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分析

第一節 研究歷程

本教學研究對於正式教學前進行了第一單元的試探性教學,實施目的是為了在正 式教學研究前,能對整個教學流程做一次完整的教學演練,以使整個教學過程和評量 能更符合正式教學時的需要。試探性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要找出此研究者在實際教 學中可能會遇到的問題,發現、省思到解決,修改適合的教學方式。研究者彙整課程 中所蒐集到的錄音、圖畫書賞析學習單、學習心得與自評表、學生作品、教學省思日 誌、協同觀察者觀察記錄檢核表等資料,研究者透過敘述的方式,將資料依時間順序 發生之先後予於整理分析簡述如下:

一、 試探性教學實施情形分析

研究者希望透過第一單元試探性教學瞭解教學活動設計是否適合本研究教學?

時間安排是否充裕?藉由圖畫書賞析教學,對學生繪畫與造形表現是否有所提升?

試探性教學設計有兩週,共四節課的時間。教學時間為民國 101 年 2 月 16~23 日,

共兩週四堂課。

(一) 試探性教學過程

試探性課程說明:

課程活動從「找出好點子」圖畫書賞析教學為始,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書中主要的 造形要素,再讓學生填寫圖畫書賞析學習單加深其對造形要素的相關概念,進而能 依單元教學目標進行「點子大集合」創作活動,最後以「秀出你的好點子」,讓學生 除了能引發其他創意想法與點子外,更能習得學習他人的優點,藉由同儕間作品的 比較與賞析,讓學生在美感經驗上多增添許多收穫。

1.教學過程說明:

(1)引導活動: 找出好「點」子

研究者以圖畫書封面先引導孩子探討故事發生的內容,孩子的反應與回答可 說五花八門。圖畫書賞析完後,研究者引導學生發現圖像中的小黑魚就像造形要 素裡的點來構成的,經過研究者的解釋與舉例,學生很快就能說出海裡的小紅魚 一點一點的排列起來就像一條線。研究者發下圖畫書賞析學習單,同時利用自動 撥放讓學生再一次瀏覽複習《小黑魚》圖畫書。學習單上大部分的問題,學生皆 能自行回答與填寫。唯獨在賞析學習單上的第六題「對圖畫書的色彩讓你感覺怎 麼樣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研究者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在針對圖畫 書上的顏色提示,讓學生去做聯想。在填寫學習單這個活動時,學生都能盡快填 寫完成學習單,也迫不急待想知道下個活動是什麼。

完成圖畫書學習單後,研究者發下單色標籤紙,請小朋友利用標籤紙當成 小黑魚和小紅魚在海底世界玩遊戲。剛開始有幾位學生拿著標籤紙毫無頭緒的不 知道該貼什麼,有幾位自信且大膽的學生已經開始製作了。老師在一旁鼓勵學 生,想貼什麼就貼,主題沒想到也沒關係喔!這時膽怯的學生才開始製作。一段 時間後,大部分的學生黏貼的畫面都能具體能看得出是什麼,只有少數學生貼得 較抽象並具有節奏感。研究者明確指出這些抽象的點很棒不錯也展示給學生看,

學生才漸漸加入較抽象的圖像。研究者也發現有些學生會把點和點重疊,除了給

予口頭上的鼓勵與讚賞,也請其他學生來欣賞同學作品。這樣的讚賞除了給孩子 自信心外,也可以引發同儕間的創意啟發。

(2)發展活動:「點」子大集合

依據上一課程活動─「圓點貼的概念」。研究者讓學生自由選擇一個造形來 代表小黑魚,可以是幾何圖形也可以是自由形。研究者先以單一色紙讓學生先做 形的變化,提示學生形可以有大有小,多重的變化。學生圖形剪完後,研究者請 學生先在八開圖畫紙上作排列組合,並再次提示畫面上應該有聚散、疏密組合。

在大部分學生準備黏貼時,研究者讓學生在選擇一張其他顏色的色紙做剪貼。大 部分的學生選擇同色系的色紙,唯獨兩個學生堅持不再多拿取另一色色紙。有了 另一色的色紙,學生除了造形上稍做改變外,也將兩色色紙重疊黏貼。研究者也 展示了學生的作品,讓其他學生欣賞與引發更好的創意組合。在巡堂過程中,研 究者發現幾個學生懂得將美的原則運用在作品上;於是研究者再次將這個發現和 學生分享,也引發了學生間的讚賞與模仿。

(3) 綜合活動:秀出你的好「點」子

研究者請學生上台發表自己製作完成的作品。剛開始學生害怕說自己作品的 主題,研究者引導學生說明圖畫上的點是代表意思即可。這時學生才踴躍想上台 發表。研究者請學生上台發表自己的作品之後再讓同學發問,但是剛開始學生針 對故事內容發問,容易偏離作品畫面。提示學生注意畫面上點的排列的趣味性及 特殊性。學生立即發現畫面上點有聚散效果。第一位學生在看到同學發表後說自 己剛剛發表的並不好,研究者說明下次還有機會發表,請他下次盡力準備。

