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程序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8-65)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五節 研究程序

六、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

此研究工具係由研究者在考慮研究需求後加以設計,本表功能有:記錄各目標 行為之表現正確與否、提示程度和目標行為之達成率。前期實驗用表為附錄二~四,

後期實驗用表為附錄五~七。

七、教學程序檢核表(附錄十一)

研究者為確保實驗教學實施程序的一致性,自編本表於教學前、後進行檢視。

八、訪談題綱(附錄十二)

研究者為了解本研究自變項對受試學生溝通能力的影響,共設計七個題目,於 實驗教學後,請受試學生的班級教師分享她們的看法,並進一步探討本研究的社會 效度。

九、數位攝影機

本研究過程皆利用數位攝影機記錄受試學生在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社會 性語言的表現情形。

十、增強物

研究者於教學前先利用增強物調查表(附錄九、十),詢問家長和教師,受試學 生所喜歡的增強物,並在調查後對受試學生進行增強物測試,經數次測試後確定該 生非常喜歡「拼圖活動」,於是將拼圖融入教學活動內,以期受試學生能在實驗教 學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學習動機。

究對象在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社會性語言的表現。研究者在與指導教 授確定研究主題後,即著手進行國內外相關文獻之蒐集以建立研究理論、研 究方法和研究程序。

(二) 選定研究對象

研究者在八年的特殊教育教學實務經驗中,發現多數自閉症學生都受限 於溝通能力而無法有效參與學習或與人互動,但卻屢屢發現他們表現在獨自 的興趣活動之能力是超越一般能力的學生,例如,本研究對象幾乎沒有溝通 能力,但卻能在拼圖活動中展現高度智慧,因此,研究者期望透過輔助性科 技溝通訓練幫助其建立有效的溝通管道以提昇其生活品質。

(三)評估受試學生起點能力

為充份掌握受試學生在實驗教學介入前、後其溝通能力的變化情形,研 究者於研究前期透過閱讀該生之個別化教育計畫、訪談教師和家長、入班觀 察和測驗工具施測等方式蒐集該生之起點能力。

(四) 增強物調查與測試

為有效引起受試學生之學習動機,研究者在實驗教學前透過自編的增強 物調查表(附錄九、十)蒐集學生所喜好的物品和活動,並將之融入教學活動 設計內以保持受試學生之學習專注力,進而提高其學習成效與學習樂趣。

(五) 個案預試並研擬正式實驗教學課程

研究者為擬定有效的實驗教學內容與教學程序,於正式實驗前選定任職 學校另一位低口語溝通能力之自閉症學生為預試對象,於預試過程中,逐次 修正實驗教學內容和程序,並進行觀測員一致性考驗。

二、正式實驗階段

研究者於 2010 年 9 月至 2011 年 1 月進行正式實驗,實驗分為前期與後期二大 階段,各皆包含基線期、處理期和維持期等三個實驗歷程。

三、資料分析整理階段

(一) 進行教學後訪談以建立社會效度

研究者於實驗教學後,利用訪談題綱(附錄十二)蒐集受試學生班級導師 和任課教師,對於受試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其溝通能力改變之看法與相關建 議,以建立本研究的社會效度。

(二) 資料分析

於實驗教學結束後,將受試學生在實驗過程的溝通能力變化情形繪製成 圖表,再運用視覺分析法探討趨勢與水準變化以獲得量化資料。

(三) 撰寫研究報告

研究者整理量化與質性分析資料,再據以提出研究結果、研究討論、研 究結論和未來研究建議等。

選定研究對象

評估受試學生 起點能力

進行前、後期 實驗教學

增強物調查與測試 個案預試並研擬 正式實驗教學課程

進行教學後訪談 以建立社會效度

資料分析

撰寫研究報告

基線期 處理期

正式實驗階段資料分析整理階段

維持期 (類化期) 擬訂研究主題與

蒐集文獻

準備階段

圖 3-10 研究流程圖

第六節 資料處理與分析

一、資料蒐集

研究者於實驗階段皆利用數位攝影機作全程記錄,於適當時間觀察受試學生目 標行為的變化並記錄在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再將各實驗階段受試學生溝通能力變 化情形呈現於視覺分析圖上。

二、觀測員之間的一致性 ( interobserver agreement )

許天威(2009)指出,核對觀測員之間的一致性(即觀測信度)的目的,在以一個數 值來表示觀測資料的信用與可靠,本研究觀測信度考驗相關資料如下:

(一) 觀測員:

1、研究者本身,擔任特殊教育工作已有八年經驗,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特殊教育學系,具中等教育數學專長教師資格。

2、鄭老師,崇仁文教基金會教育志工,熱心於教育工作,於社區成立親子經 典教育服務隊,平時對身心障礙學生關懷有加且能給予適切教育,從事身 心障礙學生關懷服務已有五年以上的經驗。

(二) 實施步驟

1、觀測員們進行溝通以掌握研究目的、研究變項及目標行為之定義與觀測 記錄方式。

2、觀測員們於預試階段,進行觀察記錄實作,當二人觀測信度達80%始能進 入正式研究之觀察活動。

3、觀測員們於正式實驗期間,分別觀看影片並將觀察結果記錄於「溝通行 為觀察紀錄表」。

4、計算本研究之觀測信度並整理成觀測信度表(見表4-3),計算公式如下:(

杜正治譯,1994)

