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伍、 團隊領導的制度 ─用團隊領導確保荒野永續發展

第五節 討論與反思

本節將依研究結果討論以領導意識理論對荒野保護協會核心領導群之領導 意識討論,接著對道家之領導思維進一步詮釋,最後提出研究者對荒野保護協會 之領導之見解。

壹、 荒野保護協會核心領導群之領導意識

Richard Barrett 提出之新領導型態的架構以及領導意識的七個層級討論領導 人與組織的關係。藉由 Richard Barrett 提出的觀點,觀察組織每個發展時期中,

領導人意識變化過程及,而領者又是如何經營組織以及面對外在變遷的環境,以 實現組織的理念目標。

由於荒野保護協會是由民生健士會之健士共同組織而成,關心的面向以環 境保育為主,多數活動是以實際行動,如棲地現場解說、推廣講座,或是淨灘等 等,相對來說對於金錢的運用較少,故組織資金籌措上,較沒有困難,相對的領 導者不需為組織之生存費心思,故自荒野成立初期,組織領導者之領導意識即跳 脫「生存意識」。

第二層級中,領導者所關注的是組織內部的良好溝通與人際關係。如同先 前所提,荒野保護協會乃民生健士會之健士籌組而成,民生健士會自 1990 年級 成立,歷經五年後才轉變為荒野保護協會,且健士會之會規有「三不共識」,不 談政治、不述說宗教觀點及不做業務推廣,故伙伴彼此間較不會因為政治理念、

宗教信仰,或是因為工作業務上有利益糾紛,組織的氣氛較能維持,領導者相對 較不需將心力放置於促進組織內部和諧。

在 Barrett 領導意識理論第三層級中,所探討的是自尊意識,領導者將重心

放在組織的效率、生產力與品質。這個層級的關鍵在建立一個卓越的組織文化,

讓組織文化能帶領組織成員前進。荒野保護協會有著特有的「荒野文化」,尤其 是從民生健士會延續至今的溝通文化,不論是面對面上屬與下屬的溝通,還是志 工與祕書處之間的協調,抑或部分領導者利用著書、部落格或是電子郵件與第一 線志工們分享心得等,都表現出荒野保護協會組織內部的良好溝通管道,也造就 組織一種「即時鼓勵」的特殊文化,減緩組織內部紛爭,能將心力置於組織所關 心的環境保育議題之上。

轉化層級在領導意識理論中是一領導者想法上做革命性改變的重要層級,

此層級的領導者會強調組織對環境的適應性,並嘗試將權力分享,關注且感受組 織成員的意見,對於組織事務的枝微末節不需太多著墨,僅需要針對組織發展大 方向,進行宏觀的指導。荒野保護協會歷經 18 年的發展,核心領導群之領導行 為已不再針對各項活動做直接的指導,而是對組織發展策略上進行大方向的決策,

如今年核心領導群決策將關注的重心放在海洋教育上,底下的小活動如淨灘、海 廢藝術季,及由志工群組各自進行,核心領導群不再直接做指引,這與一般非營 利組織有所區隔。但現任理事長認為現今荒野核心領導群中,應降低祕書處的地 位,讓祕書處回歸常務理事會及志工群組召集人的幕僚單位,將權力回收,故現 任理事長之領導意識就無法達到轉化層級。

內在凝聚層級顧名思義領導者的領導意識、策略著重在讓組織內部的凝聚 力。在荒野保護協會的領導作為中,領導者透過「建構共同願景」,組織全體有 共同願景的情況下,每位成員都能找到各自發揮的舞台,並利用共同願景,搭起 彼此心靈溝通的橋樑,讓全體成員的法想、作為能夠凝聚,創造組織生命力。組 織成員在篤信共同願景的同時,就能對於組織成員、領導者信任,如今年度荒野

保護協會年度報告書中所提,荒野今年關注海洋教育,組織成員篤信改變海洋、

淨化海洋能夠使生態環境改善,故今年淨灘所撿拾的廢棄物較往年多,有關海洋 教育的活動進行的較以往順利。若組織上下皆篤信此共同願景時,核心領導群便 能輕易帶領組織成員進行各項努力。

國內大多非營利組織在各自領域中,努力成果相當豐碩,社會公眾有目共 睹,美中不足的是常閉門造車,彼此合作也大家僅限於相同類別的組織團體,但 荒野保護協會核心領導群體會到「異業結盟」正是讓荒野與其他組織做出重要區 隔的主因。荒野保護協會於環境教育範疇上,舉辦許多活動,如淨灘、校園推廣 講座等等。如今荒野保護協會已將淨灘推廣到為「醫藥生技公司淨灘」,讓生技 大廠瞭解醫療產品回收的重要性,或是與其他金融公司、教育基金會共同舉辦環 境教育的營隊等等,顯示荒野保護協會之核心領導群已將重心從發展組織規模,

