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創新教育平台之探討-以政大科管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1

Share "創新教育平台之探討-以政大科管所為例 - 政大學術集成"

Copied!
131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 國立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 碩士論文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sit. y. Nat. 創新教育平台之探討-以政大科管所為例 n. er. io. An Explor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al iv - A Case C hof TIM, NCCU Un engchi.      . 指導教授:溫肇東 教授 研究生:蔡奇儒 撰  . 中華民國一〇三年六月 .  . .

(2)  . 誌謝    . 首先,絕對要對於我意義重大的溫肇東老師深深一鞠躬,感謝老師對我撰寫. 論文的寬容與兩年碩士班學涯之人生指引。撰寫論文的這一條路上雖然走走停停, 但是在溫肇東老師的不離不棄與細心、用心地牽引之下,總算在一面當兵、一面 修改論文的情況下,和溫老師順利地走到了這一步。 . 回顧寫這一篇論文的初衷,其實是要尋找科管所的精神,卻同時也藉此時時. 刻刻反省自己在科管所的學習改變以及未來的定位。這一路上與許許多多熱心、 充滿熱情的校友一面訪談一面聊天,漸漸增加了自己對於科管所的認同感,也藉 治. 政. 大 立立 此機會看到了許多不一樣的人生故事、不一樣的人生道路。非常感謝五位願意分. •‧ 國. ㈻㊫學. 享的校友:謝謝孝禹學長,讓我看到將從小就將興趣與工作發展完美結合的榜樣;. •‧. io. sit. y. Nat. 謝謝元隆學長,讓我看到為台灣產業不遺餘力的用心;謝謝意文學姊,使我體會. al. er. 創新也可以發生在最容易被忽視地方充分展現;謝謝立德學長,讓我看見積極、. n. v ni U engchi 侵略性是替自己爭取機會的重要性;謝謝詩平學長,鼓勵我勇敢不怕失敗,教導 Ch. 我即使失敗也要從失敗中學習。同時也要感謝兩位口試委員:吳靜吉老師,旺盛 的生命力與求知慾、加上無敵的幽默感是我這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提醒自己的典範; 陳蕙芬老師,口試時提出精辟的問題與實務建議讓整篇研究更臻嚴謹。 . 最後,謝謝這兩年來家人對我的支持、靖容的陪伴、謝謝科管所同學們兩年. 來的刺激與共同學習、也謝謝翠娥姐和所辦的協助。希望未來我的故事與人生經 驗也能與科管所的學弟妹們分享,帶給大家更多正面的能量。 .  .

(3)  . 摘要  .  .  . 近年來,創新人才對於國家競爭力逐漸扮演愈來愈重要之角色。同一時期,. 在創意城市的研究浪潮中,如何在一個城市區域中孕育出創新人才,與如何在企 業中培育創新人才同等重要。除了城市、以及企業之外,同樣關鍵即是在於學校 創新人才教育。如何跳脫傳統教育,建立一創新教育平台,以有效進行創新人才 培育,亦是每一所學校欲探討之議題。在台灣研究所當中,以「學習、合作、創 新」為所訓之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在對於台灣創意、創新、創業之教育推廣、. 政 治 大 學術研究、以及人才培育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將政治大學科管所、以及畢業校. 立立. •‧ 國. ㈻㊫學. 友作為研究主體。並期望藉由創意城市之觀點,探討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 y. Nat. 本研究整理與歸納創意城市之理論發展,在綜合考量選擇文化、社會環境以. er. io. sit. . •‧. 之組成、以及對學生之創新行為影響。 . n. 及經濟形態,選擇 Desmond Huia l以香港作為研究背景所提出之 「創意 5C 模型」 iv. Ch. n engchi U. 做為本研究理論架構基礎,並以 Jeffrey Dyer 等人在 2008 年提出之創新者之創新 行為作為另一理論架構基礎,透過各章節之推論,以及自研究問題、透過訪談所 衍生之相關研究發現,所得到之初步結論: 研究問題一: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在各項資本之組成為何? n. 文化資本由科管所對於創新創意的重視與開放的價值觀所組成。. n. 人力資本由科管所師生之多元與全面的專業背景所組成。. n. 社會資本由科管所師生之間的相互信賴與密切互動所組成。. n. 結構與制度資本由科管所之活動(創業競賽、創新之旅、專案)所組成。. ii    .

(4)  . n. 創新的勇氣表現直接受到文化資本的影響。. 研究問題二:科管所學生創新行為的改變,是受到何項資本之影響? n. 提問行為表現的改變直接受到來自人力資本、結構或制度資本、以及社 會資本的影響。. n. 觀察行為表現的改變直接受到人力資本、以及結構或制度資本、以及社 會資本的影響,亦間接受到來自文化資本的影響。. n. 實驗行為表現的改變直接受到結構或制度資本的影響,亦間接受到來自 文化資本、人力資本以及社會資本之影響。. n. 創意社交行為表現的改變直接受到社會資本 、人力資本以及結構或制度 治. 立立. 資本的影響。. 政. 大. •‧ 國. ㈻㊫學. 研究問題三: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與科管所學生之互動關係為何?. •‧. 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中,主要透過文化資本與結構或制度資本吸. io. sit. y. Nat. n. n. al. er. 引希望成為創新創意人才之學生進入就讀,進一步豐富科管所之人力資 本。 n. Ch. n engchi U. iv. 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可以吸引畢業後學生返校學習、攫取資源。獲取資 源的同時產生回饋與貢獻,豐富或改變平台之各項資本組成。. n. 科管所學生與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相互依存度高且作用密切,學生在學 時接受平台之影響,畢業後學生亦會影響平台,互相回饋形成一穩定生 態系。. 關鍵字:創意城市、創意 5C 模型、創新教育平台、發現行為. iii    .

(5)  . Abstract.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is to identify how to build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which can nourish the creative students to make impact on our society. The cases investigated in the study are come from the 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In this research, “5Cs of Creative Index” model by Hui from Hong Kong, and “The Innovator’s DNA” by Christensen were adopted to analyz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formation of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and the behaviors of students. Based on qualitative 治research methods of in-depth. 政. 大 立立 interviewing, secondary date analysis and case writing, this study revealed that what. •‧ 國. ㈻㊫學. form an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how i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latform. •‧. al. er. io. sit. y. Nat. and behaviors, and what is the dynamics between the platform and the students.. n. v ni U e n g cIndex, hi Key Words: creative city, 5Cs of Creativity The Innovator’s DNA, Ch. discovery behaviors, innovative educational platform.  .

(6)  .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  1   壹、研究背景  ...................................................................................................................  1   貳、研究動機  ...................................................................................................................  3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5   第三節 研究問題  ......................................................................................................................  5   第四節 研究流程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創意城市概述  ............................................................................................................  8   壹、Landry 的創意城市治理術   8   治 政 ...............................................................................  . 大. 貳、Florida 的創意資本論   立立 ..........................................................................................  9  . •‧ 國. ㈻㊫學. 第二節 HUI 的創意 5C 模型  .............................................................................................  10  . •‧. 壹、文化資本  .................................................................................................................  11  . y. Nat. 貳、人力資本  .................................................................................................................  11  . er. io. sit. 參、社會資本  .................................................................................................................  11  . n. 肆、結構或制度資本  .a..................................................................................................  11   v. ni. l C. hengchi U 第三節 創新者的 DNA  ........................................................................................................  14   壹、創新者的定義  ........................................................................................................  14   貳、創新者的發現行為  ..............................................................................................  14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節  ..........................................................................................................  17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19   第一節 研究概念性架構  .....................................................................................................  19   第二節 研究方法  ....................................................................................................................  20   壹、探索性研究  .............................................................................................................  20   貳、研究對象與範圍  ...................................................................................................  21   參、資料收集  .................................................................................................................  24   第三節 研究限制  ....................................................................................................................  26   壹、個案資料  .................................................................................................................  26   貳、理論選取  .................................................................................................................  27    .

