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流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三節 研究流程

隨著科技的進步,行動科技已經成為IT 革命的下一波浪潮(Varshney & Vetter, 2000;Malladi & Agrawal, 2002),行動科技定義為使用者利用行動化裝置透過網 路來進行通訊,行動科技的本質為提供一個可以即時傳遞資訊的裝置,不受地理 限制可以將資訊即時地傳送出去(Siau, Lim, & Shen, 2001);Jarvenpaa and Lang (2005)將行動科技定義為包含硬體(設備)、軟體(介面和應用程式)和通信(網路服 務)的手持式 IT 設備, Malik, Kumra, and Srivastava(2013)認為行動科技是指行動 設備與商業交易的配對,透過無線網路隨時隨地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已無需透過 電腦,從以上研究即可得知行動科技已經讓我們可以將電腦帶出門,透過輕巧的 行動裝置讓我們隨時隨地都能擁有運算能力,也可以隨時獲得資訊,隨著資訊科 技的進步,我們的生活正慢慢地改變,Masinge(2010)認為行動科技是下一個重要 的商業浪潮,許多行動商務 APP 已經開發完成並且已經在使用,涵蓋了廣告、

銀行和保險等業務功能,造就了行動商務(Mobile Commerce),成為繼電子商務 (E-Commerce)後另一個重要突破。

Jarvenpaa &

Lang

2005 包含硬體(設備)、軟體(介面和應用程式)和通信(網路 服務)的手持式 IT 設備。

Malik, Kumra

& Srivastava

2013 行動設備與商業交易的配對,透過無線網路隨時隨地 為使用者提供服務,已無需透過電腦。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二、行動科技類型與特性

行動科技包括用於連接的基礎設施,如無線應用協議(WAP)、藍牙、3G 網路 和通用分組無線服務(GPRS)以及行動裝置(Varshney & Vetter, 2000;Perry, O’hara, Sellen, Brown, & Harper, 2001;Nah, Siau, & Sheng, 2005),其中又以行動裝置最 為常見,行動裝置(Mobile devices)被定義為使用者能夠在移動的環境與情境下使 用的裝置(Garofalakis & Stefanis, 2007),行動裝置包含:個人數位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筆記型電腦、和智慧手機等,行動科技的用戶可以在需 要的時候上網和使用應用程式APP(Sarker & Wells, 2003)。

行動科技最重要的特性是可移動性和可及性,使用者可以透過無線網路和各 種設備無所不在地存取各種服務(Liang, Huang, Yeh, & Lin, 2007;Sarker & Wells, 2003),它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計算(Varshney & Vetter, 2000;Davis, 2002),隨時 隨地計算解決了使用者在時間和空間限制,進而增強溝通、協調、協作和知識交 流的能力(Davis, 2002)。Sheng, Nah, & Siau(2005)的研究結果發現採用行動科技 將可以改善工作流程、加強內部溝通和知識共享與提高銷售和行銷效率,也讓行 動科技在組織中越來越受歡迎(Gayeski, 2002;Andersen, Fogeigren-Pedersen, &

Varshney, 2003;Siau & Shen, 2003;Siau, Sheng, & Nah, 2004),行動科技在組織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服務(Herzberg, 2003; Mallat, Rossi, & Tuunainen, 2004),以及使用行動電話和筆記 型電腦的電子採購應用系統(Gebauer & Shaw, 2004),行動科技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行動科技的採用和發展為行動設備創造了新的服務與新的機會(Sheng et al., 2005)。

行動科技快速發展,已經陸續推出了 iPad 和其他智慧手機和平板電腦,為 通信提供了重要的新工具,這些攜帶方便、具有強大網路技術的行動裝置改變了 我們工作、學習、度過閒暇時間和社交互動的方式(McNaughton & Light, 2013)。

行動設備一般來說具有四個特性,分別為:

1. 位置察覺性 (Location awareness) 2. 無所不在性 (Ubiquity)

3. 可辨識性 (Identification) 4. 立即性 (Immediacy)

無所不在性 (Ubiquity)除了可以查覺到使用者的位置外,也不一定需要被侷 限在特定地方,無線科技的出現之後,使用者無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使用社群服務,

