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沒有找到結果。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 之調查研究

N/A
N/A
Protected

Academic year: 2022

Share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 之調查研究"

Copied!
153
0
0

加載中.... (立即查看全文)

全文

(1)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指導教授:何俊青博士、呂祝義博士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 之調查研究

研究生:陳若晶 撰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

(2)
(3)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課程與教學碩士在職專班

碩士論文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 之調查研究

研 究 生:陳若晶 撰

指導教授:何俊青、呂祝義 博士

中華民國一○六年八月

(4)
(5)
(6)

謝 誌

當初選擇暑期進修時,想在閒暇之餘遊遍台東的好山好水而選擇了台東大 學。踏進東大的校園,豔陽高照伴隨著陣陣蟬鳴,我重拾了學生的身分,帶著期 待與喜悅,與同學們初次的相見,開始了精進能力的課程。

回想三年來的暑期課程,認識了來自各地的有熱忱的學習夥伴,一起為報告 而奮鬥到深夜、課堂的學習與分享、戶外踏察、欣賞光雕熱氣球等等,成為我難 忘的回憶。謝謝我的室友、樓友們在日常生活的照顧,帶給我歡樂的時光。

論文順利完成的此時,要感謝我的指導教授何俊青老師,謝謝老師給予我意 見與指導,提醒我要注意的事項,一問一答的過程中,讓我思緒更加清楚。曾經 一度在寫論文中停頓許久時,老師一直不斷鼓勵及督促我,讓我能一步一步地完 成論文。感謝指導教授呂祝義老師在問卷的專家效度、論文審查及口詴時給予我 許多意見,給我安心的力量。另外,感謝鄭燿男教授,在論文審查與口詴時給予 我許多的建議、問題反思,及貼心的提醒。感謝教授們的寶貴的建議與指正,讓 論文能更加完善。

感謝一起奮鬥論文寫作的夥伴,若沒有你,我還在原地踏步中,幸好你拉了 我一把,讓我能如期完成。謝謝我的朋友們,分享過來人的經驗談,在我遇到瓶 頸時,能順利突破困境。謝謝辦公室的同仁們,三不五時關心我、幫我打氣。謝 謝熱心澎湖教育夥伴的協助發送問卷,讓研究資料蒐集更加完整。感謝在台東的 Lynn 大力協助,讓我順利完成論文口詴。

最後,感謝我的爸媽與姊姊,能讓我無後顧之憂並給予我支持的力量,成為 我求學時最強而有力的後盾,來完成這個學位。

三年的修業及這段時間的論文寫作,謝謝這一路走來給予我幫助的人們,謹 以此篇簡短的謝誌,獻上我由衷的感謝。

陳若晶 謹誌 中華民國一〇六年八月

(7)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

作者:陳若晶

國立臺東大學教育學系

摘 要

本研究目的在瞭解澎湖縣國中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防災態 度、防災行為之現況;調查不同背景變項之學生防災知識、防災態度 與防災行為之差異情形;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的防災知識、防災態度 與防災行為之相關情形;最後,綜合研究結果,提出具體建議。

本研究採用問卷調查法,研究對象為 640 位澎湖縣國中學生,研 究工具參考相關量表改編製成「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 研究問卷」。施測後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分析、獨立樣本 t 考驗、

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之統計方法加以分析。依據分析 結果,得到結論如下:

一、澎湖縣國中學生在防災知識整體來說還算良好,顯示學生的防災 知識有一定認知與瞭解;在防災態度上是非常正向積極;在防災 行為是積極、正向。

二、女生在防災知識及防災行為優於男生,但在防災態度上沒有。

三、九年級學生的防災知識最佳,在防災態度和防災行為是七年級學 生表現較好。

四、一般地區的學生防災知識比偏遠地區學生佳。在防災態度和防災 行為是一般地區及偏遠地區的學生優於特偏地區的學生。

五、高社經與中社經地位的學生在防災知識的表現優於低社經地位。

中社經地位學生在防災態度和防災行為是優於低社經地位。

六、澎湖縣國中生的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有正相關,但防災知識與 態度、防災知識與行為沒有相關。

關鍵詞:防災素養、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行為

(8)

Study on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Ruo-Jing Chen Abstract

This study aims to explore current situation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n Penghu County; it investigates difference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of students with different background variables; it probes into correlation among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finally, based on research findings, it proposes specific suggestions.

This study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subjects are 640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Research tool is “questionnaire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in Penghu County” revised by related scales. Data obtained are analyzed by

statistical methods such as descriptive statics,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One Way ANOVA Analysis, and Pearson Product-moment correlation.

Based on analytical result, the conclusions are shown as follows:

1.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Penghu County is positive. It shows that students have certain degree of cognition and recognition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is extremely positive and active; their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is active and positive.

2. Females are superior to males in ter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instead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3. Grade 9 stud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is the best. Grade 7

students reveal better performance in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9)

4. In comparison to remote area students, those in general regions show better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s to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students of general and remote areas are superior to those in particularly remote areas.

5. In comparison to students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those of high and medium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reveal superior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In terms of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students of medium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are superior to those of low social and economic status.

6. Penghu County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shows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However, there is no correlation between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attitude and behavior.

Keywords: disaster prevention literacy, disaster prevention knowledge,

disaster prevention attitude, disaster prevention behavior

(10)

目 次

摘要... i

Abstract ... i

目 次... iv

表 次... vi

圖 次... viii

第一章 研究緒論 ...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 3

第三節 名詞釋義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 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 7

第一節 災害相關概念與影響 ... 7

第二節 防災的意義與素養 ... 13

第三節 澎湖縣防災教育概況 ... 21

第四節 防災素養與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實施 ... 45

第一節 研究架構 ... 45

第二節 研究假設 ... 46

第三節 研究方法 ... 47

第四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 ... 47

第五節 研究工具 ... 49

第六節 資料處理 ... 65

第七節 研究方法與步驟 ... 66

第四章 結果與討論 ... 69

第一節 研究對象基本資料分析 ... 69

第二節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防災態度及防災行為之 現況分析 ... 71

第三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的差異分析 ... 78

第四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態度的差異分析 ... 87

(11)

第五節 不同背景變項在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行為的差異分析 ... 93

第六節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防災態度及防災行為之 相關分析 ... 10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 103

第一節 結論 ... 103

第二節 建議 ... 105

參考文獻... 109

(一)中文部分 ... 109

(二)外文部分 ... 113

附錄... 115

附錄一 專家效度問卷回饋 ... 115

附錄二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預試問卷 ... 128

附錄三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正式問卷 ... 135

(12)

表 次

表 2-1 國小 1-2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 17

表 2-2 國小 3-4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 18

表 2-3 國小 5-6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 19

表 2-4 國中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 20

表 2-5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摘要表(國小)... 30

表 2-6 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摘要表(國中&高中) ... 39

表 3-1 正式施測抽樣學校及抽樣人數一覽表 ... 49

表 3-2 父母職業分類表 ... 50

表 3-3 教育程度和職業分類等級表 ... 51

表 3-4 家庭社經地位指數換算表 ... 51

表 3-5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問卷題數各層面分佈表 . 52 表 3-6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態度」問卷題數各層面分佈表 . 53 表 3-7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行為」問卷題數各層面分佈表 . 54 表 3-8 專家背景資料表(依專家姓氏筆畫排列) ... 55

表 3-9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知識」專家效度問卷題數 各層面分佈表 ... 55

表 3-10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態度」專家效度問卷題數 各層面分佈表 ... 55

表 3-11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素養之「防災行為」專家效度問卷題數 各層面分佈表 ... 56

表 3-12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知識預試問卷難度、鑑別度、項目分析摘要 57 表 3-13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態度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 ... 58