(7)  . 第四章 研究個案  ..............................................................................................................................  29   第一節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  29   壹、成立宗旨簡述  ........................................................................................................  29   貳、發展沿革簡述  ........................................................................................................  30   參、科管所精神與科管所學習  ...............................................................................  31   肆、科管所師生之專業背景組成  ..........................................................................  32   伍、科管所論文研究方向與特色  ..........................................................................  34   陸、科管所特色活動  ...................................................................................................  36   柒、科管所鼓勵並提倡參與之活動  ......................................................................  40   捌、科管所跨屆傳承  ...................................................................................................  42   玖、科管所與外界互動  ..............................................................................................  43   拾、科管所畢業口試門檻  .........................................................................................  46   第二節 科管所畢業校友舉隅  ............................................................................................  47  . 政 治. 壹、科管所 85 級蔡元隆  ............................................................................................  47   大. 立立. •‧ 國. ㈻㊫學. 貳、科管所碩甲班 91 級林孝禹  .............................................................................  57   參、科管所碩甲班 91 級劉詩平  .............................................................................  64  . •‧. 肆、科管所博士班 91 級陳意文  .............................................................................  68  . sit. y. Nat. 伍、科管所碩士班 95 級楊立德  .............................................................................  73  . er. io. 第五章 研究分析與發現  ...............................................................................................................  81  . n. a. v. l C 第一節 研究分析  ....................................................................................................................  81   ni hengchi U. 壹、科管所各資本組成  ..............................................................................................  81   貳、各項資本影響各創新行為之表現  .................................................................  94   第二節 研究發現  .................................................................................................................  102   第三節 本研究發現之整合分析架構  ..........................................................................  110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  113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113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116   壹、實務建議  ..............................................................................................................  116   貳、後續研究建議  .....................................................................................................  117   參考文獻  ............................................................................................................................................  119  . v    .

(8)  . 表目次. 表一:本研究個案訪談名單…………………………………………………………23 表二:本研究訪談大綱………………………………………………………..…….24 表三:現任科智所專任授課教師學歷背景…………………………………………32 表四:海外創新之旅歷年參訪國家與機構單位………………….………………..36 表五:台灣創新之旅歷年參訪企業與機構單位……………………………………38 表六:科管所碩士班畢業口試門檻…………………………………………………46.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vi    . iv.

(9)  . 圖目次. 圖一:本研究研究流程……………………………………………………………….6 圖二:Dyer et al. (2008),機會辨識模型示意圖……………………………………16 圖三:本研究概念性架構……………………………………………………………19 圖四:本研究發現之整合分析架構……………………………………………….110 .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vii    . iv.

(10)  .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節,首先將描述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其後將根據背景與動機 提出本研究目的,最後提出研究問題以及研究流程。.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研究動機. 壹、研究背景 全球策略大師 Michael Porter 於 1980 年出版《國家競爭力》(The Competitive. 政 治 大 Advantage of Nation)一書,強調國家競爭力之強弱取決於國內產業經營環境之良 立立. •‧ 國. ㈻㊫學. 窳,而形成國家優勢的四個關鍵要素包含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與支持. •‧. 產業表現、以及企業戰略、結構以及競爭對手表現。其中,Michael Porter(1990). sit. y. Nat. n. al. er. io. 也在哈佛商業雜誌評論談到,生產要素中所包含之重要一環,就是人力資源. iv. n Ch (human resources)。Porter 認為,人才的個性與特質反映了企業本質,企業的競 i U engch. 爭力形塑國家競爭力。因此,如何培育出創新人才影響並提升企業的創新行為, 將會影響國家競爭力。Porter 更進一步提出,國家經濟發展需經歷的四個階段, 分別是生產因素導向(factor-driven)、投資導向(investment-driven)、創新導向 (innovation-driven)和富裕導向(wealth-driven)四個階段。對於台灣而言,由於正處 於投資導向邁向創新導向的階段,因此必須開始掌握創新、創造的能力,並在產 品、科技技術、市場行銷各領域都更細緻化,開創出更多自有品牌,將各產業從 價格競爭市場撤出,而轉向附加價值更高的方向前進。 關於如何透過創新的人才,打造創新的企業,進而形成創新產業聚落,最後. 1    .

(11)  . 推動國家經濟發展,全球創新大師 Clayton Christensen 與 Jeffrey Dyer 和 Hal Gregersen 於 2011 年出版的《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The Innovator's DNA)一 書中,提出了研究結果以試圖解決這個問題。他們透過對於使用破壞式創新改變 產業局勢的公司創辦人、執行長、以及發明創新產品或服務的創新者,進行了調 查與研究,發現這些創新者、或創新人才之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表現, 能夠被歸納成五大項:聯想(associating)、疑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社 交(networking)以及實驗(experimenting),並且發現,其中四項(聯想除外)發現行 為就是這些創新者與發明家不斷有意、或無意在重複訓練實踐的創新技巧。 Dyer, Gregersen 和 Christensen (2008)的研究中發現,除了個人可透過練習 治. 政. 大 立立 上述之創新技巧學習外,同樣重要的,就是企業要能有具有刺激個人實踐創新技. •‧ 國. ㈻㊫學. 巧之組織學習環境。但是,要怎麼樣的學習環境組成,才能如何孕育出創新創業. •‧. io. sit. y. Nat. 家,Amabile(1996)等人發展之KEYS(Accessing the Climate for Creativity),則可用. al. er. 以衡量工作環境形成之組織創新氛圍最具代表性之工具,可以有效推論成員創造. n. v ni U engchi 力之發揮與組織創新績效(徐聯恩,2006);然而,Amabile主要是在研究企業, Ch. 而Pace和Stern(1958)則是第一位將組織氛圍概念應用至學校的研究;爾後許多研 究雖著重在各種效能、績效上的評估,卻還是沒有辦法更深入探討與解釋其在學 校學習環境之內涵究竟為何。 在同樣時期,創意城市理論逐漸興起,逐漸完備了一個城市能如何孕育出 創新人才的城市環境。這樣創意城市的理念,筆者發現其實與政大科技管理研究 所(現科智所)的創所初衷不謀而合。因此,本研究試圖將提倡創新的政大科技管 理研究所視為一個創新教育的平台,並將其比擬作一座創意城市。透過使用檢視 創意城市的相關理論基礎之上,分析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以及檢 2    .

(12)  . 視此平台對平台成員之工作在創新行為表現之影響。在創意城市理論研究當中, Desmond Hui在2005年研究提出了創新成果是由人力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 以及結構或制度資本,共四項資本互動而形成的「創意 5C 模型」。Hui之研究 由於是以香港為研究對象與範圍,在創意城市理論中屬與台灣最為相似,應相較 於其他創意城市理論而言,較試用於台灣之研究個案。因此,本研究將先以 Hui(2005)的創意5C架構理論進行分析與歸納,試探討政大科管所作為一個創新 教育平台之組成。關於創新教育平台對於創新行為表現之影響,則是使用前述由 Jeffrey Dyer等人,在2008年提出的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理 論作為研究分析之基礎。. 立立. •‧. •‧ 國. ㈻㊫學. 貳、研究動機. 政 治 大. io. sit. y. Nat. 筆者藉由大學時期參加時代基金會所舉辦的創業競賽的機緣,開啟了對創新. al. er. 創業的興趣。自此開始學習觀察不同國家發展之產業,不論是瑞士的鐘錶工業、. n. v ni U engchi 德國、日本的汽車精密工業,美國、以色列的科技創新等,唯獨台灣產業多尚停 Ch. 留在為眾人爭論的代工思維。筆者不禁開始好奇,為什麼 Google、Facebook、 Apple 等改變世界的公司創辦人,都是來自美國?是什麼樣的環境造就出這些人 才差異?是歷史淵源造就不同的民族特性?還是各國國家制度的迥異所造就? 產業、市場、地域的不同?台灣有沒有機會改變?台灣有沒有能耐創造、並且孕 育出創新人才,來創辦可以改變世界的公司? 此項議題牽涉之議題範疇雖然龐大,但是筆者期望聚焦於「人」、從教育著 手進行推敲,也就是以創新人才的孕育為出發。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至知識驅動階 段,創新創造力的開發,將決定國家社會永續生存發展的機制。故學校創造力教 3    .

