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一、 製作者學科知識背景、技能背景與製作經驗部分

(一)製作者學科知識背景與技能背景

擁有與所製作之懶人包主題議題相關學科知識背景或製作技能,以及 製作懶人包之經驗,均有助於製作者製作社會議題懶人包。

本研究將與懶人包製作相關的個人學科知識背景、技能背景與製作經驗歸納 為個人知識、技能背景、懶人包製作經驗、其他相關作品經驗及資訊產出習慣。

其中個人對於主題議題的相關學科知識背景或製作技能,直接影響了社會議題懶 人包製作者對於資料的掌握、詮釋以及呈現類型。懶人包的經驗則有助於製作者 在看待議題時能切入事件重點,並且能夠注意到影響觀眾的細節,如資料正確性、

錯字與敘事方式。

若製作者非主題議題相關學科知識背景,製作的困難點在於不知該從什麼管 道來源取得專業性的知識,找到相關資料也要花費大量時間、精力,並需要從頭 開始理解。

製作者認為社會議題的懶人包並無製作門檻,任何人均可製作社會議題懶人 包。但對於製作者,原本有在持續關注主題議題的製作者者擁有較佳的製

107

作基礎;對於觀眾,製作者的邏輯敘事能力會影響閱讀理解。

製作者認為,只要有人願意無償地花費大量時間蒐集並整理眾多的資料,其 實不需要限定任何條件就能夠製作社會議題懶人包,所製作的懶人包也沒有好壞 的評斷標準。不過在某些情況考量之下,擁有某些條件和能力的製作者,在製作 上比起一般大眾具有優勢,如原本就有在持續關注特定主題議題者,相較之下,

對資料取得相對容易,製作者對重要資料的敏感度也較高,便能較有效率地切入 問題點。對於觀眾而言,觀眾需要簡單易懂、流暢並吸引人的故事,因此製作者 在釐清事件脈絡的邏輯思考,建構引人入勝好故事的敘事能力很重要。

(二)製作者懶人包製作經驗

與他人合作雖然能增加資料來源、補足技術需求,但若非長期配合,

製作者仍傾向於自行製作,方便掌控製作時程。

製作者在製作時也許會因資料龐雜或製作技術需求而遇到需要與他人合作 或是他人來尋求合作的狀況,但一方面如果與他人非長期配合,難以形成溝通的 默契與管道,另一方面通常製作社會議題懶人包時會因主題議題重要性而明顯感 到時效壓力,而想要儘快完成,製作者會趕在事件發生的一定範圍時間內產出資 訊,此時其會偏向於自行獨立完成,方便掌控製作時程與質量。

二、 從數位內容策展觀點探討懶人包的製作

(一)主題企劃

製作者選擇對觀眾而言影響重大之主題議題,同時觀察了解人們需求,

並將觀點與事實明顯區分。

製作者會因主題議題對人們而言是非常重要、影響深遠的,而選擇製作社會 議題懶人包,並預設那些有需求、會關注這些事件的人作為目標受眾,廣義來說,

108

跟每個人都有關係。為了避免觀眾混淆,會將所引用之事實資料與自己所產生的 觀點部分明顯區分,觀眾能自由選擇接受哪些部分的內容,其中關於立場的呈現,

製作者視為是一種媒體監督行為。

(二)資料蒐集與選擇

社群網站Facebook 和媒體為製作者重要而固定的資料來源管道。此外,

製作者進一步使用事件時間脈絡與關鍵字滾雪球的方式取得更多資料,而 後比對資料間觀點的交集和多數人對於議題的疑問,萃取出實際使用的內 容。

社會議題懶人包製作者最常透過Facebook 與媒體接收資訊,尤其 Facebook 幾乎是製作者們每日都會使用的平台,製作者透過其社群或是演算法機制,能夠 了解近期熱門議題以及相關資料。從這些管道取得的資料中,製作者能大致整理 出事件的脈絡架構,而後藉由架構中的重點作為關鍵字搜尋,所搜尋的結果又能 夠再轉變為更精確的關鍵字,找到架構中所需的資料。在資料的選擇方面,確定 資料的取捨之後,製作者會開始比對這些資料間的共通點,以及許多人對於議題 的共同問題,萃取出來再用自己的話語精簡轉述成懶人包的內容。

(三)資訊編排與呈現

製作者利用時間發展序列及歸納爭議問題之交集的方式整合組織資訊,

而後使用自己熟悉擅長之呈現方式與輔助工具製作懶人包,並在發佈前反 覆確認內容以及進行使用者測試。

在整合組織上,社會議題懶人包製作者會使用心智圖輔助以釐清懶人包的架 構。實際內容的編排通常會使用兩種方式,一種方式是依照主題議題的時間發展 序列事件的來龍去脈,使觀眾能夠較客觀地快速了解前因後果;而另一種方式是 從眾多資訊中,相互對比歸納人們會有爭議的問題或討論點,發現其中資訊的交

