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結果

第二節 質性分析結果

本節將呈現質性分析結果。

一、 團體成員描述

(一)團體一

以下將就團體成員第一次訪談的資料做一描述,將隨機以代號 A-M 呈現 之。成員 A-G 為團體一成員(見表 4-2-1),成員 H-M 為團體二成員(見表 4-2-2)。

成員 A 為家中老大,有一個弟弟,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升四年級時,確 診為 ADHD。透過赤子心網頁得知本團體,媽媽積極幫孩子報名、爭取名額。

媽媽報告 A 學校課業不佳,難以專心,一開始吃利他能,副作用不舒服,換藥 改成思銳。吃藥效果一開始很明顯,孩子吃藥後就會認真寫作業、字跡工整,但 一段時間後沒甚麼差別,媽媽請醫生再加量。初次訪談,媽媽帶著 A 與弟弟一 起來。訪談時 A 一直拿著娃娃,東張西望、在教室裡跑跑跳跳,與帶領者少有 目光接觸,能回答帶領者和媽媽的問題但看起來像沒有在聽。填寫量表時,A 寫 的速度慢,邊東張西望邊寫,在紙上畫畫,如:恐龍、憤怒鳥等類。

成員 B 為家中老么,有一高中姐姐,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透過學校導師 介紹,得知此團體,由媽媽陪同一起來初次訪談。B 在學校會因為情緒控制不住 和同學發生肢體衝突,曾經打傷同學。學校老師認為 B 有過動症,請媽媽帶 B 去醫院做鑑定媽媽認為 B 確實比較活潑好動、這樣很好。填寫量表過程中,B 會東張西望、玩教室裡的其他物件、打斷媽媽與帶領者的談話,問媽媽「我有這 樣嗎?」或和帶領者說話、問帶領者問題,與母親和帶領者互動多。

成員 C 為家中老大,有一弟弟,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看到赤子心網頁的 公告幫兒子報名。升一年級時確診為 ADHD,本來吃利他能,但利他能藥效只 能幫 C 維持半天的狀況。吃藥後 C 早上通常很昏沉,下午情緒躁動。C 吃專思 達有過敏現象,考慮換藥期間依舊服用利他能。填量表時,C 填完一面,沒檢查 第二面就說已經寫完,跑到窗戶旁邊看樓下或和弟弟一起玩。被叫喚時,會逗留 一下,不會立刻回到位置上。對帶領者有禮貌,但打招呼或回答問題時不會看著 帶領者,而是看著他處。

68

成員 D 為家中老大,有一弟弟,媽媽是補教老師。透過 E 的媽媽知道有這 個團體,幫女兒報名。第一次訪談時,爸媽帶女兒一起出席,媽媽報告女兒情緒 不穩定、大起大落、易分心、和弟弟爭吵。填寫量表過程中,D 可以安靜不說話,

仔細把所有答案都圈完,靜靜等待媽媽和帶領者談話。

成員 E 為家中老么,有一自閉症哥哥,媽媽是全職家庭主婦。媽媽從學校 輔導室得知此團體。導師覺得 E 有過動症,媽媽擔心帶孩子過來,打算暑假幫 孩子安排鑑定。安靜聽媽媽或帶領者問話,並且可以注視提問者。寫量表時,E 可以安靜寫完、不插話,寫完後問媽媽可不可以在旁邊玩球,獲得准許後在一旁 玩,遊戲過程中很用力的拿球丟門、牆壁。

成員 F 為家中老么,有一哥哥,父母離婚。母暑假開始辭去工作全職照顧。

升四年級時確診為 ADHD。母從學校輔導室得知此團體,F 曾在輔導室與心理師 談話,心理師評估 F 沒有學習動機、注意力不集中、退縮被動、憂鬱等。媽媽報 告孩子曾經說過有自殺意念的話。過程中,F 仔細將量表填完才站起來走動、玩 媽媽的手機,安靜聽媽媽和帶領者說話。被問問題時,可看著提問者回應。