(13)  . 育的全面推動與落實,日漸受到各國政府教育當局的重視,其重要性有七項:1. 發展凌駕智能的潛力; 2. 深化精緻、多元藝術的文化; 3. 因應科技與經濟快 速成長; 4.體現人類學習權; 5. 培育人力資源; 6. 強化學習歷程與創新智識; 7. 發展有效的領導決策。(陳昭儀、吳武典、陳智臣, 2005) 學校在對於創新人才的孕育,究竟能夠扮演什麼角色?很幸運、也很榮幸, 目前筆者就讀之科技管理研究所(現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創立的宗旨與 目標,即為培育科技管理領域之創新人才。從入學學生之背景多元的組成,一直 到創新氛圍的建構,都提供給筆者非常完善的創新培育環境,以作為研究目標。 筆者認為,台灣的學校或許也不應只將自己定義成為單純授課、獲取學分和文憑 治. 政. 大 立立 的普通學校,而是應該重新定義為一個創新教育的平台,藉以提升人才的創新能. •‧ 國. ㈻㊫學. 耐。筆者希望能夠藉在學的機會,透過個案訪談個案研究的方式,訪談政大科管. •‧. io. sit. y. Nat. 所之畢業校友,並且探討其在學期間,科管所提供之創新教育平台組成,以及對. al. er. 其在工作行為、創新表現之變化與影響,以期歸納出可供台灣其他研究所借鏡、. n. v ni U engchi 甚至台灣產業借靜之處。如此一來,便有機會能夠在台灣孕育出更多創新人才, Ch. 幫助台灣經濟發展邁入下一個階段,提升國家競爭力。. 4    .

(14)  . 第二節 研究目的 承上述之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試圖將政大科管所比擬成一座創新城市, 並分析此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以及檢視此平台對平台成員(學生)之工作在創新 行為表現之影響。因此,本研究將以政治大學科管所、以及政大科管所之畢業校 友為研究個案,藉由次級資料蒐集、親身體會與近距離觀察,以及透過深度訪談 的方式進行研究,以創意 5C 模型為架構分析並探討創新教育平台組成,並以創 新創業家的發現行為(或稱創新行為)為另一理論基礎,分析創新行為表現之改 變。.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第三節 研究問題. 本研究採取個案研究方式,以創意 5C 模型中的四項資本、以及創新創業者. sit. y. Nat. n. al. er. io. 的發現行為(或稱創新行為)作為研究架構以檢視個案,並試圖回答以下研究問 題:. Ch. n engchi U. iv. 研究問題一: 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在各項資本之組成為何? 研究問題二: 科管所學生創新行為的改變,是受到何項資本之影響? 研究問題三: 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與科管所學生之互動關係為何?. 5    .

(15)  . 第四節 研究流程 本研究之研究流程如下圖。本研究進行之初,鎖定研究領域為創新創業人才 的孕育,並鎖定研究對象為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透過相關文獻查詢,了解創新 創業機會辨識、企業組織創新氛圍理論,以及創意城市相關理論。其後,透過次 級資料與學校老師的協助,以尋找合適的研究個案。初步決定以 5 位政大科管所 畢業校友為研究對象,後先透過電訪進行初步訪談,確立次級資料正確性以及學 校教師提供之資訊可信性,並且同時也擬定研究主題與研究問題,接著依據研究 問題,建立對應之研究架構與研究方法。進一步蒐集並查詢相關補充之文獻與個. 政 治 大 案資料,了解科管所的組成,同時進一步親自拜訪並面談 5 位畢業校友,最後將. 立立. •‧. •‧ 國. ㈻㊫學. 上述所得資料撰寫、整理成個案,進行分析、歸納,以得出研究發現與結論建議。.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iv. 圖一:本研究研究流程. 6    .

(16)  . 第二章 文獻探討 對於「城市」一詞,至今並無精確之標準與定義,若以城市的基本概念歸納 之,城市即為人口聚集處、以及商業上商品之交換地。科管所之成立宗旨即為建 立聚集創新創意人才之學習環境,並且透過相互學習、進行知識上之交流,與城 市的概念有雷同之處。再者,政大科管所在學習之空間場域上,較不同於傳統學 校俱有明顯之校園界限,例如,科管所透過海外創新之旅「遊中學」之學習,以 及強調在每一個機會與現場中「做中學」的精神,藉以打破學校的界限,拓展學 習空間。因此,筆者認為不論在概念、空間、界限上,或許可嘗試將科管所比擬. 政 治 大 為一座城市進行研究與分析。除此之外,筆者亦參考 Florida 早期對於一創意城 立立. •‧ 國. ㈻㊫學. 市須具備的三項條件之描述(3T) :科技、人才、包容,科管所學習之核心課程. •‧. 即是學習科技應用、以及專注於研究科技與社會之互動,以及致力於創新人才培. sit. y. Nat. n. al. er. io. 育,透過多元的教師與學生背景,造就出包容力強之學習環境,以上特點皆使科. iv. n Ch 管所與 Florida 提出創意城市的觀點有相呼應之處。因此,本研究期望透過使用 i U engch. 創意城市之觀點、以及創新行為之觀點,分析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與影響。 本章分為三節,首先將先概略性描寫創意城市之理論背景,並歸納、整理創 意城市理論中之兩大主流學者之理論:Charles Landry 的創意城市治理術以及 Richard Florida 的創意資本論。再接續由香港學者 Desmond Hui 所提出之創意 5C 模型理論。再者,透過概述 Jeffrey Dyer 等人提出創新者的五個發現行為理論與 觀點,以作為後續分析政大科管所對學生行為影響之依據。最後,整理上述理論 作為本章小結,以強化後續研究方法與研究架構之適切性。. 7    .

(17)  . 第一節 創意城市概述 2004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建立 「全球創意城市網絡 (The Creative Cities Network)」 , 此設立之主旨在於推廣已開發、開發中國家之城市社會、經濟與文化發展。進入 二十一世紀的城市邁向轉型,從過去製造業為主之中心都市,逐漸依賴服務業之 經濟效益,並開始由製造導向轉變為消費導向之城市發展 (Richards & Wilson, 2006)。因此,對於一個城市的評估標準也開始慢慢轉變。如今,城市必須同時 著重於經濟、技術及創意活動的發展,才能稱為是一個吸引人的城市(Currid,. 政 治 大 2006)。盛壘(2007)也認為,城市在創意經濟的大架構下,強調以人為根本、推崇. 立立. •‧ 國. ㈻㊫學. 創造力、依靠人力資本以及自主創新能力,以提升成為經濟增長、文化產業高度. er. io. sit. y. Nat. (UNESCO, 2009)。. •‧. 發展之城市。「創意城市」已經是全球城市網絡中重要的產業與經濟發展方向. n. al 本節將會整理並歸納目前主流兩大創意城市之理論,一為 Charles Landry iv Ch. n engchi U. 以「城市文化內涵」為主軸之理論,其核心在於建立一個創意生活圈(或中譯成 創意氛圍,creative milieu);另一由 Richard Florida 所提出之創意城市理論,則 以創意資本為核心。本節之目的,在於釐清一個創意城市所需要具備之各項組成, 以利後續透過創意城市理論以進行科管所之研究分析。. 壹、Landry 的創意城市治理術 傳通媒體(Comedia)執行長 Charles Landry 於 2000 年出版《創意城市》(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一書,其著作之訴求在於提出一種嶄. 8    .

(18)  . 新的都市規劃的策略方法,以檢視都市居民如何在城市中以創意的方式思考、計 畫、以及行動 (Landry, The Creative City: A Toolkit for Urban Innovators, 2000, p. xii)。 Landry 於書中提出,城市若要發揮創意,同時並將創意深植於城市架構中, 則需要具備七項先決要素:1. 個人特質;2. 意志力與領導力;3. 人力多元性與 多種人才的發展管道;4. 組織文化;5. 地方認同感與歸屬感;6. 都市空間與設 施;7. 網路與組合架構 (Landry, 創意城市:打造城市創意生活圈的思考技術, 2008, 頁 179)。Landry 更認為,除了每項要素都具備時,城市才能到最佳狀態 外,城市尚需要營造出「創意氛圍(creative治 milieu)」 ,才能讓創意在都市中興盛。. 大. ㈻㊫學. •‧ 國. 立立. 政. 貳、Florida 的創意資本論. •‧. io. sit. y. Nat. 美國學者 Richard Florida 也於其 2002 年著作《The Rise of the Creative Class》. al. er. (中譯:創意新貴-啟動新新經濟的菁英勢力) 中,發表他對創意城市的研究。. n. v ni U e n g c h i 4T,即是包含有人才(Talent)、科 Florida (2003)提出了創意城市 4T 的概念,所謂 Ch. 技(Technology)、包容(Tolerance),以及風土與地方資產(Territorial Assets),其中 的人才,要具有多元面向之才華,而科技之作用在於讓人才之才能得以充分發揮, 包容則是使城市能夠容納多元性的重要因素,最後,創意城市應具備有一定程度 之風土及人文條件。一個城市若欲吸引創意人才、並產出創新,此 4T 缺一不可。 Florida 透過承襲並歸納許多先前專家理論,同時提出反駁社會資本理論、 承接部分人力資本理論之論點,進一步藉由 4T 提出了創意資本理論。Florida 認 為,創意人才是推動區域經濟成長的動力,而且,這些人才嚮往的就是創新、多 元、包容的環境。而 Florida 提倡之創新、多元與包容的環境,正好與科管所之 9    .

