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本研究希望藉由問卷調查,瞭解澎湖縣國中學生的防災素養。本章共分成四 節,第一節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 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像是受到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及氣候變化產生之負 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 AO)影響,世界各地不斷傳出重大的災難,有大地震 (Earthquakes)、熱浪(heat waves)、洪水(floods)、 火山爆發(volcanoes eruption)及 其引起之海嘯(tsunami)、高溫乾旱(droughts)及森林野火(forest fires)、暴風雪 (blizzards)、山崩(landslides)、土石流(debris flow)及超級颱風(super typhoons),如 2010 年的海地、智利、中國青島等其他區域的大地震、里約熱內盧洪水和泥石 流災害、冰島艾雅法拉火山爆發引發歐洲領空關閉、亞加達颶風(Agatha Hurricane) 襲擊中美洲、玻利維亞森林火災、中國西南大乾旱、梅姬颱風豪雨影響台灣與菲 律賓。2010 年末延續到 2011 年有澳洲昆士蘭洪水、紐西蘭南島基督城大地震、

日本東北大地震、美國南部龍捲風災害、南韓首爾百年豪雨、泰國水災、印尼土 石流災害、東非乾旱。2012 年新疆與蘇門答臘地震、2013 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洪災、2014 年北美洲寒流、日本廣島土石流、日本御嶽山火山噴發。2015 年巴 基斯坦熱浪、尼泊爾地震引發珠穆朗瑪峰雪崩事故、華盛頓州森林火災。2016 年 1 月北半球寒流等…。每次災害皆帶來巨大傷亡與損失,對於經濟復甦與糧食 短缺問題都造成重大衝擊。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地震活動頻繁。氣候上屬於熱帶與副熱帶的氣候,加上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區 域及季風帶交會區,每年遭受颱風豪雨的影響不小。另外台灣山高坡陡,加上地 震使土質鬆動,豪雨後易有土石流災害發生。根據世界銀行於 2005 年刊行的《天

然災害熱點-全球危機分析》(Nature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指出,臺灣同時曝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為 73%,均高居世界第一;而同時曝露在兩項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人口為 90%

(歐陽嶠暉,黃宏斌,施邦築,李文正,2011),臺灣已被列為全世界最容易遭受 天然災害侵襲的地區之一。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2015),從民國 88 年至 104 年,

臺灣地區天然災害共發生 158 次,其中以颱風 90 次最多,水災 47 次居次,

地震 16 次,其他天然災害 5 次,總計造成 7320 人死亡、656 人失蹤及 7976 人受傷。由這些數據可以知道,天然災害的次數頻繁出現,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

在無法避免的情形之下,若能事先做好防災準備,將能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隨著台灣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與變遷,高度都市化將導致社會易致災性的提 升,都市人口密度稠密、土地使用強度提升、交通運輸頻繁等致使火爆災害、交 通事故及毒化等人為災害的風險提升。另外都會地區空間結構的轉變,包括:建 築物高樓層化、長隧道特殊空間、高速運輸網路與新興工業區等,將導致災害脆 弱度的提升(行政院,2011)。就火災而言,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資料顯示,從民國 100 年至 104 年間,台灣每年發生的火災次數至少有 1400 次以上,損失金額高 達上億元。而交通事故的發生次數更多,每年發生的次數至少有 23 萬次以上,

103 和 104 年更增加至 30 萬次以上,死亡和受傷的民眾也是逐年攀升。由統計 資料可發現人為災害仍佔重大災害中相當的比例,其發生規模雖然常小於天然災 害,但因次數較多,且常出乎意料,幾乎不限發生地點,顯示人為災害的重要及 不可輕忽(蘇昭郎, 2006)。加上人為災害的成因複雜,包括人為的疏失及不當操 作、儀器的老舊故障、化學藥品的不當使用和儲存、廢棄物品處理不當、缺乏落 實有系統的管理規定、缺乏適當的災害預防與應變的教育訓練等,都可能導致人 為災害的產生(蔣偉寧等人,2004a)。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天然與人為的災害,可以透過教育傳遞正確的防範措施 及防災觀念,達到一定程度的避災效果,減輕或防止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及損失。