成員 G 為家中老么,姊姊已國中,媽媽是老師。G 在升小二時確診 ADHD。

母從學校輔導室得到團體資訊。媽媽覺得孩子不只寫功課,吃飯也很難專心,常 常吃沒幾口又起來跑來跑去。孩子在學校對有興趣的科目(如:自然)念得很好,

其他科目作業都要花很長時間才能寫完。提到 G 很容易受激怒,會把開玩笑當 成嘲笑,而生氣。G 填寫量表時,安靜圈選;被問問題時,可看著提問者回應。

圈完後跟媽媽要書來看,坐在一旁聽媽媽和帶領者說話,偶而會抬頭看媽媽對媽 媽說,「我哪有這樣。」

69

70

報告小一、小二功課還不錯,小三下下滑,平時有在安親班上課,較容易分心、

看起來沒在聽。填量表時,I 會分心,東張西望、咬手指,媽媽催促時會動筆寫 一兩題,接著又分心,和帶領者少有眼神接觸或回答問題。媽媽知道孩子肢體學 習較緩,有時 I 不是很喜歡動,會特地在學校圍牆外偷看 I 上體育課。

成員 J,有一哥哥,一姊姊,年紀差距大。媽媽以前為幼教老師,因為先生 剛開公司辭掉幼教工作幫忙公司業務。J 父親是台商約三個月回台灣一次。小一 下確診 ADHD,幼稚園就有發現這個狀況,因為自己是幼教老師很早就發現了。

J 爸爸不接受孩子有這個狀況,認為媽媽只是在幫 J 找藉口。平時都是媽媽照顧 小孩、接送孩子上下課,J 通常要跟著媽媽到處跑,作業都是在路上完成。J 有 閱讀障礙,主要出現在寫方面,會有創新字或是記不住正確字詞配對的現象,國 語成績較差。填寫量表時,J 能安靜填寫,填完後在一旁安靜等媽媽。被問問題 時,J 可看著提問者回答問題。

成員 K 有一國中姐姐,媽媽從商,父親失業在家。爸爸不接受,會認為 K 考不好、作業寫不完只是找藉口不是真的有 ADHD。初次訪談時媽媽帶 K 一起 來,媽媽很少提家中狀況,但說小孩比較怕爸爸,爸爸有時會打人。小一下確診 ADHD,本來用利他能,藥效一開始很好,後來不彰。後來換專司達,也沒有特 別改善。學校老師反映,有沒有用藥差異不明顯,自己感覺也是。K 在一旁寫完 量表,站到媽媽後面趴在媽媽身上玩媽媽的頭髮。帶領者問 K 問題,K 不會回 應,與帶領者接觸少。除非媽媽要求 K 回答,K 才會說:「ㄏㄚˊ?甚麼?」要 求帶領者重述一次問題。

成員 L 是家中老大,有一妹妹,母親為電子業者。L 大班時確診,L 一年 級的時候因為學業表現不佳,被父親罵,覺得自己很笨,都不會,那時候會用頭 去撞牆。做完鑑定後 L 的父親慢慢接受 L 的狀況,較不會刺激孩子的情緒,自 殘行為也就不再出現。小一、小二老師覺得不需要用藥狀況也能控制,媽媽就沒 有給 L 用藥。升小三也有先跟導師溝通,導師認為可以,就決定先試試看不用 藥。訪談當天,L 很快寫完量表,在一旁玩毛巾。帶領者問 L 話時,L 要求帶領 者再重述一次。

成員 M 是家中老大,有一妹妹,父母皆為科技業。小一時確診,幼稚園就 已出現行為問題。服利他能後未改善,反而出現副作用,打嗝、打哈欠等。因不

71

72

二堂、第三堂課中常在等待遊戲輪流、等待下個遊戲開始時出現咧嘴對自己笑的 分心反應,成員 A 皆出現此反應。在帶領者講解規則、帶領瑜伽與上課時,成 員 A 都能夠專心上課、跟著做瑜伽。成員 A 在第四堂課時,已未出現任何看著 鏡子對自己笑的反應。第五堂課處理團體與成員 C 之間衝突時,成員 A 才又出 現一次看鏡子的反應。成員 A 課程初期第一堂課、第二堂課在進到教室時,手 中握著自己帶來的娃娃,不時跟手中的娃娃玩,若帶領者對成員 A 邀請 A 先將 娃娃放旁邊,成員 A 短時間內就會回想起來,跟帶領者要回娃娃。從成員 A 一 開始的分心看鏡子笑、自己和娃娃玩的反應來看,成員 A 的分心行為可能帶有 焦慮、擔心的性質。

