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設計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2-4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二節 研究設計

1、接受性語言之溝通成效:

指在觀察時間內,受試學生是否能正確運用數位語言學習筆指出或 拼出教師提問的五個語詞,達70%以上的正確百分比。

2、表達性語言之溝通成效:

指在觀察時間內,受試學生是否能正確運用數位語言學習筆拼出表 達詞句,達70%以上的正確百分比。

3、社會性語言之溝通成效:

指在觀察時間內,受試學生是否能正確運用數位語言學習筆拼出社 會性互動詞句,達70%以上的正確百分比。

4、 溝通能力之類化成效:

指在襯除教學後之觀察時間內,受試學生是否能於不同情境或與 不同互動對象,用數位語言學習筆拼出合宜的溝通詞句,達 70%以上 的正確百分比。

5、生活品質提昇成效:

研究者透過訪談題綱,訪談受試學生的原班導師和專任教師等重 要他人的意見,以了解溝通能力的變化對其生活品質的影響。

(三)控制變項:

1、教學者:

為確保本研究實驗教學之嚴謹度,實施實驗教學教師為研究者本 身,研究者畢業於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擔任特殊教育教 師有八年時間。此外,為確保實驗教學具結構化特性,研究者在實驗 教學前後皆依據「教學程序檢核表」(附錄十一)施以教學。

2、教學時間:

John J. Medina (2008)指出,學生只有10分鐘注意力是眾所皆知的 事實,因此她在每堂課50分鐘的時間內,規劃每10分鐘為一個段落,

每段落只講一個主題概念。(洪蘭 譯,2009)

研究者在實務經驗中也發現自閉症學生的學習注意力時間短,因 此安排實驗教學時間為: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皆安排15分鐘的實驗教 學,每次皆先進行約10分鐘的教學,再進行約5分鐘的目標行為評量。

3、教學情境:

本研究實驗教學地點,安排在距離受試學生原班級教室約1分鐘路 程之烹飪教室,考量因素有三:(1)該教室是受試學生上職業生活課所 使用的地點,該生對烹飪教室有熟悉感;(2)為了避免影響受試學生在 實驗教學後的原班課程,選擇烹飪教室可節省該生往返實驗教學教室 與原班級教室的時間;(3)將學生抽離到烹飪教室並透過高結構化的教 學環境安排,旨在營造一個安靜且無其他人、事、物干擾的情境,以 期提高該生之學習專注力,進而達到良好的學習成效。

4、教室情境安排:

為了安排一個結構化的教學情境,本實驗教學教室之情境佈置,

如圖3-2。

白板 教學者

受試學生 同儕

圓桌

數位錄影機

料 材 學 教

備用教具

圖3-2 實驗教學教室情境安排 5、同儕參與:

柯惠珠 (2007)表示,同儕介入在實驗教學中有扮演示範的功能,

並能在實驗教學後,於日常生活中扮演提醒和協助的角色,而研究者 在特教教學實務經驗中也發現特教班級學生有強助弱的特質,意即在 班級中,能力較佳的學生會主動幫助能力較弱的學生參與學習,因此 本研究安排一位中度智能障礙學生參與實驗教學。

6、教學策略:

為了達成研究目的,在實驗教學過程中使用二個主要教學策略:

(1) 善用增強物:

將增強物融入教學活動設計,並於教學中提供受試學生社會性增 強,即當受試學生有正確反應則給予立即的口頭讚賞,或讓受試學生 玩拼圖。

(2) 善用提示:

由於受試學生的學習態度較屬被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為了促進 其溝通行為之產生,研究者視情況給予適切提示,提示方式有口頭提 示、動作提示和視覺提示等三種。

三、實驗設計

本研究採用單一受試研究法之跨行為多探試實驗設計,茲說明如下:

單一受試研究法強調運用科學的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連續性評量,以建構自變項 和依變項的因果關係,進而掌握受試者目標行為的變化情形。(杜正治,2006) 而所謂跨行為多探試實驗設計是指:安排一名受試者,針對其三種溝通行為,依次 引進介入策略,目的是要探討在相同情境中,介入策略分別作用在三種不同的目標 行為的影響情形。

