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概念性架構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為研究方法,首先將承接前述之文獻回顧部分,說明本研究之概念性架 構。再者,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包含研究對象與範圍、資料蒐集方式。最後,

將提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概念性架構

本研究的概念性研究架構如下圖。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創意城市理論、以及 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本研究將以Hui(2005)創意 5C 模型中的 4 項資本作 為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之分析研究基礎,並以Dyer et al. (2008)的創新創 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作為創新教育平台各項資本對平台成員各發現行為之表現 之影響分析根據。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首先將簡介本研究使用之探索性研究,並接續說明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最後說明本研究之資料收集方式。

 

壹、探索性研究

Yin (1994)研究指出,個案研究法較適用於前人相關研究少、探索如何(How) 與為什麼(Why)相關問題之研究,並以特定時間內的特定事件作為研究對象,藉 由個案分析以解構其形成之原因與過程,而研究結果可作未來相關研究之基礎。

Benbasat et al. (1987)提出個案研究之三個原則:探索性(Exploratory)、描述 性(Descriptive)以及解釋性(Explanatory)。探索性個案研究是指當缺乏既有理論論 基礎之下進行現象的探索,主要處理有關什麼(What)形式的問題。描述性則著重 於誰(Who)與何處(Where)形式的問題,是對於完整、且清楚說明某現象特性之研 究。解釋性個案,則是對於既有理論以個案進行演譯論證,並且提出支持或檢視 既有理論不完備之處,主要處理的問題是關於如何(How)與為什麼(Why)形式的 問題。

本研究從創意城市觀點、以及創新創業家發現行為之觀點,探討政大科管所 之組成與對畢業校友之影響,研究問題著重於科管所作為一個創新教育平台之組 成(what)、以及各項資本影響各項行為之結果(what),加上,此研究對象與研究 範圍使用創意城市觀點、以及創新創業家發現行為觀點之研究較少,因此,本研 究將使用探索式的個案研究法。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研究對象與範圍

若從創意城市理論觀點檢視學校學習環境,每所學校、每一個系所可能都有 其不同的初衷,造就出不同的資本優勢,且每所學校的發展快或慢、完整或片段,

都會因為時代、政治、社會、經濟背景的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表現。在上述複 雜的交互影響關係之下,若要相互比較則較為困難。因此,本研究選擇單一學校 的單一系所作為研究對象與範圍,期望透過能對單一研究個案有深入的觀察、深 入的分析,以解構此個案在四個資本構面分析下的組成,以及此四個資本對個案 造成的相互影響。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科管所為研究對象,其主因為:

1.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是最早以孕育創意、創新、與創業人才為創所初衷 的學校之一,也是第一個以「做中學、遊中學、書中學」作為重要學習準則的學 校。這樣的創所初衷與學習環境、以及學習精神,與創意城市的組成、以及創新 創業者在各個不同發現行為的內涵,有許多雷同及相應之處,因此選擇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作為本研究個案。

2.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在台灣科技政策推動與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相 關計劃上有非常大的貢獻。因此筆者希望可以選擇政大科管所,以觀察與檢視這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3. 除從科管所對於台灣推動創新創意教育與相關政策的推動之外,若從科管所 教師研究領域觀察之,科管所教師在研究領域的多元性、前瞻性,可推論科管所 教師具擁抱新事物、積極學習與創新的精神。

4. 根據筆者目前就讀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已將滿兩年之經驗,以及透過「科 技與創新管理的探索旅程」課程、以及擔任「政大科智所20 週年慶」之籌備團 度與策展團隊之一員,使筆者能夠更深入的了解與熟悉科管所,並且,這些實際 在現場體驗之體會經驗,將是研究分析與歸納非常重要的價值所在。

除限縮在政治大學科管所之外,研究期間與對象更鎖定於85 級至 95 級之科 管所,其中,不涵括智財所之研究、亦不包含科管所與智財所合併期間所組成之

「科智所」。本研究更聚焦於科管所五位畢業校友,分別是85 級蔡元隆、91 級 林孝禹、91 級劉詩平、91 級陳意文、95 級楊立德,以作為檢視科管所作為一創 新教育平台對科管所學生之影響與創新者發現行為之改變。此5 位畢業校友的選 擇主要依據下列因素而定:

1. 在學時期與科管所互動程度較高;

2. 畢業後選擇之職涯領域、產業相較於其他校友較特殊且儘量避免重複;

3. 時間、意願皆高度配合,以利後續研究追蹤;

4. 畢業後與科管所互動程度仍然較高。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訪談對象與深度面談之相關資訊整理如下表:

