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ADHD 兒童之特性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首先簡介 ADHD 兒童特性,第二節探討 ADHD 兒童之適應困擾,第 三節探討 ADHD 兒童的治療策略。最後一節則將焦點放置於瑜伽在臨床實徵研 究上的應用與成效,整理過去瑜伽在臨床治療上的運用與效果。期能以循序漸進 的方式引導讀者了解 ADHD 與瑜伽治療之關聯。

第一節 ADHD 兒童之特性

本節要旨在比較 ADHD 兒童與一般兒童在情緒調節各向度上之差異,藉由 比較的方式清楚注意力不集中、過動衝動問題對兒童的影響。

一、ADHD 兒童之發展特性

從流行病學來看 ADHD 困擾之學齡兒童,流行率最常見的數據為 5%~7%,

且有明顯的性別差異,ADHD 的男孩人數是女孩人數的 2~4 倍。ADHD 的影響 在童年早期時便可見端倪,如:容易分心、無法專注進行遊戲、比同年齡的小孩 更好動、不服從指示等特徵,這些特徵將持續至國小階段。研究指出 ADHD 兒 童有較高機率同時具有其他情緒、行為的診斷,百分之二的 ADHD 兒童同時患 有憂鬱症者有 2%,同時患有焦慮者為 17.7% (Daviss, 2008;Scmidt & Petermann, 2009)。

當兒童發展階段進入學齡期,學校成了主要的活動地區,老師有較多專業知 識與經驗可比較ADHD之兒童與其他兒童的表現與差異,因此許多兒童都是在6

~10歲時確診。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研究發現ADHD兒童的情緒調節能力與一 般兒童相較較差,研究進一步發現ADHD兒童衝動行為抑制困難的特徵亦與情緒 調節能力有關(Sherman, Rasmussen, & Baydala, 2006;Walcott & Landau, 2004;

Hinshaw, 2003)。

隨著年齡漸長,學業、人際關係的挑戰也越來越多,青少年期開始之ADHD 問題其外顯行為症狀開始減少,但情緒困擾卻顯著上升。雖然與行為疾患或對立 反抗性疾患相較,ADHD兒童同時擁有憂鬱症和焦慮症等情緒疾患的機率較小,

8

然而隨著年齡增長邁向青春期,攻擊、衝動行為逐漸降低,主要的困擾卻表現在 情緒層面,並有研究指出有ADHD困擾之青少年同時具有憂鬱症診斷的機率為 8%。有較高憂鬱、焦慮程度在ADHD兒童出現的衝動、過動或不專注症狀較多 也較嚴重。無法有良好的情緒調節能力的特徵,促使有ADHD困擾的青少年比一 般青少年容易產生危險駕駛(如:飆車、闖紅燈),酒精、藥物、毒品成癮或濫 用的行為,加深青少年發展出反社會人格、憂鬱症、焦慮症的危險(Daviss, 2008;

Keith Hermam & Rick Ostrander, 2007;Schmidt & Petermann, 2009;Songuga-Barke et al., 2005)。

小結:上述文獻不只幫助我們了解有ADHD困擾之兒童的發展特徵,也陳述 了ADHD的影響不只在兒童期還包括青少年期與成年期的事實。ADHD的影響層 面甚廣,並不只呈現在外顯行為症狀上,還包含學業與心理情緒問題。以下將接 著探討ADHD兒童的適應困擾,希望能使讀者閱讀時能對ADHD兒童與其相關的 問題有更清楚的了解。

二、ADHD兒童的情緒調整

(一)覺察自身情緒與他人情緒

研究指出我們可在兩歲孩童身上看見他們開始使用情緒語彙來表達自己的 感 受 , 我 們 在 前 面 的 文 獻 探 討 中 了 解 此 時 期 的 兒 童 已 經 發 展 出 自 認

(self-recognition)的能力,能夠分辨自己和他人的不同。這會進一步導致兒童 出現許多自我關注(self-conscious)的情緒,如:驕傲、羞恥、罪惡感與害羞等。