表 3-14 防災態度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60

表 3-15 澎湖縣國民中學學生防災行為預試問卷項目分析摘要 ... 61

表 3-16 防災行為量表因素分析結果摘要表 ... 63

表 3-17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重新編碼 ... 64

表 4-1 正式施測抽樣學校及抽樣人數一覽表 ... 69

表 4-2 正式樣本背景資料分析一覽表 ... 71

表 4-3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知識類別與項目統計表 ... 72

表 4-4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知識各題得分統計表 ... 72

表 4-5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態度類別與項目統計表 ... 74

表 4-6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態度各題目得分統計表 ... 75

(13)

表 4-7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行為類別與項目統計表 ... 76

表 4-8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行為各題目得分統計表 ... 77

表 4-9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防災知識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78

表 4-10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防災知識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79

表 4-11 不同學校地區之國中學生防災知識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1

表 4-12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防災知識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2

表 4-13 不同主要知識來源之國中學生防災知識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4

表 4-14 不同背景變項之防災知識研究結果分析表 ... 85

表 4-15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防災態度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7

表 4-16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防災態度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8

表 4-17 不同學校地區之國中學生防災態度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89

表 4-18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防災態度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91

表 4-19 不同背景變項之防災態度研究結果分析表 ... 92

表 4-20 不同性別之國中生防災行為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94

表 4-21 不同年級之國中學生防災行為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95

表 4-22 不同學校地區之國中學生防災行為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96

表 4-23 不同社經地位之國中學生防災行為的差異比較摘要表 ... 98

表 4-24 不同背景變項之防災行為研究結果分析表 ... 99

表 4-25 防災知識與防災態度之積差相關情形摘要表 ... 100

表 4-26 防災知識與防災行為之積差相關情形摘要表 ... 101

表 4-27 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之積差相關情形摘要表 ... 101

(14)

圖 次

圖 2-1 「防災科技教育」歷年推動成果 ... 28 圖 3-1 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架構 ... 45

(15)

第一章 研究緒論

本研究希望藉由問卷調查,瞭解澎湖縣國中學生的防災素養。本章共分成四 節,第一節先說明研究背景與動機,第二節說明研究目的與問題,第三節為名詞 解釋,第四節為研究的範圍與限制。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遷,像是受到反聖嬰現象(La Niña)及氣候變化產生之負 北極振盪(Arctic Oscillation, AO)影響,世界各地不斷傳出重大的災難,有大地震 (Earthquakes)、熱浪(heat waves)、洪水(floods)、 火山爆發(volcanoes eruption)及 其引起之海嘯(tsunami)、高溫乾旱(droughts)及森林野火(forest fires)、暴風雪 (blizzards)、山崩(landslides)、土石流(debris flow)及超級颱風(super typhoons),如 2010 年的海地、智利、中國青島等其他區域的大地震、里約熱內盧洪水和泥石 流災害、冰島艾雅法拉火山爆發引發歐洲領空關閉、亞加達颶風(Agatha Hurricane) 襲擊中美洲、玻利維亞森林火災、中國西南大乾旱、梅姬颱風豪雨影響台灣與菲 律賓。2010 年末延續到 2011 年有澳洲昆士蘭洪水、紐西蘭南島基督城大地震、

日本東北大地震、美國南部龍捲風災害、南韓首爾百年豪雨、泰國水災、印尼土 石流災害、東非乾旱。2012 年新疆與蘇門答臘地震、2013 年阿富汗和巴基斯坦 洪災、2014 年北美洲寒流、日本廣島土石流、日本御嶽山火山噴發。2015 年巴 基斯坦熱浪、尼泊爾地震引發珠穆朗瑪峰雪崩事故、華盛頓州森林火災。2016 年 1 月北半球寒流等…。每次災害皆帶來巨大傷亡與損失,對於經濟復甦與糧食 短缺問題都造成重大衝擊。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帶,是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的一部分,

地震活動頻繁。氣候上屬於熱帶與副熱帶的氣候,加上位於西太平洋颱風路徑區 域及季風帶交會區,每年遭受颱風豪雨的影響不小。另外台灣山高坡陡,加上地 震使土質鬆動,豪雨後易有土石流災害發生。根據世界銀行於 2005 年刊行的《天

(16)

然災害熱點-全球危機分析》(Nature Disaster Hotspots–A Global Risk Analysis)

指出,臺灣同時曝露於三項以上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面臨災害威脅的人口為 73%,均高居世界第一;而同時曝露在兩項天然災害的土地面積與人口為 90%

(歐陽嶠暉,黃宏斌,施邦築,李文正,2011),臺灣已被列為全世界最容易遭受 天然災害侵襲的地區之一。根據內政部統計年報(2015),從民國 88 年至 104 年,

臺灣地區天然災害共發生 158 次,其中以颱風 90 次最多,水災 47 次居次,

地震 16 次,其他天然災害 5 次,總計造成 7320 人死亡、656 人失蹤及 7976 人受傷。由這些數據可以知道,天然災害的次數頻繁出現,影響人民的生命財產,

在無法避免的情形之下,若能事先做好防災準備,將能減輕災害帶來的影響。

隨著台灣工商業的快速發展與變遷,高度都市化將導致社會易致災性的提 升,都市人口密度稠密、土地使用強度提升、交通運輸頻繁等致使火爆災害、交 通事故及毒化等人為災害的風險提升。另外都會地區空間結構的轉變,包括:建 築物高樓層化、長隧道特殊空間、高速運輸網路與新興工業區等,將導致災害脆 弱度的提升(行政院,2011)。就火災而言,根據內政部消防署資料顯示,從民國 100 年至 104 年間,台灣每年發生的火災次數至少有 1400 次以上,損失金額高 達上億元。而交通事故的發生次數更多,每年發生的次數至少有 23 萬次以上,

103 和 104 年更增加至 30 萬次以上,死亡和受傷的民眾也是逐年攀升。由統計 資料可發現人為災害仍佔重大災害中相當的比例,其發生規模雖然常小於天然災 害,但因次數較多,且常出乎意料,幾乎不限發生地點,顯示人為災害的重要及 不可輕忽(蘇昭郎, 2006)。加上人為災害的成因複雜,包括人為的疏失及不當操 作、儀器的老舊故障、化學藥品的不當使用和儲存、廢棄物品處理不當、缺乏落 實有系統的管理規定、缺乏適當的災害預防與應變的教育訓練等,都可能導致人 為災害的產生(蔣偉寧等人,2004a)。此為研究動機之一。

面對隨時可能發生的天然與人為的災害,可以透過教育傳遞正確的防範措施 及防災觀念,達到一定程度的避災效果,減輕或防止災害所造成的傷亡及損失。

而災害的存在、發生過程和因應行為又與知覺有關,因此要預防發生災害、減輕 其傷害,必須先從防災教育著手(黃朝恩,2000)。防災教育的目的在於提昇一 般民眾對災害的認識,進而了解災前準備和緊急應變的重要,培養民眾具備良好 的防災素養,強化抗災的能力,減輕人民和社會的災害損失。此為研究動機之二。

(17)

國家對於防災議題亦相當重視,在防災措施上,於民國 83 年提出「災害防 救專案」,88 年成立防災國家型科技計畫,89 年又公布「災害防救法」。我國教 育主管單位了解防災教育的重要性,於是在民國 89 年教育部所公佈的九年一貫 課程暫行綱要中,防災教育課程已經正式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綱要之中,並 延續至民國 94 年公布之正式綱要之中。此外教育部於 91 年所推行的「防災科 技教育改進計畫」,亦完成許多防災教育教材與防救災計畫等相關規劃,為我國 防災教育的推動,奠定下良好的基礎。另外,教育部於 93 年所公布的「防災教 育白皮書」(蔣偉寧等人,2004a)中,也清楚的闡述防災教育的理念,且針對推 動防災教育時所遭遇的問題進行分析,並透過研究提出未來防災教育推行的目標 與策略。