觀測信度(觀測一致性百分率)=(

觀測不一致次數 觀測一致次數

觀測一致次數

)× 100%

(三) 考驗原則

前、後期實驗研究三階段,各隨機抽取錄影檔案之20%的次數,進行觀 測一致性考驗。

三、過程信度(procedural reliability)

研究者為有效掌握研究過程的信度,每次教學活動皆依教學程序檢核表的標準 程序實施,再於每次實驗教學後進行過程信度的自我考核並計算過程信度,公式如 下:

過程信度=(實際按照教學流程的次數 ÷ 總教學流程次數) × 100%

四、溝通行為計分方式:

本研究利用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記錄受試學生目標行為的正確百分比,採測 試記錄(Trial Recording),即當教師提出問題後,記錄受試者的回應正確與否(杜正治 譯,1994,頁188)。研究者先計算正確反應次數和正確反應百分比值,再依提示程 度加以換算成最終的溝通行為正確百分比。本研究提示程度換算規則與溝通行為正 確百分比計算範例,如表3-9。

表3-9 溝通行為計分方式說明

前期三種溝通行為&後期接受性語言、社會性語言計分說明

提示程度 拼音換算值 例:前期社會性語言處理期第4次溝通行為表現 1 獨立操作拼音。

(無視覺提示下,能 靠自身記憶力拼音)

依拼音正確 比率×100%

2 在視覺或動作提示 下拼音。

依拼音正確 比率×50%

◎ 總拼音字數:36個(分母值)。

◎ 獨立拼音且正確字數:1個。

◎ 於提示下拼音且正確字數:35個。

◎ 溝通行為正確百分比:

(1/36)×100%+(35/36)×50%

=2.77%+48.61%

51

≒ % (採四捨五入) 後期-表達性語言計分說明

提示程度 拼音換算值 例:後期表達性語言處理期第9次溝通行為表現 1 需 求 與 選 句 符 合 且

無 動 作 提 示 下 拼 字 正確。

依拼音正確 比率×100%

2 需 求 與 選 句 符 合 但 有 動 作 提 示 或 口 頭 提示。

依拼音正確 比率×20%

3 已 搭 配 好 需 求 與 句 子 , 無 提 示 下 拼 字 正確。

依拼音正確 比率× 50%

◎ 總拼音字數:27個(分母值)。

◎ 需求與選句符合且無動作提示下,

正確拼音字數:21個。

◎ 需求與選句符合但有動作提示或口頭提示下,

正確拼音字數:4個。

◎ 拼字錯誤字數:2個。

◎ 溝通行為正確百分比:

(21/27)×100%+(4/27)×20%+(2/27)×0%

=77.77%+2.96%

81

≒ % (採四捨五入)

五、視覺分析 (杜正治,2006;許天威,2009)

研究者將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上,所記錄的各階段溝通行為正確反應百分比資 料呈現在座標軸上,據以分析階段內資料點的趨向預估、趨向穩定性、水準平均 值、水準穩定性、水準範圍、水準變化和各階段間趨勢走向的變化與介入效果、趨 勢穩定性的變化、水準之絕對變化和重疊百分比等,以了解本實驗研究之成效。

(一) 階段內分析

1、階段長度:旨在指出研究者在基線期、處理期和維持期等三階段中對目標 行為評量的次數。

2、趨向預估:旨在指出資料點的分佈傾向,本研究採用資料點中分法(split-middle method)畫出階段內的趨向線,趨向記錄符號和意義分別說明如 下:

(1) :代表目標行為表現呈現無變化或平穩傾向。

(2) :代表目標行為表現呈現進步傾向。

(3) :代表目標行為表現呈現退步傾向。

3、趨向穩定性:旨在透過趨向穩定性百分率的計算與比較,來判定資料點

「穩定」與否,當趨向穩定性百分率超過80%,即判為穩定,低於80%則 為變動。

4、水準平均值:旨在指出各階段資料點的平均表現水準,計算方式為:先將 各資料點的值相加,再除以總資料點數。

5、水準穩定性:旨在透過水準穩定性百分率的計算與比較,來判定資料點

「穩定」與否,當水準穩定性百分率超過80%,即判為穩定,低於80%則 為變動。

6、水準範圍:旨在指出各階段趨向曲線上的最低資料點與最高資料點之間的 差距範圍。

7、水準變化:旨在指出各階段趨向曲線上最後一個資料點與第一個資料點的 差距值,在本研究中,當此值為正數則代表實驗教學有效。

(二) 階段間分析

1、趨勢走向的變化與介入效果:旨在指出相鄰階段間趨勢走向的變化情形,

據以評估實驗教學的效果。

2、趨勢穩定性的變化:旨在指出相鄰階段間趨勢穩定性的變化情形。

3、水準之絕對變化:旨在呈現實驗的立即效果,透過計算前一階段的最後資 料點與後一階段的第一個資料點之間的差距值,以了解相鄰階段的溝通行 為表現是進步或退步。

4、重疊百分比:旨在比較相鄰階段溝通行為表現的情況,處理方式為:以前 一階段的最高資料點和最低資料點為範圍,計算後一階段落在此範圍內的 資料點數所占百分比值,此數值愈高代表兩相鄰階段之效果愈趨一致,反 之,若二者重疊處越少,則表示實驗效果的差異越顯著。

六、社會效度分析(杜正治譯,1994)

研究者於實驗教學結束後,利用訪談題綱(附錄十二)對受試學生之原班級導師 和任課教師進行訪談,以蒐集受試學生在實驗教學前、後溝通能力的變化資料,據 以建立本研究之社會效度。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58-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