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非營利組織因具有公益性的使命,且不以營利為目標之特性。本研究以荒 野保護協會為研究對象,探討非營利組織領導者之領導策略對組織創生發展之影 響,經過文本分析與深度訪談分析結果,歸納本研究重要之結論如下:

一、 團隊領導有助於組織內部溝通與組織永續

對於非營利組織成員組成,除少數專職行政人員外,大部分以志工為主要 人力。對志工而言,在組織內部賦予的任務之餘,尚有工作、家庭要顧及,所以 若採與菁英式,也就是單一領導人的方式來領導組織,將會對領導者造成極大負 擔。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初,就將組織設定為「合議制」。運用團隊領導的方式 可以減輕身為領導者的志工夥伴壓力,不需花費多餘心力處理組織事務,二來團 隊領導可增進組織內部溝通,促成對話的機會,讓新進夥伴的意見被同等重視,

即便是行之有年的「慣例」,也可以在新夥伴的參與加入下,重新被討論,讓符 合時代的演進的可能性出現,第三、可以減少領導明星產生的機會,領導明星產 生對於可能會在領導者退位後無法在號召新成員加入。

荒野保護協會在團隊領導下仍有領袖,即理事長存在,但理事長沒有最終的 決定權,但一般只作為會議的召集人和主持人。這種領導方式的核心可以讓領導 者增加與組織成員的溝通、對話的機會,共同決策組織事務。此外,在荒野保護 協會中,領導者將組織成員視為與自己平等的人,並給予他們足夠的尊重。在團 隊領導管理的團隊中,主要決策由團隊成員集體溝通、討論、對話,並共同決定,

領導者採取鼓勵與協助的態度,並要求組織成員積極參與決策。

荒野保護協會現行之核心領導群成員包含常務理事會、志工群組召集人與祕 書處。常務理事從理監事代表選出,在核心領導群中屬於政策引領者的角色,多 半屬於領導政府政策走向或是與外部組織連結的部份;志工群組召集人屬於志工 領導者,荒野保護協會擁有數量龐大的志工,群組召集人是與志工有直接密切關 係之人,領導團隊往往須借重群組召集人與基層志工的密切關係,將領導團隊的 想法或是欲達成的目標傳遞,同時基層志工的想法也可透過群組召集人與領導團 隊做討論,造就志工組織召集人在組織運作、溝通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祕 書處是組織支持者,由於祕書處是由專職人員所組成,所以必須隨著社會潮流脈 動,掌握外部資訊提供組織,並因應組織內部需求與回應外部環境脈動,且必須 補足志工參與組織時間受限的困境,適時提供專業能力與人力,祕書處的積極作 為成為整個荒野保護協會的重要支持者。

一般而言,非營利組織的治理論述多是以董事會或理事會的角色及運作為 探討核心;然而在實際荒野保護協會運作過程中,組織事務的能否有良好運作,

志工幹部與行政人員的有效配合不可或缺。常務理事會對於政策的引領、志工群 組召集人對數量志工的領導,以及祕書處適時提供專業能力與人力的支持,成就 了現今荒野保護協會對社會的影響力。

二、 僕人領導的真誠態度讓組織成員更願意接受領導者的帶領

在荒野保護協會中,大家都是犧牲自己時間來為自然環境奉獻的志工,所 以對於組織活動,並不是身為領導者就光說不做。荒野保護協會18 年來,各志 工群組的召集人及協會各級幹部都沒有分配資源的權力,大家願意聽領導人的話,

除了是他可以提出正確的方向之外,也是因為領導人以身作則,並且帶頭服務。

荒野保護協會是為了臺灣自然環境保育推廣、服務,而不是爭權奪利,或 是金錢實質的交流。身為荒野保護協會的領導者,經營荒野組織的同時,一定要 親身參與,隨時傾聽志工們的想法、並適時與志工溝通、說服組織想法,並以自 身行為說服他人,建立起對社群組織的承諾。荒野保護協會裡,領導是一種無私 的奉獻、一種無怨無悔的服務他人、服務自然。這種僕人的態度,是真誠流露而 非做作展現,領導者真誠地導引,提升組織正向心理能量與正向道德氣氛來促進 領導者與部屬,培養正向的組織文化。

荒野保護協會領導團隊用真誠感動組織成員的想法,創造出與其他環境取 向非營利組織的差異性,從心創新,利用「心境」的轉變,不用策略、目標管理 方式,用「內在真心、熱情和憐愛」引導與賦能部屬,來達成真誠的僕人領導模 式。