防災素養在學習階段更加重要,以國中階段的青少年心理來說,這時期是個 人生活習慣和價值觀形成的主要時期,良好的防災素養的學習將會影響終身。在 之前所做的研究中,主要以台灣本島區域的學生為主,因此想了解澎湖縣國中生 在這幾年的防災教育下,防災素養的現況與程度,以作為日後九年一貫教育階段 防災教育的一項參考,並從中得知防災素養有哪些缺失或不足,以尋求改善之 道。此為研究動機之三。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本研究以問卷調查方式來了解國中學生具備的防災素養。除探討現行防災教 育外,同時調查國中學生災害的概念理解與防災素養發展現況,並希望藉由本問 卷評估防災教育的教學成效,以及作為發展防災教育之參考。根據研究背景和研 究動機,本研究主要的目的與問題如下:

一、研究目的

(一) 瞭解目前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現況。

(二) 探討不同背景的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之差異情形。

(三) 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相關情形。

(18)

二、研究問題

(一) 瞭解澎湖縣國中學生防災素養之現況:

1.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訊息來源為何?

2.澎湖縣國中學生具備的防災素養程度為何?

(二) 不同背景的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有何不同:

1.不同性別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2.不同學校地區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3.不同社經地位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4.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5.防災知識來源種類不同的學生對於防災素養是否有顯著的差異?

(三) 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素養之相關情形:

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及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這三者是否有 相關性的存在?

第三節 名詞釋義

本研究旨在探討澎湖縣國中學生對於防災知識概念與防災素養,主要的研究 變項為防災素養、天然災害、人為災害。

一、防災素養

根據教育部各學習階段學生與中小學教師防災素養調查規劃計畫中指出(葉 欣誠等人,2006),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威脅及生命危害的各類災害,具備一 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並能主動的擷取災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 對防災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本研 究參考教育部的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人,2004a)中將防災素養分為「防災知 識」、「防災態度」與「防災行為」三個部份。

二、防災知識

對於災害相關知識知悉與了解的程度,包括能了解生活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災 害種類、性質與因果關係,以及災害對於人類傷害的程度,並具備災害預防措施 與災害應變行動的知識等。包含「災害認知」、「防備知識」、「應變知識」。

(19)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知識程度,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 學學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四部分「防災知識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的高低,表示研究對象對防災知識的瞭解程度。

三、防災態度

對於災害關心的程度、災害嚴重性的知覺程度、對防災救災所抱持的信念與 價值觀,以及對於防災的責任意識等。包括具備積極之防災態度,對於災害的警 覺性,能主動吸收防災相關之訊息,積極參與學校或社區防救災工作與防災演 練。包含「防災警覺性」、「防災價值觀」、「防災責任感」。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態度,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學學 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二部分「防災態度量表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防災態度愈趨正向。

四、防災行為

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包括災害發生前的各項準備 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的執行等。包含「災害準備行動」、

「災害應變行動」、「災害復原行動」。

而本研究所指的防災行為,是指受試者在研究者自編的「澎湖縣國民中學學 生防災素養之調查研究問卷」中,在第三部分「防災行為量表問卷」項目的得分 而言,得分愈高,表示研究對象防災行為愈趨正向。

五、天然災害

天然災害係指自然界發生足以為害人類生存與發展之現象,凡自然環境變動 所產生災禍,均屬之(陳弘毅,2005)。中央氣象局天然災害災防問答集當中指出 以天然變異為主因而產生,並表現為天然形態的災害稱之為天然(自然)災害,如 地震、颱風、豪雨及暴潮(中央氣象局,2010)。綜合上述,自然界的變異產生天 然形態的災禍,而為害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象,稱做為「天然災害」。本研究根 據教育部防災教育宣導手冊(2004b)中將天然災害分為,地震災害、颱風災害、

水災災害、土石流災害、雷擊災害、旱災災害、流行病災害、蜂螫與蛇咬共八種。

六、人為災害

人為災害泛指人類活動中,由於人為失誤或惡意,技術或設備失常所引發人 員傷亡、財產損失、環境與生態破壞的意外性事故災害(蘇昭郎,2006)。本研究

(20)

中根據教育部防災教育宣導手冊(2004b)中將人為災害分為火災災害、交通事 故、電氣災害、瓦斯災害、燒燙傷的預防、戲水安全、校園安全共七種。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一、研究範圍

本研究選擇以澎湖地區為主,包括馬公市、湖西鄉、白沙鄉、西嶼鄉、望安 鄉、七美鄉。研究對象以澎湖縣國中學生為受試樣本。

二、研究限制

基於人力、時間及經費的考量,本研究選擇澎湖縣國中學生為受試樣本,因 地區性不同,研究結果僅以澎湖縣為例,不推論至其他縣市地區。另外,本研究 透過問卷方式得到受試者的意見,研究者非親自到現場,難免無法控制填答情 境,受試者填答問卷時,可能會受到外來因素及個人因素影響而出現不夠縝密且 不符實際之填答,再加上未能以質的研究方法(訪談)加以深入探討。因此,在內 容分析和結果解釋上,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誤差。

(21)

第二章 文獻探討

根據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本章就相關文獻資料與學者研究進行分析、蒐 集、整理及文獻回顧。共分成四節:第一節為「災害相關概念與影響」;第二節 為「防災的意義與素養」;第三節為「澎湖縣防災教育概況」;第四節為「防災 素養與防災教育相關研究探討」。

第一節 災害相關概念與影響

一、災害的定義

有關災害的定義,許多國內關於災害的研究有不同的說法:

王秋原、徐美玲 (1990)採用的定義「凡由環境因子變化所產生之作用而使 人類的生命、財產遭受損失的現象,稱為環境災害。通常將自然環境本身特性變 異所造成的災害,稱為自然災害;把人類行為引發自然環境所造成的災害,稱為 人為環境災害」。

王志鏞(1997)認為「災害是直接或間接地對人類的生命、財產、甚至舒適產 生危害或損害的自然現象」。

黃朝恩(2000)認為災害成因多種多樣,有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方面,對於每 一種災害,要從這兩方面分別去追究原因,才能更有效地為防災、減災提供科學 依據,不少災害其實是自然和人為兩種力量互動的結果。由於人類長期盲目開發 環境資源,對大自然資源做出超限利用和過度需求,以致產生許多變異型的「自 然」災害。其中若干完全因為人的因素而造成的災害,包括各種汙染和全球性環 境變遷(如全球增溫、臭氧層耗損 )在內,可稱為人為型環境災害(man-made disasters)。至於因其人類不當活動而激化的災害,在原有預見的災難上增加其規 模、幅度和頻率,稱為誘發性自然災害(man-induced disaster)。

馬士元(2001)對災害的解釋為「災害就是危害發生的影響,嚴重破壞社會運 作,造成大規模的人命、物質和環境損失,並超出受影響的社會僅憑自己的資源 就能應付的能力」。

(22)

洪明仕(2003)說明災害是指突如其來的環境變遷、破壞或威脅,直接或是間 接擾亂了民眾日常生活秩序,造成巨大而慘重的傷亡,或是對身心健康產生不良 的影響。

中央氣象局(2010)在天然災害災防問答集中指出,凡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和生 存條件的各類事件通稱為「災害」、「災難」。

國外學者針對災害的英文字 hazards 與 disaster 兩者,有不同的定義:

Nigg(1995)認為 hazards 造成的破壞範圍較小和死傷的人員較少;disaster 指大規模的災害傷害。

Smith & Tobin(1979)對 hazard 定義為:對人們、環境或財產有潛在物質 或情況上的傷害或不利影響,災害的威脅有:(一)對人體:死亡、傷害、疾病 與壓力(二)對財貨:財產損失、經濟損失(三)對環境:植物動物的損失、污 染與環境舒適性的損失。