而災害的存在、發生過程和因應行為又與知覺有關,因此要預防發生災害、減輕 其傷害,必須先從防災教育著手(黃朝恩,2000)。防災教育的目的在於提昇一 般民眾對災害的認識,進而了解災前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培養民眾具備良好 的防災素養,強化抗災的能力,減輕人民和社會的災害損失。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國家對於防災議題亦相當重視,在防災措施上,於民國 83 年提出「災害防 救專案」,88 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89 年又公布「災害防救法」。我國教 育主管單位了解防災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民國 89 年教育部所公佈的九年一貫 課程暫行綱要中,防災教育課程已經正式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綱要之中,並 延續至民國 94 年公布之正式綱要之中。此外教育部於 91 年所推行的「防災科 技教育改進計畫」,亦完成許多防災教育教材與防救災計畫等相關規劃,為我國 防災教育的推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教育部於 93 年所公布的「防災教 育白皮書」(蔣偉寧等人,2004a)中,也清楚的闡述防災教育的理念,且針對推 動防災教育時所遭遇的問題進行分析,並透過研究提出未來防災教育推行的目標 與策略。

防災素養在學習階段更加重要,以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心理來說,這時期是個 人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良好的防災素養的學習將會影響終身。在 之前所做的研究中,主要以台灣本島區域的學生為主,因此想了解澎湖縣國中生 在這幾年的防災教育下,防災素養的現況與程度,以作為日後九年一貫教育階段 防災教育的一項參考,並從中得知防災素養有哪些缺失或不足,以尋求改善之 道。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來了解國中學生具備的防災素養。除探討現行防災教 育外,同時調查國中學生災害的概念理解與防災素養發展現況,並希望藉由本問 卷評估防災教育的教學成效,以及作為發展防災教育之參考。根據研究背景和研 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的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 瞭解目前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的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相關情形。

二、研究問題

(一) 瞭解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現況:

1.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訊息來源為何?

2.澎湖縣國中學生具備的防災素養程度為何?

(二) 不同背景的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有何不同:

1.不同性別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2.不同學校地區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3.不同社經地位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4.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5.防災知識來源種類不同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三) 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之相關情形:

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及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這三者是否有 相關性的存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概念與防災素養,主要的研究 變項為防災素養、天然災害、人為災害。

一、防災素養

根據教育部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調查規劃計畫中指出(葉 欣誠等人,2006),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及生命危害的各類災害,具備一 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並能主動的擷取災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 對防災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本研 究參考教育部的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人,2004a)中將防災素養分為「防災知 識」、「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三個部份。

二、防災知識

對於災害相關知識知悉與了解的程度,包括能了解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災 害種類、性質與因果關係,以及災害對於人類傷害的程度,並具備災害預防措施 與災害應變行動的知識等。包含「災害認知」、「防備知識」、「應變知識」。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知識程度,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 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四部分「防災知識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的高低,表示研究對象對防災知識的瞭解程度。

三、防災態度

對於災害關心的程度、災害嚴重性的知覺程度、對防災救災所抱持的信念與 價值觀,以及對於防災的責任意識等。包括具備積極之防災態度,對於災害的警 覺性,能主動吸收防災相關之訊息,積極參與學校或社區防救災工作與防災演 練。包含「防災警覺性」、「防災價值觀」、「防災責任感」。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態度,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學學 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二部分「防災態度量表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防災態度愈趨正向。

四、防災行為

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包括災害發生前的各項準備 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的執行等。包含「災害準備行動」、

「災害應變行動」、「災害復原行動」。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行為,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學學 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三部分「防災行為量表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防災行為愈趨正向。

五、天然災害

天然災害係指自然界發生足以為害人類生存與發展之現象,凡自然環境變動

天然災害係指自然界發生足以為害人類生存與發展之現象,凡自然環境變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