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分析結果

第三節 綜合討論

根據本研究歸納文獻中的數位內容策展流程架構,分析所獲得的訪談發現,

本節針對製作者知識、技能背景與經驗、懶人包數位內容策展,以及其他重要研 究發現進行綜合探討。

87

一、 製作者知識、技能背景與製作經驗

(一)製作者個人學科知識背景、技能背景與懶人包經驗

懶人包製作者除了製作懶人包外,日常生活中是會有資訊產出習慣的,對於 時事、社會事件會借由使用社群網站Facebook 個人帳號、粉絲團或經營之部落 格發表看法與評論,培養書寫的習慣以及對文字的掌握度。

根據製作者擁有主題議題相關的知識背景,其在無形中具有先備的知識,此 有助於資料的蒐集和詮釋。而擁有美工、設計、修圖、剪輯等軟體使用上的技能 背景,則使製作者對於資訊的處理呈現能夠得心應手。若製作者非主題議題相關 知識背景,困難點在於不知從什麼管道來源取得專業性的知識,就算找到相關資 料也要花費較大量時間精力理解,製作者們的想法印證了Handley(2012)提出,

策展需要仰賴策展人的專業知識的觀點。

若製作者曾有製作懶人包的經驗,能更容易找到事件的切入點,且透過經驗、

讀者迴響與懶人包傳佈的成效,會注重一些細節部分如資料的正確性、錯字、敘 事方式等,同樣的,若有其他相關的製作經驗,如資訊圖表、專欄文章、學校報 告等,一樣會歷經資訊蒐集、整理、呈現等過程,製作者認為是相互影響的。

回應到Rosenbaum(2011/2012)所提及,策展人可分為業餘策展人及專業 策展人,其目的與訴求各不相同,且並不相互抵觸。同樣的,製作者認為製作懶 人包其實不限於個人專業知識及技能等條件,也不需要評定品質好壞,只是需要 有人無償地將重要資訊蒐集整理呈現,提供更多人接觸到這些主題議題的機會。

但考量到懶人包產出的效率,相較之下,原本就有持續關注這個主題議題的人便 能夠比較早進入狀況、動力也比較充足,並較願意花費心力製作。

而除了製作者本身非常了解主題議題外,由於製作懶人包的目的在於提供他 人觀看,每位觀看者的條件、背景等各不相同,為了要符合給「懶人」看的特性,

製作者需要以邏輯能力將事件脈絡有條理的組織起來,用清楚簡單的敘事能力吸 引觀眾,才能從海量資訊中脫穎而出。

88

(二)製作者懶人包製作經驗

製作者在製作懶人包當下,因主題議題的重要性,製作者內心會明顯感到壓 力,所在意的時效性是事件發生的當下越早產出懶人包,能獲得越多人的關注。

視主題議題複雜程度,製作時間花費一天至兩個禮拜不等,若情況允許,製 作者會傾向在一段時間內一鼓作氣完成懶人包,無論什麼樣的情境之下,只要有 靈感、有電腦就能製作。

有時在製作懶人包過程中會發生製作者需要與他人合作的狀況。由於資料量 龐大複雜,製作者會向他人求助於蒐集資料,例如其與他人的背景、條件、習慣 的不同,會增加資料蒐集管道,或連絡相關非營利組織求助專業知識,亦或向他 人取得技術上的協助,提高製作效率和質量。另一種情況為非營利組織主動要求 與製作者合作,組織提供資料和專業知識,希望製作者提供製作懶人包的想法和 技術,這可能會引起某些問題。本研究訪談的製作者便曾經遭遇到溝通過程拉長 影響製作時間、資料錯誤的權責歸屬、被質疑製作立場與真實性等幾種問題。

二、 懶人包數位內容策展

(一)主題企劃

製作者依據事件對人們影響重大的程度而選擇懶人包的主題議題,並覺得無 論是誰接觸到懶人包,都有達到散播資訊的目的,但其也瞭解,最容易接觸到、

主要會轉貼懶人包的人比較傾向是本身就有關注此事件的人。

而根據Bhargava(2012)提出的內容策展風險之一,為信譽問題(the

credibility),他提出有些受眾可能會認為策展本身的動作即偏向某一角度的觀點,

因此缺乏可信度,此情況也會發生於製作懶人包的過程。通常懶人包的呈現會偏 向某一方向的立場,但製作者認為在製作懶人包時不需要避免立場的選擇,是因 為有帶有不同立場、觀點的另一層的意義是監督媒體,不過在做法上仍然要客觀 的蒐集閱讀正反方的資料,並將所引用的資料事實部分與自己所產生的論述觀點

89

明顯區分,避免混淆觀眾。

(二)資料蒐集與選擇

製作者關注一個主題議題,了解到一定程度後,便會決定要製作懶人包,然 而僅依靠原本的認知是不足的,也缺乏足夠的資料支撐自己的立場觀點,因此製 作者會正式地開始蒐集資料,慢慢在蒐集的過程中也對事件產生更深的了解。

製作者最常透過社群網站Facebook 的塗鴉牆接收到朋友張貼、轉貼分享或 演算法推薦的資訊,或藉由主動訂閱相關粉絲專頁接收新資訊。另一個資料蒐集 的常用管道是傳統媒體與獨立媒體,製作者表示媒體仍然是社會議題資訊主要產 出來源之一。

