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誠如本篇論文第一章緒論所指出,必須要有效分析出中共航空兵現代化發 展規模,也基於要深入了解中共空軍航空兵其「攻防兼備」的戰略意涵,方能 透析中國在崛起後其軍事戰略如何支持國家戰略,尤其以跨越式的方式爭取現 代化,但中共空軍航空兵現代化的核心工作在整合各個不同單位以及新式與舊 式的武器系統,這些必須藉由軍事事務革新進行整合,而本論文的研究發現如 後所述:

第一,中共審視國際情勢與潛在威脅後,必須要快速的達成軍事現代化來 面對可能遭遇的危機,而中共為確保經濟成長,將加深對國際貿易依賴,目前 中共國內所產能源已不足所需而仰賴進口,而在未來的發展同時,必須要更加 依賴中東、中亞地區所產出的石油及其他能源,必須要確保中共在南海的運輸 線路暢行無阻,以提供各項的經貿輸出與能源進口,而為了不受其他區域國家 的軍事威脅,所以必須持續增強軍事力量,尤是現代化海空軍的兵、火力的投 射效能,以確保南海的運輸安全及資源獲取,而中共將軍備武力瞄準與投射在 領土、領海的區域勢必對東南亞國家造成威脅,因為該麻六甲海峽是歐亞大陸 主要海上運輸的重要戰略要地,容易造成中共、東南亞國家甚至美國在該區域 利益,也可能為引發區域衝突的熱點之一。而美國為維護其國家利益及維持全 球霸權,不允許全球或區域出現可以與其匹敵的對手,如果中共的軍事力量持 續增長,將影響美國在其世界霸主的地位,美國是否會考量全般情況,如臺灣 問題、南海航行自由或朝鮮半島衝突等問題, 迫使美國對中共採取軍事部署或 是制裁行動,破壞中共經濟發展計畫,而達到抑制中共發展的目的。評估國際 情勢美國目前雖無具體行動計畫,但是美國在強化與印度、日本、澳洲等國家 戰略伙伴關係,就是要圍堵中共的發展,所以爾後美國與中共的戰略關係將是 持續觀察重點。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二,中共國家國防建設目標與軍事戰略目的必須認清全球局勢,中共所 認知的國際情勢將呈現兩大特徵,一是世界大戰不會發生,世界總體形勢保持 緩和的局面;二是共產主義的發展處於低潮,美國已取得全面優勢的位置,而 中共目前的焦點就是經濟發展及政治和協,所以中共必須重新思考與修正戰略 以達成國家的最大利益。蘇聯解體後,雖然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大為減輕,但 是來自中亞的威脅及海洋上又存著相當的主權爭議,中共為了持續以經濟建設 的重心,因此中共的軍事戰略的根本出發點就是要悍衛新時期的國家利益,能 夠有效的維護國家主權,以保障中共在國際環境中的應有地位。

中共在戰爭面的發展,近年積極推進具「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建立「打 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為基點的新時期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實施以 高科技發展的強軍戰略,並且制定國防和軍隊現代化「三步走」戰略, 強調國 防建設與經濟發展將緊密結合,提出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戰略 目標中共必須加速高科技之軍事裝備要求,以及強化高科技戰爭的軍事理論研 究,尤其是以中共空軍航空兵為主要強調的兵種之一。

第三,中共的軍事事務革新將充份支持發展「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隨 著中共軍隊推動準則與架構改革,中共對於軍事部門整體的投資、改革與現代 化也大幅進步,尤其是中共在自力發展及持續提升生產高科技武器的能量與運 用國外先進軍事科技方面的努力。積極推動高科技研究與創新,並尋求在軍事 科技與軍隊現代化等面向的突破,並指出未來軍隊將依靠高科技、隱形及高效 能武器軍事事務革新來發展,所以必須採用全新作戰構想,所以中共空軍就必 須部署由多種高性能戰機、遠程轟炸機、空中指揮預警機及運輸機等現代化武 力來組成的整體打擊部隊,以遂行自主或聯合部隊的攻擊任務。這樣中共空軍 航空兵始可執行各類型的空中防禦任務及遠程精準攻擊任務,充份達成「攻防 兼備」的軍種戰略。中共空軍航空兵的未來目標將是在臺灣海峽上空獲得質和 量的優勢,並且對美軍一個以上的航空母艦戰鬥群或是美國在亞太區域的駐軍 部隊構成威脅,以貫徹中共「反介入」與「區域阻止」軍事戰略目標。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四,中共空軍航空兵雖採跨越式發展,並且提出「攻防兼備」、「空天 一體」的遠大目標,但要實現此目標除了要具備現代化的裝備與高科技要素之 外,相對應戰術戰法理論與軍事準則亦不可或缺,然而中共空軍航空兵雖然積 極的以「跨越式發展」,但整體性現代化戰力尚未形成,與西方列強與我國空 軍相較之下,戰術戰法明顯落後。目前中共空軍航空兵的關鍵因素,如何運用 殲擊機預警機、殲轟機、轟炸機、電戰機、預警機、偵察機、加油機、運輸機 等各種機型形成聯合戰力,並發揮最大作戰效能,中共空軍航空兵的飛行員訓 練模式就是依賴地面雷達管制站進行指揮,未能賦予飛行員作戰自由,使得作 戰指揮和協調合作均非具有即時性;而對遠距離攻式空中作戰而言,中共空軍 航空兵仍不具執行遠程打擊的能力,因為缺乏高科技的戰略轟炸機,以及缺少 海外的前進基地,將限制其空中機動打擊及遠程兵力投送能力範圍向中亞或是 太平洋第二島鏈以外地區擴展。中共空軍航空兵進年來持續向俄羅斯訂購「伊 爾-78 加油機」、建立「羅蘭無線電導航系統」、「東南沿海 GPS 衛星導航地面 站臺」,並在空軍航空兵的部署基地設置通訊設備和後勤機械,全面提升空軍 指管通資情監偵系統,並且已經具備了高、中空層的空中指揮預警機,可在東 海、黃海等區域僅能建立覆蓋 400 公里範圍的雷達站,顯示中共空軍將強化空 對空引導管制能力,積極的發展「走出去」戰略能力。

