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8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在本章中,首先綜合本研究資料分析後得到的幾項研究發現進行說明,以了 解《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四報對於太陽花佔領事伔 報導上的特性。最後再說明本研究的研究限制與未來研究建議。

第一節 研究發現與討論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即在於透過國內閱報率最高的四大報對新聞報導內容與 策略的分析,來了解太陽花事伔中紙本新聞呈現的樣貌。在研究分析 2014 年 3 月 18 日至同年 4 月 11 日間,《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

四報共 3501 則與太陽花佔領立院事伔相關的新聞報導後,以下便列出本研究的 幾項重要研究發現,並與前文檢閱的過去相關研究之發現相互驗證:

一、《自由時報》報導數量最多,《中國時報》報導佔比最低。

從報導數量的差異中,我們可以發現在此類型反親中、反對國民黨執政的活 動中,提供了《自由時報》較多的發揮空間,反之立場相反的《中國時報》在報 導數量上也因此有明顯差異。而呂欣瑜(2013)在針對 2012 年的「壹傳媒併購案」

的四大報內容分析中,其中《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在報導數量上也得到相 同的結論。

二、《蘋果日報》採用大幅版面與照片圖表吸引讀者關注。

在總新聞則數上《蘋果日報》雖然比《自由時報》少,但是該報使用大量全 版、半版篇幅的內容,且佐以清晰的照片與圖表,反映在其高居第一的閱報率上,

這樣版面的呈現方式有助於提高讀者閱讀的動力。在范維羽(2012)探討 2010 年 3 月台灣鴻海旗下深圳富士康公司發生一連串的員工跳樓事伔中,台灣四大報的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0

報導也發現,在自殺新聞的呈現上,《蘋果日報》與其他三報的報導形式有所差 異,會使用較多的圖表照片以提高讀者關注程度。

三、報導型態以純新聞最多,《中國時報》民眾投書比例最高。

在新聞呈現的型態多以說明現場狀況的純新聞型式為主,但當時佔領現場多 為支持該運動的人士,故《中國時報》在新聞型態的比重上引用了較多的民眾投 書,希望可以透過這樣的型式來傳達與現場群眾不一樣的聲音。而根據詹舒涵 (2011)針對四大報在廢除死刑新聞的內容分析中,也可以發現在此種較具爭議性 的議題上,媒體會盡量多透過民眾投書的方式來反映報社立場。

四、各報消息來源引用多元,《中國日報》引用官方來源最多。

在各報消息來源的選擇對象中,《中國日報》引用了最多的執政黨政府官員 的消息來源,而《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此一來源引用的佔比明顯較少。這 樣的現象在初亞民(2013)對國軍救災新聞報導的研究中也有類似狀況,當時媒體 在國軍對大眾所做的澄清新聞稿甚少引用,也說明了報社立場與選用消息來源的 相關性。

五、民眾投書內容與各報報導立場有直接相關。

從本研究的分析中可以發現,《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對於挺學運、反 服貿的立場較為明顯;反之《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立場則與前兩報相反,

其中又以民眾投書的內容最能清楚說明各報立場。回顧董珍鑾(2011)針對中正紀 念堂更名的報導內容在《自由時報》與《聯合報》的立場差異上,也可以明確的 發現媒體的政治立場與報導走向依然維持同樣的結果。

六、四報新聞多探討服貿審議程序為重,《蘋果日報》對其他衍生事伔著墨較多。

本研究發現四報最關切的議題設定中,仍是以服貿協議審議黑箱上的疑慮進 行討論為最多;但透過分析也發現,針對警方是否執法過當以及與服務協議無直 接相關的新聞內容,《蘋果日報》所選定的內容是四報最多。對比初亞民(2013) 針對四大報在國軍八八風災期間救災表現的探討中可以發現,《蘋果日報》在報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1

導上習慣採用較為聳動的手法,將採訪重點放在一些個案的放大檢視,旁敲側擊 的對閱聽人置入媒體對事伔的立場看法。

七、《蘋果日報》對服貿協議通過後產業衝擊的分析較為客觀。

本文研究發現四報對於服貿協議通過後產業的衝擊皆有正反面的陳述,不同 立場的報紙會因為引用的資料來源而對其所下的結論有影響。然而在陳述產業衝 擊的報導中,《蘋果日報》較能引用較多方族群的意見,所以在說明分析未來衝 擊上是四報中最為客觀的,有助於讀者可以清楚的從正反面去了解其中的相關利 弊得失。

八、《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對服貿協議審議過程較符合國際現實面。

在賴柏維(2014)透過《工商時報》與《經濟日報》探討對服貿協議的相關報 導中發現,這兩份財經屬性的報紙較能尌事論事,從經濟層面剖析利弊。而本文 研究亦發現從國際間經貿談判的角度探討,《中國時報》與《聯合報》的闡述內 容較貼近現實面的情況,而《自由時報》在相關探討上則有太理想化的疑慮,過 度質疑程序正當性而忽略國際形勢。

九、各報對於解讀公民運動的正當性立場兩極化。

四報對於此次群眾運動的看法解析迥異,《自由時報》與《蘋果日報》認為 抗議群眾是用行動支持關心國家的義舉,反之《中國時報》與《聯合報》則是以 法理上的考量質疑群眾運動的正當性。曾子軒(2014)在同樣探討太陽花學運的分 析中,透過《自由時報》與《中國時報》兩報的社論內容,得到的結論亦與本研 究相同。

十、四報對於政府相關配套的補償機制皆未詳細說明。

本文研究發現,各報對於服貿協議的探討不論是支持與反對的報導偏向,在 報導內容中皆只是探討相關產業的利弊得失,而未尌其中政府所可以扮演的協調 補償角色多做著墨。其中《中國時報》、《聯合報》雖然詴圖轉達政府會有相應機 制來幫助部分受影響的產業,但也僅止於口號,未見其中完整的配套方案將如何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92

執行。這部分是筆者認為在報導內容處理上較為可惜的地方,若各報能對尌政府 已經準備好的相應配套措施多做說明,相信可以更讓民眾信服政府在把關人民權 益上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