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本文將本研究的研究背景與動機說明如下:

壹、研究背景

余秋雨說:「眾生喧嘩,生命因閱讀而寧靜。」現今許多國、中小教室中,會放置 班級書箱與學習角,提供孩童閱讀,也有許多學校推行晨讀運動,皆是由於重視學生的 閱讀理解能力,希望透過廣泛的閱讀提升學生的知識視野。國內學者柯華葳曾言:「閱 讀能力並非與生俱來,也非僅靠大量閱讀便可獲得。」(柯華葳,2009)PIRLS 評比結 果顯示國文科教師們花在閱讀教學上的時間,比例已經由 2006 年的 9%增加到 2011 年 的 21%(柯華葳等,2008;Mullis et al., 2012),顯示現今國語文教師已開始重視閱讀理 解的引導與教學。從事教育工作者,無非希望孩子能真正享受到閱讀的快樂,進而養成 自學、獨立閱讀的習慣,故教師要能運用有趣的教材、有效的教學方式,才能真正幫助 學生提升閱讀理解能力。而語文教學除了閱讀理解能力外,如何透過寫作,讓學生整合 閱讀中所見、所思、所感,並能從中練習溝通與表達,也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環,因 為寫作乃是將個人所見所聞,經思考後運用修辭發展於文字之上,使之成為創造力的產 物。李偉俊(2005)曾在<回溯思考創造力教育:創造力、教育、創造力教育>學術研 討會中提到:「創造力教育是未來教育中不可不重視的重點項目。」可見創造力亦是未 來語文教學的趨勢。

貳、研究動機

研究者發現從小到大的求學歷程中,每每只要提到寫作文,同學們莫不叫苦連天,

這樣的現象直到研究者身為國文老師後狀況依舊,這讓研究者非常好奇,胡適曾說「我 手寫我口」,寫作文怎麼會不知道要寫什麼?作文常被視為創造的歷程,許多學者也認 為藉由作文訓練可以增加孩童的創造力(林建平,1997;陳龍安,2006;彭震球,1991)。

透過有創造力的句子,不僅可以滿足人們的好奇心,也能引發他人無窮無盡的想像。國 小作文教學一直是語文領域的教學重點,然而學生對於寫作卻感到非常困難,教師在進

3

行寫作指導時也倍感吃力(王家珍等,2005),其實連國中也不例外。在學校進行閱讀 與寫作教學時,我發現學生只要看到長篇文章就心生畏懼,拿到文章的第一個念頭是看 不懂、不想看,對作文也是一樣,總是覺得厭煩、想放棄,令校內教師憂心不已。

說到寫作,一般都建議學生要多閱讀,的確,閱讀是寫作的基礎,然而,閱讀多不 代表寫作好,因為閱讀和寫作之間隔著一面之牆,寫作要寫得好,其實還需要大量閱讀 加上生活體驗的輔助,除此之外,更要加上學習觀察和思考的角度,透過表達能力傳達 出來,才能再將情感透過文字描述(林玫伶、許元樵,2016),今國人的國語文能力日 漸下降(涂明甫,2004;沈惠芳,2005;林文欽,2005),在《晨讀十分鐘》一書中提 及,學生不喜歡讀書有七項特定的原因造成:一、每天沒有固定的閱讀時間;二、想閱 讀也沒有時間(因為補習的緣故);三、沒有閱讀習慣所以不想閱讀;四、不知道也無 法理解閱讀的樂趣所在,所以反而會覺得閱讀是種痛苦;五、身邊總是沒有想讀的書可 以讀;六、相對於閱讀,更喜歡上網與 3C 產品;七、額外閱讀的內容考試不會考出來,

所以父母並不鼓勵閱讀。由上述理由推知:現在電子產品的發達,使學生更縮減閱讀時 間,自然而然地,寫作沒有題材、缺乏生活經驗、對週遭人事物也不具深刻體察,拿到 作文題目便會有「不知道能寫什麼內容」的困境。

針對上述研究背景與國內閱讀現況,研究者產生研究動機,分述如下:

一、對閱讀能力的憂心,對寫作教學的重視

任教者教學年資僅兩年半,時常感到備課僅受限於備課用書,以前的老師如何教我 們,我們就如何教給自己的學生。但傳統的講述式教學不僅學生疲乏,教師也愈來愈感 到無力。研究者任教本校以來,畢業生能於國中教育會考國文科中獲得頂標的比例極低,

作文能拿到六級分的人數更是屈指可數。

近年來學生的寫作能力已成為眾所矚目的測驗之一,根據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 語文領域中「作文能力指標」提到:「國民中、小學階段學生應已具備基本寫作能力」。 然而,在數位時代進步如此快速、資訊產業發達的情況下,學生寫作機會與時數更加減 少,寫作能力定當不足,因此,作文儼然成為師生最感頭痛的課程(杜淑貞,2001)。

4

放眼國際,各國政府莫不開始正視學童閱讀能力的重要性(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2008;

教育部,2008)。閱讀是學習的基礎能力,但該如何引發閱讀動機,養成閱讀的習慣,

是教育第一線的教師應該仔細思索並解決的當務之急。

孔子曾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教學的過程中,研究者常想:該 如何提升學生的閱讀與寫作能力?我們期待用閱讀開啟學生的生命視野,但如何讓閱讀 材料與學生生活經驗合而為一?進而提升語感,透過文字傳遞給他人,便奠基於學生如 何運用、省思自己閱讀的內容與寫作產出的方式。

