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一章 緒論

本章共分為四小節,第一節是研究動機與目的,第二節是研究架構與流程,

第三節是名詞釋義,第四節是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動機

一、社會現象

美國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之資料顯示,2%-3%之兒童患有 注意力缺陷過動症(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以下簡稱 ADHD)。若 按照這樣的比例來推估,NIMH 估計在美國有兩百萬名兒童有 ADHD 之困擾 (http://www.adhdchild.org/articles1.html)。在台灣,ADHD 之人數也逐漸攀升中,

聯合報於 2007 年之報導中指出:「台大精神部主治醫師高淑芬調查發現,國中 小學生約有 7%至 8%患有 ADHD,若以 5%盛行率計算,保守估計應有 13 萬 7000 人。」(http://mag.udn.com)

台灣現階段的教育現場,將 ADHD 分類在嚴重情緒障礙中,此是根據教育 部 2007 年 9 月修訂的「身心障礙及資賦優異學生鑑定標準」法案第三條第二項 第 七 款 而 來 , 詳 細 條 文 內 容 可 參 考 教 育 部 網 頁 之 中 的 法 令 規 章

(http://edu.law.moe.gov.tw/index.aspx)。新竹教育大學特殊教育系教授孟瑛如

(2007)指出,「特殊教育通報網」中的嚴重情緒障礙學童僅 1860 人,且包含 精神性、情感性、畏懼性、焦慮性疾患,過動症只佔其中一部分,嚴重被低估。

儘管專家、媒體不斷宣導 ADHD 就如同近視一樣須要矯正與治療,但仍有許多 家長害怕被貼標籤,而不就診或接受治療。此現象不僅反應了社會大眾對 ADHD 的不了解,也反應了家長、教師們對 ADHD 治療概念之缺乏。目前國內外在治 療 ADHD 方面仍以藥物治療為主,兒童所服用的藥物多為利他能(Ritalin)或 專司達(Concerta),許多家長都因為藥物衍生的副作用而放棄進行治療。近來 的相關研究皆指出,以多重治療模式(multi-treatment)進行介入才能達到最佳效 果,也是促成研究者想積極探究 ADHD 藥物治療以外之介入方法的原因。

2

二、研究者經驗

同上述,研究者帶領的國小輔導團體中,就曾遇過多位行為、情緒表現與 ADHD 外顯症狀相同的孩子,儘管症狀相似但真正確診用藥的兒童卻不多。研 究者經常要面對來自這群孩子的挑戰,就研究者的帶領團體的經驗而言,這群孩 子除了有靜不下來、無法專心、難以遵照指令行事以外,也因容易被同儕激怒而 表現出激烈的情緒反應與行為。這些特質比起課業的落後,更容易將他們擺在不 受同學歡迎、師生衝突的位置,導致他們不喜歡上學、課業落後的惡性循環。學 校是學齡期兒童主要的生活圈與學習場域,不難想像 ADHD 兒童在發展的過程 中比一般學童容易遭遇到挫折。幫助 ADHD 兒童覺察情緒並以適當的方法表達 能夠幫助學童適應學校生活,也能夠提升其人際關係,降低衝突發生之頻率,也 是此研究所關注的。瑜伽有助將注意力向內放到練習者身體、生理、心理之間覺 察的關連性,提早發現身體、生理上的某些「情緒暗號」可幫助練習者緩下來,

避免激烈的言行舉止產生的機會,更有效的解讀情境並且產生適當的回應,降低 衝突發生機率。

基於過去文獻之回顧,研究者發現過去 ADHD 研究多聚焦在用藥效果、注 意力、親職教育、發展一套適合 ADHD 之教學介入模式等領域上,針對兒童瑜 伽對 ADHD 兒童生活適應與情緒調整的探討未著墨太多。因此本份研究將兼用 量化、質性方法探究 ADHD 兒童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過程中的不專注、

過動衝動行為、情緒調節與生活適應之改變歷程,了解兒童瑜伽對於 ADHD 兒 童介入之影響。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美國精神醫學學會於 2000 年出版的 DSM-IV-TR 中指出 ADHD 是常見於兒 童期、青少年期的一種長期、慢性的心理疾病。若未接受適當的治療,病程將會 延續至成人階段,並有更高機率演變成出憂鬱症、焦慮症、反社會人格、物質濫 用等心理行為疾患,長期的影響除了對於患者本身病況的惡化,還可能是社會之 隱憂(Daviss, 2008;Scmidt & Petermann, 2009)。在台灣,台中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林志堅醫師也於「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之實證臨床治療指引」中指出,ADHD

3

是一種持續且長時間的疾病,完整之治療計畫應包括藥物治療、行為治療、親職 知能教育等。

由此可知,藥物不應該是唯一用來治療 ADHD 的方法,如能在藥物治療以 外發展多元輔助療法,也能提供 ADHD 兒童之家長與實務工作者另外一種選 擇。尤其對於那些對藥物反應不佳、因副作用太嚴重而放棄治療,但卻仍受 ADHD 症狀困擾的家庭而言更是一大福音。

簡言之,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有三:

1.了解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對於 ADHD 兒童不專注、過動與衝動行為之影響。

2.了解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對於 ADHD 兒童生活適應之影響。

3.了解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對於 ADHD 兒童情緒調節之影響。

為達成以上之研究目的,研究者之研究問題有四:

1. ADHD 兒童在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後與未參加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 的 ADHD 兒童相比,不專注、過動與衝動行為頻率減少;生活適應、情緒調 整是否提升?