(19)  . 精神與創所宗旨相符。. 第二節 HUI 的創意 5C 模型 在創意城市理論之發展歷程中,來自歐洲與美國學者皆以其所在區域為研究 田野,例如,前述的 Landry 以及 Florida 就是分別以歐美各城市作為其研究對象。 不過,在亞洲社會與經濟環境背景下,可能來自歐美的創意城市理論會發生不適 用、或有偏誤之情形產生。為此,香港經濟特區政府為了更有效衡量亞洲區之創 造力,因而促成了香港民政事務局委託香港大學文化政策中心,擬定之創意指數. 政 治 大 數,期望更準確建立一套指數化之制度,以作為香港創意經濟相關政策之制訂之. 立立. •‧ 國. ㈻㊫學. 參考,同時亦希望建立國際間的比較基準。. •‧. 在前述之發展背景之下,前香港大學文化政策中心總監 Hui (2005)提出了. y. Nat. er. io. sit. 「創意 5C」模型,以集 Florida 的指標為其架構基礎、Landry 對文化與社會資. n. al 本之考量於大成,期望能用以衡量香港之創意成果表現,提升衡量之適切性。 iv Ch. n engchi U. Hui (2005)的「創意 5C」模型即是主張創意成果的質量(Outcomes of Creativity),是受結構或制度資本(Structural/ Institutional Capital)、人力資本 (Human Capital)、社會資本(Social Capital)和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共四種資 本的影響。Hui 主張,創新能力內嵌在人力、社會和文化資本之中,但同時創新 成果亦需透過結構或制度資本的支援,才能體現於多項指標當中,例如 GDP、 就業、品牌力、專利、經濟等。 至於四項資本之關聯性,Hui 則認為此四種資本之間並沒有先後輕重之分, 而只是彼此相互影響,並且,指出這四種資本的相互影響力之差異,將造就各城. 10    .

(20)  . 市不同的創意成果表現。Hui 對於衡量四種資本的指數說明如下:. 壹、文化資本 文化資本則是指許多具體的活動和有關的文化素質、平常每日生活裡的藝術 創意。Hui 研究則是透過文化支出佔公共及家庭支出的比例、以及對創意的重視、 最後是文化參與和消費等多項指數來檢視文化資本。. 貳、人力資本 人力資本指數係由三分類指標組成。第一,研發支出和政府在教育之支出; 治. 政. 大 立立 第二,研發人員和高程度人口之規模;第三,人力資本與人口移動率,能表現不. •‧ 國. ㈻㊫學. 同社會條件有利於文化交流、技能與知識的交流與國際曝光程度。. •‧. al. er. io. sit. y. Nat. 參、社會資本. n. v ni U engchi 社會資本是指居民深根於地區之社會網絡。可從 Hui (2005)指出之指數以觀 Ch. 察社會資本之內涵:包含一般信任、制度信任、互惠原則、功效意識、合作性 、 接受多元化和包容的程度、對人權之態度、對外地移民的態度、對現代價值的支 持、自我表達、政治活動參與以及社會活動參與。. 肆、結構或制度資本 結構或制度資本指數由八個類型的社會狀況所組成:「法律制度」、「貪污程 度」 、 「表達意見自由」 、 「資通訊技術基礎設施」 、 「社會、文化基礎設施」 、 「社區 設施」 、 「金融架構」 ,以及「企業管制」 。這八個類型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形成創意 11    .

(21)  . 之環境,同時亦保護了創意發展。. 相較於以歐美為研究對象的創意城市理論而言,香港更接近了台灣之社會經 濟環境(林青青,2012)。因此,筆者認為 Hui 的創意 5C 模型更適合本研究進行 後續研究分析與探討。然而,在進行理論套用時,會遇到城市與研究所教育的「層 次」、以及「本質」的不同,而使得直接將文獻學理架構應用之難度提升,故本 研究在套用文獻理論上,做出以下若干修正:. 1. 文化資本應用於科管所分析架構部分,Hui 治 的文化較屬於針對藝術、文化之相. 政. 大 立立 關活動為主。然而,由於本研究無意探討與評估科管所學生參與藝文活動之情況,. •‧ 國. ㈻㊫學. 而是探討科管所透過創造什麼樣的精神與文化,以促進創新與創意之生成,因此. al. er. io. sit. y. •‧. Nat. 將研究重點放在科管所之價值觀與科管所精神。. n. v ni U engchi 2. 在人力資本部分,Hui 將研發、高教育程度等指標作為檢視人力資本之依據, Ch. 然而,科管所並不具備相同之指標進行檢視,因此筆者將會將研究重點放在科管 所之學生與老師的專業背景組成(而非教育程度)有什麼樣的面貌,以促進鼓勵創 新之學習環境。. 3. 社會資本部分,Hui 認為是一種深根當地區域之社會關聯,然而科管所並無法 對外移民之態度、亦較無法探討政治活動之參與、以及相關社會活動參與,因此 筆者將著重於科管所學生與科管所師生之互動,作為社會資本分析之依據。. 12    .

(22)  . 4. 結構或制度資本部分,Hui 所提出之八類型之社會狀況組成,皆較難以作為分 析科管所之依據,例如科管所不具備法律制度,只存在修業細則;科管所亦不適 用金融架構、企業管治、或貪污程度等分析指標之中。因此,本研究則將著重在 於科管所鼓勵學生參與、或規定學生參與之活動,是如何形成鼓勵創意、創新之 環境。. 綜之,Hui 的「創意 5C」模型雖然較為適合台灣之個案分析研究,但筆者 仍期望,能在不違背各項資本內涵之條件下,進行些微修正與調整,以利後續歸 納、總結出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 治. 立立. 政.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13    . iv.

(23)  . 第三節 創新者的 DNA 本節將分為兩部分概述 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和 Clayton Christensen (2008)的研究中所提出之創新者的 DNA 之理論形成背景與理論簡要介紹。首先, 將描述 Jeffrey Dyer 等人對於「創新者」的定義。再者,將描述創新者的 DNA 是 如何產生。最後會概述如何修正,以利於套用於本研究後續分析研究之中。  . 壹、創新者的定義 創新者(innovator)在 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和 Clayton Christensen (2008)的研究中,定義為創新的創業家(innovative entrepreneur)。創新者具有兩 治. 政. 大 立立 項特性:一是創辦人所創立的事業(公司、產品或服務),若在價值主張(value. •‧ 國. ㈻㊫學. proposition)上顯著不同於一般市場的公司,且市場表現良好,則此創辦人則會被. •‧. io. sit. y. Nat. 視為創新者;二則呈上,該新的事業(公司、產品或服務)的最原始的構想產生也. al. er. 必須來自於此創辦人,則此創辦人則可被視為創新者。至於如何衡量價值主張是. n. v ni U ngchi 否有顯著不同於一般市場,Dyer et al.e(2008)則是藉由美國商業週刊(Business Ch. Week)以及波士頓顧問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的市場研究報告來進行進 一步的判斷。. 貳、創新者的發現行為 Dyer et al. (2008) 對於創新者(innovators, 或創新創業家)做了歸納分析與量 化研究,其研究發現,創新創業者在機會辨識(opportunity recognition)的表現優 於一般主管階級人員,其實是源自於聯想思考(associational thinking)的表現優異 所造成。該研究並推論,聯想思考行為表現的優劣,取決於創新者不斷活躍地使 14    .

