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助學生學習的有效工具。檔案評量最早是在 1980 年代受到重視,它是有系統、有 組織的收集學習過程中所留下的證據,使學生能夠從許多不同的角度來觀看自己 的成長與改變,從而增進自己對學習的了解以及掌握學習的進度,最後能達成自 我導向學習的態度與習慣(張美玉,2000)。在美國舊金山的紐葉樺私立學校也以 此概念去評量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所學校九年級以下的學生,從來沒有見過成績 單和排名,每個學期家長會收到一本「進步檔案」,記錄著孩子在各科領域的進步 歷程,學生的「成績」,就是專題完成後的「自我反思」(賓靜蓀,2014)。而研究 者本身為了達成跑馬拉松的目標,運用了 Nike+這款手機應用程式幫助記錄里程 數,實際體會了學習歷程檔案對於學習者目標的達成,有相當大的效用。另外從 許多文獻中也能發現,學習歷程檔案的實施與學習效果有顯著正相關,但在籃球 教學方面,則少有文獻支持學習歷程檔案與籃球運動表現之間的關係,有鑑於此,

本研究欲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討「學習歷程檔案」對國小學童籃球運動表現的 影響,進一步的了解家長與學生對於健康與體育領域中實施學習歷程檔案的看法,

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二。

最後,本研究期望於實際的籃球活動教學課程中,從事系統性的自我反省與 分析,以驗證籃球教學的方法、知識、內容,除了可以提供本研究的教學對象更 多元、豐富而且紮實的學習內涵,也希望透過學習歷程檔案與籃球教學的結合,

提升教師關於籃球教學的專業能力,此為本研究的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壹、研究目的

依據研究背景與動機,本研究的主要目的為:

一、探討以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方式融入課程,對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籃球學 習之認知、情意、技能與實踐的成效影響。

3

二、在進行結合學習歷程檔案的實際教學歷程之後,瞭解學生與家長對學習 歷程檔案的看法。

三、藉由在行動研究中實施學習歷程檔案,在反思之後提升教師關於籃球教 學的專業能力。

貳、待答問題

依據上述之研究目的,本研究的待答問題為:

一、實施結合學習歷程檔案之籃球學習課程對學生的認知、情意、技能與實 踐學習成效如何?

二、國小高年級學童與家長對於學習歷程檔案取向之籃球課程,其接受程度 與反應為何?

三、研究者兼教學者在實施學習歷程檔案的行動研究過程中,對其籃球教學 的專業能力有何反省與成長?

第三節 名詞釋義與操作型定義

本研究的重要名詞如下:

壹、學習歷程檔案

學習歷程檔案(learning portfolio)或簡稱檔案(portfolio),是形成性評量的 一種,國內有些學者又稱之為個人作品集、卷宗等。它可以意指任何東西,從累 積性的寫作文件、學習單、實作得分,到剪貼簿都屬之。它可以是學生在單一學 科中的作業,或是在課程中長年累積下來的學習或研究成果(歐滄和,1998)。

由於學生需參與決定學習歷程檔案的相關內容與評量標準,並且在其中記錄 成長與反思的證據,因此學習歷程檔案不但可用來提供學習者自我反思的機會,

4

亦可展現學習者在某領域學習的努力、進步與成就情形,目前已被廣泛的運用在 教育上(張美玉,2000)。本研究所指的學習歷程檔案則是針對國小高年級籃球教 學所設計,作為學生學習、紀錄、檢視、反省與展示的空間。

貳、籃球進攻技能

籃球進攻技能包括了傳球、運球、投籃等相關技巧,在進攻時,唯有這些相 關技巧、才能使每一場的演出都更完美、避免失誤(中村和雄,2002)。名詞解釋 如下:

一、運球:有球隊員在原地或移動中,用單手連續拍按由地面反彈起來的球,

稱做運球(日高哲朗,2012)。

二、傳球:傳球是籃球比賽中進攻隊員之間有目的地轉移球的方法,其目的 在相互聯繫與組織進攻(許博,2001)。

三、投籃:投籃是進攻隊員為將球從籃圈上投進籃框而採用的各種專門動作 的總稱(郭鼎文,2004)。

本研究之四項籃球進攻技能檢測為(一)籃下擦板、(二)虛圓距離投籃、(三)

M 字形運球、(四)六公尺的九宮格傳球等四項。

參、學習成效

學習成效指的是一種經由學習而使個體在行為上產生較為持久的歷程(張春 興,2013)。從教育部的相關規定細則中可發現:目前的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 領域訂定的評量範圍包括認知、情意、技能、實踐等四大面向,和過去的體育課 程標準做比較,多了一個「實踐」,顯示九年一貫課程特別注重和日常生活作結合,

