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二節、 農業電子商務平台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第五章 研究討論

第一節、社區共同購買模式

在「吃好的」營運模式與主婦聯盟所運作的「一籃菜」相似,平台建立農產品 的產銷合作,成為核心團體,而平台召集團員們一同購買,對於農民具有一定的影 響力。此平台的獲利模式中,產銷之間並無專屬關係,團員無參與農務或分擔生產 風險,乃屬於社區支持型農業(CSA)衍伸而出的共同購買模式,但仍保有 CSA 中 的社區概念,因屬於相同區域使得這消費者們擁有較強的連結,更能夠以相同的信 念一同支持農產品。

第二節、農業電子商務平台

根據魏佑霖(2013)以組織經濟學分析從事農產品電子商務之農企業營運模式 所述,在進貨物流方面,不論是否為網路通路,農企業都建議長期與固定組織合作,

並簽訂契約,以規範合作對象之權利義務,降低事後成本。「吃好的」目前並沒有 與農友簽訂契約來規範權利義務,純粹是靠著彼此的信任來維繫平台與農友間的 長期合作關係。

而在出貨物流方面,網路通路比例高的農企業可同時與兩家以上的物流業者 合作並簽訂合作契約,減少代理問題的產生,提升出貨物流品質,也建議可架設自 有網站並搭配物流業者出貨,以降低交易成本。「吃好的」本身並無長期合作的物 流業者,因此宅配至團友所耗費的成本較高。

最後提到市場行銷方面,魏佑霖指出可運用網路行銷活動以推廣理念,吸引投 合的網路社群支持農企業,降低農企業從事電子商務之交易成本,亦可運用自有網 站從事電子商務,減少未來轉換網路工具的成本。「吃好的」目前直接將 Facebook 作為平台,在社群行銷方面非常容易,平台知名度很快就打響,使用者也習慣靠著 網路工具交易產品。

一、「吃好的」農業電商發展

(一) 農業電子商務構面

李宗儒、黃丹青、顧婉瀛(2011)以不同的農業電商銷售模式(商店街開店、自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可吸引消費者 呼朋引伴團購 商品

資料來源:李宗儒、黃丹青、顧婉瀛,2011

(二) 台灣農業電商之消費者面

在李宗儒、鐘秀欣、劉曼貞與陳麒文(2005)依照資訊流、物流、金流分析消費 者所重視的電商功能中,「吃好的」必須要注意的是良好的退貨機制,目前平台並 沒有與物流公司長期配合,若在未來平台擴張需要更大量的宅配時,消費者遇到瑕 疵品該如何退換貨,責任歸屬於誰是要特別注意的。

二、「吃好的」平台架構

李佩穎(2014)有機農產品線上銷售的商業模式探討裡,提出在商業模式中包 含三個群體,平台系統作為中心,另外兩方為台灣各地農夫以及代理團主 CR。在

「吃好的」的模式裡,平台系統就是Facebook 以及部落格、各地的農夫為團友、

代理團主 CR 則由「吃好的」營運夥伴擔任。

李佩穎也提出農產品線上銷售平台的基本架構,包含:農夫頁面、商品頁面、

活動頁面、部落格、論壇以及會員區,每一個架構都有分配不同的功能,而整個「吃 好的」平台可套用於李佩穎所提出的架構上。

農夫頁面以Facebook 社團為主,農友自己或是平台團隊的記者會撰寫農場及 農友的故事、理念及農法介紹。

商品頁面為 Facebook 社團以及部落格的公開頁面上,以每一則貼文代表一 個農場,消費者可在農場下方回文討論;而下單頁面目前是以Google 表單為下單 工具,並公開於商品頁面上。最後是否成團亦會公布於商品頁面上,並且會寄電子 郵件通知有訂購成團商品的團友取貨時間及地點。

活動頁面也是Facebook 社團、部落格的公開頁面上,公布活動內容及報名方 式,活動日後的紀錄也會發布在公開頁面上。

而部落客文章、新聞專題等,除了會邀請團友及農友撰寫心得、料理以外,平 台營運夥伴也會在社團及部落格上分享產品資訊、農業新聞等,尤其創辦人黃沛云 本身為農業記者,會積極發布相關主題的文章,並宣揚友善耕作及食農教育的理念。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而論壇及會員區則是以Facebook 社團及部落格上的社群功能為主,例如管理 員頁面、討論區、留言區以及私人訊息功能等。

綜觀看來,「吃好的」平台與相關文獻所提出的平台架構相符,主要的功能接 有具備,唯獨付費方式並非平台系統所具備,目前仍然以人工結單及對帳的方式處 理付款流程。

三、「吃好的」平台發展策略

本研究論文根據平台革命(陳威如、余卓軒,2013)一書所歸納出平台發展決策 框架,以設計、成長、競爭、覆蓋重新檢視「吃好的」平台。

(一) 設計

1.定義多邊市場:

「吃好的」平台是串聯實行友善耕作的農夫以及支持友善耕作的消費者這兩 個市場。

2.激發網路外部效應:

「吃好的」是以共同購買方式合購農產品,當消費者的訂購量越大,能夠攤提 的運送成本以及進貨價就能降低,同時消費者也會因為認同平台的經營理念以及 信任產品品質,推薦更多親友加入平台使者,在消費者端具有網路外部效應;而農 夫的部分目前是沒有網路效應的,主要是當平台上出現相似的產品時,消費者就會 做出選擇,使得這些產品是互為競爭關係,因此目前平台不會同時找多個過於相似 的產品上架。

3.建立用戶過濾機制:

在農夫成為平台農友前,創辦人黃沛云都會親自前往拜訪,並在了解產品生產 過程符合友善耕作農法,才會將產品資訊公布於平台,且在消費者使用產品過後,

「吃好的」也會詢問使用經驗、心得及建議,並鼓勵貼在平台上或透過平台私底下 告知農友,使產品品質更能合乎期待;而消費者在成為團友的門檻並不高,只要是 願意了解友善耕作的民眾,都鼓勵加入平台並使用。目前平台是以Facebook 為主,

若出現妨礙、騷擾及張貼無相關議題的文章時,團隊才會主動剔除團友。

4.設定付費方式與被補貼方:

目前平台的主要收益流都是來自消費者也就是團友,目前並無補貼的方式吸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引被補貼方的成員量,目前只以共購模式能夠使產品價格降低,是吸引團友的方式。

因此「吃好的」平台未來持續經營時,可以思考以補貼的方式增加成員量。

5.用戶歸屬感:

在「吃好的」的商業模式中,信任是維繫顧客關係最重要的一點,在目前經營 成果來說,「吃好的」有做到這一點,例如農友會主動接觸創辦人希望幫忙銷售的 產品,團友也會主動詢問產品的訊息,並且不斷回饋心得。

6.開放或管制是策略:

目前「吃好的」所採取的方式為,較嚴格管制農友的加入,開放更多的消費者 成為團友,因為農友的素質即是代表著平台的形象,產品也必須要維持一定的品質;

而擁有更多穩定的團友,對於平台來說是多多益善。

7.關鍵獲利模式:

「吃好的」以共購的方式讓消費者取得較低的產品價格,吸引消費。

(二) 成長 1.突破引爆點:

在經營兩年的過程中,目前平台似乎未達到所謂臨界數量(Critical Mass),原 因可能是取貨點方式限制了團友人數的成長,在未來若能設計出更完整的宅配模 式或者成功增加更多穩定的取貨點,應能繼續增加團友的數量。

2.增加使用者數量:

目前「吃好的」的非網路外部效應的價值,是以價值主張來吸引相同理念的人 認同加入,吸引成為早期的團友,這些早期的團友是平台黏著度高的使用者,願意 積極分享其產品使用心得。而這些心得回饋能夠使得平台吸引到其他消費者或者 農夫的興趣。

3.增加用戶黏著度:

「吃好的」是一個開放的平台,鼓勵使用者貼文互相交流,以及鼓勵團友親自 到取貨點取貨與駐點夥伴交流,在這互動過程裡,會讓使用者增加平台上的歸屬感 以及社交人脈,使其增加用戶轉換成本;而團友在信任平台所提供的產品後,平台 便有了品牌口碑效果,亦會增加其用戶黏著度。

(三) 競爭

1.贏家通吃現象:

以目前觀察結果來看,在此類農業電商的贏家通吃(Winner-Take-All)現象可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

能不明顯,原因有:願意購買友善耕作農法產品的消費者,注重的點不再是以往的 價格、產品外觀,而是產品生產過程、對人體是否健康。因此消費者會選擇到自己 所信任的組織、通路購買產品,甚至會特別抗拒財團式的通路,例如量販業、大型 通路商等。

2.核心定位問題:

雖然農友「吃好的」平台這類商業模式中最關鍵的資源,但由於創辦人本身早 已培養了許多農業相關人脈,因此目前平台主要將資源投注在增加團友上,因為有 穩定的團友來源,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農夫認同平台帶來的收入;同樣的也是更多的 消費者認同友善耕作農法,才會有更多的農夫願意轉型。

3.具備延展性的機制:

目前「吃好的」平台最缺乏的就是延展性,很多的程序是靠著團隊與使用者深 度互動才完成的,例如聯絡農友可出貨品項、取貨方式、付現方式等等。缺少機制 化的可複製性及高度延展性,若面對多到一定地步的使用者時,會使平台溝通效率 降低,帶來負面的使用者體驗。

(四) 覆蓋 1.打造覆蓋力:

目前「吃好的」平台並沒有制定補貼的策略,也沒有足夠的資源及能力可以侵 蝕其他競爭平台的利潤池,只能從產品的品質來吸引消費者,因此對於「吃好的」

來說,反而要將注意力放在因應覆蓋威脅上。

2.因應覆蓋威脅:

「吃好的」平台主要的收益流來源是團友購買農產品,同時也有其他的獲利方 式,如產地旅行以及手作工坊,以平台發展策略中的覆蓋策略來說,「吃好的」有 做到分散自身利潤池來因應覆蓋威脅。

‧ 國

立 政 治 大 學

N a tio na

l C h engchi U ni ve rs it 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