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一章 緒論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本節探討本研究之研究範圍與研究限制,以下分別闡述之:

一、研究範圍

(一)本研究的範圍為探討國中九十八學年度至一百學年度,各校實 施「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課程有關生活科技課程安排、

學習活動、教學方法等學習現況進行探討。

(二)本研究的研究對象主要全國的國中三年級學生,採分層隨機抽 樣方式進行問卷調查,以瞭解國中生的生活科技學習現況。

(三)本研究只針對翰林、康軒及部編版三家出版社之自然與生活科 技課本作分析研究,其他家出版社之內容不在本研究考量範圍 內。

(四)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課程包含了生物、理化、地科及 生活科技等課程,本研究只針對生活科技內容進行教科書分 析。

二、研究限制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研究進行研究法,力求研究過程之客觀、完整,

但研究對象、研究時間、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仍有限制,茲分述如下﹕

(一)就研究對象而言

本研究之研究對象以國中三年級為主,主因為國中三年級的 學生與國中一年級、二年級相較之下,學習了較完整的生活科技 課程內涵,然而由於本研究的問卷調查時間預計為 101 年 3 月,

國中三年級學生才剛進行三年級下學期的生活科技課程,故仍無 法完整學習國中階段的生活科技課程,此為本研究的限制之一。

(二)就研究時間而言

本研究對象為一百學年度國三學生,其學習生活科技的期 間為九十八至一百學年度,因此在此期間之外的科技學習現況 未能予以兼顧。

(三)就研究方法而言

本研究在問卷調查方面,由於研究區域為全國的國中三年 級學生,因此在問卷回收率上,並無法保證能完全回收﹔對問 卷內容之分析,受試者對自己的表現及感受或對學校等敏感性 問題,可能因為社會期許作用而有所保留。

(四)就研究成果而言

本研究只針對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 課程生活科技課程實施現況調查,不能推論學生學習成效之評 估。

第四節 名詞釋義

本節針對研究中所涉及的重要名詞,分別界定其意義。茲闡述如 下:

一、科技教育

科技教育旨在協助學生習得與科技世界互動所需知能的學門或領

域(李隆盛,2005)。而美國國際科技工程教育協會(ITEEA)則將科技 教育定義為科技的學習,是旨在提供機會給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能力所 需之科技有關的程序與知識。

二、課程內涵

美國國際科技與工程教育協會(ITEEA)(2000)提出關於科技教育 之五項重要內涵,分別是科技的本質(The Nature of Technology)、科技 與社會(Technology and Society)、設計(Design)、面對科技世界應具 備的能力(Abilities for a Technological World)以及設計的世界(The Designed World)等。英國的科技教育學科則是包含設計與科技(Design and Technology)及資訊科技(Information Technology)等兩個科目,將

「設計」單獨列於科技教育課程之內,是因「設計」的歷程與科技「問 題解決」的歷程是極為相似的,所以 D & T 重視設計的地位和設計與科 技之間的連結。而我國則是以教育部所公布之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為主,

採分段能力指標的實現為最高指導原則。本研究在比較過美國、英國及 臺灣的課程內涵後,剖析臺灣教科書之內容,將課程內涵歸納為九點要 項,分別為「科技的本質」、「科技的問題解決」、「創意設計」、「傳播與 資訊科技的意涵」、「製造科技的意涵」、「營建科技的意涵」、「能源與運 輸科技的意涵」、「生物科技的意涵」及「生活科技的影響」,說明如表 1-1。

表 1-1 課程內涵概要說明

學習內容 概要說明

科技的本質 瞭解科技的演進,知道科技與生活、社會、文化的關係

科技的問題解決 學會問題解決的步驟與內涵,培養問題解決的能力

創意設計 知道創意激發的方法,瞭解設計的流程,學會應用於日常

生活中

傳播與資訊科技的意涵 瞭解傳播科技的意涵與演進,並認識資訊科技的應用

製造科技的意涵 能夠熟悉工具的操作,瞭解材料的特性與用途

營建科技的意涵 能瞭解建築結構,並認識自家住宅環境狀況

能源與運輸科技的意涵 知道能源的種類以及對生活的改變、影響,瞭解運輸工具 的演進

生物科技的意涵 瞭解生物科技的起源,知道與生活的關係

科技的影響 知道科技會帶來便利,但也會有負面影響,並試著利用所

學解決

三、學習活動

學習活動為科技教育的主軸,學生透過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學習問題 解決的歷程與能力,並瞭解工具的操作與應用等。除此之外,豐富的學 習活動能增加課程樂趣,使學生更能專注於學習上。本研究在歸納國中 教科書後,將課堂上出現的學習活動分為四種類型,分為「實作」、「觀 察與討論」、「資料蒐集」、「遊戲」,簡述如表 1-2。