聯合國國際減災策略署(International Strategy for Disaster Reduction,2004)

將disaster定義為「具有潛在破壞力的自然事件、現象或人類活動,它們可能造成 人的傷亡、財產損害、社會經濟混亂或環境退化。可包括將來可能產生威脅的各 種隱患,其原因有各種各樣,有自然的(地質、水文氣象和生物),也有人類活動 引起的(環境退化和技術危害)」。

Eryilmaz(2007)指出,災害係指連串事件影響到人們生命損失,導致破壞性 或癱瘓性影響之異常情況

歐洲環境協會(European Environment Agency,2012)定義災害是使社會結構 的嚴重瓦解,導致廣泛地人類、物質或環境損失,並且超過所受影響的社會自身 能力無法應付的程度。

以上所述,研究者歸納災害的定義為環境變化中,危害人類生命、財產及生 活上巨大變化或對環境產生嚴重的傷害,稱做災害。

二、災害的總類

影響人類且產生危害的災害類型有許多種,大致上有以下幾種分類:

教育部「防災教育宣導手冊」中把災害的種類可簡單區分為「天然災害」與「人 為災害」兩大類。天然災害係由大自然的力量(地震力、風力....等等)或是現象(土 石流、雷擊..等等),構成對人類活動的威脅;人為災害主要是因為人的疏失而導

(23)

致的災害,例如:火災、電器與瓦斯等使用不當所造成的災害等等(蔣偉寧等人,

2004b)。

陳禹銘、蘇昭郎、樊國恕(2009)曾將災害做以下定義,將其分成三大類:

一為環境退化災害:環境災害則是著重于人為因素所造成之後果,例如濫砍樹 木,濫盜砂石,生物絕種跡象等。二為科技災害:是因工業、技術與科技發展需 求而開發之科技廠房或設施所可能帶來的災害,例如輻射,污染,化學毒氣災害 等。三為天然災害:天然災害有可以細分為三小類,第一小類是水文氣象性災害,

包含洪旱災,土石流,土質流失,颱風,豪雨,閃電,森林大火,氣溫異常,雪 崩等。第二小類是地質性災害,包含地震,海嘯,火山爆發,地殼運動,石崩等。

第三小類則為生物性災害,包含流行性,接觸性之動物,植物傳染病等。而這三 位學者更進一步將上述災害綜合整理後細分為天然因素或人為因素,可以更具體 的發現洪水、乾旱、森林大火、土石流與雪崩這五種危害是人為因素可以直接或 間接對於災害之形成造成影響。當中在我國除了雪崩、森林大火與乾旱較為少見 外,洪水與土石流已經漸漸成為我國首要危患。

根據 2010 年修正後「災害防救法」中對災害的定義,係指下列災難所造成 之禍害:(一)風災、水災、震災、旱災、寒害、土石流災害等天然災害。(二)火 災、爆炸、公用氣體與油料管線、輸電線路災害、礦災、空難、海難、陸上交通 事故、森林火災、毒性化學物質災害等災害。

台北市政府(2012)在「台北市防災作業手冊101年度」中提到的災害,除了 災害防救法中所定義,另外還把輻射災害、工程災害、建築物災害、捷運工程災 害、捷運營運災害、疫災、職業災害等列入防災作業。

由上述所知,災害種類因災害性質之不同,可以簡單區分為天然(Natural)與 人為(Man-made)兩種災害類型。本研究依照教育部(2004b)的防災宣導手冊-國中 小階段具體將災害分成八項「天然災害」和七項「人為災害」,以下為天然災害 和人為災害的簡單定義:

(一)天然災害:

1.地震災害:可分成構造性地震、火山地震與衝擊性地震(例如:隕石撞擊) 等三種,台灣地區最常見的地震型態為構造性地震,由於菲

(24)

律賓海板塊不斷朝向歐亞大陸板塊下方擠壓,產生巨大的能 量,當能量釋放時便造成地震。

2.颱風災害:颱風是由熱帶海洋大氣內的擾動,在適當條件下逐漸發展而 成,當熱帶性低壓中心附近平均風力增強至每秒 17.2 公尺 時,稱之為颱風。此熱帶性低氣壓挾帶著自赤道附近吸收的 能量,擁有驚人的破壞能力,常在夏、秋兩季帶來相當大的 災情。

3.水災災害:台灣山高水急,溼季與旱季分隔明顯,降雨量多但集中在部分 月份,豐沛的降雨集中在短暫的時間內,便提高發生水災的 機率。

4.土石流災害:土石流為水、泥砂與石塊混和而成之流動體,大多發生於山 區野溪中,沿溪谷奔瀉而下,並不斷侵蝕河床與河岸之鬆動 土石,加上本身強大的衝擊力,常對河、溪兩岸與下游居民 造成重大威脅。台灣山區由於地質材料破碎,坡度陡峭,降 雨豐沛且集中,加上長期忽略水土保持工作, 造成土石流成 為近幾年經常發生的災害。

5.雷擊災害:台灣春末夏初時的午後雷陣雨,常伴隨閃電與雷鳴等現象,因 雷擊造成的災害。

6.旱災災害:乾旱會使農作物枯死、工商活動無法順利進行、河川乾涸破壞 生態、也容易形成傳染病發生的環境更會影響我們的生活品 質。台灣降雨時空分佈不均,乾旱季節的用水需求往往仰賴 雨季時的蓄積,加上近幾年全球氣候變遷,使原本水資源體 質不佳的台灣更容易遭遇乾旱的威脅

7.流行病災害:霍亂、小兒麻痺、第 71 型腸病毒、口蹄疫、登革出血熱及 2003 年嚴重呼吸道症候群(SARS)等大流行造成民眾健 康威脅、經濟衝擊與社會恐慌。流行病的發生突顯出公共衛 生的重要性「預防勝於治療」。

8.蜂螫與蛇咬:台灣每到夏日,昆蟲與爬蟲類動物活動頻繁,發生被蜜蜂、

虎頭蜂叮咬以及毒蛇咬傷的意外時有所聞。每年八至十一

(25)

月份為蜂類活動頻繁的季節,被蜂類螫咬後,大多數傷患 只產生局部反應,少數會出現嚴重中毒及過敏現象,可以 分類成局部反應、毒性反應以及過敏反應或是延遲性過敏 反應等四種。每年夏季蛇類活動頻繁的月份,台灣常見的 毒蛇有眼鏡蛇、雨傘節、龜殼花、赤尾青竹絲、百步蛇與 鎖鏈蛇六種。

(二)人為災害:

1.火災災害:大部分火災均肇因於人的大意粗心與一些不正確的生活習慣,

輕微的造成財產損失,嚴重的會造成人的傷亡。

2.交通災害:駕駛者或行人未遵守交通規則,產生的意外傷害。

3.電器災害:電器使用不當容易發生火災,造成嚴重的後果。

4.瓦斯災害:瓦斯在空氣中有一定的含量而產生一氧化碳中毒及引發爆炸與 火災。

5.燒燙傷災害:燒燙傷可能由火焰灼傷,或是被高溫液體燙傷甚至是由具腐 蝕性的物質或是電擊所造成。

6.戲水安全:戲水活動未能選擇適當的地點、高估自己的游泳能力、颱風來 襲前後等因素造成的溺水。

7.校園安全:學生惡作劇、上下樓梯推擠奔跑、在不適當的場合玩耍(例如:

走廊或窗台)等,造成人的傷亡。

三、災害的特性與影響

根據防災國家型科技計劃(1997)中,對災害之特性提出以下敘述:(一)空間 性:常因空間條件的不同而有差異,也會引起不同的災情。例如同樣強度的豪雨 在有排水設施的地區,所造成災情必然會較未設排水設施者為輕。(二)時間性:

