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將描述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其後將根據背景與動機 提出本研究目的,最後提出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全球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 於 1980 年出版《國家競爭力》(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一書,強調國家競爭力之強弱取決於國內產業經營環境之良 窳,而形成國家優勢的四個關鍵要素包含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持 產業表現、以及企業戰略、結構以及競爭對手表現。其中,Michael Porter(1990) 也在哈佛商業雜誌評論談到,生產要素中所包含之重要一環,就是人力資源 (human resources)。Porter 認為,人才的個性與特質反映了企業本質,企業的競 爭力形塑國家競爭力。因此,如何培育出創新人才影響並提升企業的創新行為,

將會影響國家競爭力。Porter 更進一步提出,國家經濟發展需經歷的四個階段,

分別是生產因素導向(factor-driven)、投資導向(investment-driven)、創新導向 (innovation-driven)和富裕導向(wealth-driven)四個階段。對於台灣而言,由於正處 於投資導向邁向創新導向的階段,因此必須開始掌握創新、創造的能力,並在產

•‧

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全球創新大師Clayton Christensen 與 Jeffrey Dyer 和 Hal Gregersen 於 2011 年出版的《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The Innovator's DNA)一 書中,提出了研究結果以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透過對於使用破壞式創新改變 產業局勢的公司創辦人、執行長、以及發明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者,進行了調 查與研究,發現這些創新者、或創新人才之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表現,

能夠被歸納成五大項:聯想(associating)、疑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社 交(networking)以及實驗(experimenting),並且發現,其中四項(聯想除外)發現行 為就是這些創新者與發明家不斷有意、或無意在重複訓練實踐的創新技巧。

Dyer, Gregersen 和 Christensen (2008)的研究中發現,除了個人可透過練習 上述之創新技巧學習外,同樣重要的,就是企業要能有具有刺激個人實踐創新技 巧之組織學習環境。但是,要怎麼樣的學習環境組成,才能如何孕育出創新創業 家,Amabile(1996)等人發展之KEYS(Acc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則可用 以衡量工作環境形成之組織創新氛圍最具代表性之工具,可以有效推論成員創造 力之發揮與組織創新績效(徐聯恩,2006);然而,Amabile主要是在研究企業,

而Pace和Stern(1958)則是第一位將組織氛圍概念應用至學校的研究;爾後許多研 究雖著重在各種效能、績效上的評估,卻還是沒有辦法更深入探討與解釋其在學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視此平台對平台成員之工作在創新行為表現之影響。在創意城市理論研究當中,

Desmond Hui在2005年研究提出了創新成果是由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以及結構或制度資本,共四項資本互動而形成的「創意 5C 模型」。Hui之研究 由於是以香港為研究對象與範圍,在創意城市理論中屬與台灣最為相似,應相較 於其他創意城市理論而言,較試用於台灣之研究個案。因此,本研究將先以 Hui(2005)的創意5C架構理論進行分析與歸納,試探討政大科管所作為一個創新 教育平台之組成。關於創新教育平台對於創新行為表現之影響,則是使用前述由 Jeffrey Dyer等人,在2008年提出的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理 論作為研究分析之基礎。

貳、研究動機

筆者藉由大學時期參加時代基金會所舉辦的創業競賽的機緣,開啟了對創新 創業的興趣。自此開始學習觀察不同國家發展之產業,不論是瑞士的鐘錶工業、

德國、日本的汽車精密工業,美國、以色列的科技創新等,唯獨台灣產業多尚停 留在為眾人爭論的代工思維。筆者不禁開始好奇,為什麼Google、Facebook、

Apple 等改變世界的公司創辦人,都是來自美國?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出這些人 才差異?是歷史淵源造就不同的民族特性?還是各國國家制度的迥異所造就?

產業、市場、地域的不同?台灣有沒有機會改變?台灣有沒有能耐創造、並且孕 育出創新人才,來創辦可以改變世界的公司?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育的全面推動與落實,日漸受到各國政府教育當局的重視,其重要性有七項:1.

發展凌駕智能的潛力; 2. 深化精緻、多元藝術的文化; 3. 因應科技與經濟快 速成長; 4.體現人類學習權; 5. 培育人力資源; 6. 強化學習歷程與創新智識;

7. 發展有效的領導決策。(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 2005)

學校在對於創新人才的孕育,究竟能夠扮演什麼角色?很幸運、也很榮幸,

目前筆者就讀之科技管理研究所(現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創立的宗旨與 目標,即為培育科技管理領域之創新人才。從入學學生之背景多元的組成,一直 到創新氛圍的建構,都提供給筆者非常完善的創新培育環境,以作為研究目標。

筆者認為,台灣的學校或許也不應只將自己定義成為單純授課、獲取學分和文憑 的普通學校,而是應該重新定義為一個創新教育的平台,藉以提升人才的創新能 耐。筆者希望能夠藉在學的機會,透過個案訪談個案研究的方式,訪談政大科管 所之畢業校友,並且探討其在學期間,科管所提供之創新教育平台組成,以及對 其在工作行為、創新表現之變化與影響,以期歸納出可供台灣其他研究所借鏡、

甚至台灣產業借靜之處。如此一來,便有機會能夠在台灣孕育出更多創新人才,

幫助台灣經濟發展邁入下一個階段,提升國家競爭力。

•‧

立立 政 治 大

㈻㊫學

•‧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