表 1-2 學習活動概要說明

活動類型 概要說明

實作 解決問題模式活動、設計與製作活動、工具之操作應用活動、能

源轉換應用活動

觀察與討論 透過觀察的方法重新審視已知的事物,再經由討論瞭解不明瞭之

資料蒐集 對於不明瞭之事務進行資料蒐集,蒐集方法可以透過網路資訊、

圖書館查詢、與同學交換心得等

遊戲 透過遊戲的方式,在輕鬆愉快的環境下達成學習的目的

四、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採用的教導

方式,以及學生的學習方式(黃政傑,1997)。科技教育學者 Maley(1978)

認為教學方法是一種能用來使學生進入最合宜的互動狀況,以提升學習 者至最佳條件的工具或方法。一般來說,教學方法是設計教學活動、情 境和經驗的指標。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都是依據許多的因素來進行,例 如學生的發展層級、目標、教師的意義和目的、內容和包括時間、物理 環境和資源的環境等(林雅玲、李大偉、林展立,2007)。本研究利用 Maley(1978)與 Kemp 和 Schwaller(1988)的論點,加入教科書的內 容分析後,整理出九項科技教育適用之教學方法,分為「講述教學法」、

「示範教學法」、「討論教學法」、「探究教學法」、「模組教學法」、「問題 解決教學法」、「遊戲教學法」及「科際整合教學法」與「競賽教學法」,

簡述如表 1-3:

表 1-3 教學方法概要說明 教學方法 概要說明

講述教學法 教師運用敘述或演講的方式,傳遞教材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示範教學法 指學習者觀察並模仿教導者所提供的行為示範,而改變其原有行為

的學習歷程

討論教學法 團體成員齊聚一起,經由說、聽和觀察的過程,彼此溝通意見 探究教學法 導引學生主動去探尋並尋求解決問題的教學方法

模組教學法 個別化教學的一種教學設計模型 問題解決教

學法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法,教師不再主導教學,轉而成為協助者,

引導學生思考,解決問題

遊戲教學法 讓學童在遊戲中進行有意義之學習,並進行具有挑戰性的思考活動 科際整合教

學法

一種兩種或兩種以上不同學門知識的互動,這樣的知識互動可能從 簡單意見溝通,到更廣的整合(例如:STS、STEM 等)

競賽教學法 透過舉辦競賽,達到提升知能、建立信心、深化榮譽感的學習效果。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為了探討國中生的科技學習現況與偏好,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的方 式以達到本研究的目的,而為了發展出適切的研究問卷,本章主要著重 在以國內、外的相關研究為基礎,並參考我國國中階段的生活科技教科 書,以歸納出臺灣科技教育的課程內涵、學習活動、以及教學方法,藉 此深入瞭解國中生在九年一貫課程中的科技學習現況與偏好。有鑑於此,

本章第一節著重在探討生活科技課程內涵、第二節探討學習活動、第三 節探討教學方法,詳細內容分述如下。

第一節 課程內涵

科技發展的速度隨著人類與環境的互動以及知識的累積而相對增 快,自十九世紀工業革命以後更是一日千里。科技不但改變了人類的生 活環境,豐富人類的生活內涵,同時更促使社會及文化快速地變遷。因 此,如何透過學校教育協助學生適應此一複雜的科技社會,是所有教育 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課題(黃能堂,2004)。

而我國九年一貫課程理念及課程目標中特別強調,「自然與生活科 技」領域在於培養科學知能,運用科技與資訊的能力激發主動探索和研 究的精神,以適應現代生活需要(教育部,2003)。本節將從英、美兩 國的科技教育課程探討開始,接著分析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中「自然與生 活科技」之生活科技課程目標,並加入教科書內容一併討論,如此逐漸 深入至科技課程所應具備之內涵,茲分述如下:

一、美國及英國的科技教育

國際科技教育協會(ITEA)(2000)提出關於科技教育之五項重要 內涵,分別是科技的本質(The Nature of Technology)、科技與社會

(Technology and Society)、設計(Design)、面對科技世界應具備的能

力(Abilities for a Technological World)以及設計的世界(The Designed World)等。各內涵下又細分數點準則,整理如下表 2-1 所示:

表 2-1 內涵分析

內涵 準則

科技的本質 1. 對科技的特徵與領域之認識 2. 對科技的核心概念之認識

3. 對科技與其他領域的關係與 連結之認識 科技與社會 1. 文化、社會經濟與政治對科技的影響

2. 科技對環境的影響

3. 社會在發展及使用科技上所扮演的角色 4. 科技對歷史的影響

設計 1. 瞭解設計的特質

2. 瞭解設計工程

3. 瞭解疑難排解、研究、發展、發明、創新及實驗在問 題解決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3. 瞭解疑難排解、研究、發展、發明、創新及實驗在問 題解決歷程中所扮演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