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體育多元評量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本研究運用學習歷程檔案評量融入籃球教學的策略,探究其對國小六年級學 童單元學習成就之影響。文獻探討的功能主要在幫助本研究對所進行的研究建立 一個穩固的理論基礎,同時讓讀者取得一致的視點去審視本研究。本章主要針對 體育多元評量、學習歷程檔案、籃球之起源與功能之相關文獻進行探討,本章包 含第一節:體育多元評量之相關研究;第二節:學習歷程檔案;以及第三節:籃 球之起源與功能,分節介紹說明。

第一節 體育多元評量

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於幫助學生提昇該項運動之認知、情意與技能方面的發展,

而課程的設計與評量實施的方式,必須依照學生的身心成長和動作發展的階段與 步驟來加以考量(謝應裕,2000)。基本上,體育成績評量方式是以認知、情意、

技能三方面來評量學生的學習結果,並顧及學生的個別差異,並依時機與目的,

兼重預備性、形成性及總結性的評量(國立教育資料館,2007)。

壹、體育教學的多元化

邱龍斌(2002)指出,體育教學可說是多元又全面性的教與學,茲將其內涵 說明如下:

一、節奏: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音樂智能,在體育學習中無時 無刻都包含著節奏的元素,如跑步、作操、打球、舞蹈表演……等,皆強調 節奏感。

二、理解: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語文智能,在體育學習中對於 老師講解的吸收、體育詞句的應用、與觀摩欣賞影片之後的說明,皆屬語文

8

方面的學習。

三、體育力學: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數理與邏輯智能,在體育 教學中,老師說明投球的順序、擦板球的適合距離與方向、輔助手與慣用手 的角度關係等,皆屬於體育數理邏輯方面的學習。

四、身體的變化:即 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空間智能,在體育動作 學習中要了解到身體與空間的變化、方向與位置的變化等皆是。

五、動的體育: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肢體運動智能,體育的學 習呈現在身體的表現上面,投得準、丟得遠、跳得高、跑得快等皆是。

六、了解自己: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自省智能,在體育學習的 過程中,了解到自己的優缺點、進而長善救失,皆是自省能力的展現。

七、欣賞別人:即Gardner(1983)多元智能理論中的人際智能,在體育學習的 過程中,我們必須去欣賞及觀察別人的動作、與別人的想法做交流,才能去 為自己的動作、態度與觀念做出修正與調整。

因此體育的學習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並藉由身體去呈現學習的各種樣貌,

而在教育過程中,需考量學生年齡與性別上的身心發展、社會性發展及運動技能 發展特徵,來做為運動學習教材與教法選擇運用的依據,才能使學生更有學習動 機、學習過程更富樂趣、進而使體育教學更具效果。

貳、體育多元評量的近代思潮

健體領域的召集人晏涵文(2000)認為在七大學習領域之中,唯有「健康與 體育」跟生命的延續息息相關。在提倡生涯規劃、終身學習的同時,如果沒有健 康的身心,一切都將是空談。

許義雄、葉國樑(2000)也指出,如果我們要學生能夠規律運動,那麼就應 該考查他們平時的運動習慣;如果我們要學生分析、詮釋、綜合、評鑑資訊,那 麼我們應該要經常給學生發表與實作的機會;如果我們要學生應用所學於日常生

9

活之中,那麼我們應該在一個真實且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下對他們進行評量。因此,

教師在評量方式的選擇上,應以學生所應達到的基本能力及課程所欲完成的教學 目標為準則,在教學前、中、後彈性運用各種評量方法,以了解學生多向度的學 習成效。

朱瓊芳(2006)認為,長久以來,體育老師對學生的評分標準,大多是強調 常模參照評量,是以技能評量配合老師平時對學生在動作上以及課堂上表現的觀 察來加以評分,也因此技能表現較優異的學生(例如:跑步比較快、投籃比較準), 往往能夠獲的較佳的體育成績,而技能表現比較差的同學(例如:跑不快、投不 準),則常常拿到較低的體育成績,進而產生了習得無助感,無法在體育課中獲得 學習的樂趣,也因此與體育漸行漸遠,到最後就放棄學習。因此,質的評量提供 另一種可能性,學生動作技能的表現過程以及認知、情意面成為可以評量的向度。

在這樣的需求下,多元化的評量方式開始受到重視,由於學習成果所強調的是學 生在真實的情境下,運用所學得的能力去解決問題,因此新的評量取向,即強調 以真實評量為趨勢,其中實作評量和學習歷程檔案評量更鼓勵了這一波新型態評 量的潮流。

九年一貫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課程,強調以多元評量方式來實際的評量學童 課程學習的結果(陳金春,2001)。為能因應學生的個別差異,兼顧不同領域、類 型的教學目標,體育評量的方法也漸趨多元化(陳春蓮,2004),因此教師應學習 各種不同的評量方式,針對教學的內容與目標,施予對學生較為適合的評量方式,