(24)  . 用此四個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包含疑問(questioning)、觀察(observing)、 實驗(experimenting)、創意社交 (networking)。在 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和 Clayton Christensen 2011 年出版的書籍《五個技巧簡單學創新》(The Innovators’s DNA)中四個發現行為(又稱為創新者的 DNA;或簡稱創新行為)之概略性定義如 下:. a) 提問(questioning):提出疑問觸發新的洞察、連結、可能性和方向。 b) 觀察(observing):觀察周遭世界,產生新做法的構想。 c) 實驗(experimenting):不受既有信念框限,不斷嘗試新體驗、試驗新構想。 治. 政. ㈻㊫學. 獲得靈感。. •‧. •‧ 國. d) 創意社交. 大 立立 (networking):透過多樣化人脈,積極尋找觀點想法不同的人相談,. io. sit. y. Nat al. er. Dyer et al. (2008) 進行量化研究後發現,三個發現行為:觀察、創意社交、. n. v ni U e n g c h i;而疑問之發現行為則與上述三個 以及實驗與能否成功創立新事業有顯著關聯性 Ch. 發現行為共同結合,都表現較好的時候,會與成功創立新事業產生顯著關聯性; 最後是上述四個發現行為其實彼此都會有互相正向強化的影響。 因此 Dyer et al. (2008) 研究發現創新者與一般高階主管之差異,就在於日常 生活中不斷反覆實踐這四個發現行為,並推論激起創新者實踐這些行為的動機, 可能就在於改變世界,以及不願意循著現有常規的方向走之認知偏見(Cognitive bias),或稱之為「創新的勇氣」。認知偏見(或稱創新的勇氣)、發現行為(或稱創 新行為;或稱創新者的 DNA)、以及創新創業之機會辨識,三者關係如下圖。. 15    .

(25)  . 圖二: Dyer et al. (2008),機會辨識模型示意圖. 本研究欲使用 Dyer 等人之四個創新者的 DNA(即四個發現行為:提問、觀 察、實驗、創意社交),以及更前端之「創新的勇氣」 ,作為分析科管所學生受到 科管所在行為上之影響,以及檢視這些影響對於科管所學生未來在職涯上之改變。 治. 政. 大 立立 不選擇「聯想思考」作為分析行為影響依據的原因在於,聯想思考受到提問、觀. •‧ 國. ㈻㊫學. 察、實驗、以及創意社交之影響,而且,Dyer 等人亦指出,聯想思考至今尚未. n. al. er. io. sit. y. •‧. Nat. 能有一個妥善之衡量標準能夠被觀察、或是被衡量。. Ch. n engchi U. 16    . iv.

(26)  . 第四節 文獻探討小節 本章節經由整理三個創意城市理論,分別來自 Landry,Florida 以及 Hui, 可發現三位學者之理論雖然不完全相同,然三人均一致認同人力資本是發展創意 城市之重要因素。Landry 以城市治理的角度以書寫創意城市,並且提出若要將 創意深根於城市應具有的條件。Florida 的創意資本理論則以經濟成長的 4T 衡 量,並提出一套指標藉以評估一個地方城市能否吸引創意人才的群聚。但其理論 並未琢磨太多於社會資本、文化資本對一區域的影響。社會與文化的影響則是由 Hui 的補足。Hui 除了承襲 Landry 的觀念,並提出較 Florida 還完整的構面研究 治. 政. 大 立立 方向。又因 Hui 的理論以香港為研究對象,接近於台灣的社會以及經濟環境。所. •‧ 國. ㈻㊫學. 以,Hui 的理論具有相當之參考價值。本研究將以 Hui 的理論架構作為分析科管. •‧. io. sit. y. Nat. 所之組成,並根據現實情況與理論套用限制做出了些微修正。. al. er. 再者,本節整理了 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和 Clayton Christensen 提出的. n. v ni U i e n g c hDyer 創新者發現行為(或創新行為)之理論,Jeffrey 等人透過歸納、量化分析發現 Ch. 這些行為可能區別了創新創業家以及一般主管階級人員在創業上之機會辨識能 力。因此,本研究,將以創意 5C 模型的四項資本為基礎研究架構,分析科管所 作為ㄧ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並且將以其中創新的勇氣,與四項發現行為(觀察、 提問、創意社交以及實驗)作為分析科管所個案受創新教育平台影響之行為表現, 期望能總結並歸納出能一個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以及對平台內部成員之行為改 變影響。. 17    .

(27)  .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18    . iv.

(28)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本章為研究方法,首先將承接前述之文獻回顧部分,說明本研究之概念性架 構。再者,說明本研究之研究方法,包含研究對象與範圍、資料蒐集方式。最後, 將提出本研究之研究限制。. 第一節 研究概念性架構 本研究的概念性研究架構如下圖。根據第二章文獻探討創意城市理論、以及 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本研究將以 Hui(2005)創意 5C 模型中的 4 項資本作. 政 治 大. 立立 為科管所作為一創新教育平台之分析研究基礎,並以 Dyer et al. (2008)的創新創. •‧ 國. ㈻㊫學. 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作為創新教育平台各項資本對平台成員各發現行為之表現. •‧. n. al. er. io. sit. y. Nat. 之影響分析根據。. Ch. n engchi U. iv. 圖三:本研究概念性架構. 19    .

(29)  . 第二節 研究方法 本節首先將簡介本研究使用之探索性研究,並接續說明研究對象與研究範圍, 最後說明本研究之資料收集方式。  . 壹、探索性研究 Yin (1994)研究指出,個案研究法較適用於前人相關研究少、探索如何(How) 與為什麼(Why)相關問題之研究,並以特定時間內的特定事件作為研究對象,藉 由個案分析以解構其形成之原因與過程,而研究結果可作未來相關研究之基礎。 Benbasat et al. (1987)提出個案研究之三個原則:探索性(Exploratory)、描述 治. 政. 大 立立 性(Descriptive)以及解釋性(Explanatory)。探索性個案研究是指當缺乏既有理論論. •‧ 國. ㈻㊫學. 基礎之下進行現象的探索,主要處理有關什麼(What)形式的問題。描述性則著重. •‧. io. sit. y. Nat. 於誰(Who)與何處(Where)形式的問題,是對於完整、且清楚說明某現象特性之研. al. er. 究。解釋性個案,則是對於既有理論以個案進行演譯論證,並且提出支持或檢視. n. v ni U engchi 既有理論不完備之處,主要處理的問題是關於如何(How)與為什麼(Why)形式的 Ch. 問題。 本研究從創意城市觀點、以及創新創業家發現行為之觀點,探討政大科管所 之組成與對畢業校友之影響,研究問題著重於科管所作為一個創新教育平台之組 成(what)、以及各項資本影響各項行為之結果(what),加上,此研究對象與研究 範圍使用創意城市觀點、以及創新創業家發現行為觀點之研究較少,因此,本研 究將使用探索式的個案研究法。. 20    .

(30)  . 貳、研究對象與範圍 若從創意城市理論觀點檢視學校學習環境,每所學校、每一個系所可能都有 其不同的初衷,造就出不同的資本優勢,且每所學校的發展快或慢、完整或片段, 都會因為時代、政治、社會、經濟背景的不同階段,而有不同的表現。在上述複 雜的交互影響關係之下,若要相互比較則較為困難。因此,本研究選擇單一學校 的單一系所作為研究對象與範圍,期望透過能對單一研究個案有深入的觀察、深 入的分析,以解構此個案在四個資本構面分析下的組成,以及此四個資本對個案 造成的相互影響。. 政 治 大. 立立 本研究選擇政治大學科管所為研究對象,其主因為:. •‧. •‧ 國. ㈻㊫學. io. sit. y. Nat. 1.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是最早以孕育創意、創新、與創業人才為創所初衷. al. er. 的學校之一,也是第一個以「做中學、遊中學、書中學」作為重要學習準則的學. n. v ni U engchi 校。這樣的創所初衷與學習環境、以及學習精神,與創意城市的組成、以及創新 Ch. 創業者在各個不同發現行為的內涵,有許多雷同及相應之處,因此選擇政治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作為本研究個案。. 2.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在台灣科技政策推動與創新、提升產業附加價值相 關計劃上有非常大的貢獻。因此筆者希望可以選擇政大科管所,以觀察與檢視這 個對於台灣至為重要的研究所,所創造之創新教育平台對於平台內部學生之影 響。. 21    .