提升到與異業合作創造更大影響力。

當然,在最高階層的第七層級-服務意識中,無需贅言,荒野保護協會領 導團隊的領導意識,一直在朝向為臺灣環境服務,旨在提供子孫一個乾淨無虞的 生態環境。但在 Barrett 的理論中,認為此階層應該是為全球、全人類做出無我 的付出,才是此階層的真諦。本研究透過訪談、文獻分析雖可以確定荒野保護協 會之核心領導群皆是從為臺灣生態環境盡心盡力的角度出發,但是否已達到「無 我」的境界,在本研究的研究過程中,並無深入探討,故無法認定荒野之核心領 導群領導意識已完全達到此領導意識階層,尚待往後深入探討。

圖 4-7

荒野保護協會領導意識階層圖

資料來源:本研究自繪

綜觀荒野保護協會的發展與領導者的沿革,組織成立初期是由李偉文榮譽 理事長所籌組的民生健士會轉變而成。協會起步的出發點並非為了組織、成員的 存亡而努力,而是體認到生態環境對人類發展文明、生長的重要性,故領導者所 在意的應當是組織成員、朋友間的溝通、情感,藉由此情感激發出對生態環境的 熱情。然第二位理事長李偉文時期,荒野保護協會開始發展團隊領導,這也是領 導意識重要的轉折點,組織經歷六年發展已具規模,李偉文理事長接任後,藉由 個人的魅力、對組織、環境、社會、教育的熱情,透過書本、部落格文章、電子 郵件、媒體等等媒介,與全體成員共同創造價值分享,也將領導意識昇華至轉化、

內在凝聚的層面。現任理事長賴榮孝接任後,企圖持續組織內部成員的價值共享,

讓組織成員了解到組織發展過程中所歷經的努力,使組織能在既有的基礎上穩定 成長,但此時荒野保護協會之團隊領導已發展至一定規模,理事長雖是名義上的

領導者,實際運作上核心領導群的影響力也不容忽視。此時祕書處因秘書長的個 人成長背景,開始發展異業結盟,與一些財團、其他範疇的基金會合作,創造出 與其他組織不同的特殊、差異性。

從荒野保護協會領導團隊與和核心領導權之領導意識,審視 R. Barrett 此領 導意識理論反思,荒野保護協會成立之宗旨即「為生態環境」、「為大自然」服務,

領導者之各項作為即以「服務自然」為出發點,且荒野保護協會成立初期之核心 團體成員,內在心靈與外在生活是非常充裕的,生活無虞並不匱乏,故領導者之 領導意識並非如同此理論而言從第一層級「生存層級」開展。此外,雖已「服務 自然」為出發點,但對不同領導者而言,所關心的重點有所不同,甚至是近期的 核心領導群中,同時擁有關注不同範疇的領導群成員,領導意識應並非是如階層 般的往上爬,而是可跳躍,甚至是可回溯的。但此理論亦間接替荒野保護協會現 行的團隊領導背書,因同一時期的領導者或是領導群體,可能存在著不同的領導 意識,這樣不同階層的領導意識可使領導者更能掌握組織的各個層面,適時作出 宏觀的調整,對組織發展、變革上有著極大助益。

貳、 道家思維開展荒野領導意識

道家哲學,以人類無法超越與掌握的「道」作為最高智慧與價值,就如同 大自然生態系有其自己的運行法則一般。道家重自然、理念、充分授權,無為而 治之道。荒野保護協會長久以來致力於推廣環境教育,成果有目共睹。回顧當今 人類之生活環境,由於重大天災頻傳,格外重視自然環境的保育與愛護,企圖使 大地有序的回春,萬物才能繁衍不已。如果人類持續任意破壞大自然的環境,製 造污染、公害,導致生態失衡,則是百害而無一利。《道德經》:「常善救物,故 無棄物。」荒野保護協會推廣環境保護意識,提倡社會公眾妥善規劃利用資源,

才能留給後代子孫一片完整而美麗的地球,與道家思維不謀而合。在研究過程中,

研究者發現道家思維下衍生出的領導意識,荒野保護協會在善下、不言而教及無 為而治這三方面相當契合。

一、 團隊運作的善下領導

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佛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 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也。《道德經 第六十八章》

道德經中表示領導者若要引領組織成員,必須「善下」。成功的領導者 對部屬必須謙讓、尊重,並能激發部屬進取心,而具體作為可利用創造和諧 團結的工作環境實踐。要做到創造和諧團結的工作環境,首先領導者需讓組 織成員做到「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讓組織成員收斂個人

道德經中表示領導者若要引領組織成員,必須「善下」。成功的領導者 對部屬必須謙讓、尊重,並能激發部屬進取心,而具體作為可利用創造和諧 團結的工作環境實踐。要做到創造和諧團結的工作環境,首先領導者需讓組 織成員做到「聖人在天下,歙歙焉,為天下渾其心」,讓組織成員收斂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