相同條件的災害發生於不同時間,其所造成的災情可能很不相同。例如同一規模 的地震,發生在下午下班的交通尖峰時刻和發生在大多數人都已就寢的深夜,其 災情必定會有很大的差異。又如,同一地點同一規模的洪水,發生在白天所可能 造成的損失必然會較發生在深夜者為少。(三)連鎖性:災害並非個別發生且立即 結束,不同地點發生的災害會相互影響,甚至波及、擴大而形成連鎖性的災害。

這種特性在現代資訊、交通等網路系統愈發達的社會,愈容易突顯出來。(四)累

(26)

積性:災害的發生常常突然而來,但其所造成大多數災情卻是長年累積的因素所 形成的。例如地震或颱風豪雨等災害都是臨時來襲,令人措手不及,但若是平時 能夠注意防範,講求耐震或防洪措施,那麼即使突遭侵襲,其受害程度將會大幅 減輕。(五)複雜性:同樣規模的災害因素可能由於種種人為因素差異而導致不同 程度的損害。(六)複合性:由於災情具備上述五個特性,災情的形成可能會是複 合性,即是災情經常不是單一的呈現,而是不同災情的綜合。例如震災不僅會造 成房屋倒塌,也可能會因為瓦斯管線震壞而漏氣,再加上電線走火而發生嚴重火 災,造成更多的財物損失及人員傷亡;又如重大水災發生之後,由於飲用水受到 污染,可能引發傳染病流行,而致人畜大量死亡。

施邦築、李有豐及謝正倫(1998)對災害的特性亦提出以下敘述:(一)發生與 影響之不確定性:現代科技僅對天然災害如颱風、豪雨等氣象災害,能發出預警,

但對受災之時間、地點及規模,仍無法準確地預測;而人為災害更具有偶發性質,

不僅對災害的發生缺乏預測的能力,其影響亦無法預知。(二)過程具動態性與持 續性:災害是持續且動態的發展過程,災變之間還會相互影響。(三)災害具空間 性與時間性:災害發生及災情程度,常因空間的不同而有差異,而相同的災害發 生於不同時間,亦可能造成不同的災情。例如:颱風路徑從台灣西南方侵襲,會 因沒有中央山脈的屏障而有嚴重災情。(四)災害具複雜性及複合性:災情的形成 非常複雜,例如豪雨不僅會使河流溪水暴漲,也可能造成水庫混濁而影響民生用 水。

從以上意涵中可看出,大規模災害並非單純由單一原因引起,災害的發生和 災情的形成,空間和時間與災害發生的作用力有關,以現在人類的科技仍無法完 全掌握,但卻是決定災害嚴重性的關鍵,而災害的發生不僅限於發生當下,災害 的緊急反應和搶救,災後復建援助,及下一次災害來臨前的預防等,皆仍在災害 的範圍內,了解災害的特性有助於防災的成效。

(27)

第二節 防災的意義與素養

一、防災的意義

災害是無法準確的預測和避免,因此防災最主要是降低災害的影響以及災害 發生前的準備工作。Abdallah & Burnham (2000)提到防災是採取行動來預防自然 現象或潛在災害對人類及經濟財產之傷害性影響,並降低其造成人類痛苦及對經 濟財產之衝擊。若平時做好減災預防工作,災時採取有效因應措施,強化社會整 體抗災能力,對社會之繁榮與安定有相當大之助益。災害防救法(2000)中則將防 災擴大為「災害防救」,其解釋為「指災害之預防、災害發生時之應變及災後之 復原重建等措施」。有災害管理的概念,包含規劃、計畫實施、預警、緊急應變、

救助等措施,以減少或降低天然災害或科技災害(俗稱之人為災害)對於社會所 造成的影響及衝擊。災害管理可分成災前的減災、整備,災時的應變(或緊急應 變),以及災後的復原四階段,其內容說明如下(吳杰穎等人,2007):

(一)減災(Mitigation):是指降低或限制風險因子與相關災害帶來的不良影響,

可以透過各種策略和行動來確實降低規模與危害程度。因此,減災泛指任何可以 減少、消除、避免天然災害或人為災害風險的長期行動。透過減災行動的實施,

亦即透過相關政策來管理、調和人文環境與實質環境,可以降低災害發生的機會 或減少其破壞程度。減災措施包含結構式減災如工程技術、抗災建築,改良及改 善結構物;非結構式減災如透過計畫、土地管理、公共防災意識教育等的措施;

以及基礎建設減災如強化供水供電設施以減少災害發生時,因缺水缺電或管線破 裂所造成的傷亡。

(二)整備(Preparedness) :是泛指人們為保障生命財產安全及居住環境,根據災 害可能帶來的衝擊所做的準備工作,以將災害影響程度降至最低。整備亦指由政 府、專業或復原中的組織與個人發展的知識與能力,可以有效預警、因應與恢復 將要發生或已經發生的風險。整備行動主要於災害風險管理的範圍內進行,目的 為建立有效管理所有類型緊急事件的能力,達成因應災害到穩定恢復的過程。基 於對災害風險的分析與早期預警系統的良好聯結,整備包含持續性的計畫、設備 與物資的儲備、發展公眾信息的調度與合作、相關訓練與實地演練。如災害分析、

預警系統的建置、專業防救災人員的訓練和居民的教育訓練。

(28)

(三)應變(Response):是泛指災害來臨前、災害發生、到復原重建之間,即時提 供緊急服務與公共協助,以保障生命安全,減少對健康的影響,確保公眾安全並 滿足受災者的基本物質需求。災害應變主要聚焦於即時與短期的需求,故有時也 被稱作「救災」。應變措施通常包含預警疏散、救災資源的動員、應變中心之運 作、緊急搜救、緊急醫療、災民安置、保護財產安全、臨時水電的供應與架設、

緊急道路的構築等。災害應變與復原階段並沒有明確的區分,有些應變行動,如 提供臨時住所與水,也有可能延續至復原階段。

(四)復原重建(Recovery):是泛指由災害之受災狀況,恢復至災前或甚至比災前 更好之狀況,主要為恢復與改善受災社區的設施生計和生活條件,包含減少災害 風險因子。在緊急階段結束後,災後恢復與重建的任務就已開始,像是重建公共 建設、生活機能的重新規劃與建設,這樣的任務應基於事先存在的復原策略與政 策,以促進機構對於恢復行動的責任及公眾的參與。恢復方案應包含在災後提高 公眾意識與參與,提供有價值的機會以發展並實行降低災害風險的方法,以達成

「建設得更加美好」(build back better)原則。

由上述可知,傳統防災注重如何處理災害善後的部分,現今的防災觀念除了 災後的處置工作,預防災害的事前準備和災害發生的應變機制同等重要。國內對 於災害應變機制的運作,有研擬相關配套措施,使相關權責機關在災害發生時,

便於標準化指揮作業,避免因應不及而有疏漏。

二、素養的意涵

素養(literacy)這一詞在國內外學者有許多解釋。在《辭海》中解釋為平日的 修養,不過 literacy 大致上可分成狹義與廣義的的觀點來看。

狹義的分析,Roth(1992)解釋為「具有閱讀及書寫的能力」;Ayala(2000)提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素養定義為「在日常生活中能讀、寫一段簡單的 陳述」(國家教育研究院,2013)。因此,狹義的素養是指一般讀和寫的能力。

而廣義的意義,Wiley(1991)認為素養不只是單指一種能力而言,而是多種能 力、技能的總和。楊仁興(2001)認為素養是指個人擁有某些特定的技能,以順應 在家庭、工作、社區等社會生活的角色扮演。蔡清田(2011)認為「素養」意指個 體為了發展成為一個健全個體,必須因應生活情境需求所不可欠缺的知識、能力 或技術能力、態度,而且「素養」是個體基於生活環境脈絡情境的需求,激發個