二、學校推動閱讀現況,仍使用講義與試卷

研究者任教本校以來,學校曾針對閱讀推行多次的閱讀計畫,但並未規畫全校性讀 報活動,而是由各教師在任教班級彈性時間進行閱讀課程,每位教師授課內容不一,學 生閱讀效果不彰。小校教師因為公務繁雜,壓縮備課時間,故教師仍會訂閱出版社的講 義及試卷,沒有統一方向,試卷內容也偏重於基礎國語文能力,此方法並未能有效提升 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是故研究者想研擬有效的教學方案,希冀提昇閱讀與寫作力。

三、研究者就讀創造力碩士班期間將所學運用於國語文教學

研究者成為初任教師後即報考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院創造力發展碩士班,從研究所 課程中習得許多創造力技法。創造力是當今教育界的重要課題之一,也是未來教學的趨 勢。沈翠蓮(2006)認為創意教學涵蓋創意的教和創意的學,是師生在教學互動中產生 創意的教學相長歷程。就其內涵而言,是指教師能採用多元、活潑且生動的教學方式激 發學生共鳴,並提升其內在學習興趣,使學生們樂在學習。故研究者就讀創造力發展碩 士班期間,時常將所學運用於國語文教學之中,設計許多創意課程,學生皆感到新鮮有 趣。期能經由本研究,運用創造性的教學策略,引發學生學習作文的興趣,培養作文創 造力。

研究者使用讀報教學動機有三:

一、多次參與讀報研習,參加國語日報讀報實驗專班兩年

研究者於實習期間便參與過讀報教育研習,深覺報紙可能性非常多,除了固定的傳

5

統讀報方式,也能依教學者的創意發展出不同教案,無論哪種方式,報紙都比教科書來 得多采多姿且貼近日常生活,學生也感到報紙內容較為活潑有趣。研究者成為正式教師 後,積極參與讀報教育研習,並從其他也投入讀報教育工作的教師分享之中,獲得更多 元的教學方法。

饒見維(2003)曾於《教師專業發展──理論與實務》中指出:在工作環境中,相 關的變數非常多,各方面也在持續演變著。教師不論在職前接受多少訓練,仍必須在任 教期間不斷精進自己的專業素養。故不斷的研習精進下,我更加入國語日報讀報教育實 驗班,從中發掘讀報的發展與可能性是無窮的。

二、實施讀報教育經驗,成果斐然

從事讀報教育兩年以來,發現學生對讀報課程比對傳統國文教學感興趣,能主動發 現,並提出報紙中看不懂的問題。研究者更發覺,持續推動讀報教育,學生的語文能力 開始有所改善,成效最顯著部分為造樣造句,學生造句的辭彙經過讀報後變得多元且具 有深度。且研究者所任教學校,先前並未有學生於教育基測、會考寫作測驗中獲得六級 分,但是研究者所教授學生,有保持讀報習慣者,於當年度會考寫作測驗中有三位學生 獲得六級分,其餘學生皆在三至五級分,顯示讀報教育成效斐然,更加深研究者持續推 行讀報教育的決心與信心。

三、讀報教育對提升閱讀動機具有良好潛力

報紙具有以下特性:內容生活化、文章言簡意賅、篇幅短小適中、介紹許多新知與 國際時事,且色彩繽紛,同時具備眾多優點吸引讀者。馮季眉(2004)表示:施行讀報 教育,最大功能在於能以漸進式來養成學童的閱讀習慣。相較於單純閱讀書本而言,讀 報另有許多功能,如:能每天提供最新與最即時的素材、能補足課本現有教學教材上的 不足、能讓教師利用時事進行公民教育、比一般的圖書更加便宜、取得的管道方便、閱 讀內容十分多樣化。

研究者整理讀報教育相關文獻與創造力教學相關文獻後,發現相關研究指出六頂思 考帽能提升創造力中的流暢力與思考態度(潘裕豐,2005),王雅奇(2003)整理出六

6

頂思考帽相關研究中亦指出,六頂思考帽思考技法能讓我們在思考的過程中操弄並指揮 自己的思考,選擇思考的方向與順序以後,思考運用的面向越多,越能清楚看到路徑。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將六頂思考帽融入讀報教育應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創造力與 閱讀理解能力,且能改善學生的閱讀習慣。使用六頂思考帽,便是要藉由水平思考改變 自己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激發聯想,進而擴展創造力。研究者整理過去關於讀報教育 相關文獻,發現自 2007 年以來至 2013 年為止,行動研究佔約五成比例,實驗研究僅佔 二成。另,過去讀報教育研究較重視提升閱讀力,顯現過往臺灣的讀報教育重點在於強 調國語文基本能力的提升,而在其他教學的多元運用面向上較為侷限(鍾張涵,2009)。

綜上所述,研究者認為將六頂思考帽融入讀報教育應能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寫作創造力與 閱讀理解能力,且能改善學生的閱讀習慣。使用六頂思考帽,便是要藉由水平思考改變 自己一成不變的思維模式,激發聯想,進而擴展創造力。研究者整理過去關於讀報教育 相關文獻,發現自 2007 年以來至 2013 年為止,行動研究佔約五成比例,實驗研究僅佔 二成。另,過去讀報教育研究較重視提升閱讀力,顯現過往臺灣的讀報教育重點在於強 調國語文基本能力的提升,而在其他教學的多元運用面向上較為侷限(鍾張涵,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