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 論

第四節 名詞界定

第一章 緒 論

醫生是照顧病患的專業人員,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們與病患會有最直接 的接觸,在其求學的過程中,需要經過學校求學階段與醫院實習階段,會接觸許 多複雜的環境,皆有可能隱藏著威脅性的風險,醫學生若不清楚造成災害的環境 危險因子為何,極可能因而造成自身或他人的危害。環境危險因子之影響為醫學 生求學階段的風險來源之一,所以應該重視醫學生學習階段中環境危險因子的問 題,藉此來瞭解醫學生的風險知覺,以改變醫學生面對其醫療學習環境的態度及 習慣,並防止各種醫療環境危害的發生。

本章共分四節,第一節:「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研究目的」、第三節:

「研究範圍及限制」、第四節:「名詞界定」。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醫學一直被認為是專業中的代表,由於醫師的工作是解除人們身心方面的不 適,挽救病危者的生命,因此醫師這樣的專業人士廣為人所尊崇(張家納,2006)。

培養一位專業的醫生需要七年醫學教育及四到五年各專科醫學訓練,在長期的專 業知識、技術及實習訓練的過程中,醫學生除了面臨各種的課業壓力外,且在求 學的過程中所接觸到的醫療學習環境也較為多元,從醫學生的課程大綱可以發現,

其所接觸到的醫療學習環境可以分為學校階段與醫院實習階段。在學校求學階段 所修習的解剖學、生理學、生化學、藥理學、病理學、寄生蟲學及微生物學皆有 進行實際操作,在教學或研究進行的過程中,必須經常變更實驗場所作業流程或 接觸新的製程研發,因此所使用的儀器或設備及化學藥品相對多元化,再加上學 生流動率甚高,可能因人為疏失、管理不當、防護措施失效或儀器設備設計維護 不良所發生危險及危害物質逸散至環境中,使醫學生暴露於危險環境之中,進而

2

對醫學生的健康產生不良的影響,因此實驗場所潛在之安全衛生問題也相當值得 重視(陳俊瑜、李金泉,2002)。醫學生除了在學校環境中接觸的危險因子對健康 可能造成不良的影響之外,在醫院實習的過程中因為其接觸到的工作環境較為複 雜,所面臨的環境危害因子也不盡相同,醫學生在醫院實習的階段工作分布於急 診、門診、開刀房、恢復室、放射線科、供應室、檢驗室、洗腎室等場所,依照 其實習內容的不同所遭遇到的環境危害因子也不相同,主要可區分為:(1)生物性:

細菌、病毒、寄生蟲、黴菌等傳染,(2)化學性:麻醉氣體、抗癌藥物、福馬林等 化學物的接觸,(3)物理性:X 光放射線、噪音、採光與照明不良等,(4)人體工學 性危害:下背痛、腰痠、頸部痠痛等。這些實習環境中的危害因子,皆有可能因 為醫學生長期且高頻率的接觸,將會對醫學生造成生理上、心理上不良的影響。

在梁子安(2005)研究中提到醫師的平均壽命比一般民眾的平均壽命減少五到 十歲,而外科醫師和精神科醫師又較一般醫師減少五年,據 Katz (2004) 在 1990 到 2001 年美國一項針對麻醉醫師平均壽命的調查中發現,麻醉師壽命較常人減 少 8 歲。林姬妙(2005)的研究發現護理師、護士與醫檢師都有較高的呼吸道疾病 住院風險。李琳琳,張玲珍,黃金淑,郭憲文(1997)的研究指出醫護人員是受到 職業傷害的高危險群,由於其工作環境較為多元,工作分布於急診、門診、開刀 房、恢復室、放射線科、供應室、檢驗室、洗腎室等場所,又其工作內容不同,

所接觸到的環境中危害因子也不相同,醫護人員也較常因長時間的工作及照顧病 人的方便,而忽略自身工作環境中的危害。

而醫學生在學校求學階段,因所修習課程的關係需要進行實驗操作,在實驗 過程中由於使用之有害物質量少,但有害物質的種類也較為複雜,雖然作業流程 簡單,但常使教師及學生忽略了其中潛在的風險。根據 Pesta and Kaufman(1986) 研究中指出學校實驗場所傷害的統計數字推估,在中學、專科以及大學實驗室的 傷害頻率,通常多於化學工業的 10 倍到 50 倍。且根據郭耀堂(2005)研究中指出 在學術機構實習(驗)場所發生的意外事故,平均每校每年 0.4 件,其中以國立大

3

學每年 0.72 件最高。從教育部實驗室環保安全衛生網(2010)所公布的國內校園實 驗場所災害相關案例:元智大學研究生進行化學實驗時反應瓶突然炸裂刺傷;中 山大學理學實驗室化學廢液桶爆炸;逢甲大學環科所研究生進行廢液回收處理時 爆炸受到灼傷;高醫大實驗室化學氣體外洩;嘉南藥理科大之實驗室集熱板受熱 不均引燃二氯甲烷、丙酮等爆炸。於發生在實驗室當中的事故案例中,均是由潛 在的危害所造成,除了造成財物損失外,亦使作業人員受到傷害。一般實驗室依 危害特性可歸納為:(一)化學性危害; (二)物理性危害;(三)生物性危害;(四) 人因工程危害等四類。實驗室作業人員若不注意作業程序之安全,如果發生前述 的危害,將造成無法挽回的傷亡事件。