(29)

體內部情境的社會心智運作機制之認知、技能、情意等等行動先決條件,以展現 主體能動者的行動,並能成功的因應生活情境的複雜任務要求一種整體因應行動 (Rychen & Salganil,2003;引自蔡清田,2011) 。張一蕃(1997)定義「素養是個 人與外界作合理而有效的溝通或互動所需具備的條件。」,其中「外界」包括了 人、事(組織、制度)及物(工具),「合理」即蘊涵了客觀的價值判斷,「有效」

則意味著素養的水準是可以有程度性差異的,而「條件」則包括了認知、技能(行 為)及情意三方面的。

綜合上述關於「素養」之解釋可知,個人為了適應社會生活,使用多種能力 與技能的總和,包含獲取資訊、知識的能力與學習及應變的技能,與外界做有效 的溝通與互動。

三、防災素養的發展結構

藉由以上文獻回顧與分析,經整理後以「防災」的觀點,參照葉欣誠(2006)

「防災素養」定義為基礎,將本研究之防災素養定義為「對於可能造成人類生存 威脅及生命危害的各類災害,具備一定程度的認識與正確的知識,並能主動的擷 取災害相關訊息,對災害產生知覺且對防災具有正面積極的態度,及具備相當程 度的能力與技能面對災害威脅。」

防災教育白皮書(蔣偉寧等人,2004a)中提到防災素養將內涵分為防災知識、

防災技能與防災態度三個部分,為了使防災教育持續推動,教育部透過「防災科 技教育深耕實驗發展計畫」及委託葉欣誠教授等人廣徵專家意見並持續性針對全 國各級別之學生和老師做防災素養的問卷調查,作為修訂防災素養內涵之依據。

防災素養主要可分為防災知識、防災態度、防災技能三個類別,其下再分「災害 認知」、「防備知識」、「應變知識」、「防災警覺性」、「防災價值觀」、「防災責任感」、

「準備行動」、「應變行為」等項目。以下針對三類別八細項分別敘述之:

(一)防災知識:對於災害相關知識知悉與了解的程度,包括能了解生活環境中 可能發生的災害種類、性質與因果關係,以及災害對於人類傷 害的程度,並具備災害預防措施與災害應變行動的知識等。

1.災害認知:對於災害認識與了解的程度,包含對各類災害的了解、災害 成因的理解,並具備災害可能造成的危險和傷害等相關知識。

2.防備知識:對於災害防範與防治的知識,包含如何防範災害發生、災害

(30)

發生前的準備工作、如何降低災害所造成傷亡與損失的知識 等。

3.應變知識:對災害發生時應變與災害發生後處置的知識,包含對於災害 發生時應變方法與災害發生後處理程序的了解等。

(二)防災態度:對於災害關心的程度、災害嚴重性的知覺程度、對防災救災所 抱持的信念與價值觀,以及對於防災的責任意識等。包括具備 積極之防災態度,對於災害的警覺性,能主動吸收防災相關之 訊息,積極參與學校或社區防救災工作與防災演練。

1.防災警覺性:對於自身與他人安全的關心程度,包含個人能意識到環境 中的危險因子,主動察覺周遭環境的改變,以及警覺環境 可能發生的災害等。

2.防災價值觀:個人對於災害與防災工作所抱持的信念,包含對自身與他 人生命安全的重視程度,能體認災害發生的必然性與防災 工作的重要等。

3.防災責任感:個人對於防災工作應盡職責的認同程度,包含能認同並積 極主動承擔防災工作責任,及履行承諾完成防災準備工作 等。

(三)防災技能:具備災前準備、災時應變以及災後復原的能力。包括災害發生 前的各項準備工作,災變時的因應行動,以及災後復建工作 的執行等。

1.準備行動:對於災害未發生前各項準備工作的執行能力,包含災前準備 工作與防災救災演練的落實,以及規劃防災計畫及擬定減災 策略的能力等。

2.應變行為:面對災害發生時與災害發生後,個人能產生正確的因應行為 與應變行動,包含正確的避災動作與應變措施,以及災後復 原復建工作的執行等。

教育部為我國教育最高指導單位,為有效達到防災教育推廣的落實,正式推 動「防災科技教育改進計畫」,這幾年的研究與執行成果中,歸納出中小學、高 中職、大專與社會成人的防災素養。在「MOE 防災教育數位平台」中,列出各

(31)

學習階段防災素養之架構、類別、項目與內涵。本研究以根據此結構,以國中學 生為研究對象,表 2-1、2-2、2-3、2-4 為各學習階段的防災素養。

表 2- 1

國小 1-2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小學(1-2 年級)

宗旨 建立災害基本知識與危險認知,訓練自我保護能力

目標

1.建立學生正確的災害知識與概念。

2.培養學生具備各類災害之警覺意識。

3.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4.訓練學生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A1 能說出災害的名稱。

A2 能描述生活周遭環境中曾發生過的災害類型。

防備知識

A3 能敘明生活周遭環境中潛存的災害類型。

A4 能說出避免製造災害的方法。

應變知識

A5 能知道災害發生時的逃生方式。

A6 能舉出災害發生時的求救方法。

防災態度

防災

警覺性 A7 能使用五官來察覺環境中可能發生的災害。

防災 價值觀

A8 能體認維持生命是最重要的。

A9 能體認做好防範災害的工作是必要的。

防災

責任感 A10 能接受防災準備工作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防災技能

準備行動 A11 能配合執行防災、減災相關的準備工作。

應變行為

A12 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的避災動作。

A13 能在災害發生時或災害發生後迅速脫離災害環境。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http://210.61.12.190/disaster/home/index.php

(32)

表 2- 2

國小 3-4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小學(3-4 年級)

宗旨 建立災害基本知識與危險認知,訓練自我保護能力與培養積極防備態 度。

目標

1.建立學生正確的災害知識與概念。

2.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3.訓練學生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B1 能列舉災害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

B2 能解釋災害發生前的徵兆。

防備知識 B3 能描述災害預防與個人安全之間的關係。

應變知識

B4 具備災害發生時求生的知識。

B5 能列舉災害發生尋求協助的管道。

防災態度

防災 警覺性

B6 能認識周遭環境的變化。

B7 能主動了解災害相關訊息。

防災 價值觀

B8 能接受防災準備工作視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份。

B9 能了解防災工作的意義與重要性。

防災 責任感

B10 能隨時注意自己與同伴的安全。

B11 能在災時主動關懷同伴並適時提供幫助。

防災技能

準備行動

B12 能參與防災、減災相關的演練行動。

B13 具備理解災害相關訊息的能力。

應變行為

B14 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的避災動作。

B15 能在災害發生時或災害發生後迅速脫離災害環境。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http://210.61.12.190/disaster/home/index.php

(33)

表 2- 3

國小 5-6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小學(5-6 年級)

宗旨 建立基礎防災知識,培養積極防備態度,認同防災工作之價值,並 具備自我避難求生技能

目標

1.建立學生正確的防災知識與概念。

2.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3.訓練學生避難求生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C1 能舉出常見災害的類型。

C3 能舉出災害對於生活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防備知識

C4 能舉例災害預防的準備工作。

C5 能區別各項災害的防範措施。

應變知識

C6 具備災害發生時的求生知識。

C7 能列舉災害發生尋求協助的管道。

防災態度

防災

警覺性 C8 能主動了解所處生活環境的安全程度。

防災

價值觀 C10 能知道做好防災工作能減少災害造成的損失與傷 亡。

防災 責任感

C11 能在災害發生時主動關懷同伴並適時提供幫助。

C12 能主動幫助他人脫離危險環境。

防災技能

準備行動 C13 能依據不同災害類型進行防備工作。

應變行為

C15 能描述災害訊息並做出正確的反應。

C16 能在災害發生後主動尋求協助。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http://210.61.12.190/disaster/home/index.php