情緒兒童會參與一連串認知評估的過程(Bloom, 1998;Lewis, 2000)。依照情緒 調整的訊息處理模式來看,兒童所進行的一連串評估過程即是一種情緒覺察,個 體知覺並辨認出被激發的情緒,發覺有調整的必要。其次,兒童發現社會脈絡中 存在一些情緒標準需要被達成,他們會評估自己的表現是否符合這些標準

(Garber, Braafladt, & Zeman, 1991)。

研究發現雖然 ADHD 患者在辨認他人情緒上的正確率比一般人低,他們對 他人情緒辨認度的信心卻與其他非 ADHD 患者的程度相當。這些患者在測驗結 束後被要求再次評估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然而,研究發現 ADHD 患者在評估 自己對他人情緒狀態正確理解與否時,通常不會考慮特定的社會情境。此現象可 被理解為,個體缺乏情緒可以被隱藏的認知,不能將內在情緒經驗與外在情緒表

9

達做適當的區隔,未能出現恰當的情緒表達。缺乏對自己與他人情緒的覺察,可 能對 ADHD 患者的人際關係出現負面影響,因為他們與他人互動時有更大的機 率誤解他人的情緒反應,並且他們對於自己的錯誤評估從未自覺(Rapport, Friedman, Tzelepis, & Van Voorhis, 2002;Saarni, 1991)。

另一個與情緒覺察相關的主題為正向錯覺偏誤(positive illusory bias, PIB),

不少研究發現 ADHD 與正向錯覺偏誤間的關連性。Hoza, Pelham, Waschbusch, Kipp 與 Owens(2001)的研究發現正向錯覺偏誤是一種出現在 ADHD 兒童身上 的特殊現象,ADHD 兒童傾向在被賦予任務前高估自己完成在標準化成就量表 上的表現,任務結束後研究者給單純罹患 ADHD 兒童、ADHD 共病憂鬱症之兒 童與非 ADHD 兒童填寫自陳量表,要求兒童為自己的表現打分數,三組相較發 現儘管 ADHD 兒童成就量表上的得分低,他們仍然傾向給與自己較高的分數與 評價。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原先假設憂鬱症共病 ADHD 者不會出現這樣的現象,

但結果發現 ADHD 共病憂鬱症的兒童的事前預測和事後自評分數都仍比一般兒 童高。Hoza 等人認為憂鬱症與 ADHD 症狀分屬兩個極端,若仍得到這樣的結果 則不論 ADHD 兒童是否有其他共病,只要具有 ADHD 診斷的兒童都會出現高估 自己的傾向。家長與導師參與事前預測和事後評分兩部分,的確顯示兒童有高估 自己能力的傾向,他們的實際表現與標準化成就量表得分不符,對自己的預測和 評估也比家長、老師對他們的預測和評估來的高,研究結果支持 ADHD 兒童擁 有正向錯覺偏誤。

上述 Hoza 等人同一份研究的另一個實驗要求 ADHD 兒童和一般兒童在同樣 的時間內完成拼圖,以完成率來看 ADHD 兒童完成較少拼圖,過程中多次放棄,

且被觀察者評為較不努力。但 ADHD 兒童的自評分數與一般兒童的自評分數卻 未呈現出顯著差異,這顯示 ADHD 兒童儘管失敗多次卻未能客觀看待失敗對其 的影響,對自己能力的評估也不會隨著客觀事實而變動。換句話說,ADHD 兒 童缺乏對自己表現的覺察能力,也不能隨著客觀事實與他人評價調整自己的表 現。

其 中 一 項 對 PIB 的 可 能 解 釋 為 「 忽 略 能 力 不 足 假 設 」( ignorance of incompetence hypothesis)指出在特定領域有不足的孩子會受限於能力不足,且因 為他們能力不足的關係,無法發現自己缺乏哪些能力需要補足(Owens, Goldfine,

