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設計

本研究之實驗方式以國小班級為單位,區分為實驗組與控制組,先對 兩組實施前測,包含一篇作文以及寫作學習動機量表之施測;此外,也會 比較兩組學生第一次的國語期中考成績,確定兩組學生在語文程度、寫作 能力、學習動機之起點能力是否同質,如果有差異,必須透過統計方法加 以修正。之後,實驗組接受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之課程,而 對照組則接受傳統講述教學,每週進行一次作文教學,實驗持續一個月,

最後進行後測,再由「議論文評定量表」以及「寫作動機量表」所得到的 數據資訊,經由統計軟體來分析比較兩組的效益與學習動機差異,實證出 兩種教學策略對於國小學童在寫作學習成效以及寫作學習動機上有無差 異,以驗證研究假設,得到研究結果。

本研究主要採量化研究中的準實驗研究方法,對實驗組進行情境式遊 戲教學策略輔助作文教學,控制組進行傳統寫作教學,實驗共持續一個 月,以比較實驗組(G1)與控制組(G2) 學生的寫作成效與寫作動機有否顯 著的差異。本研究之實驗設計如下表:

表3-1-1 研究實驗設計模式 實驗

過程 組別

前測 實 驗 處 理 後測

實驗組(G1) O1 X1

使用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 O3

控制組(G2) O2 X2

未使用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國小作文 O4

實驗處理前,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學生均先接受前測(O1,O2),內容 包含一篇題目相同的作文寫作以及學習動機量表的填寫,二組學生的寫作 成品將透過「議論文評定量表」評定分數,學習動機測量則是藉由「寫作 動機量表」來進行施測,兩者所得到的數據資訊藉由統計軟體進行分析,

以確定二組學生的同質性。在實驗教學歷程中,實驗組接受情境式遊戲教 學策略輔助作文教學(X1),控制組則是維持傳統的作文教學模式(X2), 在實驗處理後,再進行後測(O3,O4),包括一篇與前測題目相似的作文 寫作,以及再一次針對學習動機作調查,寫作成品一樣透過「議論文評定 量表」評定分數,學習動機測量也是藉由「寫作動機量表」來進行施測,

最後將所得的量化資料作一蒐集、統計與分析,比較二組學生在學習成效 與動機上是否有顯著差異存在,除此之外,實驗組學生在每次教學後,會 進行回饋單之填寫,藉此瞭解學生對於課程內容的接受度與意見,做為往 後改進的方向,也可以藉此佐證研究結果,使整體研究更加完整嚴謹。其 研究主要架構如下圖所示:

3-1-1 研究架構圖 教學策略:

1. 情境式遊戲教學策 略輔助作文教學 2. 傳統式作文教學

自變項

1.作文後測成績 2.動機量表後測分數

依變項 1.作文前測成績

2.動機量表前測分數 共變項

學生特質、教學時 間、教學者、評分者

控制變項

根據上圖,茲將本研究之變項分述如下:

一、 自變項

本研究之自變項為有無使用情境式遊戲教學策略輔助作文教學,二組 學生中,一組使用情境式遊戲教學輔助作文教學,另外一組則為傳統式作 文教學,經過實驗教學後,再比較二組學生在寫作後測成績與寫作動機分 數上的差異。

二、 依變項

(一) 作文後測成績:指二組學生經過實驗教學後,以作文前測成績 為共變項,透過統計分析比較二組學生在作文後測成績上是否 有顯著差異,以判定兩種教學策略的效益。

(二) 動機量表後測分數:指二組學生經過實驗教學後,以寫作動機 量表前測分數為共變項,透過統計分析比較二組學生在寫作動 機量表後測分數上是否有顯著差異,以判定兩種教學策略的效 益。

三、 共變項

本研究共變項有二項,是在作文前測時利用「議論文評定量表」與「寫 作動機量表」所評定得到的分數進行分析,以排除二組學生基本寫作能力 與寫作動機差異所造成的影響。

四、 控制變項

(一) 學生特質:本研究之研究對象是從六年級八個班級中選定二 個班進行實驗教學,並且比較二班學生之國語期中考成績,

經過統計分析後並無顯著差異,因此二組學童之語文能力表 現上可視為同質。

(二) 教學時間:實驗組與控制組各以每週一次,時間為時一個月 來進行作文教學,實驗課程共計八節課,每節四十分鐘,在

教學設計上,兩組的教學時間長短與欲達成之學習目標均力 求相同。

(三) 教學者:實驗教學期間,二班之作文課程均由研究者親自進 行教學,實驗期間對學生盡量保持公正、客觀,並排除預設 立場,分別以不同的教學策略進行教學。

(四) 評分者:實驗組與控制組在前測與後測以及教學期間內所蒐 集到的寫作成品,均由研究者與其參與實驗的一位教師依照 議論文評定量表之向度進行評閱,再將二人給分相加後平 均,即是該學生所得到之分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