由於發表的時間過於冗長,大部分的學生漸漸對同學發表開始表現不耐 煩。研究者提醒學生尊重別人,欣賞完大家的發表才可以下課。

2.教學心得與感想

利用圖畫書賞析作為課程教學的引起動機,是研究者第一次在藝文課上所嘗 試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很新鮮也確實吸引了學生的目光;學生能專心且用心觀察 圖畫書的圖像,是研究者在課程活動上的一大助力。圖畫書賞析後的活動,讓學

生利用圓點貼來創作造形元素─點,大部分的學生都發揮了創造力與想像力把圓 點拼貼出一幅有故事的畫。學生也利用了老師上課所提到的美的原理中基本原則 運用在自己的畫上,相信學生都能將老師所教的知識運用再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是身為教師的研究者所感到欣慰的地方。學生一一上台發表自己的作品,讓所有 的學生都有機會展現自己優點的一面,研究者也看到了平常不善於表達的學生,

有了這個舞台也都能盡力展現,這是研究者在這次教學中最大收穫。相信給學生 舞台是一個很重要的教學歷程,鼓勵與讚美更是學生勇敢的最大動力。

大部分的學生看完同儕的作品後,紛紛表示想在自己的畫面再增添內容。如 此表示學生受到同儕間的互相評論有所影響,藉此讓學生除了引發其他創意點子 外,更能習得學習他人的優點。我想這是教學中另一個意外收穫,畢竟有同儕作 品上的比較與賞析,讓學生在美感經驗上多增添許多收穫。

(二) 教學檢討與反思

1. 圖畫書導賞教學之檢討

這個單元是整個行動研究中的第一個試探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研究者發現 幾個問題:

(1)課前座位安排:以往學生都在自己班級教室上藝術與人文課,今天來到學校

的美勞教室上課,對於新的學習環境,都迫不急待想跟自己的好朋友坐在一起,

當然秩序與常規較差。研究者以舊經驗與學生會相互模仿的對象做區隔,讓三、

四年級的學生;男生與女生穿插坐在一起。如此一來除了秩序常規老師較能控制 以外,學生較不會以自己的好朋友來互相模仿。

(2)上課地點的選擇問題:播放圖畫書投影片檔時,圖像畫面因為教室沒有窗簾設

備較明亮,學生對於畫面的色彩與圖像較不易觀察。研究者有考慮換場地作圖畫 賞析,協同觀察者龔老師表示只要先讓投影機暖機時間較久之後,畫面就能清楚 可見。

(3)欣賞學生作品時間控制:讓每位學生上台發表,花了很多時間,況且學生的注

意力容易分散,不耐煩。研究者可以每一堂課邀請幾個孩子來說明作品,也可以 將全部的作品張貼於黑板再讓學生票選活動再做幾幅作品的說明。

(4)圖畫書導賞的圖像選擇:研究者在整本圖畫書導賞完後,利用開放式問題讓學

生針對圖畫書來做回答。但學生往往無法針對問題來做正確的回答,研究者發現 在圖畫書導賞完後,如能選擇圖畫書裡幾頁代表性的圖像來提問,學生可以針對 問題來做回答,也可以藉由圖像訊息找尋答案。

(5)教學流程與時間的合宜性:由於第一單元是整個教學研究的開始,對於這些教

學步驟是否適宜本研究?需不需要增、減?時間的安排是否足夠或不足?試探性 教學設計有兩週,共四節課時間,分成三個課程活動。主要透過圖畫書導賞與導 賞學習單習寫,並進一步從探索圖畫書中的造形元素來創作,最後再做學生作品 的欣賞與單元心得表填寫。研究者發現在第一個課程活動裡,除了圖畫書導賞 外,如再加上一個小小創作活動會拖延整個課程活動時間。因此導賞完後填寫導 賞學習單為第一個課程活動,而應將創作活動融合在第二個課程活動內,這樣一 來就能在安排的教學時間內完成。也可充分預留些時間讓學生發表自己的作品心 得與填寫單元心得表。

2. 圖畫書導賞學習單與單元學習心得表之檢討

圖畫書導賞學習單設計方面,一開始學生拿到學習單不明白如何填寫,經過 研究者一題一題讀題,學生皆能自行回答與填寫。唯獨在賞析學習單上的第六 題—對圖畫書的色彩讓你感覺怎麼樣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研究者 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再一次針對圖畫書上的顏色提示,讓學生去做聯想。因此圖 畫書導賞教學與導賞學習單必須有密切的關聯性,讓學生可以輕易從學習中去獲

圖畫書導賞學習單設計方面,一開始學生拿到學習單不明白如何填寫,經過 研究者一題一題讀題,學生皆能自行回答與填寫。唯獨在賞析學習單上的第六 題—對圖畫書的色彩讓你感覺怎麼樣呢?為什麼?大部分學生無法理解研究者 的問題,需要研究者再一次針對圖畫書上的顏色提示,讓學生去做聯想。因此圖 畫書導賞教學與導賞學習單必須有密切的關聯性,讓學生可以輕易從學習中去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