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四節 研究程序

本研究可依照實施歷程分為三階段,分別為研究前準備階段、介入方案進行階段 與研究結束統整階段,研究流程如圖 3-4-1 所示。

40

圖 3-4-1 研究流程圖

41

一、 研究前的準備階段

(一)發現研究問題,進行文獻探討

此階段的第一要務為,發現研究問題,第一章緒論中提及研究者在輔導實務 現場中,發現 ADHD 兒童的行為表現影響其生活適應與情緒調節。研究者決定 研究問題,且繼續進行文獻探討與資料蒐集。

(二)確定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的研究工具主要為高淑芬老師翻譯 SNAP-IV 量表中文版與蕭瑞 玲編製的生活適應量表、情緒調節量表,與研究者自編的半結構式訪談大綱與行 為觀察記錄,情緒障礙量表則只做為團體初篩之用。

(三)兒童瑜伽情緒效能課程內容設計

研究者依照本研究目的,依據兒童瑜伽之內涵與課程架構為設計課程方案之 基礎。過程中參考相關文獻資料、研究者實務經驗與專家經驗編擬出一套適合國 小中年級有情緒困擾之 ADHD 兒童進行的瑜伽課程方案。

1.瑜伽方案的核心概念

為尋找適合之方案,研究者以關鍵字 yoga 和 intervention 搜尋 ProQuest、

EBSCOhost,ProQuest 共出現 71 筆期刊文獻資料,EBSCOhost 共出現 188 筆,

如再多增加關鍵字 ADHD,ProQuest 限縮為 7 筆,EBSCOhost 限縮為 1 筆。如 擴大範圍改由 yoga, intervention, emotion 搜尋,ProQuest 出現 0 筆,EBSCOhost 出現 5 筆。如將 emotion 改由 depression 取代,ProQuest 出現 1 筆,EBSCOhost 出現 45 筆。改用 anxiety 則,ProQuest 出現 0 筆,EBSCOhost 出現 19 筆。改用 aggression/aggressive behavior,兩者都出現 0 筆資料。

中文資料方面,以「瑜伽」搜尋台灣碩博士論文加值系統,共出現 22 筆論 文資料多隸屬宗教研究所之研究。以音譯詞「瑜珈」作為關鍵字,則搜尋到 59 筆資料,多為體育、休閒管理出版之論文,如加上「過動」為關鍵字則出現 4 筆資料,其中 2 筆為特殊教育系所出版,另 2 筆為體育教學所。以中文期刊系統 華藝線上圖書館搜尋「瑜伽」,共出現 37 筆期刊文章,其中瑜伽、瑜珈兩者混用,

多為宗教研究所或大專體育學報等刊載。瑜珈在臨床上的使用,以 Kabat-Zinn

(1990)發展的正念減壓療法(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MBSR)為主,

42

MBSR 中採用的瑜珈也是最被西方醫療架構所認可的哈達瑜珈(以各式瑜珈體位 法鍛鍊為著名的派別)。臨床上經常使用瑜珈作為降低壓力、放鬆的方法,近來 也有學者針對憂鬱患者設計以內觀和瑜珈為基礎的課程(Williams, Teasdale, Segal, & Kabat-Zinn, 2007)。

因本研究以瑜伽為重要的團體學習,而在有關瑜伽應用在身心調節的文獻中,

所有可取得的文獻資料內,唯有 3 篇中文文獻,2 篇英文文獻詳細列出所使用的 瑜伽體位法,然而其主要目的只在描述地敘述各瑜伽體位法可能改善的層面,而 不在檢視各瑜伽體位法對改善個別症狀的改善是否確實具有成效(Nayak &

Shankar, 2004)。也未有研究明確指出,如要改善某特定症狀就只能做某些瑜伽 體位法。研究者嘗試解釋這樣的現象,推測此現象可能受兩點原因影響。

第一,瑜伽是一體驗性活動,其龐大與遠古的發展系統以經驗性的傳授為 主,傳授者歸納出某瑜伽體位法可能對某些症狀有幫助,傳授學習者,學習者反 覆練習、經驗其效果或依據自身狀況修改所使用的瑜伽體位法後又歸納出一個屬 於學習者自身的知識系統,因此每一套瑜伽體位法共通性與獨特性兼具,很難完 全被複製或針對單一體位法對某症狀改善進行研究。

其次,這樣的現象可能反映了瑜伽背後的整體觀、全人觀。瑜伽將人體系 統區分為脈輪能量中心(chakra)、腺體(glands)、氣(prayama)、神經、經絡 血液循環與肌肉,六者交互作用之結果影響人身心健康。個體生病不是只有某部 分的運作功能失常引發,而是與整體都有關連,沒有一項能夠單獨拆開來看。這 樣的思維下,瑜伽認為只要改變其中一、兩項,就能夠帶動全人全身的改變。上 述六者中肌肉與氣是最容易實行介入者,各項瑜伽體位法與呼吸法的練習即是基 於這樣的哲學觀下發展而來。脈輪、腺體、血液與神經遍布全身,進行瑜伽訓練 時通常必須兼顧使每部分的發展能夠均衡,瑜伽體位法的前彎、後仰、扭轉、倒 立與平衡這五種原理發展出的動作和各部位的訓練息息相關,這也是瑜伽課程中 瑜伽體位法必須由一連串動作構築而成的原因。

整理上段所述,對於撰寫瑜伽方案之啟示如下:(1)必須考慮瑜伽體位法 對於改善 ADHD 兒童過動/衝動、不專注與情緒困擾之共通性與獨特性,依據 ADHD 兒童之特殊需要納入需加強的體位法。(2)以容易觀察的肌肉、呼吸兩大 系統做為介入之基礎,以瑜伽體位法和呼吸法為重點設計瑜伽方案。(3)為平衡