此實驗設計的特色在於,採間歇性評量以取得受試者基線期資料,且無需安排 倒返階段即能在其他基線資料對照下看出抽離介入策略後,該受試者目標行為的變 化情形。

(一) 基線期(A)

1、階段目的:此階段所要蒐集的資料是,受試學生尚未接受實驗教學前的起點 行為能力,包含其在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社會性語言的表現水準。

2、進行方式:研究者對每項行為進行至少三次以上的試探,觀察過程用數位攝 影機作全程記錄,之後再利用時間觀看錄影檔並將所觀察到的目標行為表現 情況記錄在「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附錄一~七)。

3、階段完成標準:當所觀察到的資料呈現穩定狀態或反治療趨向時,即可進入 處理期。

(二) 處理期(B)

1、階段目的:此階段所要蒐集的資料是,受試學生在經過輔助性科技溝通訓練 後,其三種溝通行為的表現情形。

2、進行方式:研究者按照「教學程序檢核表」所設計的程序實施實驗教學,每 次教10~15分鐘,再於教學後進行目標行為之評量,此過程皆用數位攝影機 作全程記錄,之後再利用時間觀看錄影檔並將所觀察到的目標行為表現情況 記錄在「溝通行為觀察紀錄表」。

3、階段完成標準:當目標行為於實驗教學後所觀察到的資料值,呈現連續三次 達70%時,即進入維持期。

(三)維持期(C)

1、階段目的:此階段所要蒐集的資料是,受試學生在經過處理期後撤離實驗教 學期間,受試學生在三種溝通行為的表現。

2、進行方式:此階段不實施實驗教學,但進行非連續性之評量以蒐集受試學生 在處理期後其目標行為的維持情況。

3、階段完成標準:三種溝通行為皆於處理期後,進行非連續性之評量達三次。

(四)類化期:

1、階段目的:此階段所要蒐集的資料有二,其一為受試學生在維持期間是否能 於不同的情境中表現出正確的溝通行為;其二為受試學生在維持期間是否能 與不同的互動對象做出正確的溝通行為。

2、實施原則:採擇優處理,即自三種溝通行為中,選取受試學生在處理期間表 現最佳的溝通行為進行類化能力測驗,考量理由是為了避免多次的類化評 量,影響到其他同時間點的實驗處理,以降低對其他溝通行為介入的干擾。

3、進行方式:自前、後期實驗各擇一個在處理期期間平均溝通行為正確百分比 最高的溝通行為進行類化評量,研究者於該目標行為進入維持期後,選擇二 個時間點進行跨情境類化能力評量和跨互動人物類化能力評量。

(註:礙於實際教學情況,後期社會性語言的處理期已接近學期末,為避免 類化期太接近學期末沒時間評量,故後期實驗僅從接受性語言與表達性語言 中,擇優進行類化能力測試)

4、階段完成標準:進行二次非連續性之評量後即完成類化期。

本實驗設計如圖3-3所示,接受性語言、表達性語言和社會性語言等三種溝通行 為之安排進程說明如下:

(一) 三種溝通行為皆於同一天上午進行基線期的第一次評量。

(二) 當接受性語言於處理期間,研究者要對表達性語言進行3次連續性評量以蒐集 其基線期資料。

(三) 當接受性語言進入維持期,表達性語言則同步進入處理期。

(四) 當表達性語言於處理期間,研究者要對社會性語言進行3次連續性評量以蒐 集其基線期資料。

(五) 當表達性語言進入維持期,社會性語言則同步進入處理期。

(六) 當社會性語言進入維持期,研究者進行3次評量後即終止實驗。

基線期(A) 處理期(B) 維持期(C)

接受性語言 基線期 處理期 維 持 期

***

+++++ * * * 表達性語言 基 線 期 處理期 維 持 期

* *** +++++ * * * 社會性語言 基 線 期 處理期 維持期

* *** +++++ ***

註:*代表在未施以實驗教學情況下進行評量;+代表在施以實驗教學後進行評量。

圖3-3 研究進程安排

在文檔中 中 華 大 學 碩 士 論 文 (頁 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