(31)  . 3. 除從科管所對於台灣推動創新創意教育與相關政策的推動之外,若從科管所 教師研究領域觀察之,科管所教師在研究領域的多元性、前瞻性,可推論科管所 教師具擁抱新事物、積極學習與創新的精神。. 4. 根據筆者目前就讀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已將滿兩年之經驗,以及透過「科 技與創新管理的探索旅程」課程、以及擔任「政大科智所 20 週年慶」之籌備團 度與策展團隊之一員,使筆者能夠更深入的了解與熟悉科管所,並且,這些實際 在現場體驗之體會經驗,將是研究分析與歸納非常重要的價值所在。. 政 治 大. 立立 ,研究期間與對象更鎖定於 85 級至 95 級之科 除限縮在政治大學科管所之外. •‧ 國. ㈻㊫學. 管所,其中,不涵括智財所之研究、亦不包含科管所與智財所合併期間所組成之. •‧. io. sit. y. Nat. 「科智所」。本研究更聚焦於科管所五位畢業校友,分別是 85 級蔡元隆、91 級. al. er. 林孝禹、91 級劉詩平、91 級陳意文、95 級楊立德,以作為檢視科管所作為一創. n. v ni U engchi 新教育平台對科管所學生之影響與創新者發現行為之改變 。此 5 位畢業校友的選 Ch. 擇主要依據下列因素而定:. 1. 在學時期與科管所互動程度較高; 2. 畢業後選擇之職涯領域、產業相較於其他校友較特殊且儘量避免重複; 3. 時間、意願皆高度配合,以利後續研究追蹤; 4. 畢業後與科管所互動程度仍然較高。. 綜合以上 4 點,本研究選擇出上述 5 位科管所畢業校友作為個案研究對象。 22    .

(32)  . 訪談對象與深度面談之相關資訊整理如下表:. 系級. 姓名. 訪談日期. 訪談方式. 訪談時間. 科管所碩士班 85 級. 蔡元隆. 2013.10.24 治. 面談. 4.5 小時. 科管所碩甲班 91 級. 立立 林孝禹. 2013.08.19. 面談. 4 小時. 科管所碩甲班 91 級. •‧ 國. 表一:本研究個案訪談名單. 劉詩平. 2013.08.30. 科管所博士班 91 級. 陳意文. 2013.09.10. 科管所碩甲班 95 級. 楊立德 a 2013.10.21 iv l C hengchi Un. 政. 大. ㈻㊫學 面談. 4 小時. •‧ y. 4.5 小時. n. er. io. sit. Nat. 面談. 23    . 面談. 4 小時.

(33)  . 參、資料收集 本研究蒐集資料之方式包含個人訪談、次級資料、及非正式管道三種方式, 分別概要說明如下。. 1. 個人訪談:訪談對象涵括科管所歷屆校友超過 15 位,並從中選擇林孝禹、劉 詩平、陳意文、蔡元隆、楊立德 5 位作為個案撰寫對象。訪談蒐集資料之方式為 半結構性的深度訪談,有提供訪談問題之提綱,但訪談過程中較為彈性,較不屬 於制式化之問答,且訪談內容不限於訪談提綱所設定之題目。深度訪談之重點為 暸解科管所對於個案之影響與改變之因素,並且試圖了解如何改變與影響。本研 治. 立立. 大. ㈻㊫學. 表二:本研究訪談大綱. •‧. •‧ 國. 究訪談大綱如下表。. 政. 訪談大綱. 各項創新行. 可否簡單介紹畢業後至今的主要工作經歷為何?. 為之表現. al 至目前為止,所負責個別工作之主要職務內容與項目為何? iv. n. er. io. sit. y. Nat. 主題. (職場). Un i e h n c g 呈上題,您認為個別工作所需要的能力為何?. 科管所各項. 您覺得科管所的老師有什麼共同的特質?. 資本之影響. 科管所的老師(非課程)對於您有什麼影響?. (課程、活 動、教師). Ch. 從科管所所學習到(課程與非課程)的對於您的工作有什麼樣的 幫助?. 研究個案與. 從科管所畢業的您,相較於其他同事而言,您覺得您的優勢在哪. 科管所之互. 裡?為何可以勝任那些工作?. 動關係. 您覺得從科管所畢業從事哪些類型/產業的工作較具有競爭優. (研究個案. 勢?為什麼?. 之整體回顧. 當回顧您的工作職場經歷,您認為從科管所畢業的學生,應該要. 與反思). 具備什麼樣的能力與知識? 您與科管所之互動關係為何?如何互動?動機為何?. 24    .

(34)  . 由上表可知,訪談提綱著重三個部分,一為職涯,二為學涯,三為其他整體 之反思。職涯部分,希望透過訪談了解科管所職涯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簡要之 經歷,以了解經歷中之抉擇點、以及轉捩點,以及在職涯之表現,從中觀察研究 個案在各項創新行為之表現。學涯部分,則是欲了解個案之在學期間,受到課程 上、活動上、或是科管所師生之影響,以期從中挖掘出影響科管所學生之因素, 以及組成科管所創新教育平台之元素,進一步觀察各項資本組成、以及對於研究 個案之影響。最後屬於較為開放、反思與回顧之問題,期望能透過第三部分,發 覺更多前述兩部分未辦法得到之資訊。. 政 治 大. 立立 2. 次級資料:次級資料料包含相關研究文獻、科管所之書面資料(新聞報導、書. •‧ 國. ㈻㊫學. 籍、科管所內部存放之資料與檔案)、以及網路資料(科管所官方網站、教師部落. •‧. io. sit. y. Nat. 格)。本研究之所以進行次級資料蒐集之目的為二,一是在訪談前能對受訪者之. n. al. er. 背景有初步了解,同時有助於選擇訪談的對象;二是用以加強訪談可信度,以及 作為不足內容之補充。. Ch. n engchi U. iv. 3. 其他管道:透過實際在學經驗,聆聽不同科管所老師授課內容與方式,並透 過多堂課堂上畢業校友之經驗分享、透過電話訪問、實體面談訪問多位畢業校友, 並且與科管所辦公室工作夥伴詢問訪談、更詢問非科管所之學生對於科管所學生 之印象與想法,以獲得較完整科管所的不同面貌。. 25    .

(35)  . 第三節 研究限制 本研究期望透過實務經驗與學術理論相互對話,力求臻於嚴謹與全面,然而, 基於多項不可排除之因素,仍然產生下述之研究限制:. 壹、個案資料 個案訪談方面,為求真實性與公開性,所有皆由本人單獨親自進行個人訪談, 而且過程中,為尊重 5 位受訪者之意願,只得以使用同步使用筆記型電腦打字記 錄,並沒有將訪談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影。因此,在個人深度訪談方面,不免有因. 政 治 大 為疏漏而遺失的片段資訊,造成訪談資料的不完整性。並且,在個人訪談的受訪. 立立. •‧ 國. ㈻㊫學. 者部分,雖然受訪者為親身經歷,但受訪內容多為事後多年之回顧,時間最長甚. •‧. 至長達將近二十年。受限於時空遷移,或是成長歷程所造成的個人主觀改變,而. y. Nat. er. io. sit. 可能造成詮釋、或是表達上的偏誤。再者,因為個人在人力與時間有限,訪談數. n. al 量及面向有限,在科管所畢業校友就業方向多元、為數高達上千位,難以逐一釐 iv Ch. n engchi U. 清,因此在個案選擇上、呈現上,皆可能會影響本研究分析之全面性。 次級資料來源方面,並非全部來源皆可以檢驗其正確性與公正性,例如過去 科管所所留存的資料與檔案,難以驗證。如此一來,亦會影響研究結果推論的正 確性與可信性。本研究盡力使用多方驗證的方式以降低偏誤,但仍無法完全地避 免所有誤差之產生。. 26    .

