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醫療人員在醫療環境潛在的環境風險

第二章 文獻回顧

第二節 醫療人員在醫療環境潛在的環境風險

公式「環境風險=發生機率×危害結果」,將醫療作業環境風險表示成「醫療作業 環境風險=醫院環境中作業人員發生危害事件的機率×產生對人體不利之影響結 果」,來衡量醫療作業人員,在醫院環境中生命、健康可能受到的傷害、財物損 失的機會,或是損失的可能性程度。且因醫院工作場所環境風險的多樣性、不確 定性,使得醫療作業人員成為受到醫院環境風險的高危險群,因此當醫學生在面 對醫療作業環境風險時充滿不確定性,難以有效的預防及因應,所以可能會發生 危害事件環境風險於是產生。

第二節 醫療人員在醫療環境潛在的環境風險

醫療院所扮演的角色在一般人的觀念中,是個治療疾病、減輕疼痛、救人性 命的地方。然而,醫療院所依不同醫療服務需求而設置各項診治設備及空間,同 時由於本身環境對外開放的特性,因此假如本身環境存在有不安全、不確定的因 素,對於病患及醫護人員的身心健康,皆容易受到傷害。但一般在討論有關醫院 環境安全衛生的問題時,都是將重點放在病患的照顧或對病患造成的影響層面,

且大多數的醫療作業人員,總是認為可以憑藉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避免醫院環境 中的危害,或因為其獲得醫療諮詢及資訊的便利性,反而使醫療人員忽略對醫療 環境危害問題的重要性(裘苕莙,1998)。因現今民眾對醫療服務的需求量增加,

醫護人員在照顧病患時的工作負荷較以往高出許多,故醫護人員在面對醫院中的 環境危險因子接觸時間及頻率,皆相較於一般民眾來的高,醫院中環境危害因子 對其身心健康皆可能造成影響。

一、醫療人員在醫療環境常見的環境風險

近年來,國內卻發生數起醫療作業環境的公共安全意外,除了人為的疏失引 發火警,還有設備不良所造成的意外事件,醫療儀器使用或維護不當,造成民眾 及醫療人員受到傷害的事件也是時有所聞。其中醫療院所之從業人員工作類別眾 多且特殊,必須常與病患有近距離接觸,亦需經常接觸各種物料、設備及儀器,

10

因此暴露危險環境的關係,其職業健康風險比其他的行業相對來得高很多,而醫 學生在醫院實習的過程中,需至醫院各科實習,因此實習醫學生亦暴露於醫療環 境風險之中。根據國際勞工組織安全衛生報告指出,醫療從業人員最常見的職業 危害包括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人因工程危害、心理壓力及暴 力等,尤其以工作環境空氣中,經常潛存許多具感染性之病原體(如:肺結核、急 性呼吸道症候群、退伍軍人症、 流行性感冒等),暴露到空氣中帶有致病性的微生 物,除會造成人體呼吸系統的疾病,亦可能對人體產生其他各種不良的健康效應 (潘致弘、張靜文,2009);以及麻醉氣體、甲醛、環氧乙烷、汞等化學性危害的 暴露;醫療人員長期輪班、夜間工作或超時工作,導致工作壓力及疲勞,且因常 需搬運病患或重物而產生肌肉骨骼相關之人因工程傷害等,影響醫療從業人員身 心健康甚劇(林金絲、翁友屏,1990;張靜文,1998;毛義方、徐雅媛,2010),

在上述的過程中,實習醫學生在醫院實習時,可能面臨的環境危害可分為生物性、

化學性及物理性等三種危害(莊昭華、鄭靜瑜,2002;余瑞軒,2006)。生物性危 害因子為實習醫學生進行注射或接觸到病患體液血液及呼吸道所傳染的疾病等;

化學性危害因子則是因消毒器械或化學物質揮發至空氣中受到暴露造成的傷害;

物理性危害因子則如熱、噪音、震動等環境因素,以及未符合人體工學所導致的 傷害。此外,近年來惡性腫瘤為十大死因之首,癌症治療成為臨床醫學界很重要 的工作,抗癌藥物的使用頗為盛行,已成為治療癌症之主流方法。然而,抗癌藥 物之毒性極高,包括藥師、運送人員、醫師、護理人員及廢棄物處理人員等均處 於暴露於抗癌藥物潛在的環境風險之中(熊映美,2008)。在毛義方、徐雅媛(2010) 的研究中,依照生物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物理性危害、人因工程危害、心理壓 力等危害類別,整理出醫療院所各部門可能潛在的環境危害,詳如表 2-1-1。

11

*化學性 麻醉廢氣、防腐劑、甲基丙烯酸甲酯(methyl methacrylate)、壓縮氣體、消毒氣體、

物理性 電氣危害、機械傷害(如不適當地使用滅菌鍋、電擊器等)、雷射產生的有害煙

*化學性 甲醛、穀胺酸鹽(glutamate)、氟氯碳化物(chlorofluorocarbons, CFCs)、溶劑、酚、易

生物性 感染性疾病

12

二、國內關於醫療環境之各類危害研究

國內針對醫療環境中重要的職業衛生問題,已有相當的研究成果。其中化學 物質是醫療院所廣泛使用的危險物品之一,從刺激性物質到致癌性物質皆有,消 毒用的環氧乙烷、甲醛與麻醉氣體使用的安全問題及環境評估。而生物性危害亦 是醫院職業暴露中的重要特點,尤其是針扎或刺割傷所引起的 B 型肝炎病毒或 AIDS 病毒傳染等,以及醫院中肺結核傳染及相關隔離措施問題等。在物理性危 害方面,醫用輻射危害與防護措施,以及因搬運病人、注射、病歷抽取、電腦輸 入等人因性危害也是一探討重點。除了立即發生危害的探討之外醫院環境中的醫 療廢棄物處理所帶來潛在的危害,也是值得重視之重要議題。