以強化學生的優點,診治學生的行為。例如,教師為了要評量這些發生在真實情 境中的表現成果,評量者可以使用某些可信並且有效的方式來表現,若要評量學 生某方面的運動表現程度為例,檢查表(checklists)、等級量表(rating scales)、

評分表(scoring rubtics)等評量工具,皆是教師可以參考並靈活選擇運用的(許 義雄、黃月嬋,2001)。

10

參、體育多元評量的方法

國立編譯館早在 1990 年便利用各種觀察、測驗、測量、問卷等方法,了解學 生在運動知識、社會行為、體適能、運動技能、情意態度等各方面的學習,藉以 評量體育教學的效果及學生達成的程度。

劉振明(1998)也曾提出實施評量時應包含技能、認知、情意等三大面向,

認知評量視為「體育知識」,體育知識測驗除了定期的紙筆測驗外,比賽報導的剪 貼、觀賞比賽的心得寫作或口頭報告亦為好的評量方式;情意評量包含學習態度 與運動精神,其具體之評量項目有出席狀況、服裝儀容、守法守紀、服從裁判、

學習參與、上課常規、安全防護、友愛互助、團隊精神等。技能評量大都採計速 度、時間、距離、次數、姿勢等。由上述說明,處處可見「體育多元評量」的影 子。

一、教育部所明訂之多元評量精神與方法

教育部也在 2014 年 4 月 25 日修訂了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準則,明訂出 關於多元評量的精神與方法:

(一)適性發展:國民小學及國民中學(以下簡稱國民中小學)學生成績評量,

以協助學生德智體群美五育均衡發展為目的,教師據以調整教學與評量方 式,並輔導學生適性學習。

(二)評量範圍:學習領域評量(指七大領域,依能力指標、學生努力程度、進 步情形,根據認知、技能及情意等層面及領域學習成果),日常生活表現評 量(出席情形、獎懲、日常行為表現、團體活動表現、公共服務及校外特 殊表現等。)

(三)評量原則:施行對象上,應兼顧適性化及彈性調整時機上;時機上,應兼 顧平時及定期;結果呈現上,應質性描述及客觀數據並重。

11

(四)辦理方式:視學生身心發展及個別差異,教師應採取下列適當之方式辦理:

1.紙筆測驗及表單:依重要知識與概念性目標,及學習興趣、動機與態度等 情意目標,採用學習單、習作作業、紙筆測驗、問卷、檢核表、評定量表 等方式。

2.實作評量:依問題解決、技能、參與實踐及言行表現性目標,採書面報告、

口頭報告、口語溝通、實際操作、作品製作、展演、行為觀察等方式。

3.檔案評量:依學習目標,指導學生本於目的導向系統彙整或組織表單、測 驗、表現評量等資料及相關紀錄,以製成檔案,展現其學習歷程及成果。

(五)質量並重:學生學習領域之平時及定期成績評量結果,應依評量方法之性 質以等第(於期末時轉為五等第方式呈現)、數量或文字描述(描述學生學 習表現和未來學習之具體建議)記錄之。

二、主觀與客觀的評價方法

另外在健康與體育學習領域之認知、情意、技能、實踐等四大面向的評量中,

許義雄、葉國樑( 2000)又將體育評量實施方式分為二大類,以作為教師實施評 量之參考,一為「臨床的或主觀的評價方法」, 另一為「統計的或客觀的評價方 法」,內容分述如下:

(一)臨床的或主觀的評價方法

1.觀察法(Observation):由教師、家長或學生自己在正式或非正式的場合 中使用,其重點在於學生情意與技能方面的評價。

2.核對名冊法(Check Lists):核對名冊法可進一步將觀察法的結果量化。

3.軼事記錄法(Ancedotal Records):軼事紀錄為依時間順序,以文字形式描 述教學時所發生的事件,並記錄下來,但要精確地描述所觀察的事實,有 其困難度。

4.問卷法(Questionnaires):透過問卷法可收集學生、家長、教師或相關人

12

士的意見,以針對主題獲得某些特定的資料。

5.面談法(Interviews):與學生、教師、家長或學校其他相關人員面談,可 使教師查知學生的想法、態度、觀念,以及其他相關訊息。

6.自我評價法(Self Appraisals):學生的自我評價,可提供有關線索,了解 是否達到特定的教學目標。

7.小組合作學習法(Small - group Discussions):透過小組合作學習法的執 行,從過程中學生表現出來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其他反應,可查知學生 對某一主題或概念的態度。

(二)統計的或客觀的評價方法

紙筆測驗是最常見的、最容易的評價工具, 但也經常被誤用或濫用。此法又 可分為兩類:

1.標準測驗:標準化的客觀測驗是經過專家學者編定,信度、效度高,並有 可比較的標準或常模。由於編列的題目有固定答案,沒有爭辯,評分也就

1.標準測驗:標準化的客觀測驗是經過專家學者編定,信度、效度高,並有 可比較的標準或常模。由於編列的題目有固定答案,沒有爭辯,評分也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