(36)  . 貳、理論選取 創意 5C 模型部分主要有兩個研究限制,一為本研究藉此探討科管所作為一 創新教育平台之組成,此創意 5C 理論 (Hui, Chun-hung, Mok, Fong, Chin, & Yuen, 2005)是一個實務導向,且是以建立在適合香港當局使用指標為目的之研究, 研究田野的改變可能存在某些缺失或不甚適用之情形。二為,此研究理論本是探 討一個城市規模之研究個案,並非為探討一學校系所而產生,在從將學校學習環 境,看做是一創新教育平台而比擬成創意城市來檢視的過程,過去尚未發現有任 何文獻有探討其適用性,使用上可能存在偏誤、缺失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產生。除 此兩個主要研究限制之外,創意 5C 本為一量化研究,將其構面挪用在質性研究 治. 政. 大 立立 上,可能存在偏誤、缺失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的產生。. •‧ 國. ㈻㊫學. 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之理論部分,本是探討大型企業之創業家、或創辦人、. •‧. io. sit. y. Nat. 或發明家,與一般高階主管之工作上發現行為(discovery behaviors)差異。並且,. al. er. 此創新創業者的發現行為理論(Jeffrey Dyer, Hal Gregersen & Clayton Christensen,. n. v ni U engchi 2008)為一個實務、並在美國當地進行的質性和量化綜合研究成果。因此,若將 Ch. 其研究個案從大型企業的創新創業家挪用到科管所學生目前所任職之公司內部 各階層員工層次、或是將其研究個案從美國挪用至台灣,皆可能存在偏誤、缺失 或是不適用的情形的產生。. 27    .

(37)  . 立立. 政 治 大. •‧. •‧ 國. ㈻㊫學. n. er. io. sit. y. Nat al. Ch. n engchi U. 28    . iv.

(38)  . 第四章 研究個案 本章第一節從作為創新教育平台之政大科管所進行歸納與整理。第二節則以 本研究挑選訪談之 5 位畢業校友進行個案撰寫,描述個案在就讀科管所前、中以 及之後的不同工作表現、職涯選擇、心境、態度與價值觀之轉變,試圖描繪出個 案之樣貌,以利後續研究分析與歸納。. 第一節 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 本節首先將概述科管所成立之宗旨,並接續簡要描寫科管所後續發展與沿革,. 政 治 大. 立立 接著概述科管所在此成立宗旨與發展之下的精神與科管所學習。其次,描述在此. •‧ 國. ㈻㊫學. 學習環境之下科管所師生之專業背景組成,並描述此專業背景之下,科管所論文. •‧. sit. y. Nat. 之研究方向與研究特色。再者,科管所除學術研究之外之特色活動,以及科管所. al. er. io. 鼓勵參加之活動與競賽。最後,簡要描寫科管所之傳承、與外界之互動,以及相. n. v ni U engchi 關相關修業細則。本節試圖描繪出科管所完整之樣貌,以利後續研究分析與歸納 Ch. 總結。  . 壹、成立宗旨簡述 政大科管所1成立於 1994 年,恰逢知識經濟崛起時代,高知識密集產業,尤 其是當時起步的台灣資通訊產業,大幅帶動台灣區域經濟的成長。高科技產業所 重視的是如何快速上市,迅速推出下一代以精準符合消費者需求的科技產品。如                                                                                                                 1現已於. 2014 年合併成為科智所,本研究將輪替使用科管所、科智所於研究論述之中。   29    .

(39)  . 此科技快速變革的年代,如何適應急速變遷的環境,以擬定最適策略定位,並在 不斷的挑戰突破與創新之中,察覺新的可能商業應用機會,用大膽的創意和實踐 手段來付諸實現,即是所謂科管所認為的一種創業精神。科管所之成立,可謂絕 大部分原因是專為台灣科技產業而成立,目標在於培育跨領域科技管理人才,因 此課程著重以「創新研發」、以及創業、智財相關領域為主,跳脫企管系傳統五 管(生產、行銷、人事、研發、財務)專業課程設計。科管所的教學、研究,即就 特別針對在新事業發展、新產品開發所重新設計於不同傳統企管教育之課程學習 與課外活動參與,宗旨就在於訓練學生能夠在面臨不確定性高的技術與市場,依 舊擁有迅速回應能力以及高度整合能力。由此可見科管所成立之宗旨即是一種對 治. 政. 大 立立 於創意、創新、擁抱不確定性、整合能力的肯定,是一種相對於一般管理教育對. •‧ 國. ㈻㊫學. 於創意更為重視之價值觀。. •‧. n. al. er. io. sit. y. Nat. 貳、發展沿革簡述. Ch. n engchi U. iv. 科管所成立後發展迅速,繼 1994 年的碩士班外,更於 1998 年設立博士班, 以培養更多科技管理之研究與教學人才;同年,亦成立科技企家班,以增加與實 務界交流;緊接著於 2001 年成立理工醫農碩士後 MBA 組,以擴大招生管道。 而隨著國內廠商被世界大廠控告侵權案件層出不窮,由劉江彬教授於 2002 年成 立了國內首創的「智慧財產研究所」,以擴大培養智財管理人才,並建構厚實的 智財管理研究能量。 近年來,全球新技術競爭持續上演,為創造更多元的加值,有賴將管理、科 技、法律知識,以更精準、更動態的思維進行整合,並加以有效的智財管理。如 30    .

(40)  . 此,催生了 2013 年科管所與智財所的正式合併,並正名為:科技管理與智慧財 產研究所(TIIPM,Graduate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novation &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科管所將透過此一整合平台,有效整合不同領域知識, 並以智財為核心,串聯創意、創新到創業的發展,建構展望之創新價值鏈。 科管所與智財所發展至今,積極培養高優質人才,以發揮教育單位之社會功 能外,亦積極推動校際、國際、兩岸交流合作,與工業技術研究院、陽明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薩賽克斯大學、 日本一橋大學、北京大學、北京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科學院等學術重 鎮建立合作交流關係,以期發揮其社會影響力。更針對台灣本土之科技管理與智 治. 政. 大 立立 財議題,進行深入研究與分析,相關研究成果皆發表於國內外各學術期刊中。. •‧. •‧ 國. ㈻㊫學 y. Nat. er. io. al. sit. 參、科管所精神與科管所學習 n. v ni U engchi 在成立初期,科管所即定位為一個「創新的學習平台」 ,所訓「學習、合作、 Ch. 創新」觀察也清楚展現與一般傳統研究所的差異,這樣的創新教育在 20 年前即 不再只是偏重單方向傳授知識之老師授課形式,而是更重視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 動、共同分享,亦重視團隊合作、創新、解決問題之學習。科管所的所訓可以從 實踐「科管三學」中得到最佳的應証,也就是強調「遊中學、做中學、書中學」, 在此三種多元的學習方式與環境不斷地成長。 綜觀而論,政大科管所教育已翻轉了過去的傳統教室形態,除了一般理論性 課程之外,政大科管所之「科管三學」更琢磨於從實踐中學習(Learning By Doing)。 這種學習方式,實屬將「設計」觀念引用於國內研究所教育的先驅者,而實務操 31    .

(41)  . 作的重要性,可以從位於德國科倫(Cologne)一所設計學校,早於 1992 年即提倡 這種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可見一斑。該校課程中選擇不按照一般設計功能給予範疇 分類,例如工業設計、平面設計、網路設計等,而是創新地依照實際市場需求而 劃分成 12 種領域,包含介面設計、服務設計、企業識別、製造設計、視聽設計、 設計管理、設計與環境、性別設計、設計概念、設計與製作技術、設計理論與歷 史和印刷。並且,該校還讓學生每學期和校外的合作相關企業,協同完成至少一 件企劃案,讓學生有獲得實際操作的機會及職場經驗(Wolf,2002),以讓學生能 經由實際操作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的脈絡,同時培養思考分析能力,找出解 決的方法。. 立立. 政 治 大. •‧ 國. ㈻㊫學. Nat io. sit. y. •‧. 肆、科管所師生之專業背景組成. al. er. 科管所教師之專業背景涵蓋有來自企管、資訊生產系統、企業與公共政策、. n. v ni U engchi 資訊管理、都市與環境、法律、會計等多元領域。現任 2014 年科智所專任授課 Ch. 教師且具跨領域專業背景之教師整理如下表。. 表三:現任科智所專任授課教師學歷背景 姓名 吳思華. 學歷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國立交通大學電信工程學系學士. 張瑜倩. 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管理學研究所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圖檔所碩士. 鄭至甫. 日本早稻田大學資訊生產系統博士 32    .