Ferguson, McNally &Both(1984)指出人們常常會受限於過去的事件或結果,

或者在缺乏其他充分資訊之情況下,容易高估罕見的風險或低估經常性的風險,

也意味著獲得安全資訊的重要性。換言之,對於沒有危害安全認知的人,容易受 到過去曾發生的意外事件或結果,來判斷當下所面臨的危害情境,並高估或低估 其危害的風險性,做出不安全的決策及行為。鑑於目前教育系統並沒有給足學生 與教師在實際環境中的安全準備,大多數課程中亦缺乏正規基礎的安全訓練。學 校僅單方面提供例行性、結構化的安全課程,忽略了人的心理因素,而並未對人 的心理因素做深入調查與分析;甚至,可能會影響到對危害風險的知覺程度,像 是以往累積的經驗,或是個人的特質以及社會心理因素等(劉釋霞,2005)。

國內過去的研究,尚未以醫學生為研究對象,做有系統性的評估其在醫療學 習環境,受到的環境風險及醫學生對學習環境風險的知覺程度的情形;且由於醫 學生在求學階段,因為醫療相關的實驗及實習課程,都必須接觸學校基礎醫學實 驗室及醫院,使得醫學生在進入職場之前,就有接觸到學習環境危害因子的風險,

比一般系所的學生更長時間及更多機會,接觸到有危險性的實驗或實習之設備,

或對人體有害的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人因工程等危害因子。因此,相較之 下醫學生比其他一般科別學生,面對及接觸到較高的環境危害風險。

4

據此,本研究以探究醫學生之個人背景因素及相關影響因素,在醫療學習環 境中的危害風險知覺及醫療學習環境的風險性是否有差異。最後,以調查研究之 結果,提出具體的建議,作為各醫學院未來對醫療學習環境改善之參考,並可提 供相關教育單位對醫學生於醫療學習環境層面的重視,進而對醫療學習環境危害 風險領域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第二節 研究目的

基於以上研究背景動機,本研究為瞭解醫學生在醫療學習環境,可能受到的 環境危害因子,透過(一)對中部醫學系各基礎醫學實驗室及醫院實習環境,潛在 環境危害因子之現場調查。(二)對醫療學習環境相關專家進行訪談。(三)對全國五

~七年級醫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目的條列如下:

一、為能瞭解醫學生在各醫學大學基礎醫學實驗室,潛在何種環境危害及風險。

二、為能瞭解醫學生在各醫院實習環境,潛在何種環境危害及風險。

三、為瞭解醫學生對各醫療學習環境中,潛在危害環境風險知覺的程度。

四、為瞭解不同背景條件,對醫學生環境風險知覺程度的影響為何。

五、在瞭解學校基礎醫學實驗室、醫院實習環境之可能產生醫療危害因子後,提 出改善建議。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研究為能瞭解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的危害因子,及提出解決策略,以作為 改善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之參考,所以研究母群體有三種:(一) 五~七年級醫學 生進行問卷調查。(二) 訪談資深醫療人員、醫療行政人員。(三) 對中部醫學系各 實驗室及各教學醫院潛在環境危害因子之現場調查。

研究限制

一、因本研究僅限於對全國醫學系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中的危害因子進行調查,

因此不能推論到其他非醫學生的學習環境危害因子。

5

二、本研究僅針對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中的危害因子為限,並無對醫學生日常生 活中環境的危害因子進行調查。

三、實驗室訪談部分屬回憶作答,可能有回憶誤差。

四、在進行醫院實習醫學生問卷調查時,都需要經過人體試驗委員會(IRB)審核 認證後方可執行,但每一個單位都有自身的人體試驗委員會,彼此之間並不 互相承認,所以如果要做跨醫院的研究必須要重複的提出申請,且在申請時 每一個醫院都需要有一個院內的相關人員擔任計畫的協同主持人,由於本研 究需要發放問卷的醫院較多,再申請各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的審查上難度較 高,此為問卷發放的困難之一。

第四節 名詞界定

為使本研究所使用名詞意義明確,茲將本研究所使用的重要名詞界定如下:

一、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

Bull and Solity(1987)提出了學習環境的要素可分為物質、心理與教育層面;

物質層面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所接觸的硬體設施;而心理層面是由教師和學生所形 成的一種班級氣氛;而教育層面則是教師如何組織安排課程活動,呈現於課堂教 學。故本研究所指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主要是指七年制醫學系的醫學生求學過

物質層面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所接觸的硬體設施;而心理層面是由教師和學生所形 成的一種班級氣氛;而教育層面則是教師如何組織安排課程活動,呈現於課堂教 學。故本研究所指醫學生醫療學習環境,主要是指七年制醫學系的醫學生求學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