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六章 研究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結論

「吃好的」共購平台以兩年的營運,在這市場上測試其反應,得到不錯的結果 與回饋,並且在宣傳理念時,也符合許多農業電子商務及平台策略的基本要素,但 仍然有需多改善的空間以及策略上的布局。

一、電子商務構面

(一) 改善內部及供應鏈流程與連結:

1.持續注重平台上的品質控管。

2.因友善耕作的產品特性使得產量上難以控管,但可靠著管控機制來篩選農 友,增加農友端的素質。

3.在產品價格上可繼續靠共同購買的方式以量制價。

(二) 企業間相互合作:

以共購的方式較難允許在相同品質下進行同業調貨,但能夠將某部分產品作 為可標準化商品,例如米、紅豆或果醬等,雖然不同農場間的產品仍會有差異,但 相較於其他生鮮品,消費者較可以接受其相同品項調換貨。

(三) 員工及顧客關係管理

1.利用網路平台上的工具蒐集顧客資訊,分析消費者行為。

2.平台須維持好使用者的顧客關係管理。

3.需適度篩選使用者,不論在產品品質或者使用者素質都會深深影響平台形 象。

(四) 獲取競爭優勢

1.穩定的和農友合作是「吃好的」平台的關鍵資源。

2.在產能過剩時,平台可以有效將農產品大量銷售,便能在團購這類模式中獲 得競爭優勢,例如水果盛產供過於求時,協助農友將其大量銷售。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二、平台發展

(一) 增強網路外部效應及高轉換成本

正向網路外部效應是平台能夠使平台用戶數突破臨界數量的關鍵,而高轉換 成本則是鞏固用戶人數的關鍵。其中網路外部效應又分為跨邊網路外部性應以及 同邊網路外部效應,單邊或跨邊的網路外部效應以平台作為商業模式的組織來說 較容易達到,但正向同邊網路外部效應才是平台獲得競爭優勢,比他平台廠商獲得 更高的利潤。而以提高轉換成本作為增加用戶黏著度的方式,在短時間就能夠鞏固 住使用者,使其不願意離開平台選擇其他方案。此外,在某些平台特性中,容易有 所謂專屬陷入程度,也就是雙方越過平台直接交易,但對於如「吃好的」此類平台 中,雙方的專屬陷入程度並不高,因為對於農夫來說比較不會為了一個消費者而直 接出貨給單一個消費者,在效率以及運送成本上並不會符合效益。整理上述策略意 涵,可得到表 6-1 結論。

表6-1、網路外部效應及轉換成本對於平台影響

狀況 競爭優勢

跨邊網路外部效應、正向同邊網路外部效應、高轉換成本 優 單邊網路外部效應、正向同邊網路外部效應、高轉換成本 優 跨邊網路外部效應、無同邊網路外部效應、高轉換成本 良 跨邊網路外部效應、無同邊網路外部效應、低轉換成本 差 單邊網路外部效應、無同邊網路外部效應、低轉換成本 劣

本論文研究整理

在做法上,為提高轉換成本,可設置會員購買點數優惠、紅利制度;倘若無同 邊網路外部性應甚至負向同邊網路外部性應,可設立類似共乘制的概念,如推薦其 他農夫成為農友,可以得到更多的保證購買額度。

(二) 平台的持續擴張

「吃好的」目前因取貨點模式,限制團友人數的成長,使其未達到臨界數量 (Critical Mass),未來應以宅配模式為主,增加團友的收穫方便性,然而此舉需要與 物流業者簽署合作,才能降低運送成本。而增加取貨點的模式需要培養不同區域的 經營團隊才較可行,因為駐點人員需要能夠應對團友對於產品的各式問題,還需要 有效率的在集貨點理貨。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三) 建立平台的機制化

為了使「吃好的」平台擁有應對大量使用者的延展性,並增加流程效率,「吃 好的」可建置購物車以及預付系統。建置購物車是為了建立起更快速且有效率的訂 單系統,目前平台只使用網路Google 表單及其他網路免費工具作為訂單工具,若 面對大量的團友訂單,會增加整體流程的失誤率;而預付系統是為了讓經營團隊事 先對好帳目,不必到了取貨當天才能開始記帳,另外亦可防止團友有意或無意間沒 到取貨點取貨,而造成平台需要花更多精力處理未領取的訂單。

第二節、建議

一、對於農業電商平台之建議

本研究討論之個案平台以共同購買模式實行社會支持型農業,初期創業所需 要的資源門檻並不高,網路通路、社群媒體等可利用資源非常多,對於也容易在市 場上試驗並得到回饋,是一個在農業電商這塊市場中,成為最小可能性產品的代表 (Minimum Viable Product,又稱 MVP)。對於創業團隊而言,MVP 可以以一個功能 非常簡單的樣本的型態,就能確認目標顧客的痛點以及價值訴求的存在,並測試產 品大致上是否能符合需求。