綜合以上所述,國內關於醫療環境之各類危害研究,將醫療環境危害分危生 物性危害、物理性危害、化學性危害相關文獻整理如下:

(一)生物性危害

1.潘致弘、張靜文(2009)研究醫療院所工作環境中可培養性真菌菌屬及細菌 種類之分佈進行評估,並調查員工健康狀況,發現醫院員工自覺症狀(眼 睛、上呼吸道、下呼吸道、一般性及皮膚症狀)與環境中生物性、物理性 及化學性因子暴露呈現顯著差異。

2. 林洺秀、蕭淑銖(2009)以國內針扎防護系統(EPINet) 所蒐集的資料統計發 現(1)在醫師人員中最常扎傷的地點是開刀房,物品以縫合針為最多;於 護理人員、清潔人員及其他醫療人員則以病房單位及拋棄式注射器為主。

(2)清潔人員的針扎事件中比例也較其他族群高出許多,加上他們所具備 之醫療知識均相當有限,因此清潔人員的扎傷之感染危險性相對高於其他 人。

3. 李璧伊、黃建元、王建楠(2008)以臺灣南部某醫學中心所有主動通報針扎 事件中進行統計分析發現(1) 所有發生針扎之平均年齡是 28.2 歲、發生 針扎者之工作年資以未滿 1 年比例最高,佔 36.7%。(2) 以職業別的發生

13

比例來看,護理人員是最大族群佔 60.0%,其次是技術人員佔 11.7%。(3) 以扎傷物種類分析,最常見為一般的注射針頭,佔 42.2%。扎傷發生的情 境以「清理用畢尚未丟棄之器材扎傷自己或他人」為最常見佔 13.8%。

4. 潘致弘(2006)研究隨機取樣國內 12 家醫療院所,針對醫院員工發放問卷 以評估醫療院所之生物性危害暴露的資料,研究結果發現(1)臨床組醫護 人員之生物性危害疾病之盛行率顯著高於行政組。 (2)護理站區域採樣真 菌濃度平均濃度均高於各國室內真菌濃度建議值。(3)藥劑部之室內甲醛 濃度均高於我國室內空氣品質之建議值。

5. 陳秋蓉、辜志弘(2004)研究醫院空氣中結核桿菌對醫護人員之職業危害,

發現高危險組或者是曾經在結核病房工作的醫療從業人員,有結核病症狀 的危險性,較比較組或是未曾在結核病房工作的醫療從業人員高;雖然僅 是結核病的部分症狀,而不是確定的診斷,但是在醫療從業人員已經有充 分防護的狀態下,仍然發現到較高的危險性。

(二)化學性危害

1. 蔡玉梅、劉慧玲、莊蕙如(2008)以南部某區域教學醫院手術室護理人員利 用作業標準化對護理化學性傷害認知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進行作業標準 化後,手術室護理人員對化學性傷害之認知模糊程度由總平均 1.40(±.48) 降至 1.22(±.46)。經由作業標準化的介入改善手術室護理人員對化學性傷 害的認知程度及防護措施之認知,進而維護工作環境的安全。

2. 熊映美(2008)以臺北市三家有使用抗腫瘤藥劑的醫院做為樣本醫院,調查 醫院化療作業人員受到化療藥劑的暴露及其健康情形,研究結果發現能以 生物偵測方法,可有效在受測者的尿液、白血球等生物樣本中,檢測出其 暴露於化療藥劑的情形。

3. 王守堅、林威龍、鄭淑芳、廖祐伶、陳叡瑜(2008)研究醫療院所中醫護人 員麻醉用氣體暴露情形及採樣技術的研究,研究發現(1)醫護人員在使用

14

麻醉氣體為病患進行手術時,常暴露於病患呼出或管線洩漏之麻醉廢氣,

其中以笑氣最為嚴重。(2)以採樣袋法並以氣密注射針直接注入氣相層析 質譜儀,能夠同時分析空氣中的笑氣及鹵素麻醉氣體,且四種麻醉氣體之 準確度均符合勞工安全衛生研究所驗證準則之規定。

4. 熊映美、陳秋蓉、余夢庭、嚴聿沛、陳文清(2006)調查醫院化學治療作 業工作環境安全,發現(1)在藥劑部 80% 具負壓隔離艙,65%備有藥物之 物質安全資料表。護理部在給藥地點及藥瓶上有警告標示者僅 64.5%,對 懷孕及哺乳期工作人員僅 38.7%有特別保護措施。處理病患排泄物時,使 用隔離衣及護目鏡者只有 51.6%。(2) 護理人員與藥劑師均了解藥物的副 作用,亦接受過配藥給藥之安全教育,常使用防護具,有定期健康檢查, 但僅 70%有特殊健康檢查。83.3%醫院有提供專業防護訓練,所用教材約 70%

為院方編寫。殘餘物及廢棄物委外處理者超過 80%。所有受訪單位都發生 過藥物洩漏事件,但備有緊急處理器材的僅有 47.5%,事件後會就診者僅

為院方編寫。殘餘物及廢棄物委外處理者超過 80%。所有受訪單位都發生 過藥物洩漏事件,但備有緊急處理器材的僅有 47.5%,事件後會就診者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