行動科技的使用無所不在,智慧手機用戶每天花費超過4 小時在使用他們的設備 (Barrabee, 2013),Sheng et al(2005)表示行動科技將計算和網際網路擴展到無線媒 體上,並且在通信、協作和資訊共享方面提供更多的靈活性,行動科技將為個人 生活和工作提供更多自由(Jarvenpaa, Lang, Takeda, & Tuunainen, 2003)。

然而,Wilmer, Sherman, and Chein (2017)提出,雖然智慧手機和相關的行動 科技被認為是靈活和強大的工具,當謹慎使用時,可以增加人類的認知,然而,

越來越多人認為,習慣性地參與這些設備可能會對用戶的思維、記憶、專注和調 節情緒能力產生消極和持久的影響。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節 無所不在科技壓力 一、科技壓力

在科技發達的今日,資訊科技(IT)基本上已經被廣泛用於工作上,但也可能 因此產生所謂的科技壓力(Technostress),已經有很多關於資訊科技應用於工作卻 產生科技壓力的研究,例如:

Joo, Lim, and Kim(2016)研究南韓中學老師使用資訊

科技於教學上是否會產生科技壓力,並影響到老師的使用意圖;Khan, Rehman,

and Rehman(2016)研究巴基斯坦開伯爾帕克托(Khyber Pakhtoonkhwa,KPK)大學

圖書館員的科技壓力與工作滿意度之間的關係。科技壓力(Technostress)一詞最早 出現於1984 年,Brod(1984)定義科技壓力為:使用者面對新電腦科技卻無法處理 而產生的壓力,Weil and Rosen(1997)則定義科技壓力:任何因科技直接或間接而 產生在思想態度、心理或行為之負面影響;Nimrod(2018)則表示是科技壓力一種 因為資訊或是使用通訊技術(ICT)所引起的壓力。因為科技不斷地進步,導致 使用者們需要一直適應新科技,反而產生負面影響,這些負面因素都是科技壓力 的成因。

科技壓力的衡量量表,由Tarafdar, Tu, Ragu-Nathan, and Ragu-Nathan(2007) 提出並驗證,可以透過一個人工作環境中的五個關鍵技術壓力來體現,此量表一 共有五個科技壓力因素,闡述可能因使用科技而產生科技壓力之情況。包括 (Ragu-Nathan, Tarafdar, Ragu-Nathan ,& Tu, 2008;Tarafdar, Tu, Ragu-Nathan, &

Ragu-Nathan, 2011):

1. 科技超載(Techno-overload):科技帶來的便捷優勢反而讓員工有被工作進展 淹沒的感覺。

2. 科技侵犯(Techno-invasion):科技模糊了工作與其他領域之間的界線。

3. 科技複雜性(Techno-complexity):科技不斷更新需要適應不斷變化或是新產 生的IT。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4. 科技不安性(Techno-insecurity):科技為員工帶來會被 IT 取代的不安全感。

5. 科技不確定性(Techno-uncertainty):科技變化快速為員工帶來無法掌握的無 助感。

科技壓力是一種與 IT 使用或 IT 使用需求相關的心理壓力狀態(Gaudioso, Turel, & Galimberti, 2017),La Torre, Esposito, Sciarra, & Chiappetta(2019)表示科技 壓力是一種與現代社會中普遍使用資訊和通信技術密切相關的緊急現象,它源自 於僵化的電腦與靈活的人類之間一種無法調和的差異(Sellberg & Susi, 2014),例 如:電腦在不對的時間傳遞訊息給員工,反而可能會干擾到員工的想法(Lindblom

& Thorvald, 2017)。研究科技壓力有其重要性,因為科技壓力可能會對員工的身 心健康、行為和工作績效產生一系列厭惡影響(D'Arcy et al., 2014)。Yang and Lin(2018)表示個人可能會因使用資訊和通訊技術(ICT)而遇到科技壓力,可能 因此出現焦慮和緊張的症狀。一些研究關於科技壓力的結果證明,科技壓力會導 致情緒衰竭加劇(Ayyagari, Grover, & Purvis, 2011),技術耗盡(Maier, Laumer, Weinert, & Weitzel, 2015),角色衝突與超載(Tarafdar et al., 2011),以及影響組織 承諾、工作滿意度(Ragu-Nathan et al., 2008),IT 創新(Tarafdar et al., 2011)和工作 績效(Tarafdar, Pullins, & Ragu-Nathan, 2014),它還會促使員工另尋他職,增加辭 職意願(Boswell, Olson-Buchanan, & LePine, 2004)以及造成員工心理健康狀況惡 化(Tang, Au, Schwarzer, & Schmitz, 2001)。