43

各部位之發展,須納入不同項目之瑜伽體位法,成為一連串之訓練。

另外,研究者在接受訓練與實務帶領的過程裡得知遊戲是相當重要的元 素,能夠幫助兒童迅速引起興趣與幫助兒童進入情境中。兒童瑜伽協會顧問丁 兆齡與葉娟娟提出五要素需納入兒童瑜伽課程方案設計之架構,分別為:暖場 遊戲、收攝注意力、瑜伽體位法、放鬆冥想與按摩,本方法也是研究者所熟悉 的方式。

以 Altner, Stuck, Kustner,與 Fehr 等人(2002)的瑜伽課程設計為反例,Altner 等人(2002)將課程分為三部分,分別為放鬆、體位法練習、按摩或冥想,對 8-18 歲不同的族群進行介入,其中 ADHD 兒童對於課程不感興趣且相當抗拒,

在上課時出現睡覺、以各種行為干擾課程進行,在課程進行到按摩、冥想部份 時比起先前更躁動。此課程設計儘管可吸引無行為困擾的一般兒童、青少年配 合,但對 ADHD 兒童顯然完全沒有幫助、吸引力可言。比較兩者差異,研究者 認為 Altner 等人並未將遊戲納入課程中,直接要求孩子將感官知覺透過放鬆的 方式收攝回內心,立即開始較為靜態的瑜伽體位訓練,顯然沒有考慮到兒童、

ADHD 兒童之特殊性。有鑑於此,研究者下列設計將依循葉娟娟與丁兆齡提出 之架構,發展兒童瑜伽情緒效能方案中的遊戲階段與瑜伽練習階段。

2.情緒效能課程之核心概念

文獻中兒童情緒效能的課程主要以認知行為治療法為主要架構,以下將簡述 認知行為治療法之特色並呈現認知行為治療法在治療實務上的應用,最後呈現本 課程中情緒效能課程方案之編製與安排。

首先,統整各學派對認知行為治療法的定義,可知認知行為療法將人的情緒 困擾視作一個認知扭曲的結果,治療著重在改變當事人的想法以改變當事人的情 緒、感受、行動、生理反應與人際關係。其次,認知行為療法是一種短期治療的 取向,且由於治療的明確性讓衡鑑、治療和評量策略可以整合,因此認知行為治 療法便成為臨床、實徵研究最常使用的理論架構。其應用的對象類型與年齡層相 當廣泛,如:焦慮症、憂鬱症、恐懼症、社交恐懼症、飲食疾患、創傷後壓力症 候群、強迫症、對立行反抗疾患、行為疾患與注意力缺失過動症等。

上述羅列的各項心理疾病,在兒童青少年身上也能夠以認知行為療法進行介 入,唯獨需要將內容改成兒童青少年較能接受的方式,如:以大量的圖片幫助具

44

體化、故事情節做譬喻與引導等。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本的兒童青少年介入上,目 前國外已有學者發展出一套以認知行為療法為本、有系統的介入兒童青少年情 緒、行為困擾的策略與課程,如:Coping Cat 與 Coping Power,前者主要是幫助 兒童青少年發展策略降低焦慮與面對焦慮情境,後者主要是幫助有衝動控制問題 的兒童發展策略降低憤怒等激動情緒並發展出一套合宜的人際因應(Kendall, &

Hedtke, 2006;Lochman, Wells,& Lenhart, 2008)。

本研究的情緒效能課程之核心概念由認知行為學派的假設而來,認為兒童的 情緒感受、行為反應與思考歷程有密切關係,若能改變兒童的思考歷程,即可改 變兒童的情緒感受與行為反應。研究者以陳坤虎、徐儷瑜在 2005 年翻譯的「想 得好,感覺棒-兒童青少年認知行為治療學習手冊」作為情緒效能方案編纂之參 考 Ellis 的理情行為治療、Beck 的認知治療與 Meichenbaum 的認知行為矯治基本 假設作為情緒效能課程的核心概念。循序漸進的教導成員情緒詞彙、情緒辨識、

覺察身體情緒線索、找出事件想法與情間的關聯、擴充情緒因應策略與人際脈絡 中的運用等。

Meichenbaum 認為,行為改變牽涉內在語言、認知結構、行為與行為的結果 四個部份的交互作用,且行為改變須經過三個階段,依序為:自我觀察、新的內 在對話與學習新技巧。第一階段中,個體學習觀察、注意自己的行為,以便增強 對想法、感受、行動、生理反應與人際間的敏感度;第二階段中,當事人學習尋 找一個能夠取代不適應行為的內在對話;第三階段中,當事人以學習到的技巧運 用在日常生活中以轉變情緒與行動(修慧蘭,2009)。本情緒效能課程設計的順 序,以 Meichenbaum 提出的三階段為主,第二堂~第四堂課之內容可歸類為第 一階段,此階段的設計重點在提供兒童情緒字彙、辨認情緒、覺察身體情緒線索;

第五堂~第八堂課之內容可歸類為第二階段,此階段的設計重點在幫助成員找出 一個適合的內在對話、情緒策略,並運用策略反覆複誦,由一開始帶領者的反覆 提醒到兒童對正向語句的內化。第五堂~第六堂課的內容,也兼採 Ellis 的情緒

第五堂~第八堂課之內容可歸類為第二階段,此階段的設計重點在幫助成員找出 一個適合的內在對話、情緒策略,並運用策略反覆複誦,由一開始帶領者的反覆 提醒到兒童對正向語句的內化。第五堂~第六堂課的內容,也兼採 Ellis 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