(34)

表 2- 4

國中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中學

宗旨 建立完整之防災與應變知識,具備災害警覺意識、救助他人之能力 與初步救護之技術

目標

1.建立學生災害防範與應變的知識與概念。

2.加強學生災害警覺意識。

3.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4.訓練學生具備自我救護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D1 能區別常見災害的類型與其定義。

D2 能指出國內與國際的災害類型並能加以說明。

防備知識

D3 能熟悉防範災害的方法與程序。

D4 能指出降低災害傷亡與損失的方法。

應變知識

D5 能選擇災害發生時的應變方法。

D6 能應用災害發生後之救護措施。

防災態度

防災 警覺性

D7 能注意生活環境中災害防範的資訊。

D8 能保持警覺心留意環境中潛在的危機。

防災 價值觀

D9 能體認防災的意義與價值。

D10 能認同防災工作的重要性。

防災 責任感

D11 能主動理解個人所處周遭環境之安全程度。

D12 災害發生時能主動幫助他人。

防災技能

準備行動

D13 能解釋生活環境中可能造成傷害的危險因素。

D14 能參與災害救援救護相關的訓練。

應變行為

D15 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適當的判斷以及因應行為。

D16 能在災害發生時做出正確之救護措施。

資料來源:防災教育數位平台。http://210.61.12.190/disaster/home/index.php

(35)

第三節 澎湖縣防災教育概況

一、防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

「防災教育」主要為災前預防、災害發生時的應變及災害發生後的處理與重 建之正確知識,培養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並能以實際行動參與、預防 和解決災害問題,以減少災害帶來之精神和物質上的損失(葉欣誠等人,2006)。

「對於發生頻率不高的自然災害,僅提供文宣資料並無法增進民眾防災行 為,因此為了能達到較佳防災效果,除了大量印製文宣資料外,更需要教育活動 的配合」(Sorensen,1983)。因此,防災教育便是透過教育,讓民眾具備有關災 害及災害防救的知識與技巧,進而改變行為,促使民眾更積極準備滅災工作,以 降低災害帶來的損失(林秀梅,2001)。

防災之目的在減輕人民與社會的災害風險,完善的防救災要以堅實的科技研 發為基礎,實施與執行則有賴中央政府各部會、各級地方政府、民間團體、學校、

社區及每個國民的密切協調和參與,才能發揮最大功效。因此,加強民眾對災害 的認識、事前災害的預防,以及災害發生時的應變處理,為推動防災中做之基本 要務(蔣偉寧等人,2004a)。

二、防災教育的理念與內涵

防災教育白皮書提到,學校防災教育的重點首先在於建立安全的文化與深植 安全的理念,其次才是防災知識的傳播與使用。防災教育的四個基本理念:預防 重於治療、永續發展、安全文化、零災害。內容如下(蔣偉寧等人,2004a):

(一)預防重於治療的觀念:災害發生是難以預測,不過災害發生的原因,與 人類行為、不安全的環境息息相關。故推廣防災教育更須著重事前做好 防範措施,對災害有一定的認識,且對於環境周遭的事、物可能存在的 危害因子進一步的了解確認,提出改善或解決方案,並照方案規劃徹底 進行,採取適當之防減災策略,以降低災害之損害。

(二)防災教育導向永續發展:完整的防災理念藉由教育推行,其成效可以從 個人行為特質發展出來,帶動社會的進步與環境的改善。環境教育徹底 執行於社會之中,來建構人類生存之永續發展環境。

(36)

(三)建立主動積極的安全文化:防災教育主動推行,才能喚醒一般民眾的覺 知,這是需要持續性和永久性。防災教育的落實需得到全體參與者的共 識和決定,才能藉著逐漸提高個人的安全警戒心,使每個人養成安全習 性達到具體、主動、積極的成效。

(四)邁向零災害的願景:防災教育從學校基層做起,有賴徹底執行並由校園 內部推廣至產業界與整個社會,使全民皆有防災及緊急應變的常識與 能力,建立主動積極的安全文化,如此才能使國內災害的發生降至最 低,以達到「零災害」的願景。

防災教育的內涵,除了訓練具有正確防災觀念的民眾,更重要是訓練出能主 動採取正確防護行動的人民。防災教育若以學習者的角度來看,應涵蓋下列五項 原則(Whitehead,1996;引自洪瑜君,2010):

1.覺知自然與人文環境中,對人類社群可能造成傷害的因子。

2.發展有關自然與人文環境系統如何被天然災害影響的知識。

3.獲取與可能發生災害地區有關的技術、社會、文化、政治和經濟的 知識。

4.發展積極「探索」與「解決問題」的技巧,以及適當的價值觀,引導 處理滅災和共同安全的行為。

5.能被鼓勵應用行動策略去維持共同安全與環境品質間的平衡。

三、國外的防災教育

近年來天然災害或是人為災害的發生頻率增加,各國在防治計畫上皆有更詳 盡的規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國際減災戰略秘書處於 2006 年 6 月 15 日共同 發起名為「防災從學校開始」的全球防災教育活動,以促進世界各國推廣學校的 防災教育。以下選擇美國、日本、澳洲、英國、聯合國為例。

(一)美國

沒有依據防災教育所需,編訂一套獨立之教材。但美國教育部於 2003 年 3 月 公布防救災資源網站,提供一個完整的救災資訊予學校防救災負責人,包括天然 災害、突發事件、恐怖事件等相關資訊。美國各州甚至州內各郡對於教育具有主 導性,對於幼稚園及高中各學習階段訂有學習指標。各州有其差異性,但各州均 依其特性將必要之災害相關教育融入於學習指標中(譚義績、陳明仁、郭金水等,

(37)

2006)。美國國家教育委員會在地理科課程標準中,列出各學齡階層應該達到的 自然災害與防災教育之相關理念,分成 1-4、5-8、9-12 三個階段,學生從中按部 就班的學習(陳玉青,2007)。

美國的大眾防災教育重點在於:災害覺知、社群融入、事前準備、技術資訊 提供及緊急應變計畫。而在學學生之防災教育則以學校為單位,有政府教育部 門、學術研究單位及其他相關緊急應變組織來協助規劃。從相關報告中可知,「前 置準備」與「災難應變」均是美國各州最重要的提倡點,而防災教育訓練更是集 中於學校行政人員及教師身上。美國更設有包含人為及天然災害所造成的緊急災 難管理等相關研究所,以鼓勵及培訓防救災相關人才(蔣偉寧等人,2004a)。

美國的防災單位「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FEMA )於 1979 年正式成立,主要是負責運作及整合政府各階層的防 災組織;而其下有一個專門負責學校緊急事件的管理的部門,統籌提供美國各州 之教師、學生相關課程與訓練,並編製有各類教材與教學活動單可供線上下載。

聯邦緊急事件管理總署更要求各級學校必須定期進行地震防災教育,並且每年至 少執行地震緊急避難演習兩次(單信瑜、馬士元、王价巨、黃翊涵,2011)。

而 FEMA 也有建議之校園防災應變計畫,其可行之擬定方向與所欲達成之 目標共五項,分別為(鄧慰先,2006):