(42)  . 美國休士頓大學資訊工程學系碩士 美國休士頓大學資訊工程學系學士 許牧彥. 美國賓州大學企業與公共政策博士 美國賓州大學國際研究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商學系碩士 國立台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學士. 蕭瑞麟. 英國華威大學資訊管理學系博士 英國克蘭菲爾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 英國華威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 李仁芳.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國立成功大學工程科學系學士. 溫肇東. 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都市與環境博士. 政 治 大 美國羅澈斯特大學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立立. •‧ 國. 吳豐祥. ㈻㊫學. 東海大學工業工程學系學士. 美國壬色列理工學院管理學院博士. •‧. 壬色列理工學院企業管理學系碩士. Nat. sit. y. 美國德州理工大學化學工程學系碩士. n. al. er. io. 國立清華大學工業化學系學士 宋皇志. iv. Ch 國立交通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博士 Un engchi. 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研究所碩士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學系學士 資料來源:科智所官方網站. 由上表觀察老師之大學專業背景,可發現在多位現任專任老師之中,有來自 電信工程、資訊工程、機械工程、資訊管理、工程科學、工業工程、工業化學、 物理、以及法律學系,可見科管所老師和學生一樣,皆是跨領域、跨產業之背景。 法律專業背景為科管所學生帶來智慧財產權之知識與人脈;同樣地多數老師過去. 33    .

(43)  . 之理工學習環境,也為科管所老師在學期間所建立之人脈與視野,累積至今,帶 給讓科管所老師高科技產業掌握最新之趨勢與議題等關鍵資源,是謂對於科管所 學生來說,非常重要的資產。(關於教師研究領域之前瞻與多元特性的表現,將 會在下段落部分進行較為詳盡之描述) 科管所之學生專業背景組成部分,科管所秉持著學生專業背景組成領域的多 元性,平均設定入學的學生組成中,三分之一的學生來自商管相關領域,而三分 之二的學生則來自非商管相關領域。科管所在 90 年開始將學生分成碩甲班以及 碩乙班,碩乙班則是代表就讀過碩士,選擇科管所作為第二碩士學位之學生,增 加學生的多樣性,以促進不同經驗之交流。在科管所老師挑選入學學生的專業背 治. 政. 大 立立 景時,更秉持著儘量讓每一位同學都來自不同的科系之原則,來促成科管所更豐. •‧ 國. ㈻㊫學. 富多元之組成。舉例而言,85 級學生當中,13 位學生來自 9 個不同的科系;在. •‧. io. sit. y. Nat. 89 級班級當中,則更有 23 位學生來自 19 個不同的科系;91 碩甲班級中,20 位. n. al. er. 學生來自於 17 個不同的科系。95 級碩甲班則是有 20 位學生來自 17 個不同的科 系。. Ch. n engchi U. iv. 伍、科管所論文研究方向與特色 科管所碩士論文研究領域多元,而且研究領域與議題皆具前瞻性。1995 年 至 2000 年,政大科管研究領域多為資訊領域、網際網路,並從 1999 年即有生技 產業相關之研究。而在 2000 年後開始,研究領域逐漸轉向為以數位內容為主, 可觀察從高科技產業之研究趨勢逐漸轉向至文化創意產業。除了高科技產業研究 以及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研究外,政大科管學生跨領域的人才組成特質,創造出科 34    .

(44)  . 管所多元的研究領域,包括從 1999 年即開始的生物科技領域研究,到 2000 年開 始的智財研究,歷年來的專業學門更跨足了理工、文、商、醫等領域,呈現均衡 發展。若與當時國內各產業發展狀況作為觀察與檢視之標準, 政大科管所論文研究產業別從 1995 年開始以資訊、網際網路為主,2000 年 文化創意產業遂成為政大科管主要研究領域,2002 年時,科管所研究文化創意 產業之論文篇數已與研究資通訊產業的論文數量相當,其中文化創意產業中又以 數位內容為主要的研究範疇。這樣的研究趨勢呈現出當時科管所對於文化創意產 業、數位內容領域之重視,而這樣的研究趨勢早於政府所提出之兩兆雙星計畫(半 導體產業及影像顯示產業;數位內容、生物科技),可以見得政大科管在文創方 治. 政. 大 立立 面之研究甚早就已經向下扎根,扮演研究前端領域之先行者。. •‧ 國. ㈻㊫學. 至 2010 年,文化創意產業遂成為科管所研究領域之重心,而其中研究議題. •‧. io. sit. y. Nat. 亦從原先之數位內容領域,逐漸轉向品牌、設計、時尚、創意等議題之研究。綜. al. er. 觀台灣產業與經濟發展,早年因製造業替國外科技大廠代工而帶動之經濟起飛,. n. v ni U engchi 導致降低成本成為台灣科技產業主流之策略方向,直至近年來,產官學界才逐漸 Ch. 意識到提升附加價值的重要性,而並非一味降低成本。在此之前,科管所論文研 究領域也已經朝向提升附加價值作為核心研究理念,從價值的傳遞、獲取與創造 等多個面向為國內高科技產業提供不一樣的思維,也逐漸開始從高科技產業逐漸 轉向研究時尚相關產業、設計相關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服務業等具有較高附加 價值的產業進行研究。 綜之,科管所的碩士論文研究具有三項特點:1. 跨越不同產業之研究:橫 跨資通訊到文化創意產業等, 2. 跨越不同階層之研究:包含從個人、組織、區 域、城市、產業之研究,3. 研究重視趨勢脈絡:例如為因應時代趨勢潮流而產 35    .

(45)  . 生之前瞻研究領域,而近年的論文更包含了設計思考、都市再造、傳產轉型以及 社會創新、社會創業等議題,與時事趨勢有強的鍵結關係。. 陸、科管所特色活動 科管所特色相關活動非常多,包含百大好書選、創新之旅,而其他例行性之 一般性活動包含招生說明會。以下將概述與本研究關聯較大之創新之旅活動。 從 1995 年開始,科管所即舉辦歐美、日等遍及全球的創新之旅,每年的參 訪地點以及國家都會有所不同,並在 2007治 年第一次舉辦台灣創新之旅,希望藉. 政. 大 立立 以了解台灣企業與機構單位之現況,希望擁有「全球視野」,之後再深耕「在地. •‧ 國. ㈻㊫學. 智慧」,透過與自身土地的連結,去發現與體驗台灣的創新特色,並與台灣創新. •‧. io. sit. y. Nat. 的典範對話。創新之旅的目的主要為從國外各級單位、頂尖企業取經,為台灣產. al. er. 業界帶來貢獻。科管所教師、學生、以及教職員,全權負責事前的行前規劃與企. n. v ni U engchi 業、單位之聯繫,並舉辦參訪前的內部驗收,以及到最後參訪後的對外成果發表 Ch. 會,透過創新之旅將「遊中學」的學習方式加以實踐,並共同學習成長。海外創 新之旅歷年參訪國家及機構、台灣創新之旅歷年參訪企業與機構單位整理如下二 表。 表四:海外創新之旅歷年參訪國家與機構單位 年度 國家. 參訪主軸與代表機構. 1995 英國、法國、 科技管理研究體系、高科技企業教育訓練內涵 德國、奧地利 •. 全球最著名科技政策公司(SPRU). 1996 荷蘭、德國、 產官學研之創新體系、跨國企業之科技策略 奧地利、瑞士 •. Acer 歐洲總部/ Philips 飛利浦公司總部照明事業. 36    .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1) principle of legality - everything must be done according to law (2) separation of powers - disputes as to legality of law (made by legislature) and government acts (by

NE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continuing discussion in Hong Kong about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English by joining local teachers in inter-school staff development initiatives..

For pedagogical purposes, let us start consideration from a simple one-dimensional (1D) system, where electrons are confined to a chain parallel to the x axis. As it is well known

Yuen Shi-chun ( 阮 仕 春 ) ,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ficer (Musical Instrument) of the Hong Kong Chinese Orchestra, is the foremost innovator in the construction

• Children from this parenting style are more responsive, able to recover quickly from stress; they also have better emotional responsiveness and self- control; they can notice

Contact information of NGOs or school services that provide mental health support. News articles/video clips relating to this

Microphone and 600 ohm line conduits shall be mechanically and electrically connected to receptacle boxes and electrically grounded to the audio system ground point.. Lines in

This study aimed to explo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of the homeroom teacher by analyzing the proces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