表2-2 科技壓力定義與看法

學者 年份 定義與看法

Brod 1984 使用者面對新科技卻無法處理而產生的壓力。

Weil & Rosen 1997 任何因科技直接或間接而產生在思想態度、心理或 行為之負面影響。

Sellberg & Susi 2014 它源自於僵化的電腦與靈活的人類之間一種無法調 和的差異。

Gaudioso, Turel

& Galimberti

2017 是一種與 IT 使用或 IT 使用需求相關的心理壓力狀 態。

Nimrod 2018 科技壓力一種因為資訊或是使用通訊技術(ICT)所 引起的壓力

資料來源:本研究整理

Suh and Lee(2017)發現,科技壓力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呈負相關,當員工感 受到科技壓力,就會對工作產生不滿;Lee, Lee, and Suh(2016)研究在工作時間之 後使用行動通訊產生的壓力,發現這種壓力會對工人的生產力和生活品質產生負 面影響;Jena(2015)研究發現科技壓力對在學習環境中使用 IT 的教師的工作滿意 度和組織承諾產生負面影響。Hwang and Cha(2018)發現組織中科技壓力透過角 色壓力直接或間接地對員工的組織承諾產生了負面影響。Brooks and Califf(2017) 發現,在工作中使用社交媒體引發的科技壓力與員工的表現呈負相關。Hsiao, Shu, and Huang(2017)收集證據證明使用行動 APP 是科技壓力的新來源。由以上研究 就可以發現,科技所帶來的壓力往往會造成員工心理上的負擔,進而影響到工作 義無所不在科技壓力(Ubiquitous Techno-stress, UT)為使用者在熟悉行動科技的情 況下,因長時間使用行動科技及因行動科技的機動性與可及性等無所不在特性所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產力則間接產生負面影響;Hung, Chang, and Lin(2011)則是近一步研究無所不在 科技壓力與員工角色壓力之間的關係,研究結果顯示無所不在科技壓力會增加員 工角色的壓力,進而導致生產力下降。

根據洪為璽等人(2010)之研究,無所不在科技壓力被衡量出三個變數,分別 是科技可及性、科技侵犯以及科技超載,由於本次研究想要探討的是在廣泛應用 Line 等通訊軟體的職場中,無所不在科技壓力與情緒勒索的關係及其影響的後 果,本研究前面的背景與動機中有提到Line 等行動科技已經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導致分隔員工的上班時間與私人時間的那條線已逐漸模糊,員工被情緒勒索的事 件越來越多(例如:下班後仍被主管交辦工作),也因此,本研究選擇了和本研究 情境較相關的無所不在科技壓力變數:科技侵犯以及科技可及性。

科技侵犯

資訊科技除了產生明顯的商業利益外,IT 也可能導致個人的負面反應,有越 來越多的員工因使用IT 而面臨更高的工作壓力和侵犯(Wu, J., Wang, Mei, & Liu, 2017),也就是所謂的科技侵犯,科技侵犯往往被使用於衡量科技壓力(Tarafdar et al., 2007),由於新科技提供的便利往往使員工在非工作時間(例如下班時間、週末 等)進行工作,使許多員工的個人生活受到工作的侵犯,迫使他們需要隨時隨地 與工作保持聯繫(Tarafdar et al., 2011),工作與家庭之間的界限將變得模糊,通常,

一個人擁有的資源總量是確定的,個人在工作和家庭之間的資源分配通常是處於 一個相對穩定的比率,並保持平衡,一旦這種穩定的比例被破壞(例如:周末被主 管指派任務,導致不能陪家人),將會引發工作與家庭之間的衝突並使他們感到 焦慮(Wu et al., 2017),當員工感知到資源的威脅或損失時,他們就會感到焦慮、

不安和壓力(Hobfoll, 2001),也因此,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科技侵犯將會帶來什

不安和壓力(Hobfoll, 2001),也因此,過去有許多學者探討科技侵犯將會帶來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