然而要在擴張平台,達到使用者的臨界數量時,就需要以平台策略思維,檢視 平台是否符合平台策略發展的框架。此時平台對於資金、資源的要求就有一定的量,

例如建置金流系統、服務系統以及物流系統。雖然本論文研究認為農業電商在共同 購買平台上較無贏家通吃的現象,但在實際的商業行為中上需要求證,且平台的使 用者數量不夠大也無法擁有穩定的正常利潤,彌平經營團隊成員的機會成本損失,

無法永續經營平台。

二、對於後續研究者之建議

經過本研究論文個案分析探討後,對於未來研究者提出了以下的建議:過去研 究論文在農業電商平台上多是探討虛實通路的整合及策略發展,或者只有提出一 套商業模式及服務流程模型解決現今台灣農業的困境,然而缺少實證的研究,因此 未來研究者可針對市場上相似於「吃好的」商業模式的平台,收集整理後,對照較 成功的平台擁有那些資源以及策略決策,並以研擬出平台發展模式。。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 中國生產力中心管理知識顧問平台,厚生市集-以社會企業自期,為台灣小農 革命,取自:

http://mymkc.com/articles/contents.aspx?ArticleID=21939 2. 什麼是社區支持型農業(2008),合樸農學市集,取自:

http://www.hopemarket.com.tw/?p=4144

3. 尤傳莉(譯)(2012),獲利世代(原作者Alexander Osterwalder & Yves Pigneur),

台北市:早安財經文化。

4. 王智永(2009),台灣有機農產品商店導入電子商務因素及其對財務績效影響 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生物事業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5. 台灣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取自:

http://www.hucc-coop.tw/

6. 好食機社區菜市長,取自:

http://foodmayor.howsfood.com/home

7. 李佩穎(2014),有機生鮮農產品線上銷售創新商業模式,國立臺灣大學商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

8. 李宗儒、黃丹青、顧婉瀛(2011),蔬果於電子商務銷售模式之探討,農林學報,

60(4),263-274。

9. 李宗儒、鐘秀欣、劉曼貞、陳麒文(2005),以消費者的觀點來進行農産品網路 商店功能之分析,電子商務學報,7(3),215-238。

10. 周志如(2008),農產品產地直銷模式之研究,中原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 文。

11. 社會支持農業(2006),台灣樸門永續設計學會,取自:

http://www.permaculture.org.tw/node/20 12. 厚生市集部落格,取自:

http://farmdirect01.pixnet.net/blog

13. 許涵雅(2016),社區支持型農業業者的服務品質、知覺價格、顧客滿意度與顧 客忠誠度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國際企業系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14. 陳威如、余卓軒(2013),平台革命,台北市:商周出版。

15. 陳美妃(2015),實體社群網路團購決策行為之探究-以嘉義縣某國小之教師 團購為例南華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論文。

16. 陳惠菁(2014),商品促銷、個人動機與團購行為之研究分析,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高階經理人企業管理碩士在職專班(EMBA)碩士論文。

17. 彭巧鳳(2015),社區與農業運銷合作社共同購買之可行性研究-以樂活農夫 市集為例,逢甲大學合作經濟學系碩士論文。

18. 黃振中、楊曉微(2005),網路商店成功模式之探討—以農產品網站為例,資訊 管理展望,7(2),31-45。

19. 蔡培慧(2009),農業結構轉型下的農民分化(1980-2005),國立臺灣大學生物 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博士論文。

20. 魏佑霖(2013),以組織經濟學角度研究農產品電子商務營運模式,國立臺灣大 學農業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英文部分

1. Robyn Van En Center (2009), Retrieved from:

https://www.wilson.edu/robyn-van-en-center

2. Henderson, Elizabeth, and Robyn Van En. (2007), Sharing the Harvest: A Citizen’s Guide to 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Revised and Expanded Edition.

White River Junction, VT: Chelsea Green Publishing Co.

3. Arie Segev, Carrie Beam, Dadong Wan (1995), “Designing Electronic Catalogs for Business Value: Results of thee Commerce Net Pilot, The Fisher Center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Management Haas School of Busines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Berkeley, pp.6-15.

4. Kalakota, R. and Whinston, A. B. (1997), Electronic Commerce: A Manager Guide,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Inc.

5. Rochet, J. C. & Tirole, J. (2003), “Platform competition in two‐sided markets “,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1(4),990-1029.

6. Evans, D. S. & Schmalensee, R. (2010), Failure to launch: Critical mass in platform businesses, Review of Network Economics, 9(4).

7. Anand, Krishnan S. and R. Aron (2003), “Group-Buying On the Web: A Comparison of Price Discovery Mechanisms “, Management Science, November 2003, v49n11, pp. 1546–1562.

8. Chang-Sung Yu (2012), A Novel VCC and Business Model for Designer Entrepreneurs, Global Business & International Management Conference, August 2012.

9. Magretta, J. (2002), “Why Business Models Matter”,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86-92. May 2002.

10. Teece, D. J. (2010), “Business Models, Business Strategy and Innovation “, Long Range Planning, Volume 43, Issues 2–3, April–June 2010, Pages 172-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