並將課堂所學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甚且下放由教師專業自主的能力作評量,企 圖矯正健康與體育領域過去較注重技能評量,而忽略情意、認知與實踐評量的情 況(蔡安峻,2006)。本研究之籃球學習成效,係指學童於教師進行八週十六節的

5

籃球教學後,融入學習歷程檔案的評量方法,達成認知、情意、技能與實踐教學 目標之程度。

肆、國小六年級學童

國小六年級學童,一般是指十二歲左右,不分種族、性別、能力、宗教信仰、

政治理念,就讀國民小學六年級之學童。本研究指的是就讀彰化縣某國民小學六 年級,由研究者任教之班級學童。

伍、行動研究

行動研究是現代教育研究的方法之一,也可運用在其他領域去謀求革新,注 重的是團體行動,尤其是實際工作人員一面行動,一面研究,從中尋找問題、發 現問題,更從行動中解決問題,謀求進步。在教育方面,它是教學、課程、行政 各方面謀求革新的重要方法(鄭增財,2006)。

為發展適合國小高年級學童之籃球活動課程,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的理念與 方法,以教師擔任研究者,從做中學,透過個人自我和同儕教師協同,持續性、

螺旋性的循環觀察、反省、思考,以促成教學實務改善與教師專業成長。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壹、研究範圍

本研究旨在以行動研究的方式,探尋以學習歷程檔案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 籃球學習課程之成效與可行性。本研究以彰化縣某國小六年級快樂班全班 27 位 學生為教學研究對象,實施為期八週,一週兩堂課,一堂四十分鐘,共十六堂之

「以學習歷程檔案評量融入籃球教學之課程」,行動研究的教學時間自民國 103 年 9 月 2 日開始,至民國 103 年 11 月 7 日止,期間包含了兩週的課程修調時間。

本研究主要針對六年級學童的個人籃球姿勢記錄與累積進球分數、測驗結果、

6

以及籃球學習心得,以學習歷程檔案為後設認知策略,探究其對(一)籃下擦板、

(二)虛圓距離投籃、(三)M 字形運球、(四)六公尺的九宮格傳球之學習成效。

而其他籃球技能如籃板球、防守、步法、協調性等部分,則不在本研究範圍內。

貳、研究限制

本研究主要以行動研究的理念及方法,探討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對於國小高年 級籃球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採用「方便取樣」,樣本人數有限,有特定的課程、

情境以及對象,故本研究的描述與紀錄、研究的結果,不宜對其他年級、地區的 學生或課程做廣泛推論,僅能就本研究結果,提供教育工作者做為教學上的參考。

7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運用學習歷程檔案評量融入籃球教學的策略,探究其對國小六年級學 童單元學習成就之影響。文獻探討的功能主要在幫助本研究對所進行的研究建立 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同時讓讀者取得一致的視點去審視本研究。本章主要針對 體育多元評量、學習歷程檔案、籃球之起源與功能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本章包 含第一節:體育多元評量之相關研究;第二節:學習歷程檔案;以及第三節:籃 球之起源與功能,分節介紹說明。

第一節 體育多元評量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昇該項運動之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的發展,

而課程的設計與評量實施的方式,必須依照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動作發展的階段與 步驟來加以考量(謝應裕,2000)。基本上,體育成績評量方式是以認知、情意、

技能三方面來評量學生的學習結果,並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依時機與目的,

兼重預備性、形成性及總結性的評量(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

壹、體育教學的多元化

邱龍斌(2002)指出,體育教學可說是多元又全面性的教與學,茲將其內涵 說明如下:

一、節奏: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音樂智能,在體育學習中無時 無刻都包含著節奏的元素,如跑步、作操、打球、舞蹈表演……等,皆強調 節奏感。

二、理解: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文智能,在體育學習中對於 老師講解的吸收、體育詞句的應用、與觀摩欣賞影片之後的說明,皆屬語文

8

方面的學習。

三、體育力學: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數理與邏輯智能,在體育 教學中,老師說明投球的順序、擦板球的適合距離與方向、輔助手與慣用手 的角度關係等,皆屬於體育數理邏輯方面的學習。

四、身體的變化:即 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空間智能,在體育動作 學習中要了解到身體與空間的變化、方向與位置的變化等皆是。

五、動的體育: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肢體運動智能,體育的學 習呈現在身體的表現上面,投得準、丟得遠、跳得高、跑得快等皆是。

六、了解自己: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自省智能,在體育學習的 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優缺點、進而長善救失,皆是自省能力的展現。

七、欣賞別人: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人際智能,在體育學習的 過程中,我們必須去欣賞及觀察別人的動作、與別人的想法做交流,才能去 為自己的動作、態度與觀念做出修正與調整。

因此體育的學習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並藉由身體去呈現學習的各種樣貌,

因此體育的學習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並藉由身體去呈現學習的各種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