三、 獨特的荒野文化支撐荒野保護協會的願景

組織文化由組織在學習如何因應外在因素下,為解決組織內部整合問題,

所發展出來的一套基本假定與行為模式;一般而言,組織文化被視為組織重振活 力與希望的源頭,能夠使組織成員及領導者認知自己在組織的角色及地位,以對 組織運作做合理解釋,領導者亦可藉此來建構願景的媒介。

在研究個案荒野保護協會的核心領導群訪談中,多數領導群成員提到,荒野 保護協會是一個很注重文化的組織,若是某人的領導意識與組織成員擁有的既定 想法、文化相牴觸、甚至背道而馳,那麼他將無法推動自身理念,組織成員也僅 會冷眼旁觀。在荒野保護協會中,有著幾項特殊文化:

一、崇尚自然的信念

在荒野保護協會中,大家不會去強調個人社經地位,大家都為自然所 奉獻,每個人在荒野底下都是平等的,所以大家不會在乎「職稱」,而且在 荒野裡大家都是用自然名。為什麼我們荒野要從自然名的角度去在組織中 奉獻?因為在大自然的角度下,大家是平等的,這是一種文化的態度,在 大自然底下大家是謙卑的。

二、不為名利的學習付出

荒野保護協會是個志工團體,志工團體裡大家都是來組織中付出、貢 獻。這樣的信念從志工培訓開始,讓大家從零開始,來這邊開始學習、開 始奉獻,在這邊只有付出,從付出中來學習,從參與中學習,這是荒野文 化相當大的特色,這文化特色是讓每個人都有發揮的舞台,不管你今天是

什麼角色,你想要發揮、想要付出、想為環境貢獻,你就可以創造舞台。

三、透過合議制使組織永續

荒野保護協會由民生健士會的成員們共同努力合作,將保護環境、守 護自然的信念一同實踐而成立的組織,而不是由一人號召而組成。這樣成 立的背景,讓創始會員了解到發展想好且可以耗費最少資源又能長治久安 的組織,應該採取「合議制」。荒野保護協會非常重視「共識決」,因為共 識決可以讓在花費時間投入組織活動時,可以減輕壓力,並讓所有組織夥 伴意見受到同等重視,即便組織的慣例,也可以在新進夥伴的參與溝通之 下,重新被討論,讓組織衍生出符合時代潮流的可能性。

四、道法自然的發展

荒野保護協會的自然環境保育團體,對於組織發展也是以順應自然的 方式進行。荒野保護協會對於組織發展採取的是「生態經營」的方式,對 於志工組織發展的快慢或是興盛,協會總是保持「讓他自由生長」的觀念,

就如同自然界一樣,若時機合適自然就會蓬勃發展,反之則自然委靡,順 應自然之道是荒野人鄉性能讓組織長治久安的方式。

荒野保護協會核心領導群將願景視為「溝通平台」,藉此創造一個「心靈社 群」,建立成員行為規範,並藉由此平台讓組織成員都能找到能夠發揮的舞台。

有了荒野文化當背景,組織內部塑造共同願景時,就能夠去環顧環境的變化。這 個環境包含政治環境、經濟環境、社會環境、教育環境,還有國際變化,當國際 環境開始在走動某種東西的時候,組織、團體能不能跟的上這個腳步?如果今天 組織跟不上,可能就會落後在別人之後,組織對於社會的影響力自然降低。故在

既有的荒野文化之下,建立一個夠兼顧國際的潮流、環境變化,還有整個國內的 政治、經濟環境的共同願景,才能讓組織持續發展,展現影響力。

四、 順應社會環境發展讓核心領導意識能夠自然轉化

從民生健士會自荒野保護協會,為符合時代社會環境,組織領導形式一直 轉換。從1990 年李偉文在家中,舉辦民生健士會,開啟了一群夥伴的心靈交流。

1994 年在健士會中,這群夥伴遇到了用生命在敘說環境的生態攝影家徐仁修,

看到了當時政府為了經濟發展而捨棄自然保育,故成立荒野保護協會推廣環境教 育的重要性。

而後隨著政府志願服務法的施行,荒野保護協會湧入大量志工,開始紛紛 成立不同議題的志工群組,也讓荒野保護協會規模瞬間擴張。迅速的擴張讓志工 漸漸開始主導組織走向,直到擁有企業背景的秘書長進入荒野保護協會服務,看 到荒野組織發展困境而採取的變革作為。為了順應組織因應社會環境的變遷,協 會核心領導群無形之中權力移轉、更迭,讓荒野能夠擁有更完善的組織發展。

從圖5-1 可以看到荒野保護協會的核心領導群由民生健士會的核心團隊,

轉成草創期由常務理事會主控組織發展。到了1998-2001 年,因受到政府志願服

轉成草創期由常務理事會主控組織發展。到了1998-2001 年,因受到政府志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