2. ADHD 兒童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過程中,團體歷程的轉變為何?

3. ADHD 兒童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過程中,個別的轉變歷程為何?

4. ADHD 兒童參與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後,改變的元素為何?

針對上述四點研究問題,研究者提出本研究之量化研究假設如下:兒童瑜伽 情緒效能團體可以改善 ADHD 兒童的不專注、過動與衝動行為、生活適應與情 緒調節。

1.假設一: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實驗組之家長在家長填 SNAP-IV 上的不專注、

過動與衝動行為分量表的前測、後測分數明顯低於對照組。

2.假設二: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實驗組之兒童在生活適應、情緒調整兩個自陳 量表的前測、後測分數明顯高於對照組。

3.假設三: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實驗組中的用藥組與無用藥組之家長在家長填 SNAP-IV 上的不專注、過動衝動行為分量表的前測、後測分數兩組無明顯差異。

4.假設四: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實驗組中的用藥組與無用藥組之兒童在生活適 應、情緒調整兩個自陳量表的前測、後測分數兩組無明顯差異。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為釐清本研究所界定的重要辭彙,本節將針對下列重要名詞做一詮釋,說明相關 專有名詞之概念性與操作性定義:

一、 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

兒童瑜伽方案情緒效能團體分為兒童瑜伽課程與情緒效能課程部分,前者 包含遊戲與瑜伽練習,前者佔 60 分鐘,後者佔 30 分鐘。兒童瑜伽課程係參照兒 童瑜伽協會理事長葉娟娟與丁兆齡所著之「媽咪˙我愛玩瑜伽」所設計,並由葉 娟娟老師、蔡佩娟老師擔任課程顧問。情緒效能課程乃參考「想得好,感覺棒-

兒童青少年認知行為治療學習手冊」所編纂(陳坤虎、徐儷瑜譯,2005)。本團 體共計十堂課每周兩次每次 90 分鐘,由研究者帶領,於民國 101 年七月、八月 實施。研究者並在課堂結束後派以指定之練習,規定研究結果由家長陪同每天在 家練習至少十五分鐘並記錄之,詳細方案可參考表 3-4-1。

二、 有情緒困擾的 ADHD 兒童

ADHD 全名為「注意力缺陷過動症」,根據美國精神醫學診斷及統計手冊第 四版(DSM-IV-TR)(APA, 2000)指出 ADHD 臨床症狀為不專注、過動與衝動 等症狀至少六項且持續六個月以上,造成個體不適應,並且與其發展成熟不一 致。症狀七歲前便出現,且有跨情境的一致性,至少在兩個以上的情境中都出現 相同的症狀。

根據研究目的與所關注的重點,本研究欲納入的 ADHD 兒童參與者除具有 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的行為症狀外需具有情緒困擾,研究者以高淑芬等人 2006 年 翻譯的 SNAP-IV 量表(Swanson, Nolan, and Pelham, version IV scale, SNAP-IV)

對由台北市、新北市國小輔導室、赤子心基金會、兒童瑜伽協會與特教資源網招 募到的小三~小五兒童(9 歲~12 歲)進行篩選,得分達百分之 95 以上且在情 緒障礙量表 2 個以上分量表標準分數 13 以上或情緒障礙商數 120 以上者納入為 實驗組成員(鄭麗月,2001),邀請他們參與一週兩次每次 90 分鐘的兒童瑜伽情 緒效能團體之介入。

三、 情緒調整

透過文獻回顧研究者整理過去研究對情緒調整的定義如下:情緒調節牽涉情

5

緒的輸入、中介處理與輸出的過程,也是個體監控情緒、有效運用內在資源(如:

抑制興奮系統、控制注意歷程、重新解釋)且考慮外在環境後做出適當反應之能 力(Eisenberg, 2004;Mayer, & Salovey, 1990;Tompson, 1994)。國內學者江文慈

(1999)提出情緒調整的五大內涵,包含個體的情緒覺察、情緒表達、調整策略、

情緒反省與情緒效能。情緒覺察是一連串情緒評估的過程,個體必須留意自己的 情緒變化並且將情緒標示出來做恰當的分類,牽涉到情緒的監控與辨識。情緒表 達是指,運用適當的詞彙、行為傳達讓他人了解自己的感受的行為,可以是語言 性或非語言性的。調整策略,主要運用在幫助個體減少面對的情緒威脅,維持在 正面情緒、穩定的狀態。情緒反省,意指個體對自己情緒表達的適切性、強度進 行思考。情緒效能,指的是個體對自己的評估抱持著正向觀感,且認為自己有能 力處理負面情境造成不愉快情緒的能力。研究者欲了解兒童瑜伽情緒效能團體對 兒童在此五大內涵的幫助為何,取得編製者蕭瑞玲的同意,使用情緒調整量表作 為本研究之測量工具。

四、生活適應

研究者整理過去文獻對適應的定義,適應指的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乃 是一個雙向的歷程,即個體接受來自環境的壓力將壓力減至最低並調整自己的行

研究者整理過去文獻對適應的定義,適應指的是個體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乃 是一個雙向的歷程,即個體接受來自環境的壓力將壓力減至最低並調整自己的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