表一:本研究個案訪談名單

系級 姓名 訪談日期 訪談方式 訪談時間

科管所碩士班85 級 蔡元隆 2013.10.24 面談 4.5 小時 科管所碩甲班91 級 林孝禹 2013.08.19 面談 4 小時 科管所碩甲班91 級 劉詩平 2013.08.30 面談 4 小時 科管所博士班91 級 陳意文 2013.09.10 面談 4.5 小時 科管所碩甲班95 級 楊立德 2013.10.21 面談 4 小時

•‧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由上表可知,訪談提綱著重三個部分,一為職涯,二為學涯,三為其他整體 之反思。職涯部分,希望透過訪談了解科管所職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簡要之 經歷,以了解經歷中之抉擇點、以及轉捩點,以及在職涯之表現,從中觀察研究 個案在各項創新行為之表現。學涯部分,則是欲了解個案之在學期間,受到課程 上、活動上、或是科管所師生之影響,以期從中挖掘出影響科管所學生之因素,

以及組成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之元素,進一步觀察各項資本組成、以及對於研究 個案之影響。最後屬於較為開放、反思與回顧之問題,期望能透過第三部分,發 覺更多前述兩部分未辦法得到之資訊。

2. 次級資料:次級資料料包含相關研究文獻、科管所之書面資料(新聞報導、書 籍、科管所內部存放之資料與檔案)、以及網路資料(科管所官方網站、教師部落 格)。本研究之所以進行次級資料蒐集之目的為二,一是在訪談前能對受訪者之 背景有初步了解,同時有助於選擇訪談的對象;二是用以加強訪談可信度,以及 作為不足內容之補充。

3. 其他管道:透過實際在學經驗,聆聽不同科管所老師授課內容與方式,並透 過多堂課堂上畢業校友之經驗分享、透過電話訪問、實體面談訪問多位畢業校友,

並且與科管所辦公室工作夥伴詢問訪談、更詢問非科管所之學生對於科管所學生 之印象與想法,以獲得較完整科管所的不同面貌。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期望透過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相互對話,力求臻於嚴謹與全面,然而,

基於多項不可排除之因素,仍然產生下述之研究限制:

壹、個案資料

個案訪談方面,為求真實性與公開性,所有皆由本人單獨親自進行個人訪談,

而且過程中,為尊重5 位受訪者之意願,只得以使用同步使用筆記型電腦打字記 錄,並沒有將訪談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影。因此,在個人深度訪談方面,不免有因 為疏漏而遺失的片段資訊,造成訪談資料的不完整性。並且,在個人訪談的受訪 者部分,雖然受訪者為親身經歷,但受訪內容多為事後多年之回顧,時間最長甚 至長達將近二十年。受限於時空遷移,或是成長歷程所造成的個人主觀改變,而 可能造成詮釋、或是表達上的偏誤。再者,因為個人在人力與時間有限,訪談數 量及面向有限,在科管所畢業校友就業方向多元、為數高達上千位,難以逐一釐 清,因此在個案選擇上、呈現上,皆可能會影響本研究分析之全面性。

次級資料來源方面,並非全部來源皆可以檢驗其正確性與公正性,例如過去 科管所所留存的資料與檔案,難以驗證。如此一來,亦會影響研究結果推論的正 確性與可信性。本研究盡力使用多方驗證的方式以降低偏誤,但仍無法完全地避 免所有誤差之產生。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貳、理論選取

創意5C 模型部分主要有兩個研究限制,一為本研究藉此探討科管所作為一 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此創意 5C 理論 (Hui, Chun-hung, Mok, Fong, Chin, &

Yuen, 2005)是一個實務導向,且是以建立在適合香港當局使用指標為目的之研究,

研究田野的改變可能存在某些缺失或不甚適用之情形。二為,此研究理論本是探 討一個城市規模之研究個案,並非為探討一學校系所而產生,在從將學校學習環 境,看做是一創新教育平台而比擬成創意城市來檢視的過程,過去尚未發現有任 何文獻有探討其適用性,使用上可能存在偏誤、缺失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產生。除 此兩個主要研究限制之外,創意5C 本為一量化研究,將其構面挪用在質性研究 上,可能存在偏誤、缺失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的產生。

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之理論部分,本是探討大型企業之創業家、或創辦人、

或發明家,與一般高階主管之工作上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差異。並且,

此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 Clayton Christensen, 2008)為一個實務、並在美國當地進行的質性和量化綜合研究成果。因此,若將 其研究個案從大型企業的創新創業家挪用到科管所學生目前所任職之公司內部 各階層員工層次、或是將其研究個案從美國挪用至台灣,皆可能存在偏誤、缺失 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的產生。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