向、獨特性需求與憂慮產品過時性之關係

Cooper (2004)依消費者過時產品的原因將過時分為三類:第一類為「技術 型過時」(Technological obsolescence),消費者因為舊有產品的品質劣於新 產品或是新模式而過時,第二類為「經濟型過時」(Economic obsolescence),

消費者因為經濟上的因素導致產品被認為不再值得保存,第三種則是「心理型 過時」(Psychological obsolescence),消費者因為對於產品知覺需求之改變、

對於產品的外觀、時尚潮流的轉變、社會地位的追求,及市場行銷手法之刺激 等原因而汰舊換新。

從眾傾向與獨特性需求皆屬消費者之行為特性,在很多的情況之下,人們往 往同時具有從眾傾向與獨特性需求,消費者在做出產品之購買決策時,這兩股力 量往往同時互相拉扯,本研究認為,消費者的特性往往會影響到在做出購買決策 時的態度與考量,因此,本研究即關注具有從眾傾向與獨特性需求特性之消費者 於購買智慧型手機產品時,對於三種憂慮產品過時性分別的態度與影響。

三、主觀產品知識與從眾傾向、憂慮產品過時性及創新採用之關係

Rao and Monroe(1988)認為,一般而言,產品知識低的消費者,傾向利用表 徵線索來評斷產品品質;產品知識高的消費者,則傾向使用本質線索。產品知識 較弱的消費者,通常較有從眾之傾向(Lascu et al.,1995)。

而過去國內研究從眾傾向與產品過時性,皆發現到產品知識有顯著的影響,

產品知識低的消費者,愈有從眾傾向(劉芳梅,1998);而產品知識亦會影響技術 性過時與經濟性過時(張琍雯,2005)。

並且,Rogers(1983)和 Moore(2002)所描述的熱衷科技者(創新者)或願景領 導者(早期採用者)都是產品知識較強的採用者,因此,產品知識於本研究中扮演 了重要的角色,成為從眾傾向、憂慮產品過時性,以及創新採用之的重要影響因 子。

26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此可知,產品知識會影響到本研究主要想要探討之構面,為本研究的重要 影響因子。

而 Brucks(1985)將產品知識分為三大類:主觀產品知識(Subjective Product Knowledge):即為熟悉度,消費者自己認為他/她對產品的了解程度,

衡量消費者主觀認為自己所擁有知識之認知,其中也包含了個人對其知識的自信 程度。客觀產品知識(Objective Product Knowledge):即為專業度,消費者個 人“實際上”對產品的了解,衡量消費者實際上儲存在記憶中資訊量之多寡、形 式與組織。以及過往相關經驗(Prior Experience)。 Park and Lessig(1981) 認為主觀知識較能衡量出決策者的系統性誤差(Systematic Biases)與啟發性 (Heuristics),故為預測決策者策略時,較好的衡量因子。Brucks(1985)指出,

由於相似的過往經驗也可能產生不同的產品知識,過往相關經驗較無法衡量實際 的消費者行為,只有在經驗與記憶中的經驗有差異時,消費經驗才會影響行為,

故用其來衡量產品知識也較不恰當。而 Alba and Hutchinson (1987)在研究中 發現,「主觀產品知識」的認知,會深刻地影響消費者於各種不同情況下的反應,

如資訊的蒐集方式以及購買決策的形成。

因此,本研究便以主觀產品知識作為研究之構面,探討其對於從眾傾向、憂 慮產品過時性,以及創新採用之影響。

四、憂慮產品過時性、獨特性需求與創新採用之關係

Ram and Sheth於1989年共同研究時提出導致創新抵制的五種障礙:

1.使用障礙:創新品在使用時,無法與現存流程、實務、習慣相容。

2.價值障礙:當創新品的性能-價值比並無遠高於相關替代品時,消費者將 認為他不值得去改變。

3.知覺風險障礙:為所謂的風險可能為產品對生理或財產上的實質損害、移 轉成本之經濟風險、操作上之風險,以及社會風險。

27

的消費者也較快能接受新的產品及品牌(Amaldoss and Jain 2005;Zimmer et al.,

199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綜合研究目的與文獻探討,本研究將利用成對 T 檢定分析從眾傾向與獨特性 需求對於消費者做智慧型手機購買決策時,何者的影響較大。且進一步以迴歸分 析,探討網路外部性、主觀產品知識是否為造成消費者從眾傾向之主因,並且探 究消費者特性(從眾傾向、獨特性需求、主觀產品知識)與憂慮產品過時之間之關 係以及創新之採用意願之影響因子。

29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