109

集,並考量到觀眾在理解上的邏輯,仍然會有編排的順序。至於在呈現類型的選 擇上,製作者會考量到掌握度、資訊量的提供與應用彈性,其中熟悉擅長的呈現 方式是製作者的優先考量,因為可避免熟悉軟體的額外成本。最後,製作者會在 發佈前評估懶人包品質,反覆確認是否已清楚說明需強調到的重點,並且尋找他 人進行使用者測試,確認沒有錯誤之處或造成閱讀阻礙、理解困難的內容後,便 發佈懶人包。

製作者會權衡資料取得和解讀之「專業性」與資料整合呈現需要清楚 易懂之「親近性」。

製作者所要達到的效果,是將龐雜專業的資料,透過故事的前後脈絡、邏輯 清晰,表達的文字經過精簡轉述、配合實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使觀眾能真 正的快速理解事件的重點與問題。這部分的困難在於如何將眾多雜亂資料整合在 有限的篇幅中,並詮釋成清楚易懂又能吸引人的形式。

(四)分享與發佈

傳播效率高的社群網站 Facebook 為製作者發佈懶人包平台的首選。製 作者發佈時,會考量發佈時間,並將標題命名符合簡潔、有趣的特性。

針對完成社會議題懶人包後發佈的時機,事件的時效性會促使製作者們認為 在事件發生的當下不久發佈,是最理想的時機。至於在發佈地點的選擇上,大部 份的製作者直接將Facebook 作為懶人包發佈的主要地點,透過朋友圈一層層地 傳播資訊,而有些製作者會考量呈現的解析度、觀眾的特性而選擇部落格作為發 佈地點,並同時也會因良好的社群效應選擇Facebook 作為第二個散播的管道。

發佈時製作者會使用許多技巧,最多人使用的一種是在Facebook 線上人數最多 的時間點發佈懶人包;另一種則是在標題的命名上,製作者使用符合事件議題、

涵蓋重要關鍵字的標題,並以一些當下流行的詞語吸引觀眾點閱。

110

(五)觀看者與後續發展

比起瀏覽數據,社會議題懶人包製作者較在乎觀眾所張貼或轉貼的文 字反饋。製作者在能力所及的範圍內與觀眾互動交流,針對建議部分編修 內容或描述。而由於製作者非固定產出懶人包,難以經營固定觀眾。

懶人包在發佈之後,平台前端頁面及後台管理會產生一些數據如觀看次數、

觀眾偏好或評分、轉貼數、留言數以及這些數據的變化,透過這些數據製作者能 了解資訊的擴散程度和效率等。但相較之下,製作者認為觀眾轉貼或留言時的文 字內容,其實較能實際了解觀眾的想法,製作者在這些想法中獲得建議與修正更 新的契機,讓自己製作的懶人包能更加完善。也因此,製作者會在留言中針對觀 眾提出問題與之互動交流。不過本研究訪談的製作者們認為,若沒有固定產出懶 人包的習慣,觀眾們只是因為單一則懶人包而前來關注,並不算是固定的觀眾,

並且彼此只會在事件發生的當下產生互動,難以長期經營。

此外,製作者會製作社會議題懶人包的原因就是對於特定主題議題的關注達 到一個程度後,想要製作精簡的懶人包整理並分享相關重要資訊給觀眾,因此,

若在往後發生同樣令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議題,且該主題議題尚未有其他人製作懶 人包或自己不滿意他人的懶人包,就會再產生製作的動機。

三、 製作者對懶人包現象的看法

懶人包為順應時代之重要產物,提供人們近用資訊、快速了解特定主 題議題重點的入門管道,然而,觀眾必須使自己成為「不停止思考的懶人」,

拒絕過度依賴懶人包。

由於網際網路普及使得每日的資訊製造量和傳播速度難以估計,也因此,產 生了「懶人包」這種提供資訊的方式,製作者們幫助觀眾淘選特定主題議題的重 要相關資料,以自己的立場、思考邏輯梳理這些資料,整合組織成密集且便於吸

111

收的資訊。這些資訊足以作為觀眾與一個特定主題議題的入門橋樑,觀眾能夠透 過懶人包大致理解事件前因後果與問題點,但製作者認為,想要了解事情各面向 的全貌,只透過懶人包是遠遠不夠的,仍需要觀眾自行思考,並針對有疑問處查 證資料,在閱讀更多資料後,產生自己的一套論述,才會是較正確的懶人包用法,

發揮懶人包存在的意義。

四、製作者不同條件製作差異

(一)不同製作者學科知識背景製作差異

(一)不同製作者學科知識背景製作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