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三節 研究架構

本研究進行研究的時間共計十週,第一週與第十週分別進行前後測。本研究採「準 實驗研究法」(quasi-experiment research),在實驗教學前後,進行「新編創造語文思考 測驗」、「90─98 年國中基本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題組」、「閱讀動機量表」、並以「寫 作創造思考量表」評分學生在創造寫作的分數。從上述資料中,分析了解學生閱讀理解 能力、寫作創造力提升情形,與讀報是否影響其閱讀動機。並且施測調查問卷「學生讀 報與閱讀習慣之問卷」、「學生讀報課程態度問卷」以了解學生閱讀習慣,以及對課程的 感受。此外,研究者透過蒐集課堂學習單、教學觀察紀錄等資料,以確認學生在學習時 是否能靈活運用六頂思考帽方式書寫,並提供教案的改進建議。本研究架構的自變項、

依變項與控制變項,分別說明如下:

31

一、自變項:閱讀與寫作的教學方法

創意讀報組採用「六頂思考帽融入讀報教育」實施教學,一般剪報組則進行一般傳 統讀報教學(剪報、畫佳句、書寫心得),控制組則無任何讀報教育或六頂思考帽的教 學介入,進行一般國語文閱讀課程教學。三組進行為期八週的教學課程,創意讀報組與 控制組每堂課均為閱讀報紙後,書寫教師自製學習單上的題目,實施程序如表3-1 實驗 設計內容:

表 3-1 實驗設計內容

組別 前測 實驗處理 後測

創意讀報

組 O1 X1 O2

一般剪報

組 O3 X2 O4

控制組 O5 O6

註:X1:「六頂思考帽融入讀報教學」;X2:一般傳統讀報教學」;O1、O3、O5 表示實驗前實施的測驗,

包含「新編創造語文思考測驗」、「90-98 年國中基本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題組部分」、「閱讀動機量表」;

O2、O4、O6 表示實驗後實施的測驗,與前測相同。

二、 依變項

(一)寫作創造力

本研究採取嘉義大學教授鐘樹椽與雲林縣廣興國小校長廖昭永(2006)共同修訂之

「寫作創造思考量表」。以教學實驗前、後測作文各一篇,由研究者與協同教師擬定批 改標準,匿名批改後,以二因子混和設計變異數分析七個分項度平均分數:文句連貫、

前後連貫、思維清晰、想法主意多、想法多樣性、想法獨特性、及精密性。

(二)新編語文創造思考測驗:竹筷子的不尋常用途

吳靜吉教授等人(1998)編訂「新編創造語文思考測驗」,此測驗主要在測量創造力

32

要素中的流暢力、變通力以及獨創力。受試者在十分鐘內想出筷子各種不同甚至有創意 的用途,敘述越清楚越具體越好。

(三)閱讀理解能力

本研究採用王美宜(2010)修訂 90-98 年國中基本能力測驗──國文科試題題組部 分,前後測各十題組,題目共 20 題。

(四)學生讀報與閱讀習慣

本研究採用楊子嫻(2008)與何新梅(2011)問卷改編而成之「學生讀報與閱讀習 慣問卷」、「學生讀報課程態度問卷」問卷。

(五)閱讀動機

本研究閱讀動機量表採用楊雅淇(2012)修訂 Wigfield 及 Guthrie(1997)之「閱 讀動機量表」(Motivation of Reading Questionnaire,簡稱 MRQ),包含「外在動機」、「內 在動機」、「閱讀效能」、「社會因素」。分量表分數愈高,表示閱讀動機愈高。

三、控制變項

(一)閱讀材料:創意讀報組與一般剪報組閱讀材料相同,皆為同一期國語日報中學生 報。

(二)統計控制:以前測分數為共變量,進行共變數分析,以排除前測對後測的影響。

(三)教學時間:三組的教學時間皆是八週,皆每週一節,一節課為 45 分鐘。。

(四)教師授課週次:本實驗研究共有兩位授課教師進行授課,研究者教學年資為兩年 半,協同教師年資為一年半,為避免授課者實驗誤差,將八週課程穿插上課,意即研究 者授課時段為:創意讀報組一、三、五、七週課程與一般剪報組二、四、六、八週課程;

另一位教師授課時段為:創意讀報組二、四、六、八週課程與一般剪報組一、三、五、

七週課程。茲將研究架構如圖 3-1 所示:

33

圖3-1 研究架構

四、過程資料

過程資料包含每堂課填寫的學習單、學生回饋單、教學觀察記錄表。以上述所列三 項質性資料輔佐量化資料,了解學生對於讀報課程的感受、學習進步情形,並以學生填 答錯誤部分做為教案改進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