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本研究根據研究目的,針對九年一貫數學領域能力指標 6n03之「分數的除 法」課程,研究者「自編教材」與現行教材之教學模式,應用於課程教學與補救 教學之成效,結論如下:

壹、以知識結構為基礎的診斷測驗

本研究以「分數的除法」單元建立的以知識結構為基礎之診斷測驗信度 為 .925,難度介於 73.3 % ~ 94.0 %,鑑別度均在 0.26 以上,大多介在 0.3~0.5,

為一份優良的教育測驗。

貳、自編教材之成效

一、指導教材實驗成效

經過實驗教學後,受試學生的前測分數會因使用不 同之教材教法而有差 異。實驗組前測分數的平均分數經調整後為 88.41 分,高於控制組的 83.61 分,

相差 4.79 分。在經過實驗教學後,兩組的前測成績達顯著差異,推得實驗組 優於控制組,表示研究者自編之指導教材 對學生之學習的確有所助益。

二、補救教學實驗成效

以下分成兩部分來探討補救教材的成效 : (一)實驗組與控制組進行補救教學之差異

實驗組後測分數的平均分數原本為 92.48分,經調整後為90.73分;控制

經過不同的補救教學模式,受試學生的後測分數並沒有顯著差異 。

推論其原因,可能是控制組的班級,雖然以現行教材進行教學,但是兩 組在進行前、後測時,均以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施測。控制組之受試者在前 測進行完畢之後,不管是教師或學生,為了不甘示弱,力圖與實驗組一較長 短,而出現水準以上的表現,此現象為強亨利效應,對實驗結果的精確性會 造成影響

(二)實驗組進行補救教學之前後差異

研究者針對實驗組經過補救教學後施測的情形進行分析 ,前測平均分數 是 88.69 分,後測平均分數是 92.48 分,後測分數優於前測分數,進步 3.78 分。根據檢定結果,達顯著差異。經過實驗補救教學後,推得實驗組有明顯 進步。表示研究者自編之補助教材 對學生之學習的確有所幫助。

再由高中低分三組學生的前後測表現進行分析 ,高分組前測分數平均 91.11 分,後測平均 95.33 分,後測成績優於前測成績,且達顯著差異。

中分組學生前測分數平均 90.5 分,後測平均 93.87 分,後測成績優於前 測成績,且達顯著差異。低分組學生前測分數平均 82.37 分,後測平均 86.5 分,雖然後測成績優於前測成績 ,但前、後測成績檢定並無顯著差異 。

綜合以上所述,本份教材對於高分組與中分組的學生有較佳的 補救效 果。推論低分組無顯著差異之原因,可能是學生雖然用研究者自編的教材進 行補救,但因為是團班進行補救教學 ,教師根據班上該錯誤類型需要補救的 人數的多寡,選擇較多人犯錯的類型補救,通常較多人犯的錯誤類型,往往 是在上位較難的概念,因此對低分組的同學較無助益,但是在高分組與中分 組,卻有顯著的進步。

参、電腦適性診斷測驗之省題率和預測 精準度

本研究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能有效節省 65~68%以上之題目,並達到 93.08%~94.26%的預測精準度。由此可知,以知識結構結合貝氏網路進行電 腦適性測驗,可以有效節省試題,節省學生受測時間;即時進行教學診斷,並 進一步進行電腦補救教學。

肆、電腦適性選題與全測診斷子技能與錯誤類型有無之一致性

在電腦適性選題與全測下,診斷錯誤類型與子技能有無的一致性,分析 結果得到:於子技能的部份,二者在前測的一致性為 92.73%,在後測的一致 性為 94.53%;於錯誤類型部份,在前測的一致性為 96.32%,在後測的一致性 為 97.06%。整體的部份,前測的一致性為 94.20%,後測的一致性為 95.58%。

就本份測驗而言,在錯誤類型的預測上,有較高的辨識率;整體而言,有不錯 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