10

Evangelista, Hoza, & Kaiser, 2007)。這個假設認為 ADHD 兒童對自己表現高估的 現象來自他們不具有正確覺察自身缺失的能力,例如:缺乏人際互動技巧的 ADHD 兒童通常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為什麼人緣不好。同樣的,缺乏情緒調節能 力的 ADHD 兒童無法正確評估自己的情緒狀態,也是因為他們缺乏了對自身情 緒調節能力不足之覺察(Dunning, Johnson, Ehrlinger, & Kruger, 2003)。

(二)情緒辨識與理解

在情緒調節上,要完全發展出情緒辨識與理解能力,兒童必須先了解他人有 自己的想法、意圖、信念與內在狀態,其次,兒童須了解情境和其所引發之情緒 間的關連,第三,他們需形成對他人情緒表達行為與行動傾向的假設最基本的是 從臉部表情的解讀開始,此牽涉到訊息的輸出和輸入,即有一方須主動以臉部表 情表達情緒,另一方須被動地接收訊息,研究要求孩子對班上同學的臉部照片給 予一個適當的情緒標識,他們發現那些無法正確判讀他人臉部表情與情緒狀態的 兒童在班上人緣較差(Martel, 2009)。回顧早期對兒童他人臉部表情的情緒知覺 研究發現,在只提供兒童正向情緒與負向情緒的臉部圖片時,負向情緒(如:恐 懼、哀傷、憤怒)較難被兒童指認出來,但若情境脈絡與臉部表情同時出現,則 正確解讀圖中人物情緒狀態的機率會上升(Barth & Bastinani 1997;Gross & Ballif, 1991)。

一項對有 ADHD 的兒童和沒有 ADHD 或其他精神疾病的兒童做實驗研 究,檢視兩者對於臉部表情、情境脈絡訊息的了解有無差異,參與者為 6~17 歲的兒童與青少年,兩組以年紀配對,分為控制組與實驗組。他們發現 ADHD 兒童與控制組相較,有困難解讀他人的臉部情緒,這些情緒包括:快樂、憤怒、

恐懼與悲傷,實驗以對年紀進行控制,且年紀對控制組和實驗組的表現未有顯著 影響,實驗可排除發展因素。實驗為進一步了解 ADHD 兒童能否有效運用脈絡 訊息解讀他人情緒,他們提供兒童兩組圖片,一組是情境脈絡與臉部表情同時出 現的圖片(如:女子從車子上下來,被路過的車子濺濕衣服與女子的惱怒的臉部 表情),另一組是「遺失的物品(masked object)」圖片(如:地點在廚房的瓦斯 爐,有一項物品被擺在上面,要求孩子從三個選項中選出最適合放在瓦斯爐上的 物品)。對於 ADHD 兒童和控制組兒童來說,情境與臉部表情的解讀都比遺失物 品來的困難,但 ADHD 兒童與控制組兒童相較下,在情境與臉部表情的解讀又

11

更差。兩組在遺失物品圖片上的表現未有顯著差異,由於兩者在依據情境脈絡判 讀物品的表現差不多,研究得出 ADHD 兒童對臉部表情的解讀困難和解讀一般 訊息解讀失敗不同,即 ADHD 的臉部表情解讀困難須從一般訊息處理中獨立出 來,被視為一個特殊議題來探討。研究的第三項發現是,儘管 ADHD 兒童在沒 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作業,他們對情境與臉部表情的解讀正確率並不因此而上

更差。兩組在遺失物品圖片上的表現未有顯著差異,由於兩者在依據情境脈絡判 讀物品的表現差不多,研究得出 ADHD 兒童對臉部表情的解讀困難和解讀一般 訊息解讀失敗不同,即 ADHD 的臉部表情解讀困難須從一般訊息處理中獨立出 來,被視為一個特殊議題來探討。研究的第三項發現是,儘管 ADHD 兒童在沒 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作業,他們對情境與臉部表情的解讀正確率並不因此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