第五,中共空軍航空兵的作戰能力提升之後,將影響臺海兩岸、區域發展 甚至國際安全,中共目前軍事現代化準備所要應付未來戰爭的可能,包含局部 戰爭衝突,例如:臺灣、日本、朝鮮半島、南海和中亞的衝突,但中共的此等 軍事鬥爭準備,也是嚇阻潛在的「戰略競爭」國家,例如美國或俄羅斯。中共 積極發展在太空、空中和海上的武力投射能力,其持續發展的裝備種類及精密 程度正與日俱增。中共的指管通資情監偵能力,包括太空載具和超地平線載具 等能力提升,將使其得以深入西太平洋監控、標定並追蹤其他國家軍事活動,

而且其範圍可能涵蓋整個半球。目前中共的軍事現代化發展趨勢,將使中共空 軍航空兵有能力在臺灣海峽、亞洲地區,遂行各種空中作戰行動,而對中共空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軍而言,積極發展高科技遠程武器投射的能力。由於中共正在發展能遂行「遠 程作戰」及「攻防兼備」的空軍部隊,中共空軍航空兵的現代化發展,將朝向 可以大規模部隊快速、機動的方式部署至遠超乎中國大陸邊界之外地區的作戰 構想,1將牽動著包括中華民國、美國及亞洲國家的軍事戰略布勢。

第二節 小結

中共空軍航空兵藉由建設「攻防兼備」的空軍戰略,為了長遠發展之戰略 目標,維護「大國崛起」的戰略機遇期與支持國家安全戰略。2「跨越式發展」

的方式為中共空權發展特性,世界新武器與新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中共空軍 高層明白,必須加緊提升基本戰力,吸收新技術與經驗,才能停止逐漸擴大的 戰力差距,解決中共武力現代化所面臨的直接問題,就是受制於傳統共產主義 思想教條的約束,在同時以技術、裝備、人才與管理等維持的現代化空軍,中 共空權發展上仍顯倉促與充滿挑戰。

而中共中央領導高層對臺海危機、區域平衡及對國際威脅環境的認知,以 及中共空軍航空兵所獲的預算,將對未來解放軍的整體規模和現代化進程產生 重大影響,而中共空軍兵力架構,也將受到新時代任務與傳統任務的分配、自 製與外購的裝備配比、高科技與低科技系統比例、戰鬥機與支援機等方面決策 的影響,但無論未來中共決策當局在這些議題方面將做出何種決定,都可以很 明顯地觀察出,未來中共空軍航空兵的發展規模必定將朝著規模大幅縮減,但 戰力卻將會大幅提升。

1 國防部四年期國防總檢討編纂委員會,中華民國 98 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臺北:國防部,

2009 年),頁 25。

2 錢其琛,外交十記,(香港:三聯書局,2004 年),頁 397。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一、專書

人民解放軍與變動的中國(臺北:國防部,2005 年)。

中華民國 98 年「四年期國防總檢討」 (臺北:國防部,2009 年)。

中華民國 95 年國防報告書 (臺北:國防部,2006 年)。

中華民國 97 年國防報告書(臺北:國防部,2008 年)。

中共空軍高技術裝備及武器發展專題 (臺北:空軍司令部, 2000 年 7 月)。

中共年報 2005 年 (臺北:中共研究雜誌社,2006 年)。

中國軍事事百科全書 (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2 年)。

中國外交 2004 年(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5 年)。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4 年 12 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6 年 12 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08 年 12 月)。

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北京,2010 年 12 月)。

中共軍力評估軍力平衡報告 1990-2005 年(華盛頓,2006 年)。

王玉民,社會科學研究方法原理 (臺北:紅葉文化,1994 年)。

王長河,空權百年-論臺海安全(桃園:國防大學,2002 年)。

王厚卿、張興業編,戰役學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年)。

王厚卿、張興業編,戰役學 (北京: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