團體中期,第五堂課後半段出現轉折,在討論成員 C 大笑行為造成之干擾 時,率先說出:「給你(C)無限次機會!」的話(引用 A5-15)。其他成員也 可以因 A 的反應而願意多給成員 C 一些機會,顯示成員 A 能夠往外和同儕產生 連結,帶出成員中心的人際互動。團體後期,第六堂到第九堂成員 A 的持續練 習時間都比之前長,即使帶領者、協同帶領者等人不在身邊也能自發性地練習。

第九堂遊戲階段,成員 A 提議玩自創的遊戲,其靈感來自於團體初期曾玩過的 遊戲,成員 A 改良成為一個新的遊戲,其他成員皆同意跟著成員 A 進行。以上 皆顯示成員 A 在後半段團體歷程裡,漸漸能夠穩定自己的情緒、專注時間變長,

且因為成員 A 的投入、配合帶來團體其他成員的認同。

研究者整理團體後家長訪談資料,以媽媽的立場撰寫之,整理如下:A 媽 媽表示暑假沒有壓力,感覺不太出來孩子的專注力有沒有上升。但 A 以前會因 為挫折而不想學習、做作業,現在會願意自動將作業寫完,即使時間需要花較長,

但也會主動要求媽媽給自己一點時間完成。發現 A 情緒表達有不同,現在 A 情 緒激動的時候,會主動練習呼吸調節。冷靜下來後,會主動告訴媽媽剛剛發生甚 麼事。就算生氣亂丟東西,也都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過去可能會在意,但現在 媽媽知道這是合宜的發洩方式,會讓 A 丟一些沒有傷害性的東西。覺得上完課 後,親子關係變好,A 變得貼心,過去會插嘴不讓媽媽說完,現在會願意讓媽媽 說完,且提醒媽媽「冷靜,大氣球~小氣球~」,覺得暑假付出的陪伴真的有達 到效果,很高興孩子有進步。

(二)成員 B

73

研究者綜合文本資料與團體帶領經驗,發現團體一成員 B 在第一堂課時有 一些抗拒的反應,如:被叫到時不願意擔任示範(B1-2:帶領者邀請 B 做示範時,B 急促地說,「為什麼?」把眼睛睜大後瞇起,腮幫子鼓起來。)、擔心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拿 到拼圖等(B1-8:當宣布玩加分規則與獎勵品後,所有成員都很期待被加分。只有 B 詢問:「是 不是最後每個人都會拿到禮物?」);前者可能反應出成員 B 擔心被老師評價,後者可 能反應出成員 B 的高競爭性。第二堂課與第三堂課,成員 B 遊戲時都只守在帶 領者、協同帶領者身邊,冷落其他同儕,可能反應成員 B 因其活潑、年紀較長

研究者綜合文本資料與團體帶領經驗,發現團體一成員 B 在第一堂課時有 一些抗拒的反應,如:被叫到時不願意擔任示範(B1-2:帶領者邀請 B 做示範時,B 急促地說,「為什麼?」把眼睛睜大後瞇起,腮幫子鼓起來。)、擔心是不是每個人都會拿 到拼圖等(B1-8:當宣布玩加分規則與獎勵品後,所有成員都很期待被加分。只有 B 詢問:「是 不是最後每個人都會拿到禮物?」);前者可能反應出成員 B 擔心被老師評價,後者可 能反應出成員 B 的高競爭性。第二堂課與第三堂課,成員 B 遊戲時都只守在帶 領者、協同帶領者身邊,冷落其他同儕,可能反應成員 B 因其活潑、年紀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