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二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節將依據研究結果發現進行更深入之討論,首先將討論離院生之「動能」

及「生育時機」對於其親職之影響力,接續探討離院生原生家庭在其親職過程 中扮演之角色與關係,最後則針對離院生之親職經驗以理論觀點進行綜觀性之 描繪。

壹、「動能」為決定離院生親職表現之關鍵因素

Belsky(1984)的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與生命歷程理論皆強調父母個人的 發展歷史對於個人親職的影響性,本研究結果也抱持此等主張,然而 Belsky (1984)認為父母個人的發展歷史對於親職之影響乃透過影響其性格,再進而影 響 其 親職 行為 ,不 過目 前 關於 父 母 性格與 親 職間關係 的實證 研究並不多 (Belsky,1984;Van Bakel & Riksen-Walraven,2002),本研究則認為個人發展歷史 對於其親職的影響乃間接透過影響其對於親職之態度或信念,再進而影響其親 職行為。

態度與信念是個人進行抉擇及行動的基礎,易言之,「動能」乃決定親職表 現的關鍵,也決定了離院生與其原生家庭父母不同的親職表現,是以,自幼未 能體驗良好親職照顧的離院生,不願子女也經歷相同遭遇之親職信念,讓為人 父母後的離院生選擇積極面對育兒過程中的所有挑戰,努力扮演好自我親職角 色,克盡親職。

或許生命早期的原生家庭成長經驗及機構安置經驗給予離院生們相較他人 更為弱勢的生命起點與許多難以承受之創傷,造成了不利的發展條件不斷地積 累,影響其後續一連串不合時宜的生命階段轉銜,例如:提早離開家庭、被迫 急速而壓縮地轉銜至成人階段等,然而,正如「動能」原則強調個人對於自我 生命歷程的主動性與開創性,這群離院生們選擇積極面對養兒育女過程中的一 切衝擊與困難,認真扮演稱職之父母親職角色,給予子女理想之親職照顧,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創了不同於自己父母的親職軌道與生命歷程。

貳、「時機」之影響力

目前關於離院生親職經驗之相關研究皆聚焦於未成年之離院生,依據文獻 資料顯示未成年離院生在身心尚未成熟的年齡及多重不利條件伴隨的轉銜過程 中養兒育女面臨了多方面的挑戰與困擾,包括:經濟狀況艱困、失業、依賴政 府津貼、工作前景不理想、受限的教育機會、難以找到合適的居住環境、不足 的育兒知識、失去自由與原有的青少年生活經驗及同儕社交活動,以及必須承 受外界對於未成年父母負面的刻板印象等 (Biehal & Wade,1996 ;Chase et al.,2006;Love et al.,2005;Svoboda et al.,2012;Tyrer et al.,2005),此外,對於 未成年離院生的子女也可能造成許多負向的發展結果,如:出生低體重、早產 及新生兒死亡的風險、遭受虐待及意外受傷、低教育成就、行為問題及高比例 的偏差行為、青春期有較高的自殺風險、一樣成為未成年父母、貧困(Vinnerljung et al.,2007),甚至進入兒童福利系統安置(Courtney,2009)等負向發展結果。

而本研究之參與者初育年齡多在 25 歲以上(僅一位曾經未成年生育),研究 結果發現參與者們之親職經驗明顯較文獻中未成年生育離院生的親職經驗理想 許多,幾乎與一般家庭中成長者之親職經驗相差無幾,究其原因,研究者認為

「生育時機」決定了不同的親職經驗,正如同生命歷程中「時機原則」之主張,

該原則認為生命的階段轉銜、事件及行為模式發展的前因及結果會因其發生在 個人生命中的時機不同而有所差異(Elder et al.,2004),相同的事件或經驗,端視 在個人生命歷程中發生的時間,可能擁有不同的影響(George,1993),因而,同 樣為人父母,但在人生不同時機生育,其結果與影響也將隨之不同。參與者小 慈是參與者當中較早生育者(初育年齡 21 歲),其一番話即道出對於自我生育時 機過早之感嘆:「讓我選擇一次,如果真的懷孕,我還是會生啦!可是就是如果 真的要的話,當然是不要那麼早是比較好,……我是說就是至少你要等身心靈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都準備好,……經濟能力比較好之外,我的思想可能更成熟了,對我兒子的教 育可能會跟現在還是有差別」。

參、始終缺席的原生家庭

Biehal 及 Wade(1996)曾經指出離院生的家庭關係在其離開機構轉銜至自立 生活的過程中經常無法提供支持,且往往是缺席或充滿問題的,本研究則發現 在離院生成為親職角色後的生命歷程中,其原生家庭依然是缺席,甚至充滿問 題的,所有參與者均未提及原生家庭之家人在育兒過程中給予過支持。分析其 原因,研究者認為這與多數參與者與原生家庭之間從小到大的互動及情感連結 關係始終薄弱有關,更有甚者,部分離院生之原生家庭,自機構安置期間乃至 自立生活後以及育兒過程中長期不斷地向離院生索討金錢,造成離院生們經 濟、生活及心理上沉重之壓力,反成為離院生們婚姻與親職過程中最大之負向 阻力。

然而,受到根深蒂固的傳統孝道文化與倫理影響,即使面對原生家庭無理 的需索無度與生活騷擾,孝與不孝的內在衝突、矛盾,以及令人身心俱疲的沉 重壓力,對於過去曾經遺棄自己的原生家庭,離院生們依然無法對其置若罔聞,

咬緊牙根,克盡子女應盡之孝道。

不過,為人父母後,經濟與生活壓力更為沉重,子女也成為離院生生命的 重心,對於原生家庭,離院生逐漸與之保持距離,並更加重視與珍惜自組家庭 及與配偶家庭間之關係,對於原生家庭終不再有所期待。

肆、離院生的生命歷程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

本研究立基生命歷程理論檢視離院生之親職經驗,理論中之「時間及區位 原則」強調個人的生命歷程深受所經歷過的歷史時間與區位影響,因此,離院 生早期生命經驗與其親職間之關係成為本研究主要之研究目的之一,研究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也發現離院生過去原生家庭及機構生活之經驗對於其日後之親職行為及育兒價 值觀確實有所影響,離院生極力避免複製父母過去不理想之親職行為,努力扮 演好親職角色,不願讓子女經歷相同之遭遇,此外,關於子女之教養,離院生 因而對於子女生活自理之能力與良好品格之培養格外重視。而 Belsky(1984)的 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同樣強調個人過去之發展歷史對於親職之影響力,顯見 個人早期之生命經歷確實為個人未來親職之關鍵影響因素。

對照本研究採用之生命歷程理論與 Belsky(1984)的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 式,可以發現二者對於親職決定因素之見解相去不遠,除前述「時間及區位原 則」相對於「個人發展歷史」外,「生活連結原則」亦可相對於 Belsky(1984) 所提之「情境因素」(婚姻關係、社會網絡與工作),研究結果也與 Belsky(1984) 之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一致。

因此,依據研究結果與發現,採用生命歷程理論觀點,結合 Belsky(1984) 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之架構,繪製離院生生命歷程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 圖,如圖 5-1,以對於離院生之親職經驗脈絡能有更綜觀與系統性之理解。

資料來源:研究者自行整理繪製。

圖 5-1 離院生生命歷程親職決定因素過程模式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