1.確認校園中可能發生之潛在危險與災害。

2.藉由災害應變計畫之實施,減少人員傷亡與財產損失。

3.研擬災害應變計畫,包含疏散路線之規劃,與庇護處所的設置等。

4.催化災後復原計畫,以便在災後迅速恢復校園原有機能。

5.加強防災訓練並與家庭教育結合,落實校園相關人員之災害應變能力。

另 外 , 美 國 聯 邦 緊 急 事 務 管 理 署 所 規 劃 之 FEMA for Kids 網 站 (http://www.fema.gov/kids/),主要分為 FEMA for Kids 與 FEMA for Parents and Educators 三大項。運用繪本、影片、有聲書、新聞、照片……等方式,介紹水 災、颶風、海嘯、雷雨、龍捲風、火山爆發、森林大火、地震、冬季風暴、恐怖 行動等十類災害,及其預防因應與重建之道。內容方面則以文字說明為主,部分 真實照片為輔,因此使用者必須具備較佳的文字閱讀能力方能善用之。家長從中 得到如何和孩子共同準備急難包及急難情況的因應措施,教師可在此網站中找

(38)

1-12 年段培訓課程材料,讓學生了解各災害發生的原因和如何做防災準備;而 FEMA for Kids 網站則多以圖像式之圖標做為連結鈕,內容方面亦運用除文字以 外之形式,如故事繪本、有聲書等,讓尚未具備文字閱讀能力者亦能自網站中獲 取災害相關資訊(單信瑜等人,2011)。

(二)日本

日本文化科學省根據災害對策基本法、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等之規 定,擬訂並推動包括災害預防、災害應變、以及災害復原重建對策之整合性「文 化科學省防災業務計畫」,並每年修訂「教育白皮書」,作為該年度之施政內容(鄧 慰先,2006)。

日本有關防災教育方面,日本教育當局視防災教材為一切防災的基礎。所以 有關防災的內容與措施均融入各年級的理科(自然)、社會、生活、保健及體育等 相關領域教學中,年齡由 6 至 17 歲分階實施,共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認識 周遭環境,第二階段為了解災害並進行調查。第三階段有觀察天氣及對地面河川 進行調查。第四階段為了解自然災害與環境中的災害、學習如何應變與防止災害 (林雪美、許民陽、鄧國雄,2011)。

日本在防災教育方面有幾個特色(譚義績,2006):1、中央各部會間與地方、

公共機關團體緊密攜手合作,尤重以地方特性為基礎的防災教育實踐。2、學校 防災教育除由各地方政府教育委員會依兒童發展階段將防災教育課程化,特別借 助相關公共機關與民間團體之專業支援,實施具地方特性之防災教育方案。3、

地方主導之學校防災體系與實踐了解民間團體在防災教育之專業支援與推動上 之功能與做法。

另外,日本在防災師資培育方面,雖然沒有專門培育機構,但非常重視教師 在防災課程進修及研習方面,如以下說明(許民陽,2007):

1.定期防災與安全教育進修:許多學校規定新任教師須接受排定之防災教育 研修課程,另外教學達一定之年資,如滿 6 年或 15 年時,也需再進修相關 防災教育之訓練,以吸收新知並累積經驗。

2.校外專業研修:凡擔任重要職務者(如衛保組長、防災種子教師)需參加校 外之專業訓練,如防火研習、心肺復甦(CPR)訓練及防震研習。

(39)

3.地區、相關機關之研修:學校教師需配合且參加地方所舉辦的各種防災演 習及訓練,如消防局之講座、災害體驗學習會、地區整體防災演練。

4.校內研習:學校防災委員會與學校安全會需定期辦各類之研習活動,如各 種防災工具使用研習會、懇親會所合辦之地震防護公聽會等。

日本在「教育、科學、運動與文化政策白皮書」中,專章說明「加強防災教 育」的重要性。從幼稚園到高級中學的各學習階段都有適合每階段的防災教育教 材內容。教師也可根據本身的經驗或研究心得,在課堂上以融入式的教學方式來 教導學生防災相關知識外,更藉助一些戶外活動,例如:避難訓練、參觀防災中 心,使學生有機會操練並熟悉一些避難求生的技巧,大部份的學校每年至少有 1 至 2 次的地震避難訓練(單信瑜等人,2011)。

(三)澳洲

澳 洲 對 於 自 然 災 害 的 處 理 由 該 國 的 「 澳 洲 急 難 管 理 局 」( Emergency Management Australia,EMA)負責處理,這部門是負責通過國家計劃,協調澳 大利亞政府的危機應對和恢復工作。EMA 下轄三處,分別負責:政策規劃與協 調、危難處理訓練、預算暨管理等事務。目前,主要任務是規劃與協調:負責協 調之中央政府各單位對各州或地方所遭遇之天然、人為或科技因素所造成災難之 處理及危難之協助等事宜,並提供各種災難危機的威脅評估與警訊(單信瑜等 人,2011)。

和美國的情況類似,EMA 所扮演之角色如同美國之 FEMA。單信瑜等人 (2011)指出 EMA 有一個專門提供學校緊急事件管理的教學資源處,統籌提供澳 洲各級教師、學生相關課程與訓練,並編製有各類教材與教學活動單供線上下 載,使澳洲各省之學校教師得依其需要來編製相關防災補充教材。在老師訓練方 面 EMA 則提供兩項協助,是關於認識自然災害的進階知識和災難及緊急事件的 最新訊息,像是南亞海嘯發生後,EMA 立刻在網頁上公告相關海嘯災情與各項 防範措施。另外 EMA 也提供各階段學校防災相關教學活動,以生動、多元的方 式協助教師引導學童學習(許民陽,2007)。最終目的是希望透過學校系統,提升 社區對災害防治與事前準備的覺知與教育。

(四)英國

英國將防災教育融入新的課程標準,針對天然災害的物理特性進行分析外,

數據

圖    次
表 2- 2  國小 3-4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小學(3-4 年級)  宗旨  建立災害基本知識與危險認知,訓練自我保護能力與培養積極防備態 度。  目標  1.建立學生正確的災害知識與概念。  2.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3.訓練學生具備自我保護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B1  能列舉災害對人類所造成的傷害。 B2 能解釋災害發生前的徵兆。 防備知識  B3  能描述災害預防與個人安全之間的關係。  應變知識
表 2- 3  國小 5-6 年級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小學(5-6 年級)  宗旨  建立基礎防災知識,培養積極防備態度,認同防災工作之價值,並 具備自我避難求生技能  目標  1.建立學生正確的防災知識與概念。  2.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3.訓練學生避難求生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C1  能舉出常見災害的類型。 C3  能舉出災害對於生活環境所造成的影響。 防備知識 C4 能舉例災害預防的準備工作。  C5
表 2- 4  國中學生應具備之防災素養 學習階段  國民中學  宗旨  建立完整之防災與應變知識,具備災害警覺意識、救助他人之能力 與初步救護之技術  目標  1.建立學生災害防範與應變的知識與概念。 2.加強學生災害警覺意識。  3.培養學生正面積極的防災態度與價值觀。  4.訓練學生具備自我救護的能力。  素養類別  項目  編號  對應之素養內涵  防災知識  災害認知  D1  能區別常見災害的類型與其定義。 D2  能指出國內與國際的災害類型並能加以說明。 防備知識 D3 能熟悉防範災害的方法與
+7

參考文獻

相關文件

Because of path planning and refuge activity for a community shelter will cause disaster increasing and result second disaster, hence it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between refuge

The high density of mangrove might bring negative impacts which include that tidal flow prevention, landformation and coastal habitat deterioration.. In this study, the

The study applies Discriminate Analysis to discuss the aspects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living Adjustment Scale and then develops a scale to be the standard of Juni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nd male students intend to have a negative money attitude.. Students who save money habitually intend to have positive attitude toward dimension

The government, under pressure from the public, gave the central task of disaster relief, at this time and in the future, to the military and in July 2010

This research tries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upplementary education of junior high school in Taichung City and investigate the learning factors and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understand the latest situation between perception of principal‘s leading role and school effectiveness in junior high schools, and

according to set up the relevant measure on the hardware aspects, such as management and administration, etc. But suches, setting of relieve disaster tactics and mechanism, etc.