從這些資料來源管道中,製作者會依照事件時間脈絡的架構,規劃大概的形 貌。為了填補框架中所缺乏的內容,製作者會使用滾雪球的方式,先使用大方向 的主題議題關鍵字如「旺中」、「服貿」,並從蒐集資訊的過程中,一方面增進對 事件的理解,一方面得到更精準符合需求的進階關鍵字。

經過初步篩選,找到自己需要的資料,製作者大量地閱讀與比較資料間交集 的共通點,並歸納出多數人質疑的觀點,將這些資料用自己的說法精簡轉述,萃 取出真正會放在懶人包中的內容。

對於資料來源的部分,Bhargava(2012)提到所有權問題(the ownership),

當策展人使用多個資料來源,即使僅使用其中少部分內容,一定程度的標注來源,

並附上連結是必須的,否則將會引起爭議,甚至牽涉法律問題。製作者通常都會 附註,以證明所敘述的內容有所根據,但有時會顧慮到版面及呈現效果而僅列出 最主要的資料來源。至於在避免違反著作權的處理上,除了製作者所製作的懶人 包是沒有營利目的之外,另一方面,製作者在閱讀資料後,會盡量產生自己的論 述,或改變原本資料的表現形式。

90

(三)資訊編排與呈現

在懶人包呈現類型的選擇上,考量到時間、成本與掌握度,製作者偏好使用 自己熟悉或擅長的技能表達呈現。

在製作上則難在如何將眾多雜亂、專業的資料整合在有限篇幅中,解讀、詮 釋成清楚易懂又能吸引人的形式。製作者欲達到的效果,是故事的前後脈絡、邏 輯清晰,其會運用圖片、表格、時間軸等將資料以簡潔易懂的方式活化複雜的文 字,或配合實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案例轉化表達的文字,在有限的篇幅下提供密 集的資訊,並藉由簡單的用字遣詞,觀眾能真正的快速理解事件的重點與問題,

符合趙敏含(2013)所提及的,同時兼顧資訊內容的「專業性」和與觀眾的「親 近性」。

此外,呈現類型的不同會影響到輔助工具的使用。而這些輔助工具均為製作 者常用的。本研究中的製作者在文案撰寫會使用Word 或是記事本;製作圖表會 使用Photoshop 或 Illustrator;製作簡報會使用 Power Point 或 Keynote;製作影片 會使用Sony Vegas 或威力導演;在與他人合作溝通討論時,則使用了 Google Drive 共同編輯。

整理資訊時,製作者透過畫心智圖或樹狀圖的方式幫助建立、釐清議題架構,

再填補其中的細節內容。在實際的內容編排上,其中一種方式是依照時間發展的 順序,列出主題議題事件發生的來龍去脈,對於觀眾來說能一目瞭然,是製作者 最常使用也最容易掌控的呈現方式。另外一種方式是會從眾多資訊中,對比歸納 出引發人們爭議的問題,即便正反方的意見不同,也能發現其中的資訊交集,製 作者為了讓這些問題與觀點能夠互相對話,會仔細考量觀眾理解消化的邏輯而有 順序相關性。

由於事件時效壓力與篇幅限制,製作者會斟酌捨棄一些較不重要的細節,認 為將事件發生當下想要強調的重點說明清楚,就達到發佈的條件。不過在懶人包 發佈前,製作者會尋求周遭的人幫忙觀看,作為使用者測試,詢問他們懶人包是

91

否有錯誤或是難以理解的地方,若都沒有,製作者就會選擇發佈。

(四)分享與發佈

事件的時效性會影響到製作者發佈的時機,製作者認為事件發生的當下能獲 得最多的關注。為了獲得最多的關注,發佈地點會選擇人們最常用且最容易傳播 資訊的平台-Facebook,輔以自己與周遭朋友使用性高,以及良好的社群效應,

發佈後,透過朋友轉貼,朋友的朋友看到可能也會轉貼,擴散效果非常明顯。

發佈懶人包時,製作者除了會考量到一天之中晚上的時間會是Facebook 線 上人數最多的,同時也會使用一些技巧,他們覺得標題是觀眾的第一眼印象,也 會影響搜尋結果的排序,因此標題內會有符合主題議題的關鍵字,命名儘量簡單 清楚,配合當下有趣的流行詞彙吸引觀眾。此外,製作者觀察在無法控制的因素 中,剛好搭上議題的熱潮以及被相關組織團體的Facebook 粉絲頁轉貼,也是大 量擴散的原因之一。

發佈懶人包時,製作者除了會考量到一天之中晚上的時間會是Facebook 線 上人數最多的,同時也會使用一些技巧,他們覺得標題是觀眾的第一眼印象,也 會影響搜尋結果的排序,因此標題內會有符合主題議題的關鍵字,命名儘量簡單 清楚,配合當下有趣的流行詞彙吸引觀眾。此外,製作者觀察在無法控制的因素 中,剛好搭上議題的熱潮以及被相關組織團體的Facebook 粉絲頁轉貼,也是大 量擴散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